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孩子的休息時間換取成績,您認為值得嗎?

地球走我也走


首先休息時間如何定義呢?是不是在學校上完課,回到家之後就算是休息時間呢?

孩子主要的學習包含兩部分,一是在校的學習;二是在家的學習。學校一聽課為主,在家以寫作業為主。這兩部分都是必須要完成的,否則就容易出現跟不上的情況。


孩子的學習主要還是以效果為主,沒有學會的情況下,應該想辦法找時間多練。如果已經學會了,那麼孩子就可以自主學習其他的知識。如果把學習當任務,用學習時間的長短來對待學習,那麼就本末倒置了。


我不建議讓孩子過多的學習,對用學習把孩子的日常塞滿的行為更是反對。但是,我們必須要讓孩子有責任感,既然學了,你就要盡力學好。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內學不好,那麼我們應該想辦法改變。我們得多花時間來思考如何才能學得更好,否則不會的知識越積越多,我們也會學得越來越困難。

小學時期,儘量不要逼迫孩子學習太多。重點還是要讓孩子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需要孩子有自我改善的願望。否則靠家長一直推著走,孩子累,家長更累。


適當的自由時間是需要的,建議家長儘量給孩子每天一定的自由活動的時間。如果實在是作業太多,那麼要減少孩子其他活動,比如某些興趣班該停就停一下。我見過很多父母,給孩子報了不少的興趣班,中途停下來又不甘心,如果繼續下去大人和孩子又都身心俱疲。這種情況確實讓人煩心,可以根據情況適當地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留下孩子喜歡的即可。


另外,如果沒有小升初的壓力,那麼對成績就不要太苛求。考到90多分我們內心就不要焦慮了,重點在於孩子的學習狀態的調整,讓孩子學會自主學習更重要。

孩子不會願意每時每刻都學習,家長過度地逼迫孩子,到後面孩子就會逆反。為了一兩分而磨滅掉孩子的學習熱情是非常不合算的,您說呢?


翼翔老師的兒童教育


用孩子的休息的時間換取學習成績,值得嗎?這不是家長所能決定的問題,而是由應試教育下的中考和高考所決定的!這個問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方面分析

第一點:要結合孩子目前的學習成績

1:如果孩子目前的學習成績好,初中階段能夠順利的考上高中,高中階段能夠順利的考上大學,那麼就沒有必要佔用孩子的休息時間了,

2:反之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差,初中階段考不上高中,高中階段考不上大學,說明孩子各科存在很多知識的漏洞,如果家長想讓孩子上高中考大學的話,那麼就要佔用孩子的休息時間,尤其是寒暑假要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查漏補缺上才能把欠缺的知識補起來,因此多年來我教育我的學生:時間就是成績,時間就是高中和大學錄取通知書,詳細內容下圖所示


第二點:要結合孩子的學習態度

1:願意主動好好學習的孩子,往往都是學霸,他們有著很高的學習目標,初中的學霸想考一個好高中,高中的學霸想考985這樣的好大學,在他們眼裡所有的時間都是學習時間,所以即使在節假日他們也會自覺自願的埋頭苦幹努力學習,往往讓家長心疼不已,攔都攔不住,比如我有一個朋友的女兒,她的目標是浙江大學,高中三年對學習特別勤奮,即使寒暑假也很少睡懶覺,兩口子特別心疼女兒,想讓孩子多睡幾次懶覺,可是就是攔不住,這個姑娘最後成功的考上了浙江大學!

2:反之如果這個孩子不願意學習,對學習有牴觸情緒,就盼著放學回家或者放了假以後能夠好好玩,這個時候家長要佔用他玩耍的時間他學習讓他上補習班,他心裡特別反感怎麼可能學的進去呢?因此對於學習首先要讓孩子學習態度端正,做到主動學習,如果孩子不願意學習,家長硬逼著孩子坐在書桌前,他也是心不在焉不負責任的熬時間,自己寫的作業如果你去提問他,他都回答不上來



第三點:想要讓孩子的學歷滿足現實社會的需求,有一個更高的就業平臺還是要讓孩子努力學習

不管成績怎麼樣都不讓佔用孩子休息時間學習的人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在目前和以後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各行各業只招聘大學本科學歷以上的員工這個剛性需求下,在智能化和自動化在各個領域不斷拓展應用的趨勢下,如果想要讓孩子的知識儲備與時俱進,有一個更好的前途,那麼還是要讓孩子上高中考大學,正如下圖中的這位父親所言


綜上所述對於學習要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學習計劃,學習目標和學習時間,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成績差就要多佔用休息時間才能把成績趕上來!

