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貢磚!這位八零後傳承人讓貢磚文化再現臨西


在邢臺臨西縣東北部,有一村莊因陳家官窯而得名陳窯村。陳窯村東臨衛運河,依所處的地理優勢和特有的“蓮花土”,是明清兩代陳家官窯的所在地。

如今,臨西的貢磚燒製技藝被列為市級非文化物質遺產,傳承人陳建磊讓貢磚“復活”,並在國內多處古建維修中投入使用。

“復活”貢磚!這位八零後傳承人讓貢磚文化再現臨西


當年輝煌的貢磚

在臨西縣的運河沿岸,曠野裡常常會有一堆堆的紅燒土和殘破的大青磚,那就是過去的皇窯遺址,這在臨西人盡皆知,當地人也都引以為豪。

據記載,明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為了遷都,用了十多年時間在北京大興土木,營建皇家宮苑城池,臨西磚窯正創設於此時。隨後,至清代仍在燒製,前後延續達500餘年。

明中葉以後,臨西所產的磚成為建築皇宮的主要用材,稱為貢磚。“貢磚磚窯設在咱們這裡是有原因的,有區域性地理優勢。”陳建磊介紹,臨西傍臨運河,運輸方便,磚成可就漕搭解運往京師。臨西的土質也很特別,由於黃河的多次衝擊,臨西很多地方的土往下挖一米多深後,就會發現紅、白、黃相間的“蓮花土”。這種“蓮花土”無雜質,沙黏適宜,燒成的磚擊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不鹼不蝕。

“復活”貢磚!這位八零後傳承人讓貢磚文化再現臨西


“不僅要有資源優勢,還得有過硬的製作工藝。”陳建磊說,臨西所燒造的貢磚、副磚、券磚、斧刃磚、線磚、平身磚、望板磚、方磚、脊吻磚、刻花磚等,一般在五十斤上下,重的有七、八十斤,燒製工藝十分複雜精細。不僅選土、製坯等18道工序講究,在成磚後,還要經過嚴格的檢驗,然後用黃裱紙封裹,經水路運至天津,再次檢驗合格後,經陸路轉運京師。

“現在北京故宮、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各城門樓、鐘鼓樓、文廟、國子監及各王府營建中所用的臨西貢磚比比皆是。”陳建磊介紹,一些皇家陵園建築中所用的“壽工磚”,也由臨西燒造。此外,南京中華門城牆、玄武橋、曲阜孔廟、德州減水壩、張秋鎮荊門、阿城、七級閘壩等處也相繼發現臨西貢磚,這些磚至今不鹼不蝕,敲擊有聲。

陳窯村的古今磚廠

500年的延續,讓臨西貢磚燒製工藝成熟,更成為皇家磚窯。據舊《臨清縣誌》(臨西縣1965年以前屬臨清)記載:“臨清官窯創設最古,規模甚大,製造優良,列為貢品。”明清兩代修建北京皇宮各大殿和紫禁城城牆,絕大部分是山東臨清州燒造。

陳窯村村名就是以當年的皇窯命名,據陳窯村陳氏族譜記載,“大明嘉靖年間,陳氏始祖陳清與李姓人家在此立窯數座,為皇上燒貢磚。”經省文物局組織勘探人員在陳窯村發現明清時期舊窯址20餘座,陳窯村燒造貢磚的事實得到有力佐證。

“復活”貢磚!這位八零後傳承人讓貢磚文化再現臨西


這項工藝不僅僅是工藝,更是臨西的一種文化遺產,陳建磊看到了它的珍貴之處,並想要復興“貢磚”。作為傳承人,陳建磊在2015年開設了臨西貢磚廠,開始利用考究的貢磚製作工藝生產青磚、異型磚,其產品被中國老字號文化研究中心認定為“明清貢品 臨西陳窯貢磚”。廠內有傳統貢磚技藝技術人員70餘名,傳統燒製工具30餘套,春暖花開的季節,就是工人忙著選土、碎土、澄泥、熟土、製坯、晾坯……的時候。

現在,臨西貢磚的產品已廣泛用於全國各地的古建維修,聊城古城、正定古城、青州古城、蓬萊閣、濟南大明湖、成都杜甫草堂等地的古建上,都能看到它們。

建設中的貢磚文化體驗館

1983年出生的陳建磊,在當兵退伍後,在山東省幹部管理學院進修本科專業。作為貢磚燒製工藝的傳承人,他有自己的想法,他想恢復貢磚生產、把真正的貢磚製作工藝傳承下去。

由於貢磚燒製成本高、週期長、工序多,絕大多數工序要受人力等多種因素制約,貢磚的利潤較低。

“路是靠人走出來的。”陳建磊稱,他不僅在貢磚的銷售市場上努力著,也在堅守著貢磚的傳統燒製工藝基礎上,不斷進行開發,使貢磚生產技藝有所傳承、有所發展。“古老的技藝需要傳承,也需要結合現代人的需求,才能更好的發揮它的經濟價值。”

另外,陳建磊看到了這項古老工藝的文化內涵,他大膽地開始開發它的文化價值,規劃了貢磚文化體驗館。

“復活”貢磚!這位八零後傳承人讓貢磚文化再現臨西


目前,體驗館已在規劃和建設當中,陳建磊覺得讓大家體驗到這項工藝的精妙考究,才能深刻挖掘臨西縣貢磚文化的內涵,全面展示臨西縣貢磚文化。

他希望能將體驗館建設成為有高度參與性、體驗式的一處博物館式主題公園和旅遊景點,融貢磚經典建築、貢磚文化、傳統藝術、古代園林為一體,豐富臨西縣的文化景點,使之成為運河文化走向全國的文化窗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