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尼德蘭會分裂爲兩個國家?

輿地鏟史官


尼德蘭這個名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尼德蘭指的是當今的荷蘭王國,它的本名應該叫

尼德蘭王國,但是由於其國內的北荷蘭省和南荷蘭省的名氣最大,以及鹿特丹、海牙、阿姆斯特丹、等大城市也都位於這兩個省,所以中國翻譯工作者在翻譯時,就直接用荷蘭這個名字指代整個尼德蘭王國。


至於廣義的尼德蘭,指的是尼德蘭地區,也就是現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以及法國的一部分。標題中提到的尼德蘭分裂,其實就是尼德蘭地區的分裂。至於為什麼尼德蘭地區會分裂為幾個國家,這可以追溯到最早的歸勃墾地公國時期。

當時尼德蘭地區屬於勃墾地公爵的領地。十五世紀後期,勃墾地公爵(勇士查理)戰死,由於他沒有兒子,領地沒人繼承,法國就打起了勃墾地公國的主意。不過末代勃墾地公爵有個女兒嫁給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因此西班牙和法國大打一氣,最終勃墾地公爵的爵位給了法國,勃墾地公爵的領地給了西班牙。

備註:由於勃墾地公爵的稱號給了法國,所以後來法國多次干涉尼德蘭地區,為後來尼德蘭的分裂埋下了伏筆。另外,當時統治西班牙的是哈布斯堡王朝。這個家族後來分裂成了西班牙和奧地利兩個分支。尼德蘭在當時劃給了西班牙這一分支。


十六世紀中期,歐洲宗教改革的風潮傳到了尼德蘭地區。北尼德蘭人由於政治和經濟兩方面都受到西班牙的壓迫,於是便以宗教改革的形式舉行了獨立革命。這場獨立運動由於得到了法國和英格蘭的支持,最終獲得成功。獨立之後的北尼德蘭人建立了聯合省共和國,也就是今天荷蘭王國的前身。

北尼德蘭人發動起義的時候,南尼德蘭人也參與起義。但是南尼德蘭與北部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北部尼德蘭重商業,資產階級的勢力在北部尼德蘭佔主導,而南尼德蘭則是封建貴族佔主導。因此當北尼德蘭的獨立運動席捲到南方後,當地的封建貴族害怕日益高漲的革命影響他們的利益,便組成阿拉斯聯盟,與西班牙政府妥協,企圖聯合西班牙向北方進攻。最終北方獨立,而南方仍然歸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叫西屬尼德蘭

北尼德蘭獨立後,南北尼德蘭人的認同感越來越低。因為尼德蘭地區是多民族、多語言的區域,認同感本來就一般。等到北尼德蘭獨立之後,南北之間又出現了宗教信仰和經濟模式的區別。因此可以這麼說,

自從荷蘭從西班牙獨立出去後,南、北尼德蘭人就尿不到一個壺裡去了

十七世紀後期,法國開始崛起。為了爭奪歐洲霸權,法國和西班牙進行了多次戰爭。最終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不敵法國,被迫將西屬尼德蘭的一部分領地割給了法國,比如著名的敦刻爾克,就是當時割讓給法國的。

到了十八世紀初期,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卡洛斯二世留下遺囑,要求將西班牙王位留給了法王路易十四的孫子菲利普。同為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王室不承認菲利普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權,於是便爆發了十四年之久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備註:奧地利反對法國繼承西班牙王位,主要是出於歐洲大陸力量均勢的考慮,畢竟西班牙和法國都是大國。如果讓它們合併,歐洲大陸的平衡就打破了。



經過十四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雙方最終達成協議:奧地利承認菲利普在西班牙的王位繼承權,但是西班牙要割一部分哈布斯堡的領土給奧地利。其中這裡面就包括了南尼德蘭地區。於是西屬尼德蘭就變成了奧屬尼德蘭。

這樣的分配,法國很不高興。因為法國一直就想染指尼德蘭,現在南尼德蘭分給了奧地利王國,它就沒戲了。因此法國一直就想拿下尼德蘭,擴張自己的領土,只是沒有機會。結果沒想到,法國沒打奧地利,奧地利反倒先打法國了。

事情的起因是法國爆發了大革命,激進分子把法國國王、王后都殺了。以奧地利為代表的歐洲封建傳統貴族認為不能讓法國的革命勢頭波及到自己,便聯合普魯士、英格蘭一起對法國革命展開鎮壓。法軍起初被打的節節敗退,後來熱月黨上臺後,展開對反法聯軍的反攻,攻佔了尼德蘭南部地區。