以上內容和圖片摘自《贏在終點家庭教育實操手冊》,感興趣的家長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閱讀更多家庭教育內容



家庭教育感悟


這個要看孩子的綜合素質,不能一概而論。教育無疑是一種投資,而這種投資不僅賭上孩子的時間,也必然會耗費大量的財力。我來幫您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一、學習習慣好,學習天賦優秀又自律性較強的孩子,是否要犧牲休息時間換取成績我覺得要尊重孩子的選擇。

這樣的學生一般課堂效率高,能夠獨立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一旦他提出要進行課外輔導可能是通過評估覺得自己無法靠自己的力量解決當下遇到的學習問題,這個時候由他去就好了。如果沒有需求成績也相對穩定,建議孩子的課外時間多安排一些擴展視野的活動或者學一到兩門他喜歡的特長。

二、孩子學習習慣好,學習努力自律性強但是天賦不足的。建議選擇一些課外輔導來強化學校知識,到了高中以後你會發現並不是只要努力就可以獲得好成績的,學習天賦的重要性會很快表現出來。

因為高考是一次最大規模的選拔性考試,既然是選拔,自然不止選拔的是努力的人。而是努力又有天賦的人。這時,學習天賦不強的學生就不會和初中小學一樣,只靠自己死學就可以提高成績的。特別是數理化三科,這類學生如果不付出額外的時間和大量的努力,後面的壓軸題可能就會把他們和名校隔開。

所以,為了孩子的努力不會白費,幫他們一把也應該鼓勵他們拼上一拼。

三、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有天賦的。這類學生就是老師口中“聰明不幹”的學生,到了高中後如果心態趨於成熟又有學習動力的話,可以考慮讓孩子去嘗試。反之,效果不大。資金充足的話可以考慮。

但是要知道,高中知識的學習主動性和自律精神非常重要。任你有再高的天賦,之前初中沒有重視學習一定有知識的漏洞。所以在開始重新建立知識體系的時候一定是不那麼順暢的,如果不能有持之以恆的決心。往往花了很多錢補課卻效果平平。

四、學習習慣不好,學習天賦一般。這類學生可能高一下期就會產生放棄學習的念頭。建議根據學生的情況從高一開始給學生設計其他的升學通道。要知道上大學的路徑不止一種,如果讓小貓非要和蒼鷹比飛翔,那是自找苦吃。根據學生個人的情況選擇適合他的升學方式,規劃得當一樣可以升入理想的大學。

以上是經驗之談,希望對題主有幫助。有興趣的也可以給我留言探討。


教育哪有那麼難


首先,我認為:作為家長應該對自己的行為可能會帶來怎樣的後果,必須有足夠的預判力。

擠佔孩子的息休時間,強迫孩子進行超負荷學習,有兩種後果:

一是,孩子的學習成績提高了,孩子可以進入理想的學校上學;

二是,孩子的學習沒提高,甚至下降了,或者雖然提高了,但提高幅度不大,孩子不僅沒進入理想學校,還有可能給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埋下了受損傷的隱患。

因此,“以犧牲孩子休息時間來換取成績"究竟值不值得,還得視孩子的實際情況而論

下面“三味"給題主做幾點分析,以助題主作出正確選擇。

一、如果孩子的平時成績與目標學校錄取分數線左右相距不多可上可下的情況,應該是值得的——這是唯一值得的情況
!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天下父母共有的心願!也是孩子本人的願望!

當孩子距離自己的目標,既看到了希望,同時又沒有十足的把握時,暫時犧牲自己的眼前利益,拼搏一下自己的長遠利益,是應該的、值得的。

現實中,我們也見過不少這樣的學生:本來學習基礎很好,智力也不差,但因平時貪玩,學習不努力,成績總是不突出。直到畢業升學的前一年,開始醒悟了,想考上理想的學校,於是,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甚至犧牲了很多休息時間,最後如願以償。他們負出當然是值得的!既使沒考上,我認為也是值得的!至少沒給自己留下遺憾!


