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的東北軍工多強大?

用戶6333438187


所謂時勢造英雄,在亂世時期也是湧現英雄人物的歷史階段,張作霖雖然出身不高,而且也沒有什麼文化,但是張作霖卻有智謀有勇氣,這便是在亂世中非常珍貴的品質,也足以支撐張作霖一路的成功。這樣一位在現代社會被視為文盲的張作霖,卻在當時的東北稱王稱霸,盤踞一方的張作霖不僅帶動了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在東北建立了當時首屈一指的東北兵工廠。



當時張作霖手下一共有四十萬人,兵工廠不僅設施完善,而且規模龐大,在當時的軍閥部隊中唯有張作霖的這個兵工廠遙遙領先。當時這個兵工廠不僅可以製造大批的槍支彈藥,還有研發製造軍艦的能力,在當時張作霖組建的這個兵工廠十分矚目,很多國家還會通過張作霖來購買武器。張作霖扭轉了東北軍武器薄弱依賴他人的情況,不僅提升了當時的軍隊實力,也扭轉了被動局面。



那麼張作霖的這個兵工廠有多大呢?根據當時的統計資料可以瞭解到,兵工廠的佔地面積就有三千二百多畝地,在建造這個兵工廠時斥資三億銀元,工廠裡的職工有兩萬餘人。還有很多附屬機構,兵工廠的規模如此之大,自然為武器機械的設計和建造提供了有利支持。而且張作霖還聘用了大量國外的武器製造專家,讓兵工廠的實力更加強大,當時兵工廠每天可以完成四十萬子彈的產量,每個月都有幾千支槍支被製造。在兵工廠中還有平射炮等當時先進的武器裝備研發製造基地。



張作霖的這個兵工廠的建設初衷自然是為了滿足自己軍隊的物資供給,但是隨著兵工廠的持續發展,也吸引了很多國家前來購買武器裝備。兵工廠的發展速度很快,但是這個工廠的建立時間並不長,可是發展趨勢卻十分迅速。因為有了這個兵工廠的支援,讓張作霖在進行第二次直奉戰爭中佔據優勢。



雖然張作霖對於兵工廠的建立和發展有十足的信心,但是終究也無法逃避時代的發展進程的影響。在兵工廠順利發展時期,張作霖也曾經建造了第一輛汽車,並有計劃將汽車進行大批量的生產,只不過後來受到九一八事變的影響,讓這項計劃泡湯,但無論如何張作霖所建造的這個兵工廠的意義和價值無法被歷史淹沒。


江上孤舟


毫不委婉的說,張作霖時期的奉軍(東北軍),是全國包括中央軍在內的部隊中裝備最精良的。原因很簡單:第一,奉軍有錢。第二,日本人扶持!

東北軍編制有多大?

張作霖創建的奉軍初具規模時常備軍為二十餘萬,擴軍後常備軍高達三十萬,巔峰時期更是達到五十萬兵力。東北軍是軍閥中唯一一個海陸空三軍種齊備的軍隊,其下轄七個步兵集團軍、三個海軍艦隊以及五個航空編隊,別看海軍和空軍數量並不多,但這已經是代表當時的先進水平。

裝備水平

步兵裝備:

遼13式步槍79步槍、捷克式ZH-29式半自動步槍(精銳師裝備

遼十三式步槍作為奉軍步兵的制式武器,大規模裝備於現役奉軍。

遼十三式出產於東三省兵工廠(也稱瀋陽兵工廠、奉天軍械廠,是1920年由張作霖建立的中國當時最大的兵工廠)。1924年由韓麟春為設計師,仿照捷克毛瑟98/22式步槍,外加一些韓麟春的獨特改進而製造的新式步槍。其形狀像類似毛瑟步槍與日式38步槍的合體。其優點是方便生產,結構簡單,易組裝,兼備威力與精準,是當時中國輕武器之王。

79步槍,俗稱漢陽造,也是當年東三省兵工廠主要生產的武器之一。

還有就是有精銳師裝備的進口捷克式ZH-29式半自動步槍,此槍完全是由中國之需求而設計的半自動步槍。

炮兵裝備:

日製38式75mm野炮

三八式野炮是日軍裝備量最大的野戰壓制火炮之一,同時也是奉軍助理戰炮之一。

日製大正十四年式105mm野戰加農炮

日軍用於常用的壓制的遠射程野戰加農炮,在日軍扶持期間,曾大規模裝備於奉軍,這也使得奉軍遠程火力壓制能力大大增強。

日製41式75mm山炮

41式75mm山炮是日本最常見的輕型高機動山炮,便於攜帶,通常日軍一個聯隊就會配備一個山炮中隊。奉軍受到日軍編制的影響,通常一個機動師會下轄一到兩個炮兵團,加強師更是會配備有一個機動炮兵旅。