再之後大名鼎鼎的拿破崙開始嶄露頭角。他一上臺,法軍就對反法聯軍連連反殺,奧地利也屬於被反殺的國家之一。最後奧地利糾結了沙皇俄國一起,與拿破崙展開了三皇會戰。結果拿破崙大勝!奧地利為了求和,放棄了很多利益,包括南尼德蘭地區。因此南尼德蘭正式被法國吞併。

南尼德蘭被吞併之前,北尼德蘭也被法國吞併了。拿破崙在北尼德蘭成立了一個傀儡國,叫荷蘭王國,讓他的弟弟路易波拿巴出任荷蘭國王。當時拿破崙因為跟英格蘭的戰爭,必需要封鎖歐洲大陸和英國的貿易往來,結果傷害到了荷蘭商人的利益。路易波拿巴因為支持荷蘭人的自由貿易政策,跟拿破崙搞的很僵。因此路易波拿巴被迫退位,荷蘭王國直接被併入法國。

因此分隔了兩百多年的尼德蘭地區,在拿破崙的擴張,又合併在了一起。


拿破崙倒臺後,反法同盟開會決定,將拿破崙擴張得來的領土全部收回,有宗主國的一律歸還給宗主國,有主權的一律獨立,因為北尼德蘭獲得獨立。而南尼德蘭本來是奧地利王國的領地,但反法同盟出於遏制法國的目的,將南尼德蘭劃給了北尼德蘭。南北尼德蘭合併,成立信德尼德蘭聯合王國

這個新成立的尼德蘭王國,人口和疆域面積在歐洲可以排到中等國家的水平,有崛起為歐洲大國的可能性。但是由於成立這個新國家的目的不單純(讓它作為抵抗法國的前哨)。因此新的尼德蘭聯合王國,從建立之初就沒有民意基礎,純粹是政治家的操作。

政治家們認為,南北尼德蘭原本是一家,合併之後應該能和平相處。但是他們忘了,兩地分隔已經兩百多年,文化傳統已經大為不同。並且新的尼德蘭聯合王國是以北尼德蘭人為王國的主體,南尼德蘭人更像是被殖民者。這樣拉郎配似的複合,怎麼可能過上幸福的生活?於是在1830年,南尼德蘭爆發了革命,並建立起新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比利時王國。



因此總的來說,尼德蘭聯合王國分裂,其實就是一個原因:利益分配不均衡。這個聯合王國完全就是政治家的產物,並非人民意願。荷蘭人在新政府中享有更大的權力,而比利時人則屬於被壓迫的對象。這裡可以舉幾個例子

比如說,聯合王國的議會里面,荷蘭和比利時的代表數量是一樣的,表面上看似很平等,但其實比利時的人口比荷蘭要多一百多萬,這是明顯的歧視。荷蘭掌握了話語權,比利時的利益也得不到起碼的保障;

還比如,聯合王國的軍政高層人選,只能從荷蘭人中選出,比利時人沒有份。這就導致聯合王國的很多政策偏袒荷蘭人。最不能忍的案例就是比利時的言論要受荷蘭人的監督,但是比利時人不能監督荷蘭人;

再比如,聯合王國的官方語言是荷蘭語,報考公務員也必須要懂荷蘭語,否則就沒有報考的資格,而比利時人常用的法語和佛蘭芒語不在其列。讓比利時人現學荷蘭語,這完全就是不合理,也是典型的歧視;

還有,荷蘭從獨立之後就是重商主義,崇尚商業自由。而比利時卻是以工業為主,不太講究自由主義。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荷蘭人與別人做生意,都是零關稅,因為可以節約貿易成本,提高利潤;但是比利時是工業為主,工業產品是存在競爭的,這就需要適當的利用關稅保護本土的民族工業,不能把所有的工業產品都搞零關稅。否則比利時人的資產階級死的慘!但令比利時人惱火的是,軍政大權都被荷蘭人所操控了,他們的利益得不到伸張。這就讓比利時人很難忍受了……

另外,宗教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由於宗教革命後,荷蘭人改信新教,但比利時人以天主教為主。雙方雖然沒有因為宗教信仰開戰,但其實雙方心裡都很清楚,就怕對方的宗教往自己這邊滲透。所以荷蘭防著比利時,比利時也防著荷蘭。兼之上面提到的利益分配不均的問題,最後比利時乾脆就跟荷蘭鬧掰了。


