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前,出現心理問題怎麼辦?

頭條健康


疫情當前,我們每一個人的情緒水平都會或多或少產生影響。

我們在媒體關注疫情,心繫武漢與醫護人員,或多或少會產生替代性創傷。當我們在目擊他人所經歷的災難時,因為共情,而間接導致自己的身心出現困擾,甚至有可能產生精神崩潰的現象。

容易被替代創傷的人,往往是內心敏感、善良天真,經常對別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悲慼同情的人。

如果你已經出現心理或生理的不適,請立刻放下手機,做一些其他事情轉移注意力。你要知道,發生的這一切並不是我們的責任,鍾南山院士說過,面對疫情,我們普通人能做的最大的貢獻就是儘量呆在家裡。

當然在家裡,我們可以在網絡上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力所能及捐助給湖北紅十字會。(貢獻自己的愛心請一定要找紅十字基金會官方或者具有公信力的基金會)

如果不能有效放鬆,可以用正念呼吸放鬆法,有意識的調節神經系統。

在正念呼吸時,你不用做任何事情,只需要純粹的坐下,留心觀察自己的呼吸,體驗當下的生命。

1. 吸氣,緩慢並深深地按"1-2-3-4"吸氣,約4秒鐘使空氣充滿胸部。呼吸應均勻、舒適而有節奏。

2.抑制呼吸,把空氣吸入後稍加停頓。感到輕鬆、舒適、不憋氣。

3.呼氣,自然而然地,慢慢地把肺底的空氣呼出來。此時,肩膀、胸,直至隔肌等都感到輕鬆舒適。同時想象著將緊張、恐懼、壓力都隨著呼氣慢慢地都排除了,感覺到身體越來越放鬆,心情越來越平靜。

而作為醫護人員或者身邊人經歷了疫情,則可能產生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這次的疫情對於醫護和正在經歷的人來說就可能成為創傷性事件。很多人在經歷了創傷事件後都形容自己像是行屍走肉,雖然看起來能夠正常地生活,但自己的靈魂好像脫離了自己的身體,自己感受不到任何該有的情緒。

我們可以通過自我重建和尋求心理援助。請注意,兩個都要做!

我們需要了解自己的感受,懂得自己現在的痛苦情緒來自於哪裡,並分清楚想象、網絡與現實的區別,努力把自己放在當下,這是自我重建。

然後需要尋求心理援助,心理援助一定要是心理諮詢師!因為創傷後應激障礙不僅僅是它本身,抑鬱,強迫,焦慮,狂躁也會隨之而來,我們需要有專業的心理人士幫助自己,走出障礙。




心理學時間


你這個問題,可能是華下兒女們的心聲。包括我也擔心!兒子買來體溫計,我娘倆每天都測量,超過37度了就會怕怕,有兩天我37.4度,去藥店問,對方說由於疫情期間人的緊張擔憂也會讓身體發熱,於是我就當沒有這疫情,和平時一樣,該吃吃該喝喝該睡睡,我每天體溫在36.8至37.兒子也是36.5至37.2。不過防患於未然,沒什麼急事不出門,非得出門就戴口罩,儘量少逗留,少與人接觸說話。回家了外套脫了用酒精噴一下,反過來疊著放口袋裡,立馬用酒精,洗手液洗手。個人衛生要到位,不要總認為你自己被傳染了,要相信醫療,現在到處都封路,封村了。相信政府部門,做好個人防護就是做好了大家的防護!相信中國的力量!這疫情會過去的!


梅三月361


昨天晚上,我後臺收到一條消息:

丫NN,我感覺自己嗓子很不舒服,喘不過氣來了,渾身麻木,快要窒息的感覺,我的心臟病犯了還是被新冠病毒感染了?我感覺自己快不行了,是不是應該120來呀,如果被隔離了,是不是就與世隔絕了?疫苗?可治療的藥呢?