遼十四式重榴彈炮、遼十九式重榴彈炮

據不完全統計,從1924年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前,東三省兵工廠共生產“日式37”平射炮370餘門,“日式75”野炮108餘門,“奧式76”野炮300餘門,“奧式100”榴彈炮300餘門, “日式105”加農炮12門, “日式150”榴彈炮21門。除此之外,奉軍還少量裝備有法制雷諾FT-17輕型坦克。

這些武器裝備大大提高了奉軍戰鬥力,而在此期間,東三省兵工廠以30000多員工同時工作,巔峰時期一月可生產步槍4000餘隻。

由於裝備之強大,直接導致了第二次直奉戰爭奉軍以17萬兵力戰勝25萬直系部隊,大獲全勝!令人惋惜的是,東北淪陷之後,東三省兵工廠淪為日本兵工廠,並一度成為日本四大兵工廠之一,可見其規模之大!

後勤陣容

一支強大的軍隊離不開後勤支持,奉軍可以說是當時後勤體系較為完善的部隊。其配備有奉天糧秣廠、奉天被服廠等數處後勤廠房,支撐起了以奉天軍械廠為中心,東北航空工廠、奉天迫擊炮廠為附庸的強大奉天軍工體系。

東北講武堂

東北軍工廠無論從生產規模還是生產技術上都要領先於但是中國各處的兵工廠。東北講武堂是張作霖繼承前人建立軍校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軍事學院,其被稱為“奉軍搖籃”,培養了一大批優秀軍官,並與“天津講武堂”、“雲南講武堂”合稱中國三大“講武堂”。其歷史意義十分重要!



(歡迎看官姥爺贊同、評論~通俗易懂的解答簡單有趣的歷史,歡迎關注,麼麼噠~)


秦風漢韻論古今


東北兵工廠,近代中國東北軍事工業薄弱,上世紀20 年代張氏父子主政東北期間,先後創辦了奉天軍械廠、東三省兵工廠、奉天糧秣廠、奉天被服廠、東北航空工廠、奉天迫擊炮廠等一系列軍工企業,東北軍事工業迅速發展起來。與國內其他地區軍工企業相比,東北的軍事工業雖然起步較晚,但起點高、發展速度快,很快便後來居上,成為同行業的佼佼者。

其中的奉天(感覺瀋陽還是叫奉天好聽啊)軍械廠,為張作霖於1916 年創辦,是保管、修理軍械和製造槍彈的工廠。廠址在大東門裡(現六一五廠院內),佔地面積4.7 萬平方米。軍械廠下設三課、三場、二庫。三課為作業課、修械課、營管課;三場為槍彈場、修械場、造幣場;二庫為大南門外大十字街東首的第一倉庫、小東關草倉衚衕的第二倉庫。軍械廠初期有工人200 人,職員100 人;後期有工人400人,職員100人。

當時的東北軍工和教育都搞的不錯,裝備也好,甚至士兵都有識字的冊子和書,可惜讓小張一夜之間都輸了...


李三萬的三萬裡


張作霖耗費10年,投資5億的瀋陽兵工廠巔峰時期的月產量足以裝備1個師,是當時中國最大、亞洲第一的兵工廠,未料一夜之間落入日寇之手,成為日軍最大的武器彈藥庫庫。

瀋陽兵工廠亦稱奉天軍械廠,東三省兵工廠,奉天造兵所、兵工署第90工廠,由號稱東北王的張作霖投資興建。張作霖為兵工廠投入大量資金和心血,經過前後10年不斷擴建,瀋陽兵工廠發展成為當時中國最大,亞洲第一的兵工廠。

1929年1月,接手東北軍不久的張學良誘殺了奉系軍閥大將楊宇霆、常蔭槐,把東北軍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此時東北兵工廠的規模為:

佔地3000餘畝,廠區長約5華里,寬約3華里,當時國內最大;機床數量上萬臺,精密儀器、檢驗設備一應俱全,大部分都是德國克虜伯技術進口貨,全國最先進;擁有專門的兵工培訓學校和“科學研究會”,科研專家和高級技術人員1500餘人,工人2萬餘人,產學研一條龍。

當時瀋陽兵工廠的月產量足夠裝備1個師,主要武器年產能為:

遼13式79步槍,年產6萬多支;輕重機槍,年產1000多挺,槍彈1.1-1.8億發;年產各種口徑迫擊炮1000門,炮彈約50萬發,並能仿製德國、奧地利、瑞典等國高射炮、加農炮、山炮、榴彈炮等各種型號火炮;生產載重汽車和飛機零部件,並可修配飛機。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張學良率東北軍一槍不放,退回關內,導致東北淪陷,瀋陽兵工廠落入日軍之手,時兵工廠庫存武器裝備規模為:

步槍約15萬支、子彈約300萬發、迫擊炮約600門、迫擊炮彈約40萬發,山炮、野炮以及大口徑重炮約250門,炮彈約10萬發,炸藥約40萬磅。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瀋陽兵工廠加足馬力生產,成為在華日軍最重要的軍火生產基地,供應日軍約70%左右的武器彈藥,當時月產量為:

步槍6000枝,輕機槍80挺,重機槍60挺;38式75 野炮、41式75山炮、94式75山炮、92式75步兵炮、88式75高炮的月產量都能達4-8門,94式37平射炮30至50門,81迫擊炮10門到 20門子彈月產150至900萬發,炮彈3萬至5萬發,手榴彈7至15萬顆,250公斤飛機3萬到4萬無煙火藥30-40噸,黑火藥250-500噸,硝銨炸藥200-450噸。

這些數字是什麼概念?月產量可裝備日軍2個步兵旅團和1個炮兵聯隊。抗日戰爭期間,僅步槍瀋陽兵工廠至少生產了100萬支,足可以裝備日軍80-90個師團。

當日軍不費一槍一彈得到這個亞洲最大兵工廠時,簡直笑開了花。從此以後,瀋陽兵工廠為侵華日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彈藥,成為屠殺我同胞的最大幫兇。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這麼說吧,張作霖的東北軍工當時在技術上是全國超一流,在規模上是全國最大!而且不只是在國內強,和其它國家比起來也不算差!

張作霖所創的東北軍工廠,佔地極廣,有上萬臺設備與八大分工廠,工人最多的時候達到五萬多人,是二戰爆發前亞洲最大兵工廠!

還有奉天迫擊炮廠,技術完全引進自英國,遠超國內其它炮廠,生產的迫擊炮威力強、質量好!

軍工廠每天能產子彈40萬發,每年能產野炮、山炮、重炮等各型大炮150門,步槍6萬多支,輕重機槍1000多挺,以及大量的炸藥、航空炸彈!產量在亞洲首屈一指!

小日本羨慕嫉妒恨,極為眼紅,稱之為:東方第一!

(建廠初期)

據說還能生產坦克!但這只是聽當地老人們說的,是真是假我不能確定。可以確定的是,東北軍工能生產飛機!

張學良晚年的時候說:“東北軍最厲害的就是炮兵,東北軍的炮多,唯有東北軍的炮彈是自己造的!”

當其他軍閥部隊還無法做到人手一支槍時,東北軍中普通的陸軍每人能配國內最先進的遼13式步槍,甲種師或特種部隊能配更好的,裝備相較而言最為齊全!

小日本佔領東北後,如同挖到了聚寶盆,發了一大筆橫財!繳獲子彈300萬發,炮彈50萬發,機關槍2500挺,步槍15萬支,重炮250門,迫擊炮2300多門!

但最讓他們高興的是,整個軍工體系除了人力之外設備之類的無需再投入,拿過來就可以接著幹!

我們現在知道了都覺得心疼、可惜、憤怒,張作霖泉下要是有知,肯定更是暴跳如雷!

說到這裡可能有朋友會想問,在整個中國軍工萎靡的時期,東北軍工怎麼這麼牛呢?這當然是因為張作霖啊!

我們印象中,張作霖就是個出身土匪的粗人,這沒錯,但他粗歸粗,極有長遠眼光。他的是非功過,我沒有資格去評論,但他這人是真的非常厲害!

在別的軍閥只知道買軍械的時候,他已經想到要去製造!為了建立現代化的軍工體系,那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聽老輩人說過這麼一件事,某年,張作霖準備向德國購買一批精密儀器,雙方約在上海交易,他就派了個心腹帶著100萬銀元過去。誰知到得太早了,這心腹賭癮來了擋不住,就去賭了一把,全輸光了!

打電話給張作霖說:買儀器的錢被我輸光了,我也沒臉見您了,跟您說一聲,我這就自殺啦!

張作霖先得破口大罵:奶奶個腿的!你要敢死我就殺你全家,現在再給你打過去20萬,你去把錢贏回來,賭不贏就去搶!總之,不管用什麼辦法,儀器一定要給我買回來!

當然啦,他並不是只在設備上花心思,人才更是重中之重,某次引進一個英國火炮專家,付出了每月一萬五千英鎊的高薪!