Mer86


尼德蘭分裂成三個國家,除荷蘭和比利時以外,還有一個盧森堡。三國至今扔保持相當高度的合作,組成一個成為benerlux的地地域小團體。他們同根同祖,語言相通,因此合作也比較融洽。

由於荷蘭濱海,佔盡地利,發展上面佔有優勢。比利時最大港口安特衛普的船舶出海,也要經過一段荷蘭水域。

當初,荷蘭人傾向於資產階級,併成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比利時盧森堡則繼續保持大農場主經濟,從此與荷蘭分道揚鑣。

此外,荷蘭語和比利時人說的弗拉芒語非常接近,可以算做不同地區的方言對待。其皆源於德語,二戰期間,納粹甚至直接宣稱尼德蘭語言屬於德語方言。即使現在,也能從荷蘭德兩種語言中看出明顯的親緣關係,荷蘭人自稱dutch,而德國人自成deutsche


You醬


16世紀的尼德蘭革命可謂是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先聲,這場比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還早的政治革命催生了後來被譽為海上馬車伕的的荷蘭共和國。然而,荷蘭只是尼德蘭的一部分,曾經的尼德蘭領土還誕生了今天的比利時。為什麼尼德蘭會發生分裂呢?

圖/荷蘭與比利時


北方的革命

在尼德蘭各地區中,以阿姆斯特丹為首的北方諸省是資本主義發展最為迅速的地區。阿姆斯特丹約有3萬人,是荷蘭省最大的商業城市和尼德蘭北方的糧倉;它的捕魚與航海業尤為發達,也建立起新興的紡織、釀酒工場。阿姆斯特丹的船隊從波羅的海地區運來糧食、木材,然後把這些物資銷往西歐、中歐各國。因此,北方諸省在經濟方面更為外向且十分獨立。

圖/荷蘭商船


16世紀上半葉的宗教改革運動使得路德教與加爾文教在靠近德國的北方諸省迅速傳播。1566年革命爆發之時,起義很快席捲尼德蘭12個省(大部分是北方省份),這場史稱“聖像破壞運動”實則是資產階級借抵抗西班牙天主教為名發動的革命運動。當時總督瑪格麗特慌了手腳,連忙發表宣言,答應停止迫害新教徒、允許加爾文教徒在指定地點傳教、特赦貴族同盟成員,由此可知當時北方新教勢力的強大。

圖/荷蘭聯省共和國


南方的保守

尼德蘭南部地區(今天的比利時)一直是西班牙在尼德蘭的統治核心區域。1567年,新任總督阿爾發公爵率領西班牙軍隊1.8萬人進駐布魯塞爾,以此為基地對抗北方荷蘭諸省的叛亂者。雖然尼德蘭南部諸省在1576年曾經被起義者短暫佔領,但是南方各省與西班牙較為緊密的經濟聯繫卻使得南方省份難以擺脫對西班牙的依賴而產生了離心傾向。更為失敗的是,南方人民日益把連年來的戰爭看成是北方各省聯軍釀成的惡果,曾經的泛尼德蘭主義逐漸消亡。

圖/布魯塞爾廣場


1578年,巴馬公爵亞歷山大·法爾奈斯出任尼德蘭總督。他施展政治手段把南方各省拉到自己一邊,並依靠尼德蘭南部的天主教勢力(阿拉斯同盟)逐步將布魯塞爾與安得衛普重新收入囊中,同時在戰爭中將眾多新教徒驅逐到了北方以保持南方的穩定。於此同時,南方由特蘭託主教會議決定的“反宗教改革”運動得到了極其廣泛而有力的傳播。

人們不僅採取措施來剔除教會里的積弊,而且在吸收和培養新聖職人員方面小心謹慎,以便大力加強聖職人員的影響。幾乎在所有教區都建立起神學院,這使得天主教在南方的得到了復興,而新教卻幾乎絕跡。

圖/QS世界大學排名前十的天主教魯汶大學(比利時)


正是在經濟、軍事與宗教的多方面影響下,尼德蘭的南北雙方才分裂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政治實體,相對於在1648年就成為獨立國家的荷蘭,比利時的獨立要晚了整整200年。


參考文獻:

1. (比)讓·東特著 南京大學外文系法文翻譯組譯,比利時史,江蘇人民出版社

2. 陳欽莊,孔陳焱,陳飛雁著,基督教簡史 (修訂本),人民出版社


歷史研習社


為什麼尼德蘭會分裂成為兩個國家?對於這個問題桃花石雜談就不賣關子了,簡而言之就是兩個原因,一是宗教原因,二是經濟原因。


宗教改革帶來的分裂

桃花石雜談曾經多次在不同回答中強調過這一點,即在看中國以外的其它古代史時,永遠不能忽視宗教的影響。因為除了中國之外的其它古文明都是宗教文明,因此宗教因素在這些文明裡可以說都曾經佔有核心的地位。

具體到尼德蘭為什麼會分裂,還是要先說到公元16世紀的宗教改革。大家知道,人類的大航海時代是公元15世紀末期開啟的,首先就是西班牙。而尼德蘭在當時還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一部分,因此也很快搭上了大航海時代的東風,很快尼德蘭就成為了一個貿易為主導的地區,而宗教自由是進行貿易的必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尼德蘭北部,也就是今天的荷蘭地區,宗教改革運動發展很快,新教迅速興起。但不久後西班牙開始其進行鐵腕鎮壓,宗教矛盾迅速激化。

反映荷蘭獨立戰爭,即八十年戰爭的油畫

到公元1568年,信仰新教的大量荷蘭貴族在其領袖威廉一世帶領下開始發動叛亂,揭開了尼德蘭獨立戰爭,也就是八十年戰爭的序幕。這場八十年戰爭後來又與德意志地區的三十年戰爭重合,最終以新教徒主導的尼德蘭七省聯邦共和國獲得獨立。

獲得獨立之後的尼德蘭七省聯邦共和國


而在這之後,獨立的尼德蘭自己也發展成海上強權,建立了尼德蘭殖民帝國,也成為了最早的全球帝國之一。當然後續的歷史也發生過很多變故,因此到18世紀後期,尼德蘭又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衰落,並曾一度被法國滅國。而這些變化又加劇了國內的宗教矛盾。儘管尼德蘭獨立之後,其政治始終由北部的新教徒所主導,但新教徒在人口上卻一直沒有佔到多數,尼德蘭境內的多數人口仍然是天主教徒。而且新教徒基本完全分佈於尼德蘭北部,南部則還完全是天主教徒的天下,所以雙方的矛盾不斷。

矛盾激化,外國介入,尼德蘭走向分裂

而與此同時,隨著尼德蘭社會的發展,其南北之間的分歧又有了新的原因。在尼德蘭南部,也就是現在的比利時等地,開始追隨法國等鄰國開展了急速的工業化進程。但尼德蘭北部,也就是今天的荷蘭地區,卻仍然維持著以商業立國的傳統,並沒有追隨南部進行工業化改革。

鼎盛時期的尼德蘭

而尼德蘭的政府和軍隊則完全由北部的新教徒所控制,南部通過工業化逐漸富裕起來的天主教徒感覺自己在政府中沒有發言權,開始越來越多地心生不滿。此外,尼德蘭國王威廉一世(和發動獨立戰爭的威廉一世名號一樣)又在此時開始強制要求全國的政府都說荷蘭語,而這受到了南部當時已經非常法國化的部分地區的激烈反對,而天主教會與新教會的固有矛盾也在這時起到了雪上加霜的作用。

比利時革命時期的布魯塞爾巷戰

因此在公元1830年8月,比利時人在布魯塞爾發動了革命,與荷蘭軍隊展開巷戰。而在布魯塞爾爆發革命的當天,奧地利、俄羅斯和普魯士三國曾紛紛表態,不支持比利時獨立,因為這三國當時也都面臨著本國境內類似的革命。但這意味著他們也都在忙於在各自國內鎮壓革命,所以也無暇幫助尼德蘭鎮壓比利時人的革命。而英國和法國則樂於見到尼德蘭的分裂,因為法國始終將尼德蘭視為對自己的威脅,而統一的尼德蘭則在海外貿易方面始終是英國的強勁對手。在英法的支持下,比利時人迅速在軍事上取得優勢,並在當年10月4日宣佈獨立,迎立了一位英國王室的親戚做了比利時國王。