二、如果孩子的平時成績左右相距目標學校分數線太大,這樣的犧牲就不怎麼值得

既然是一種犧牲和負出,就會存在得與失。只有“得”大於"失”才算值得!

我們不得承認這樣的現實:

對於平時學習基礎差、智力一般的部分孩子,在短期(如1年)內,即使再怎麼努力,不吃不睡地學習,成績提高很大,恐怕還是考不上學校。比如:平時總考200分,不吃不睡地努力一年,考到400分,但依然錄取不上。

同樣,有些孩子成績本來就很優秀,只須保持原有的努力程度,完全可以達到並超出錄取分數線了,如果再以犧牲休息時間的方式提高几十分,這幾十分並沒有體現出實際價值,也是不值得的。

當然,“三味"絕非在說,學習努力無用,知識無用,而是在權衡得失與值不值得的問題


三、犧牲休息時間,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後果,這是衡量“值不值得”的核心標準

“三味"估計,很多人會反駁說:犧牲孩子休息時間,只要學習成績有提高,就是值得的。

我們避開提高的成績是否對孩子真有用這點不談,單單分析一下“犧牲孩子的休息時間”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後果:

1、可能會給孩子的身體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青春期的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需要保證足夠的營養、休息和鍛鍊。如果孩子在學習上過份透支精力,極有可能影響身體長高,視力下降,以及患上腸胃、心腦及其他慢性疾病。身體是孩子一生最大的最寶貴的財富,用身體換取任何利益是不值得的!

2、可能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極大傷害。孩子付出休息時間,從某種意義上說,幾乎等於將自己囚禁起來,是必須承受極大壓力的。如果是孩子自願的還好些,如果是受父母強迫,後果將很嚴重:

輕者,產生厭學情緒;重者,導致逆反心理,做出過激行為

四、犧牲孩子的休息時間,不一定能換來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

科學的學習方法,是以學習效率作衡量標準的。科學的學習方法,強調勞逸結合。一天的時間是有限的,必要的休息時間是提高效率的必要保證。這些道理誰都懂。

另外,學習成績的提高,僅靠學習時間的堆砌,也是沒什麼成效的,關鍵還得有良好的態度和正確的方法。

“三味"帶過很多屆初中畢業班,目睹了一些女生,在畢業的最後一年或一學期,學習十分刻苦,每天早上五點就自覺提前起床,在教室學習了,晚上還主動加班到10點多,真的蠻令人心疼的!

她們這種學習精神很值得肯定,可惜的是,很多人依然沒能考上高中。

結束語:

作為學生,對待學習應當刻苦努力,才不致於留下終生遺憾。學生多學些知識總是有益無害。但是,學習是一生的事,即使沒有機會考上自己理想中的學校,學習是永不停止的!人的一生,始終保持健康的體魄,積極向上的心態,即使不成就也是成功。


三味聊教育


充分利用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學、玩兩不耽誤!

因為自我控制能力不高,有許多的學生都會有拖延的壞習慣,經常會拖延到最後時刻才開始動筆學習,或者是一邊學習著一邊玩耍著,這樣的習慣就會導致學習效果非常差。

一、一定要改掉拖延的壞習慣

我們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給自己規定好時間安排好學習任務,給自己約束力。讓自己在有限的時間裡,可以高效地學習。養成這樣的習慣,以後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給自己時間限制。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拖延的習慣就可以慢慢改掉的。我們所有的習慣都是這樣,只要下決心去改變,就一定可以養成良好的習慣。

有些學生功課做到一定時間後,就會一心想著玩。剛剛學習了一小會,就向家長提條件,要求玩一玩。家長不允許,就會對學習開始磨洋工,半小時過去了,只做一道題……其實,我們家長在孩子要求玩耍時,可以要求孩子:再做五題就可以休息。那麼,孩子肯定會快速完成學習任務,保證按質按量,時間肯定也很快速。把功課的時間化作功課的數量,把“再學習30分鐘”,改為“再做6道習題”,這樣,孩子的勁頭就來了,從“必須苦學25分鐘”的消極狀態,轉變為“快把作業完成”的積極狀態,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