我看到這樣的留言,懷疑這位朋友是因為極度的焦慮,導致驚恐發作。

驚恐發作(panicattack)是:突然感到強烈的恐懼,臨床表現包括心悸丶出汗丶呼吸急促丶發抖、身體乃至四肢麻木、感覺有壞事快發生,通常持續15分鐘左右。

昨晚我第一時間聯繫到了他,勸他不要到醫院去,聊天安撫他的情緒,同時指導他做正面冥想。

過了30分鐘,自我症狀感覺消失了大半。

在當前疫情的狀況下,像驚恐發作這樣極端的心理反應比較少見的——一般只發生在原本就有高焦慮問題的人身上。

今天的文章就給大家普及一下,面對疫情,我們會產生哪些不良的心理反應?你是如何應對他們?

O1.民眾面臨的心理挑戰

快捷的信息傳播,讓人們全面的瞭解疫情和新冠肺炎的臨床表現,然而同時,也讓人們更容易感到焦慮丶恐慌,擔心自己的家人,擔心自己會是下一個感染者。

在大多數的焦慮人群中,有可能出現“疑病”!就是過分的關注自己是否是病毒攜帶者,比如,頻繁測體溫,頻繁吃藥,反反覆覆想去醫院檢查的衝動。(如果因為疑病往醫院檢查,是屬於絕對不理智的行為,搶佔醫療資源不說,還容易讓自己真正陷入交叉感染的高風險之中。

我們常常也能看到,焦慮的情緒往往也會讓人呼吸困難,胸悶,胃脹,胃痛,這些身體反應和肺炎的一部分症狀描述相似,這樣人們加倍焦。火急火燎!這樣身體就處於負面惡性循環之中……

疫情當前,我出現心理焦慮症狀如何緩解?

👉平緩呼吸法:每次練習三到五分鐘,在吸氣的過程中,儘可能的把空氣吸到身體最深處,並且把手放在腹部,但你吸氣的時候會感到腹部慢慢的鼓起。

👉消除引發焦慮的念頭——三步,第一步:問自己,你擔心的問題是實際存在的嗎?它發生的幾率多大?笫二步:好好區分自己擔心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還是不可以解決的?多多關注那些可以解決的問題,比如怎樣預防最有效?我真的會生病嗎?笫三步:如果它可能發生,我可以做什麼應對它?

👉次級創傷和同情疲勞

江蘇南京的於先生說,和家人一起看新聞發佈會時,明顯的感覺到自己心不在焉。我本來是很小市民,但是看到捐款信息也不像以前一樣積極轉發了,一打開手機全是疫情相關信息,感覺自己很煩躁很累!其實不自覺地被捲入,但是還是忍不住的要刷屏,同時自己也姓深深的陷入自責當中,那麼多的人為抗擊疫情努力,而我卻漠不關心,是不是太冷血了?

錯!

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只是我們陷入了“同情疲勞”,也稱為“次級創傷”。

是指:由於在短時間內,高強度的接觸不幸的訊息,進而產生的壓力丶冷漠、憤怒的心理狀態。

這是我們的大腦保護機制在起作用,在情緒耗竭時提醒我們:嗨,你累了是時候休息一下了,該到照顧自己的情緒了。

所以說,如果覺察到自己無法承載負荷更多信息,那請你自覺“屏蔽”它,如果無法放下手機的話,你可以去關注某一個可信的消息源,多關注一些好消息,直到自己的情緒恢復平靜安穩。

你也可以自我關懷一下,拿起筆寫下自己的好心情,快樂的事,並張貼在床頭等最顯眼的位置,如果感到沮喪就看看他們

你還可以自我關懷這樣做,想象一下你最愛的好朋友在你跟前,當她告訴你很自責,你會說寫什麼樣的話來安慰他呢?