之後雖然荷蘭也曾出兵反撲,但卻被法軍擊退。次年,奧俄德三國見大勢己去,也接受了比利時獨立,只是要求比利時成為永久中立國。而荷蘭雖然不接受這一決定,但卻也無力憑藉自己的能力扭轉局面了。最終在8年之後也承認了比利時和盧森堡等的獨立。有些關於比利時獨立的相關文章說比利時的獨立是因為民族原因,桃花石雜談不太認可這一點。因為直到現在,比利時說荷蘭語的人仍然佔全國的絕大多數,比例達59%,而說法語的人則只有41%,所以民族問題不是根本問題,宗教和經濟問題以及外國干涉才是尼德蘭最終走向分裂的根本原因。


桃花石雜談


嚴格說來,尼德蘭應該是分裂成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三個國家,之所會分裂,是因為民族及政治信仰不同而造成南北尼德蘭認同感不足,其實這也是歐洲一直沒形成過統一王國的主因。

今天我們說尼德蘭主要還是指荷蘭,荷蘭官方國名還是尼德蘭的音譯。以上是最早期的尼德蘭郵票也是荷蘭最早的郵票。

世界上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還是在尼德蘭發生的,也叫尼德蘭革命,其實現在的荷蘭只是當時尼德蘭的一部分,當時的尼德蘭指中世紀歐洲西北部的地區(今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和法國的東北部),由17個省組成,是由西班牙統治的地區。尼德蘭不堪西班牙人的封建統治爆發了世界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開始革命很順利,可後來西班牙人瘋狂反撲同時拉攏了尼德蘭南方的不穩定的一些地主豪紳,之後法國崛起,尼德蘭南部歸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後隨著拿破崙的失敗,1830年,南尼德蘭獨立成比利時。

以上是比利時1849年第一枚郵票,因為圖像中利奧波國王頭像的大獎章太顯眼,也被世人稱為“大獎章”郵票。此票無國名,因沿用法國“生丁”作為金額而遭到民眾抵制和銷燬,存世量極少,以至於造就了今天的舉世聞名珍郵。

比利時獨立幾年後南尼德蘭再次分裂成比利時和盧森堡兩個國家。
以上是盧森堡早期郵票,當時的國名也與現在有點不一樣。

南尼德蘭分裂而北尼德蘭還堅持鬥爭,最後取到了勝利而建國,因為北尼德蘭的幾個省中以荷蘭省的工業最發達,這樣由於荷蘭省在聯省中的經濟和政治地位最重要,北尼德蘭就被稱荷蘭共和國了。
從尼德蘭王國到荷蘭,荷蘭歐洲面積雖少了許多,但在亞洲,荷蘭還擁有個很大的殖民地,即荷屬印度(今天的印尼),以上是荷屬印度最早期郵票。而比利時因位於歐洲中心,鐵路運輸非常發達,二國實力相差不大,誰也無法吞併對方,因此荷比兩國一直都相安無事到今天。現在荷蘭和比利時都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湘平古珍郵館


題目說的尼德蘭分裂成兩個國家應該指的是1830年比利時獨立,因為1815年《維也納條約》將原奧屬尼德蘭(法國大革命時期此地被法國吞併佔領長達20年之久)劃歸荷蘭,同時荷蘭國王兼任盧森堡大公。荷比盧三國統一在一個國王的統治下。當時荷蘭的正式國號就是尼德蘭王國。所以1830年比利時獨立,標誌著統一的尼德蘭出現了荷蘭和比利時兩個國家(荷蘭國王仍然擔任盧森堡大公,因此盧森堡並未獨立)

為何比利時不願和荷蘭統一呢?

首先,荷蘭比利時統一本來就是維也納會議基於大國博弈的特意安排,並非比利時人民的意願。我們都知道,1814-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防範法國的東山再起,因此法國的鄰國領土都擴大了。比如普魯士獲得了萊茵蘭和威斯特伐利亞地區,比利時則被劃入荷蘭而非還給1789年的所有者奧地利。

下圖為1815年英國諷刺漫畫,用婚禮來形容比利時和荷蘭的統一,但主持婚禮的神父(奧地利首相梅特涅)和參加婚禮的賓客(當時英普俄奧首腦)說明這個婚禮就是國際政治的交易

這項安排符合列強利益,但從比利時人的視角看來卻存在很大問題

1,比利時在法國統治下,工業得到了很大發展,是歐陸最發達的工業區,但荷蘭一向以商業見長,在19世紀,比利時需要為工業尋找外銷市場,荷蘭則支持重商主義以利好商業,對工業不利,雙方矛盾尖銳。