二、對時間作出精確安排

學生做功課的時候,哪怕是短時間,要他們持續保持緊張狀態,在一定時間內一成不變,會是相當困難的。怎麼辦呢?我們可以給學生規定一個目標,對孩子的學習時間作出精確安排,要求孩子的學習到幾點幾分為止。這樣一來,有了截止個時間,孩子就有了學習目標,就會持續努力去完成學習任務。

給孩子規定做學習的終點時間也有學問,要注意化整為零。可以給孩子定為學到11點或16點為止,但這種準時準點時間段,對缺乏自律性的孩子來說,會成為“11點左右”或“16點左右”的大約觀念,導致做作業時粗枝大葉,不會專心到底。假如把時間定為11點20分鐘或16點10分鐘,這樣孩子對結束時間的意識鮮明,做起作業來就不會馬虎,而且完全可以期待孩子在規定的功課時間內,精神始終飽滿。

三、把握好學習的節奏

要想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擁有理想的學習節奏也很重要。“每天堅持學習30分鐘”持續幾年的效果會遠遠好過“每天學習3個小時”。

由於我們大腦的機制,人們並沒有辦法長時間集中精力思考問題,所以如果每次學習的時間過長,收到的效果反而會降低。孩子是好玩的,初中生也不例外,坐了一會就想出去玩,而且隨著作業時間的加長,想出去玩的心理會更加強烈。這時,他們的眼睛會老盯著時鐘,看看到了父母規定的時間沒有?還差多少時間?無法把心思放在功課上。這時,如果家長要求說“再學習30分鐘”或“把作業做到5點鐘”;那麼,孩子對學習任務將越發心不在焉,會心浮氣躁地坐在書桌前消磨時間。

我們每學習一段時間後就要停止下來休息一下,可以變換下學習的內容,也可以出去走走。如果實在沒辦法集中精力,學不下去,那就乾脆休息。不要強迫孩子在不願意的狀態下去學習,因為這樣會讓孩子的大腦建立起“學習就會痛苦”的感受。


布衣學堂


一邊是孩子孜孜不倦的學習給家長帶來的欣慰,一邊是家長認為犧牲孩子的休息時間,犧牲健康帶來的成績讓家長心疼。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作為一名學生的家長,很理解您的心情,也能體會到您對孩子關愛和良苦用心。


這個題目看來是把休息和成績放在了對立的兩個方面。其實健康和成績是不矛盾的兩個方面。值得與否,想表達幾個觀點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可以肯定,題目中所說的孩子是一名愛學習的好孩子,作為家長要仔細分析,找出孩子比平常孩子多用時間的原因,並加以分析。


1、我們先來看看是孩子對學校老師佈置的作業完成時把握不好時間節奏,磨蹭造成的時間拖長。還是孩子另外給自己加壓,超出課本之外的學習多用了時間。


2、家長幫助孩子分析具體問題,不要一味耳朵斥責,也不要一味的覺得孩子學習辛苦,只知心態,忽略了對孩子需要過正常生活的習慣。不是孩子學習有功,家長就可以侍候一切,還是要把孩子當成一名正常的吃喝拉撒的孩子來對待。

二、任何家長都會糾結的問題,如何擺平孩子成績與健康的矛盾。


1、夢想和現實相統一是最美的境界。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既要健康的作息習慣,又要有最理想的成績。但事實總是和理想有差距,家長不要過多的焦慮,想要孩子有好的習慣和良好的心態,家長

首先不要焦慮,保持一種良好的狀態,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


2、如何孩子是力不從心,家長就要費心調整好孩子的狀態,幫助孩子分析是學習效率問題,還是孩子能力出現了問題,還是孩子有其他別的想法和思想。


3、如果孩子是鑽進學習裡拔不出來,那麼恭喜您,孩子首先是心理健康的孩子,家長只要適當的調整好孩子的作息習慣,再加以關注孩子的生活習慣就很好了。

三、家長捫心自問,您的一切擔憂是來自己的想法,還是以孩子為主體的擔憂?