但就和買軍械不是長久之計一樣,買人才也只是一時應急,自己培養才是上上之策,於是中國最早的現代兵工學校在東北出現了。還成立了“科學研究會”,集中精力搞軍備科研。而這些軍工人才在東北失守之後流向全國各地,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花費巨大精力,投入3億多的現大洋後,張作霖終於建立起了成熟的軍工體系,東北軍工廠下轄的炮廠、炮彈廠、鑄造廠基本實現機械化和自動化!

3億現大洋看起來很多,但要想建立這麼龐大的體系,其實還遠遠不夠!之所以成了,還是因為張作霖想盡辦法又坑德國又坑日本。。。。。。

別的軍閥難道看不到自建兵工廠的重要性嗎?看得到,但做不成!既沒這麼大的決心,也沒這麼大的能力!

現在知道小日本為什麼非要弄死張作霖了吧?此人不死,小鬼子難進東北!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張作霖在其鼎盛時期,是中國當時實力最強的軍閥,沒有之一。

他的軍工生產能力的強大,可以強大到在亞洲就比日本差一點。

在全國來說,張作霖的軍工是屬於超一流的,直接讓其他軍閥都羨慕的流了哈喇子。不但規模是最大的,而且技術也是最強的。

就拿奉天迫擊炮廠來說,技術是引用的英國的,威力強大,火力猛,質量高。

他的軍工廠每天能生產子彈40萬發,每年能生產各式步槍6萬多支,機槍1000多挺,各類火炮150門,以及大量的炸彈,產量為亞洲第一。

據說張作霖的軍工產業,還能生產飛機和坦克,直接都往現代化裝備靠攏。當其他的軍閥都沒法作到人手一槍時,張作霖的部隊配備了13式步槍是國內最好的。

這些都要得益於張作霖的苦心經營。

雖然他是土匪出身,但是他卻非常有戰略眼光,深知軍隊的戰鬥力就要靠先進的武器裝備,為了能夠得到優秀的軍工人才,他往往不惜重金聘請,如英國的火炮專家,他給出了一個月一萬五千英鎊的高薪。

再如為了得到一個德國產的精密儀器,他派人到上海去購買,而由於去的早了,他派出去的人卻去賭場輸光了購買的100萬銀元。張作霖聽了直罵娘,說道不管用什麼辦法也要買回來,不惜再打了錢過去。

張作霖為了建設出他的軍工體系,直接投入了3億多大洋,經過多年的建設,才建成了成熟的軍工體系,能夠製造大炮、炮彈、槍支、子彈、機械甚至是坦克飛機。

如果日本人繼續讓張作霖當東北王,繼續讓他存在,可以肯定的是日本人肯定是拿不下東北的,因為那會張作霖太強了。

日本人在佔領東北後,從當時張學良的軍械庫裡就繳獲了機關槍2500多挺,步槍15萬支,子彈300多萬發,炮彈50多萬人,重炮250門以及迫擊炮2300多門!

而且日本人佔領的這些軍工體系也不需要再投入,直接就能用。

九一八事變的時候張學良在幹嘛呢?張學良在北京看戲。他下達了不抵抗的命令。日軍衝擊當時柳條湖軍營的是些什麼人呢?500多個拿著日本刀往裡面衝的軍國主義好戰分子。而柳條湖軍營裡槍炮甚至坦克飛機都有,竟然在張學良不抵抗命令下放棄了抵抗。可以說,張作霖留下的金山銀山基本就被張學良給敗光了。

要是張作霖泉下有知,一定會抽死這個小六子。


老威觀史


東北軍,前身為奉軍。是北洋軍閥中,裝備最好、軍事能力最強、實力最強的部隊,但卻不是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奉軍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1907年清政府在奉軍駐紮的新軍第二混成旅。1909年,改編為陸軍第二十七師,師長為張作霖,此為後期四十幾萬裝備精良東北軍的最早的原型。

後世有很多歷史學家提出假設,如果918事變時張學良率領東北軍硬拼日本軍隊,結果會怎樣?當時張學良手下有40萬東北軍還配備了飛機、坦克大炮等重武器,比日本在東北的駐軍強得多,日本關東軍總共也就2萬人,日本攻打瀋陽來了不到1000人,沈北大營守軍愣是跑路了。

其實不能看紙面的理論數據。實際上,918事變時期的東北軍很差勁,東北軍只是一開始按照新三軍編練的時候還算是有點現代軍隊的樣子,其他時間都是烏合之眾,垃圾軍隊。給三句話評價:錢最多,裝備最好,戰力最差!