2,比利時人口多於荷蘭,但荷蘭王室為了保證荷蘭在統一尼德蘭王國的優勢,拒絕在尼德蘭國會里按人口比例給比利時人代表權。而且尼德蘭王國軍政高層人士都由荷蘭人擔任。

3.比利時語言和宗教上和荷蘭不同,導致國家凝聚力不強。比如比利時通行法語,而荷蘭則希望在全國推行荷蘭語。荷蘭大多為新教徒,比利時則是天主教徒佔優勢。統一的尼德蘭規定,只有懂荷蘭語才可以擔任公務員,引起比利時法語人口的不滿。

總之,因為經濟利益,政治代表權,宗教語言的差異以及比利時在尼德蘭王國中的政治弱勢地位,導致比利時人越來越傾向於從荷蘭獨立,建立獨立國家。

這個動議得到了法國的支持。法國當然希望肢解尼德蘭,因為這個國家的設立就是制衡法國的霸權。

1830年比利時爆發革命,成立比利時王國。尼德蘭從此分裂成兩個國家(此時盧森堡和荷蘭仍為共主聯邦,但因為比利時獨立,領土不再相連,完全獨立也是早晚的事情)


昭楊


尼德蘭地區包括今天的荷蘭和比利時兩國,指的是萊茵河、馬斯河、斯海爾德河下游及北海沿岸一帶地勢低窪的地區。在中世紀時,經濟比較發達,屬於法蘭克人王國,是外國王侯。16世紀時,由於封建婚姻繼承關係,成為西班牙的屬地。當時的尼德蘭人口眾多,工商業繁榮,城市繁多,有城市之國的美稱。當宗教改革的浪潮席捲尼德蘭時,受到了尼德蘭城鄉民眾的熱烈歡迎。卡爾文教和路德派宗教等新教的力量,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反對西班牙封建統治的勢力。16世紀60年代開始,尼德蘭人民反抗西班牙的鬥爭進入高漲階段。為此,西班牙的統治者採取了專制手段,武力鎮壓,幾度發生流血事件。1566年,尼德蘭許多城市爆發破壞聖像運動。西班牙的統治者更是瘋狂鎮壓,大肆捕殺起義者,甚至將未參加起義的人也以不起來反對異端的罪名殺害。

尼德蘭的人民也開始組成武裝起義隊伍,號稱“森林乞丐”和“海上乞丐”的游擊隊水陸並進,沉重打擊了西班牙的統治。1572年,一支海上游擊隊攻佔了西蘭島上的布里爾城,這成為了各地大規模起義的信號。同年7月,奧蘭治的威廉在北方各省會議上被推選為總督,統率各省聯軍,北方宣佈獨立。

北方獨立之後,各省起義軍和西班牙統治者的鬥爭越來越激烈。萊登保衛戰、布魯塞爾起義、根特起義等相繼發生。南方的城市也爆發了起義,但西班牙對南方控制極嚴,一些市民上層和貴族有妥協傾向。南北出現分歧。1581年,北方各省宣佈成立聯省共和國,正式建立資本主義民族國家。而南部的布魯塞爾和安特衛普又被西班牙軍隊佔領。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英國所滅,荷蘭共和國的勝利大局已定。1609年,西班牙被迫與荷蘭簽訂12年休戰協定。事實上,承認了荷蘭的獨立。而它和天主教國正式承認荷蘭是在三十年戰爭之後了。隨著哈布斯堡家族的衰落,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原南部各省和荷蘭合併為尼德蘭王國。1830年南部脫離尼德蘭獨立,成立比利時王國。


國家人文歷史


"尼德蘭"一詞是低地的意思,包括今天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的一部分。在古羅馬時代這裡先後隸屬於比利時高盧行省和日耳曼行省,中世紀時代這裡由法蘭克王國統治。15世紀時尼德蘭大部分地區成為勃艮第公國的領地,16世紀初統治奧地利和西班牙等地的哈布斯堡王朝通過政治聯姻的方式取得了對尼德蘭的統治權。1556年哈布斯堡皇室的卡爾五世退位後將西班牙分給他的兒子腓力二世,將奧地利等地分給他的弟弟斐迪南一世,哈布斯堡家族至此分為奧地利和西班牙兩大分支,而哈布斯堡家族的原有領地也分別劃歸奧地利和西班牙,尼德蘭就在這一過程中成為西班牙領地。