1、有時候我們家長的擔憂其實都是沒用的,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畢竟我們不是孩子本人,無法百分百的走進孩子的精神世界,再親密的關係也不過是位旁觀者。


2、健康的身體首先來自一個健全的心理。對孩子多一份傾聽,多一份關愛,多一份尊重和冷靜,就能多收穫一份孩子平和和健康的心態。

四、家長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方法

如果孩子的心理沒有什麼問題,也沒有其他的比如中學生的早戀問題,學校的壓力問題等情況下,孩子仍然是用很多的本該休息的時間用在學習上,那我們就要從孩子的學習方法和生活習慣上來分析孩子。


1、是不是孩子存在拖延症,是不是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不到最後那一刻才去行動。一次次的在內心懊悔,很難改正。如果是這樣的情況,那麼家長就要以身作則,先從自身做起,為了孩子克服自己的拖延症,給孩子做好榜樣。


2、列出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幫助孩子執行,修改,持續改進,一直到最合理的時間安排狀態。


3、如果孩子的學習方法出現了偏頗,要和老師溝通,交流,看孩子在那個學科上出現了問題,在學習的哪個環節上出來問題,是難題的困難嚇住孩子了,還是課堂上聽講的情況出了問題。這一些家長都要多和孩子交流,和學校溝通,多分析多瞭解孩子和學校,孩子和學科之間的關係。

五、養成良好的學習作息制度,旁觀別人的孩子如何合理安排。


1、家長良好的作息習慣是孩子養成好習慣的基礎,也是孩子最行之有效的好習慣的關鍵。


2、磨蹭的孩子往往容易晚休息、賴床,拖延的孩子往往會自身產生矛盾,忽而完美,忽而得過且過。這些都需要家長多觀察,多督促,多幫助孩子分析良好的作息習慣對學習的幫助。


3、最不好的狀態是晚上休息不好,白天效率不好,繼而學習成效不好,惡性循環。因此家長首先要端正自己,給孩子做好榜樣,調整好家校和孩子之間的關係。

六、結束語


1、犧牲健康換取成績不可取,犧牲成績一味的講究休息也不可取,在我國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合理有效地把兩者結合起來,是我們每位老師家長一直探討的問題。


2、學神與學霸從來是對自己的時間有掌控的人,我們要多向優秀的孩子取經,學習他們的長處,分析為什麼我們會對時間的把控不到位,找出自己實際的原因,加以分析,改進,直至把孩子調整到最理想的學習和生活狀態。

PS:大家好,我是三毛,真實的表達自己,原創文字,寫字辛苦,喜歡的點個贊,轉發更喜歡哈。有不同意見的請留言,我們一起討論,謝謝大家,祝您愉快。


三毛的教育視界


不在其中,不知其味

我真的認為你完全不需要去為“現在的學生”操心這些事情。同樣都是父母,我這些年也見過你說的各種學習班、興趣班而且還要做一些來自父母安排的課外作業的孩子們。

給我的最大感觸就是:

懂他們的人會知道他們這些活動背後的父母們還做了哪些工作,而不懂他們的人則是隻看到了他們的孩子是那麼的累……

就是題主你自己所言的那樣——“感覺他們太累了”。

為什麼很多人會有這種“

感覺”呢?

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有如下幾個:

1、有些父母對於“家庭教育”的瞭解、掌握太過簡單。

2、多數人對於“學習”是會本能的持有“畏懼”心理。

3、對於引導、輔導、督促、管教等等具體實操經驗不足。

4、能夠感受到外部的壓力(升學壓力、他人努力的壓力等),卻不知道自身應該如何去做。

5、把“學習”這件事情想的太過“簡單粗暴”了。

6、對當下教育體制、教育資源不均性的不滿。

7、對“為什麼要學習”不甚瞭解,目標並不清晰,缺少規劃。

……

不可否認,生活中能夠完全享受學習的學生並不多,但是那些完全討厭學習的其實也並是很多的。無論是喜歡、討厭又或者是平常心的孩子,他們之所以會對學習有這種態度,很大程度上是比較依賴於家庭教育氛圍或者乾脆只說就是父母的影響!這其中學校、教師的影響也會有,但是比較而言其影響力還是要低於父母的。

畢竟在學校裡的確是老師可以去要求、約束什麼的,但是再好的、在全面的要求如果日常尤其是假期在家裡沒有得到很好的“鞏固”、“提高”的話,那麼孩子是很難保持下來的。

但是你知道嗎?我真的見過很多孩子因為在父母的影響下他們是非常願意去做這些事情的!事實上如果你願意的話,你完全可以去那些教輔機構、興趣班機構外面觀察一下,你看看是愁眉苦臉進去的多還是比較開心進去的多,你再看看學完之後孩子們的表現,甚至都可以去問問他們是不是願意學、為什麼學……

你真的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你會發現原來現在很多孩子哪怕他們還是小學生,但是他們對學習這件事情的理解已經比一些成年人看的還要“明白”!

