此戰,我們可以收穫這些——寫在新冠病毒疫情侵襲中國之際

此戰,我們可以收穫這些——寫在世衛組織宣佈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為“國際關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

一次席捲整個中國、影響到世界的病毒性疾患,一次被世界衛生組織宣佈為PHEIC(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的艱難時刻,但正如鍾南山院士閃爍淚光的回答:我們中國人必將取得最後的勝利。

我們經歷過多少次災難,我們是一個不怕苦難的民族,我們已經在應戰,勝利還會遠嗎?

此戰,我們可以收穫這些——寫在新冠病毒疫情侵襲中國之際

幾天來,宅在家中,我忽然發現自己一個星期讀的書,比以前一年都多,而我幾乎忘了自己曾經是個嗜書如命的人。世界跑得很快,我們都知道自己需要充電,只有真的慢下來,才發現自己如飢似渴。

人生不止需要驚歎號,也需要破折號,總得有個機會,我們才明白。

不要嘶吼,除非你還沒有學會作為中國人的擔當,幾千年了,我們有自己面對災難的哲學。僅僅把每一個災難變成相聲是不夠的,如果真正理性地面對會發現,這場艱苦的阻擊戰或許也是可以幫助我們自己,乃至我們的民族完成一些許久以來心願的時刻。

阻擊病毒的戰鬥,在未來實在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寶貴的遺產。

第一,很久以來,我們便對隨地吐痰的舊習深惡痛絕,但屢禁不止。也許,這一類不良衛生習慣可以在這次阻擊戰中徹底扭轉——不要說幾千年的老習慣,事後會死灰復燃,你看不讓放鞭炮,管得嚴,不也就不放了嗎?關鍵看有沒有執行的力度,而阻止病毒的傳播,給了我們一個真正移風易俗的機遇。

第二,加速新媒體產業的發展。大家不能去上班,對傳統企業業務可能造成較大影響,但今天的新媒體文化傳播從業人員藉助互聯網等平臺,很多是不需要到崗上班,便可以完成工作的。疾控期間在宅人員激增,新媒體的創作團隊和受眾必呈正弦增長態勢,我國新媒體本來在世界上便處於技術領先地位,如能在政策上給予更大空間,可以想象在未來這段空間,中國以新媒體為特色的文化創作將出現一個高峰期。

第三,減少應酬和繁文縟節,提高整個國家的工作效率。文山會海、迎來送往一向是社會頑症,但懾於防疫要求,這種事情肯定會大大減少,能電話解決的事情,就無需開會,某些喜歡開大會的習慣不改也得改,如果新的好習慣能夠養成,有益之處肯定不僅是提高效率。

第四,藉機重建輿論信心。所謂信謠傳謠最大的源頭,莫過於公信力的缺失。一個人不被信任,很多時候源於被人認為他不說實話,或者該說話的時候不出來說話。治癒這種社會疾病,幾乎唯一的辦法便是強迫自己多說實話,哪怕開始吃些虧,以後大家便信任你了。阻擊戰中,假話帶來的必然是災難,漸漸的,實話就多了。成為習慣,輿論信心便可以得到重建,好處是不必說的。

第五,體驗感受低能耗而有品質的生活。我們都知道人類把地球禍害得夠狠,但總會忽視約束一下自己的慾望。防疫的要求迫使人們過多讀一點書,少吃一些果子狸或蝙蝠的生活——吃了龍蝦不夠要吃蝙蝠,肯定不是因為蝙蝠好吃,而是因為魯迅先生說的恣睢。我們也許會在這一段裡感到,淡一點的生活,更有滋味

此戰,我們可以收穫這些——寫在新冠病毒疫情侵襲中國之際

第六,建立尊重科學的習慣——天大地大,不如賽先生大。感冒了要戴口罩,曾經被很多人認為是過分講究,甚至還會出現“戴口罩帶來不良影響”的奇怪思維——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大家以前把戴個口罩視為異常,乍一看到許多戴口罩的人難免緊張。也許這一次會讓人們習慣了街頭有人戴著口罩走過,更讓我們適應更多新的思維和現象,不會習慣性地把所有的異動定為威脅。某人曾炫耀自己是當地唯一闖紅燈警察不敢管的人,最後卻被大貨車壓成了立體相片——交通規則背後是科學,警察不敢管,科學管,這種管法就無情了。所以,能讓我們的民族習慣性地尊重科學,受益的是全體而不是某一個階層。

或許這個時刻最大的好處,便是可以讓我們學會冷靜。一瞬間,喧囂世界的推動力淡出了,使我們可以適當降降溫,而面對現實,又逼迫我們多些理智,多些邏輯。

此戰,我們可以收穫這些——寫在新冠病毒疫情侵襲中國之際

而我更深刻的信心,正是來自於這一刻整個民族的冷靜。中關村街頭依然跑著快遞小哥,只是全副武裝,對比那一年鄰國有個核電站出事兒國人便去搶鹽的情景,我想,這就是一個民族走向成熟的標誌,而這,便可以讓我們充滿信心。

此戰,當作一次災難,便難免彷徨猶豫。

此戰,當作一次我們的衛國戰爭,只見光明在前!勝利必與我們同在,而勝利之後我們必將更有力量!

加油,武漢!

加油,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