13~15世紀尼德蘭出現了許多工商業發達的城市,其中佛蘭德爾的呢絨業更是馳名全歐。隨著歐洲通向亞非和美洲的新航路的開闢歐洲傳統的地中海貿易航線日漸沒落,大西洋沿岸地區成為歐洲新的商業中心,這給位於大西洋貿易航線的尼德蘭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當歐洲其他地區還在封建農奴制束縛下緩慢發展時在尼德蘭的17個省中就出現了300多個工商業城市。經濟基礎的改變也深刻影響著尼德蘭的上層建築——尼德蘭各城市的市民們像購買貨物一樣從統治當地的封建貴族手中購買到了城市的自治權,成為歐洲率先擺脫封建生產關係的地區。尼德蘭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狀態的改變也反映在其宗教信仰上:新興的工商業資產階級以及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大多選擇信仰當時歐洲新興的加爾文教派;而仍依靠封建地租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舊貴族們則仍信仰在中世紀長期在歐洲佔統治地位的羅馬天主教派。

西班牙在統治尼德蘭的早期階段對當地的城市自治權和宗教信仰自由還是比較尊重的——西班牙派駐尼德蘭的統治機構在相當程度上仍需要同尼德蘭各城市的代表組成的三級會議協商才能推行自己的政策。然而對此西班牙派駐尼德蘭的官員們其實是心有不滿的——西班牙派駐的尼德蘭總督在當地成立了代表西班牙利益的國務委員會,此後代表西班牙利益的國務委員會就和由尼德蘭各城市的代表組成的三級會議屢有摩擦。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繼位後將尼德蘭視為自己“王冠上的珍珠”——他不顧尼德蘭的城市自治權,開始在尼德蘭徵收各種名目的苛捐雜稅。由於尼德蘭經濟的相對富裕和西班牙的大力搜刮,以致於此時擁有龐大美洲殖民地的西班牙帝國的國庫一半的收入來自小小的尼德蘭。與此同時西班牙在尼德蘭設立宗教裁判所強制推行天主教,到了1522年查理一世頒佈敕令:凡從事新教活動者“男的殺頭,女的活埋”,這一敕令在尼德蘭被人們稱之為“血腥敕令”。1559年西班牙新任國王腓力二世重申了查理一世的血腥敕令,任命其姐姐瑪格麗特為尼德蘭總督。生活奢侈的瑪格麗特以給自己兒子籌備婚禮為名在尼德蘭大肆搜刮,激起當地人的普遍憤恨。與此同時西班牙取消了尼德蘭商人可與西班牙殖民地直接通商的特權,中斷了尼德蘭同英國的貿易往來。面對尼德蘭各階層普遍的不滿情緒西班牙加強了對尼德蘭的軍事控制,同時試圖徹底廢除尼德蘭的城市自治權,建立西班牙在當地的獨裁統治。這樣的高壓政策不僅於事無補,反倒激起了當地人更大的反抗。

從16世紀60年代開始尼德蘭人民群眾就自發起來抗爭西班牙侵害當地城市自治權和實行宗教迫害的行為。在群眾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背景下尼德蘭的貴族們以奧蘭治親王為首組成“貴族聯盟”利用高漲的革命形勢向西班牙總督呈遞請願書,要求廢除血腥敕令、停止宗教迫害、重開三級會議、撤走西班牙駐軍、恢復地方自治權利......西班牙當局不僅明確拒絕了他們的要求,更咒罵他們是一群“乞丐”。1566年8月佛蘭德爾的加爾文宗信仰者衝入天主教堂搗毀聖像、沒收教產,到了這年10月份尼德蘭17個省中有12個都爆發了群眾自發的搗毀聖像運動。搗毀聖像運動逐漸由打擊天主教會發展到全面推翻西班牙在尼德蘭的獨裁統治的地步,以此為標誌尼德蘭獨立革命拉開了歷史序幕。在革命過程中佛蘭德爾的海諾特森林裡誕生了由當地農民和手工業者組成了“森林乞丐”游擊隊,尼德蘭北部地區的水手、漁夫、碼頭工人則組成了“海洋乞丐“游擊隊,一南一北共同打擊西班牙,與此同時尼德蘭革命也得到了正遭受西班牙霸權威脅的英、法等國的支持。