而這一切是離不開孩子父母的引導的。

休息和學習不是對立矛盾的

之前我們常說的是“玩”和“學”不是對立矛盾的,題主這裡沒說“玩”而是“休息”,這也沒關係,都差不多。

我能想到題主的這個表述應該是指比如週末、假期,原本應該是孩子們休息的時間,但是家長們卻給孩子報了學習班、興趣班,所以題主認為“感覺”孩子們太累了,是這樣嗎?

我說一下我家的情況吧:

週五晚上一個興趣班(原本是週六下午的,後來調到了週五),週六上午兩個學習班,週六晚上一個學習班,週日上午一個學習班,週日下午還有一個。再算上日常的外教課,一週下來我們的安排在不少人看來這孩子肯定會累的不行,肯定不會開心,我們肯定是那種虎爸、虎媽……

然而現實卻是這些班每一個都是孩子自己要求的,而且除了最初的一段時間我們會主動陪著孩子陪讀一下,到後來我們都不用管,最多就是問問孩子上節課的作業完成了嗎?有沒有什麼不懂的需要幫你分析一下?而所有的從報名、到學習,到完成任務到預習等等都是孩子自己主動去做的。考慮到科目有點多,我們想給孩子砍掉幾個,但是得到的答覆卻是孩子堅決的回覆“不行!”

這種情況下我們會覺得孩子“累”,可是孩子是開心的,反而你不讓他去繼續的時候他卻會不開心……

請問題主,當你也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你會怎麼選擇?

你會堅決的讓孩子去“休息”呢,還是說會去支持孩子?然後儘可能去想辦法找機會讓孩子高質量的放鬆、調節?

快樂學習,學習快樂,看似那麼遙遠的東西,實際上卻原本是我們每位做父母的都能夠抓到的,只是現實中我們因為種種原因(如第一小標題下的7點)使得我們錯過了關鍵的引導、培養期,這才使得後面我們無論如何的去使勁,但是總是很難推的動孩子們。但是那些學習主動性、內動力被早早激發出來的孩子,我們考慮更多的反而不是初期的“去學”的問題,而是“怎麼學”、“如何學”、“學什麼”、“如何高效率的學”等等這樣的問題了。

而在這種情況下,“休息”這件事情我們同樣有很多時間去好好的規劃如何能夠休息的更有效,更有內涵。

學習原本就不是一件容易、輕鬆的事情,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一旦一個人能夠突破這層認識上的枷鎖,從被動變主動,從排斥、不解到接受、理解,從不斷嘗試到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那麼對他而言這就不是一件讓人頭疼、辛苦的事情了。

作為父母,我們有時間去感慨孩子們那麼累,難道沒有時間分析一下、設計一下如何讓孩子麼接受甚至喜歡上這些“辛苦”嗎?比較殘酷的現實那就是有些人已經這麼做了,所以在我們看來是那麼不可能、不可置信的事情在別人身上竟然是如此的順理成章……

最後,我想說的是:當任何問題早早暴露出來的時候或者還沒有暴露出來的時候,我們做為成年人其實都是可以提前想辦法去解決的不是嗎?不要給自己找太多的藉口,誰都是第一次當父母,孩子要學習,我們為什麼不能也去學習一下如何更好地教育、幫助自己的孩子呢?