有的時候我們對他人很寬厚,卻對自己過於嚴格。

O2醫務人員面對的心理挑戰

身在疫情一線的醫務人員,需要面對一系列的特殊的心理應激:

高難度、高強度的救助工作

害怕自己也會被感染

臨時調動工作地點丶時間

直面危重病人的痛苦和死亡

這些心理應激會帶來一系列的情緒反應:易激動、容易發脾氣丶緊張、憂慮、煩躁不安、注意力也很難集中。同時也會出現一些身體的症狀:呼吸不暢、心跳過速、眩暈、耳鳴、身體不停地顫抖、入睡困難,睡眠淺突然驚醒、厭食……

一位1CU女醫生處瞭解,因為人手不夠,工作量增大,需要的體力你很大。因為昨天接診的一個病人被確診後,就再也不敢回家了,因為感染風險太高了,不能連累到自己的家人。那麼多的病人,我們幾乎沒有精力關心自己,面對每一個患者,我們需要高度的精力集中!這是我們的責任所在。但是在工作的間隙,會感到自己的手在微微發抖……

過度勞累和精神崩潰,疫情當前,我們的醫護人員長時間參與高強度高應急的醫護工作,睡眠嚴重不足,進而引發了

過勞,精神情緒和身體都極度疲憊!(這時候,你的一聲,謝謝!醫生辛苦了!是多麼的寶貴呀)!

那個醫務人員如何自我調節呢?

👉蝴蝶擁抱也稱愛自己的擁抱。用於在創傷中自我安撫。

👉著陸技術常常用於應對激烈的負面情緒。通過轉移注意力,檢查自己的觸感,改變一下環境,醫生的素養還是很高的,是可以從情緒旋渦中迴歸的。

艾德蒙.伯恩.心理醫生為什麼沒有告訴我?重慶大學出版社。供詳細研讀。

希望疫情很快過去,大家都平平安安的!


心理學高大夫


面對疫情,我們很多人都會出現或大或小的一些心理問題。

有的人可能會非常恐慌、焦慮,去超市裡大量的購買消毒液,酒精等。甚至會產生一些強迫行為,每天在家裡噴幾十次消毒液,洗幾十次手。身邊的人輕聲咳嗽一下都會引起極大的焦慮,總是擔心身邊的人患病並傳染給自己。

有的人可能會非常憤怒,他們痛恨最初吃野味的人,認為這場疫情本來可以避免。每天都在想要不是這些人,根本不會出現新型肺炎。他們每天都在重複謾罵和詛咒這些吃野味的人。

有的人可能會盲目樂觀,認為疫情和自己關係不大,自己該聚會聚會,該去人員密集地方去就去,疫情離自己很遙遠,自己不可能會得病。

產生以上心理,都是我們不能以一個很科學的態度去面對疫情,並因為疫情產生的一些心理問題嚴重的影響了我們的生活。下面我提供幾個實用的小技巧來改善我們的心理狀態。

(一)將自己的情緒命名

面對疫情,我們一點也不害怕,內心毫無波瀾並不現實。但是我們可以識別自己的情緒、給它們命名、清晰地描述出來,允許它們存在。比如命名“恐懼”,描述出產生“恐懼”情緒時候的感受。這個辦法看似很簡單,其實做起來效果很好。正如正念的理念,我們意識的到很多情緒、很多想法只是“發生在腦子裡的事”,是大腦對危險的應激反應,而現實比我們想象的穩定得多。

(二)讓生活更有“確定性”

恐慌大多來源於不確定,而在生活中,如果我們能保證我們的生活規律相對穩定,那我們就能感受到更多可控感,不再那麼慌。

雖然在春節這一本就讓人忙亂的時間點上,這不是件容易事,但它是非常有效的。比如,規律的作息,即便是假期,也不要花太多日常時間刷手機,適當鍛鍊,在室家裡我們也同樣可以鍛鍊身體,進行一些拉伸、做一些瑜伽等,充分利用好小假期提高自身免疫力,保障身體有抵抗力。

(三)取正面信息

除了照顧自己的生活和情緒,在獲取信息的時候,我們也應有所選擇。應該瞭解科學知識,學習預防和應對方法,謹遵醫護人員的建議,勤洗手、戴口罩、少扎堆等;可看信息報道,多讀病毒科普,少傳恐慌情緒,要傳也傳積極的、支持性的情緒。(對於盲目樂觀的家屬,可以適當恐嚇一下)