1572年4月1日尼德蘭北方一支由24只船組成的海上游擊隊解放了西蘭省的布里爾港埠,這一勝利成為尼德蘭北方各省普遍起義的信號,布里爾港也成為北方起義的堅強據點。6月10日“海洋乞丐“游擊隊擊潰西班牙總督的艦隊,當年夏季“海洋乞丐“游擊隊乘勝解放了荷蘭、西蘭兩省。次年尼德蘭北方七省全部從西班牙的統治下解放出來,奧蘭治·威廉被北方各省推舉為總督。在北方革命浪潮的影響下尼德蘭南部的政治中心布魯塞爾於1576年9月爆發起義,起義者佔領了政務會議大廈,逮捕了政務會議成員,至此西班牙在尼德蘭的統治機關被徹底推翻。同年10月南北方革命的代表雲集根特城召開全尼德蘭的三級會議,11月三級會議討論通過並正式簽訂了《根特協定》:宣佈廢除西班牙總督阿爾發頒佈的一切法令,重申尼德蘭各城市的自治權,承認加爾文教的合法地位,宣佈南北方聯合共同抗擊西班牙。革命形勢的發展使尼德蘭南部信奉天主教的舊貴族驚恐不已,他們隨即聯合西班牙鎮壓尼德蘭南部的革命運動。1579年1月尼德蘭南部的封建貴族和天主教會勢力成立了”阿拉斯聯盟“,承認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是他們”合法的統治者和君主“,至此尼德蘭南方重新被西班牙佔領。1579年1月23日北方針對南方阿拉斯聯盟的成立以成立”烏特勒支同盟“作為回應——由北方各省代表組成的三級會議作為最高權力機關宣佈北方各省是永不可分的聯盟,實行統一的軍事和外交政策,規定統一的貨幣與度量衡。1581年7月26日在烏特勒支同盟各省的三級會議上宣佈北方各省組建統一的”聯省共和國“,由於在尼德蘭聯省共和國中荷蘭省最大、經濟也最發達,所以也俗稱其為荷蘭共和國。至此尼德蘭一分為二:分別形成北方的荷蘭共和國與南方仍由西班牙統治的地區。

此後即使在荷蘭最強盛的17世紀也沒能將尼德蘭南部地區合併成自己的領土,反倒是在拿破崙戰爭結束後荷蘭於1815年和比利時、盧森堡合併成立尼德蘭王國。然而這次合併是拿破崙戰爭後英、俄、普、奧等歐洲列強為制衡削弱法國而進行的政治博弈的結果,此時的荷蘭早已不是17世紀傲視全球的海上馬車伕了,因此對列強的決議只有接受的份,同樣比利時和盧森堡也無力抗拒列強的決定。儘管如此這次合併從一開始就潛伏下日後分裂的種子:在此之前比利時先後被西班牙、奧地利、法國統治過,同北方的荷蘭缺乏政治經濟聯繫,人文風俗也大為迥異——比利時通行法語,又是天主教徒居多,這一切顯得同荷蘭格格不入。在法國統治時期比利時就已發展成為歐陸最發達的工業地區,而荷蘭則一向是以商業見長。這一時期比利時需要為工業尋找外銷市場,而荷蘭則支持重商主義以利好商業,對比利時的工業發展不利。比利時在人口上多於荷蘭,但尼德蘭王國卻是以荷蘭為主體的合併,荷蘭王室為了保證荷蘭在統一的尼德蘭王國的優勢地位而拒絕在尼德蘭國會里按人口比例給比利時人代表權並在全國的公務員系統中排擠不會荷蘭語者。

1830年比利時爆發革命,成立比利時王國。比利時革命獲得了英、法兩國的支持——法國自然樂意看到荷蘭同比利時的分裂,因為這使其向萊茵河地區的擴張失去制衡力量。而一直在歐洲大陸維持均勢外交的英國則希望能搶在法國之前將比利時打造成為自己在歐陸的據點,以實現同時對東部的德意志和西部的法蘭西的制衡。荷蘭自然無力同英、法這兩個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對抗,因此只能默認比利時獨立的既成事實,尼德蘭至此分裂成為荷蘭和比利時兩個國家,直到1867年《倫敦條約》確定盧森堡為獨立的中立國,至此昔日的尼德蘭地區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原本就不是一個國家,都是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查理五世生於根特(現比利時)所以尼德蘭與帝國關係很好。

查理五世死後,兒子菲利普二世接西班牙國王,對尼德蘭政策近乎壓榨,所以引發尼德蘭獨立運動,但尼德蘭南北本就有天主教和新教(加爾文派)之分。經過了短期的聯合後,1830年,信仰天主教的南部還是分了出去,就是比利時。北方七省就是現在的荷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