我們一定行的!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對於功利的家長來說,他們認為值得,在他們看來,只要孩子成績有提升,這就是他們最開心的事,成績成為決定他們心情的關鍵因素;對於想為孩子未來發展有打算的家長來說,他們認為不值得,在他們看來成績不是考量孩子的唯一標準,他們自有自己的評判尺度。但讓人惋惜的是,現在的家長几乎都是前一類。

我是堅決不同意這種做法的。

第一,成績只是孩子能力發展的一個方面。

就算成績好,也並不代表孩子的綜合素養就好,道德品質就好,與人交往就好,心理發展就好。

道理很簡單,一個人的時間和經濟都是有限的,在這方面用的時間太多,在那方面用的時間就少了。用於提升成績的時間多了,對其他方面的發展就忽略了。

第二,一個人最重要的,應該是道德品質。

現在很多人捨本逐末,疏於對孩子品德的培養,只是一門心思的追求成績的高分。也許孩子的成績是有提升,但是虧損的是孩子道德的提升。古人常說,德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本,而且古代有成就的大學者,也都是德行高尚之人。所以,要學習,先立德。

第三,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玩之中,才能體會生活的樂趣,感受親情的溫度。

很多家長,只知道逼著孩子學這學那,一點都不遵從孩子的天性。作為小孩子,本來用於集中學習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家長還要他們把休息時間也用於學習,這就是違背客觀規律,不但沒有效果,反而有可能增加孩子的敵對情緒。他們會感覺,父母所謂的愛,就是侵佔他們的休息時間。這樣他們的親情觀,就會慢慢的變得淡薄。


荷水清圓


應試教育階段,要想取得好成績,只能用時間一點一點的磨,靠天賦的畢竟是少數,雖然學校沒有活動必須在課後時間學習,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為未來而客服堅持一些,還是很值的。

一般來說,誰也不想看到孩子把休息時間用在學習上,但奈何現在的應試教育太過殘酷,八九十分的成績已經墊底,滿分的都有不少,孩子壓力大,家長壓力更大,犧牲孩子休息時間也沒有辦法,就算是笨鳥先飛吧。


用休息時間磨成績與勞逸結合並不違背。當然,我們所說的用休息時間換成績並不是不給規律的休息時間,這裡的休息時間應該是滿足正常生理休息時間之外的休息時間,比如玩耍時間、娛樂時間,如此才能持久,也算是能滿足勞逸結合的基本要求,當然,沒到高三之前沒有必要那樣拼命,還是有很多自由時間可以玩耍,也不算是扼殺孩子的童年。

當然,用休息時間年成績也要講究方法,單純的閉門造車只是自我封閉,一個好的輔導老師可以事半功倍。不要以為耗費的時間長,學習成績就會越好,這兩者之間沒有任何比例關係,時間越久反而會榮獲“書呆子”的稱號,家長也不願看到自己刻苦的孩子讀死書。當然,學習方法要掌握,好的輔導教師更為重要,提高學習效率,把握正確的學習重點和方向。


不過,到了高三,掉幾斤肉還是很有必要的,畢竟高三的競爭壓力更大,畢竟沒有最終的好成績,說什麼也沒有用處。

總之,用適當的休息時間換取成績還是很有必要的,也很值。


鷹眼看教育


把休息時間還給孩子!我覺得現在的家長把上補習班看成是一種常態了,而把不參加補習班反而看做是變態了!幾乎所有中國家長對補課都“上癮”啦,不管家庭條件如何,不管孩子學習成績需不需要補,不管孩子補課有效沒效,作為家長不但不反省,好好找找孩子成績不好的原因,反而讓這種局勢愈演愈烈。



“學習時間的長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效率”。絕大多數孩子現在對補課已經覺得是一種形式了,孩子能已經遲鈍了,沒有了學習結束後那種對自由時間的嚮往了。久而久之,導致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注意力不集中,有了課上不學課後補的懈怠思想,形成了嚴重的惡性循環!對於通過補課提升成績,我只想說這無疑是犧牲孩子的休息時間和成長健康來換取學習成績上的“所謂”提高,真的是不可取的,家長要適可而止。絕大多數學生年年補課,成績還是沒有多大的改善,最後落個“勞民傷財”的結果。也許有人覺得我的看法有些片面,但我還是認為補課是次要的,真實有效的學習方法才是主要的,只有高效的學習方法才能從根源解決“補課難題”!



真實有效的提高孩子的成績,關鍵還是要掌握好的學習方法。什麼是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讓學生自己要學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提高白天聽課效率,這樣可以使得課後不必花過多的時間來補習課上所學的知識,把這部分時間節省下來好好休息,第二天可以精力充沛的投入學習中去, 這樣使得學習過程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作為老師和家長要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督促孩子按時休息,保證學習質量,堅決不用孩子們的健康來換取成績。

列寧說“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同樣,不好好休息的孩子就不會好好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