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今天的頭條留給他

1.敢醫敢言

時間撥回到18年前的冬天。


那年,全球第一例“非典型肺炎”患者在廣州被發現。


轉過年來,北京、香港等城市相繼確定非典患者。


一時之間,未知所帶來的恐慌、焦慮、不安與流行病毒一起在國內四散傳播。


鍾南山,今天的頭條留給他

鍾南山,今天的頭條留給他


到了4月份,相關部門在京召開新聞記者發佈會。


會前專家組接到要求,最好告知媒體記者病情已得到控制。


會上,面對記者的反覆追問。


有一位專家忍了許久,開口怒道:“現在尚未控制,如果硬要說,只能算作遏制!”


接著他說了“三不”:不知道病源;不知道傳播途徑;不知道怎麼醫治。


會場一片譁然。


說出這番話的專家正是鍾南山。


鍾南山,今天的頭條留給他


他往看似風平浪靜的湖面擲了塊石頭,就為了讓國人看清湖底的真相與危險的漩渦。


因為只有看清了真相與危險,才能提高警惕。


鍾南山,今天的頭條留給他


而這樣的事,他不是第一次做了。


時間再往前推兩個月,北京國家疾病防控中心在死亡病例的肺組織切片中發現了典型的衣原體。


並對外宣佈:引起廣東地區非典型肺炎的病原基本可以確定為衣原體。


此時,在一線的親歷者鍾南山卻持有不同意見。


他頂著巨大的壓力,挑戰權威,堅稱非典病原體是病毒,並詳述了理由與論據。


這一論斷,後來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確認。


鍾南山,今天的頭條留給他

2003年,廣州,非典病原研究發佈會

圖源:南方人物週刊


會後,朋友私下問他:“與官方意見不同,你就不怕判斷失誤嗎?有一點點不妥,都會影響你院士的聲譽。”


鍾南山反倒十分平靜,他有自己的堅持:“科學只能實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則受害的將是患者。”


他還自我調侃道:“我老有一種感覺,好像專門喜歡跟誰較勁,老覺得不管走到哪兒,自己都不太受歡迎。”


但“受不受歡迎”這樣的顧慮,早被“治病救人”的迫切與信念拋在了腦後。


鍾南山,今天的頭條留給他

圖源:網絡


後來央視做了一檔節目,名叫《大家》。


這檔節目從2003年開播至2019年結束,壽命長達16年之久,卻無豆瓣評分。


但片如其名,講的皆是來自各行各業的泰斗,錢偉長、王選、丁肇中......


這其中就包括鍾南山。


節目組給他的判詞只有四個字——敢醫敢言


而這四個字,他從18年前一直踐行到了今天。


鍾南山,今天的頭條留給他


2.再赴前線


一夜之間,鍾南山再次刷屏了。


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白巖松向他提出了幾個關鍵問題。


鍾南山一如當年,知無不言,言必有據。


他談道:


·基於武漢和廣東案例,確認可以人傳人

·已有醫務人員被傳染

·源頭尚不明確,但可能是竹鼠、獾這種野生動物

·發熱及時就醫

·買不到N95口罩,普通口罩亦可以阻止飛沫傳播


並強調,如無必要,近期不要去武漢。


視頻鏈接


但就在1月18日的傍晚,由於當天航班的機票售罄,他擠上了從廣州開往武漢的高鐵。


臨近年關,高鐵也早無餘座,他被安置在餐車一角。


剛坐定,便拿出相關資料研究。


途中,同行的人員拍下了這一幕:他眼鏡未摘,仰面睡著,看得出已經有些疲累。


鍾南山,今天的頭條留給他


當晚11點抵達廣州後,鍾南山同武漢的工作人員討論完相關情況,才匆匆入睡。


第二天,便是前往武漢各醫院實地瞭解情況。


下午五點,再從武漢趕往北京開會,這天忙到了凌晨兩點。


四個鐘頭後,他起床整理相關材料,工作行程照舊很滿:


全國電視電話會議、新聞發佈會、媒體直播連線……


鍾南山,今天的頭條留給他


某一刻,會讓人覺得歷史奇妙地融合在了一起,遙相呼應。


2003年,非典時期,他前往北京,奮戰在一線,那年他67歲;


2020年,“肺炎”時期,他前往武漢,依舊是一線,此時他84歲。


從“廣東非典醫療組專家組組長”,到此次“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


相同的是,他依舊未見老態,步履矯健,眼神堅定。


不同的是,這次他言辭之中多了自信與把握:


“我本人是很有信心,不會重複十七年前的。曾有一段時間我們根本不瞭解(非典)規律,這次我們只花了兩週就定位在新型冠狀病毒,再加上我們有一個很好的監控和隔離制度。”


鍾南山,今天的頭條留給他


這段話對國民來說,無疑是最好的強心劑。


3.醫者仁心


公眾信服鍾南山的話,除卻他敢言求實,更因他專業、仁心


翻看他的人生簡歷,你會發現他的成就驚人。


·首先提出“隱匿性哮喘”的概念及治療方法;

·領銜制定了多項呼吸疾病診療指南,填補國內空白;

·組織建立了完善的慢阻肺系統,全球組織文獻時,以此為指南;

·領導的研究所對慢性不明原因咳嗽診斷成功率達85%,重症監護室搶救成功率達91%。


國內,他是被寫進大學教科書的人物,是中國工程界最高獎“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得主(之前僅5人得過此獎)。


國際上,他是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聯合國衛生組織吸菸與健康醫學顧問。


不誇張地說,神一樣的男人。


鍾南山,今天的頭條留給他

圖源:《南方人物週刊》


這些成就裡,有一項格外引人注目——


1959年第一屆全國運動會,以54秒零2的成績打破了男子400米欄的的全國紀錄。


鍾南山,今天的頭條留給他


你沒看錯,鍾南山不僅是醫學大觸,還是一名運動健將。


直到今天,他依舊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



有一套自己的運動流程,先快走→慢跑→拉力→雙槓→仰臥起坐→最後單槓,每週做三四次。


鍾南山,今天的頭條留給他

鍾南山,今天的頭條留給他

上圖:70多歲的鐘南山打籃球

下圖源:網絡


但就是這樣體格強壯的男人,也有病倒的一天。


在紀錄片《大家》裡,有一幕是鍾南山去大學講課,他對學生提到:


醫生治的不是病,而是病人。


這句話直到我瞭解到他做的一些事,才領悟過來。


非典時期,許多醫護人員不敢接觸病患。


鍾南山卻說了一句:“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這裡。”


鍾南山,今天的頭條留給他


病患梁合東回憶起當年的情形:


“當時我的病情發展非常快,肺一天比一天白,到最後雙肺全白。原先的醫生不敢接觸我,我變得十分狂躁,並要求出院。是鍾醫生仔細觀察了我的口腔和咽喉,並告訴我,我不是最重的。我才有了活下去的勇氣。”


治病先治心,是鍾南山的醫道。


鍾南山,今天的頭條留給他


但就在當時,由於工作連軸轉,38個小時未曾休息,鍾南山得了肺炎。


他根據自己的症狀與體徵判斷自己不是非典後,為了不影響士氣,選擇了回家治療。


沒有掛吊瓶的地方,便在牆上釘顆釘子。


8天后,肺部陰影消失,他便又趕回醫院上班。


“那時候我還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左胸很疼,很虛弱,拿個碗都會往下掉。但一直有個信念,就是不能出事。”


其實他也害怕過,但有更強的信念支撐著。


鍾南山,今天的頭條留給他

圖源:網絡


非典過後這十幾年裡,鍾南山照舊當他的“硬骨頭”。


在政協醫衛界會議上,他直言不諱地問道:


“同一種藥能有十幾到幾十個名字,往往是一個藥品改個名,搖身一變成新藥,‘身價’立刻飆升。這些批號是怎麼拿到的?這些問題到底誰來把關?”