我們的大腦其實很好欺騙,只要多關注一些正能量的信息,大腦就會自發的產生更多的積極情緒。

(四)活在當下

我們要相信自己注意衛生,勤洗手,平時出門戴口罩,不去人員密集的地方等,我們就可以保證自身的身體健康,要明白我們中國人必將戰勝新型肺炎!我們其他能做的其實很簡單,在保證正常的日常生活下,有餘力的話可以捐款為疫情嚴重的地區提供支持等。


歐文亞隆小迷弟


疫情的迅速擴展給很多人帶來恐慌的心理,隨之而來的更多的是面對生存和生活的焦慮,剛好整理發表一篇緩解焦慮三板斧,推薦給你,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板斧——接受事實

既然我們無法改變疫情帶來的影響,那我們就告訴自己坦然接受吧!接受疫情存在的事實,接受延期帶來的損失,接受無可奈何的事實,接受死亡和風險不可抗拒的永恆存在,接受我們本來就沒有可以改變和控制一切的能力。

接受了痛苦,痛苦就不存在了。因為痛苦就成為了存在本身。

我們不再試圖消除痛苦,不再試圖解決痛苦,而是學會,直面痛苦、接受痛苦、帶著痛苦去生活。

何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答案無非兩個字:接受。

二板斧——轉移注意力

焦慮情緒是一種惡性循環,越焦慮就會越讓我們注意引發焦慮情緒的事件,從而導致我們胡思亂想,坐立不安,百思不得其解,痛苦異常。這個時候,就需要去轉移注意力,如找一本有趣的能吸引人的書讀、或看一部自己喜歡的電影,製作可口的美食、趁難得的休息時間和家人一起聊聊天,玩玩遊戲,做做家務。看看有趣的段子,聽聽搞笑的相聲的等等。都是轉移注意力不錯的方法,當我們在這些事物上收穫樂趣的時候,焦慮的情緒自然也就減輕了。

三板斧——提前規劃,增加自信

自信是治癒焦慮的必要前提。一些對自己沒有自信心的人,對自己完成和應付事物的能力是懷疑的從而憂慮、緊張和恐懼。所以我們更應該提前做好新年規劃,提前做好即將面對的工作或生意的準備,當我們制定出比較全面長遠的發展計劃,對新年整體性、長期性、基本性問題的思考,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就知道自己當下應該做什麼對疫情結束後的工作開展更有幫助,才能自信篤定。就更有機會在新年賽跑中脫穎而出。

相信自己每增加一次自信,焦慮程度就會降低一點,提前規劃,增加自信,也就能最終驅逐焦慮。



得道心理學


疫情讓我們生活在隔離的狀態,中斷了習慣了的生活及工作模式,並且往往與親人分開,容易產生大量的焦慮與壓力。

焦慮:是情緒狀態,源於情況失控,擔心不幸的事會發生,這必然引起大量的思想活動,而且是無效果的思想活動。

壓力:是身體應對挑戰的狀態,源於上述的失控及擔心。

焦慮及壓力會導致內分泌系統產生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對短暫的需要,皮質醇很有幫助——把當下的挑戰搞掂;但是長期的,尤其是看不到盡頭的,則會讓大量的皮質醇抑制了免疫系統製造T細胞及白血球的能力。

於是,免疫系統的工作能力下降了,受感染的幾率上升了。焦慮及壓力所擔心、抗阻和想搞掂的問題反而被迎來,不是很諷刺麼?

此外,壓力荷爾蒙中的皮質醇、腎上腺素等,會造成解決問題及更容易戰勝挑戰的其他能力下降。在擔心及焦慮的狀態中,我們比平時更需要以下的能力:集中注意力,有意義的觀察及思考,學習能力,記憶力,多角度及複雜一點的思維能力,解決問題及突破找到(新方法)的能力,策劃未來的思維能力……現在,這些能力都嚴重下降,因此,我們更難擺脫困境,克服挑戰!