2013年,他在全國兩會上講道:“灰霾與肺癌有極大的關係”,並呼籲檢測公佈PM2.5數值。


鍾南山,今天的頭條留給他

圖源:中新網


在訪談節目《面對面》中,主持人曾問鍾南山:“你關心政治嗎?”


他回答的毫不猶豫:“我只想搞好自己的業務工作,以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這本身就是我們最大的政治。一個人在他的崗位上能夠做到最好,這就是他的最大政治。”


這段話讓我想起前段時間,在網上流傳的一則小視頻。


在南航一架新加坡飛往廣州的航班上,一名9歲男孩突發過敏,滿臉及全身紅腫,男童父親緊急呼叫空乘人員求助。


有位乘客醫生過來仔細給孩子做了檢查,在確認男孩沒有危險後才離開。飛機落地後,男孩被送醫,情況穩定。


這位乘客醫生就是鍾南山。


鍾南山,今天的頭條留給他


尊重每一條生命,這是他的仁心。


4.逆行者們


鍾南山家祖孫三代為醫。


他的父親鍾世藩,是廣州中山醫院兒科的開拓者;母親廖月琴是廣東省腫瘤醫院的創始人之一。


他的兒子鍾惟德是治療泌尿外科的權威。


鍾南山,今天的頭條留給他


當醫生的辛酸苦楚無人比他更懂,生命危險、加班加點、醫患矛盾.....


現今,他還住在甚至可以說是簡陋到略顯寒酸的房子裡。


但前有父親,後有兒子,三人都義無反顧的成為了醫生。


實乃可敬可佩。


鍾南山,今天的頭條留給他


而在中國,就在當下,有千千萬萬個如鍾南山一般的人。


他們中有的在受到鍾南山的鼓舞后,妻子更理解支持丈夫的工作。


妻子對丈夫說:“生死相隨”,亦說:“你是不是傻,我們選擇從醫,就意味著隨時會為這個職業付出一切”。


鍾南山,今天的頭條留給他

圖源:豆瓣小組


他們中有的還很年輕,也有自己的牽掛與害怕,卻努力自我疏導,負重前行。


寫下一句:“也許生命的珍貴,不只是因為只有一次,更是因為那些割捨不下的牽掛。”


鍾南山,今天的頭條留給他


他們中有的寫了申請書,主動要求參與前線防疫工作,申請書最後是八個字:


“不計報酬,無論生死!”


鍾南山,今天的頭條留給他

鍾南山,今天的頭條留給他


他們中還有非常特殊的一位,名叫敖忠芳,92歲的高齡,是江蘇省人民醫院專家室組長。


她說:


“我來(出診)肯定不要增加醫院的負擔。不要醫院接送,我要自己走。醫院的領導不要擔心萬一我出了事情怪醫院。作為醫生來講,醫學的戰士死在戰場上是死得其所。我自己願意來的,我承擔這一切。


鍾南山,今天的頭條留給他


在人類與病毒的對戰中,進化、變異、防控、治療各顯威力。


或許我們一時處於下風,但最終一定會奪得勝利。


人之於災難,從來都是一場曠日持久、永不止息的戰爭。


反思、謹記、預防,我們一定能化險為夷。


而那些身著白衣,衝鋒在前的戰士們,我們將永懷感激與敬意!


正如魯迅先生說的那段話: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


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鍾南山,今天的頭條留給他

圖源:湖北之聲

參考紀錄片:

1.《大家·鍾南山,敢醫敢言》

2.《非典十年》

3.《鍾南山,非典時處於風口浪尖》,文摘報,2014.11.29

4.《醫者鍾南山:醫生看的不是病,是病人》,南方人物週刊,2019.01.21

45.《84歲鍾南山再戰防疫最前線,兩張照片讓人肅然起敬》,廣州日報,2020.01.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