啟源心理


當前席捲全國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確擾動了很多人內心的恐懼、擔心、害怕等情緒,讓很多人的心理起了很多的反應,尤其是身處疫區和被隔離的人們會更加的恐懼,這都是我們正常的心理應激反應,下面我來推薦幾點在心理方面的方法:

1、首先要明白這是正常的心理應激反應,不要過度焦慮,你可以選用你之前選用的降低壓力的方法,如聽音樂、在家做健身、瑜伽、看電影等休息娛樂的方式降低恐懼和焦慮的情緒;

2、當你有時間的話,可以選比較安靜的地方,如書房或臥室,在外界干擾情況小的房間跟自己的恐懼、焦慮寶貝聊聊天,運用“淨心的方法”讓恐懼寶貝、壓力寶貝的情趣得到舒緩,讓他們告訴你他們在恐懼什麼、焦慮什麼、害怕什麼,當你試著跟他們連接,聽他們講話,會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你的心理,我們當下組織的志願者協助活動,相信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有需要,可以聯繫我;

3、這個春節相信很多人都待在家裡,為我們的疫情控制做貢獻。感謝我們現在互聯網的發達,你可以給父母、親人、朋友打個電話,互相寒暄、聊一聊當下的情形,也能起到很好的舒緩;

4、堅定信心,相信我們偉大的祖國,現在各種支援、醫護人員、檢測技術、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都在緊張有序的進行,國家舉居全國之力在抗擊疫情,我們相信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攻堅戰!


自在桃花源


分享以下幾條建議供參考:

1、做必要的準備。確認自己已經熟知必要的防護措施,做好防護,減少出行。

因為人的大腦在確認自己已經做好必要準備時,神經會自動放鬆下來,這是穩定情緒的重要方式。

2、保持與親人的連接。充分了解自己的親人也做好了必要的防護,和他們保持積極的交流,相互問候與鼓勵,減少對相關信息的關注。

3、轉移焦點。利用這個時間,和家人聊聊天,陪陪孩子,做做運動,刷刷電視劇劇,整理衣櫃和房間等等。

4、放鬆身體。每晚臨睡前和早上起床前,先做幾次深呼吸,可以配合著舒緩音樂,隨著呼吸,有意識地把清新愉悅吸入身體,把不良情緒吐出體外,多做幾次,直到感覺身體舒服為止。

5、承認自己。如果你用了以上這些方式,還不能放鬆下來,就對自己說,緊張是可以的,害怕也是可以的,承認自己的情緒,才能接受它們,當你真正接受自己時,你會發現情緒自然會穩定下來。

6、積極轉化。所有看似不良情緒、挫折、危險的事件等等背後一定會有正面的價值,目的是提醒我們今後要注意的行為,把焦點放在尋找這些正向價值上,寫下來,作為自己今後的行動方向。


珈me心理


別自己嚇自己了,還沒得病自己心理出問題了1.保持好的心情,這次病毒雖然很可怕,我們做好隔離,減少外出,注意衛生,肯定沒事的,要有信心 2.現在國家已經研製出對抗病毒的疫苗,即時得病了也沒什麼可怕的 3.許多病都是被嚇出來的,該來的就來吧,沒必要那麼恐慌,別到時候沒得肺炎,又嚇出別的毛病


親愛的煬煬


疫情當前,出現心理問題怎麼辦?

這次新型冠狀病毒來的非常突然,非常迅猛,讓很多人措手不及,焦頭爛額,但慌亂,焦慮於事無補。

面對疫情,出現焦慮情緒,主要是怕被感染,首先了解自己現在的處境,絕大多數人都在重點疫區以外,要多看新聞,瞭解疫情發展情況,瞭解傳播特點,學會平時怎麼應對,防止自己和家人被感染。如果自己和家人一切安全,也要了解潛伏期,儘量在家,知道自己是安全的,焦慮情緒就會下降。

每次疫情過後,都會留下很多經驗和教訓,作為普通公民,要了解健康養生知識,科學合理膳食,不追求那些所謂的享受,平時多運動,學會調節情緒,補充人體必需的維生素,礦物質等,免疫力好的人,被感染的概率大大降低,如果被感染,康復的概率也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