東北軍前身為奉系軍閥張作霖所統率的軍隊,因為總部在奉天(瀋陽),被稱為“奉軍“”。辛亥革命之後由東北地區的保安部隊和新軍組成。

東北軍最輝煌的是張作霖時代,二進山海關打進北京,那是二十年代。奉系在二十年代有兩次輝煌,1920年奉系聯合直系擊敗皖系,勢力擴張到山海關以內。1924年爆發第二次直奉戰爭,直系慘敗,奉軍控制了北方大部分地區,勢力直逼上海,1926年春,張作霖入主北京。

到1928年,奉軍被蔣介石、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的聯軍打敗,退回了東北。

1928年底,東北易幟之後,張學良的奉軍被中央政府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簡稱“東北軍”,編成步兵25個旅、騎兵6個旅、炮兵10個團,擁有兵力約30萬。到918事變之前,東北軍又擴張到40多萬人。1931年,東北軍邊防軍有步兵旅29個,騎兵旅8個,炮兵旅3個。另有獨立的空軍、海軍與屯墾軍,總共約28萬人。此外,省防軍、民團等非正規武裝18萬人,東北軍總數約為46萬人。

東北軍是當時中國唯一海、陸、空編制齊備的軍隊。東北軍裝備了中國的第一支裝甲部隊,由法國36輛法國雷諾FT-17型輕型坦克,英國產NC27和美國產M1917等各型坦克300餘輛,以及24輛裝甲運兵車組成。此外還擁有一支非常強大的鐵甲列車部隊。東北軍擁有全國最強大的空軍,各類飛機400多架飛機,比全國其他地方加起來都多。

東北軍還擁有中國最強大的海軍艦隊,擁有海圻、海琛、鎮海、威海、同安、永翔、楚豫、江利、定海等現代化戰艦及大小艦隻21艘,3.22萬噸,艦隊官兵3400人,其中排水量5000噸的海圻號主力艦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巡洋艦,甚至擁有可載水上飛機2架的鎮海號水上飛機母艦。

1926年,中國就有著一艘被定義為“飛機母艦”的艦艇,雖然該艦隻是一艘由商船改裝而來,艦載機也不過是區區兩架水上飛機。但意義重大,因為這距離世界第一艘水機母艦誕生只有12年,1914年日本開始探索航母和艦載機作戰,這一年日本將一艘5800噸的貨船改裝成水上飛機母艦若宮號,可以裝載4架水上飛機,用吊車吊放,水上起降。隨後若宮號參加了對德國佔領的青島膠州灣的作戰,使用艦載機進行偵察、投彈,以及通信和指揮工作,這是人類戰爭歷史上第一次受到來到海上的空襲。

鎮海艦是中國最早的水上飛機母艦,排水量2700噸,航速11節,主要武器為2門120毫米主炮和4門75毫米副炮。可搭載2架水上飛機。1924年張作霖向法國訂購了8架施來克FBA-19型水上飛機,這種全長12.87米,翼展8.94米,時速180公里,曾打破過水上飛機的飛行高度世界記錄。

東北軍瀋陽兵工廠,耗資達5億元,是亞洲最大的兵工廠,也是當時中國最先進和規模最大的兵工企業,軍火產量全國第一。工廠廠區長達2.5公里,寬約1.3公里,職工最多時達36000人。兵工廠設有無煙藥、制槍、制炮、炮彈等各種製造廠,還有熱電廠、鍊鋼廠、機器廠等各類附屬廠礦企業。此外,還單獨組建了以研究生產迫擊炮為主的奉天迫擊炮廠。廠內各種機械設備、精密儀器一應俱全,僅機床就達到了萬臺,有的設備連日本人都眼紅。兵工廠還設有完備的兵工培訓學校,和“科學研究會”,還派人出國深造,生產學習研發一條龍。

當時東北可年產大炮150門,炮彈20餘萬發。步槍6萬餘支,槍彈1.8億發,輕重機槍1000挺以上。下屬的迫擊炮廠,每月可製造迫擊炮80門,炮彈4萬發。東三省兵工廠的生產能力、綜合實力居全國領先地位,不僅全國第一,就是日本人也為之側目,日本人稱東三省兵工廠為“東方第一”。

918的時候,東北軍在東北的力量是不足的。1930年9月爆發中原大戰,東北軍入關9個最精銳的步兵旅,支援蔣介石參加中原大戰。中原大戰結束後,張學良為了搶佔中原大戰勝利果實,又把手下最精銳的大軍全部帶到了關內,包括9個步兵旅,3個騎兵旅,以及炮兵、工兵等部隊,共10萬人編成兩個軍,由於學忠、王樹常統領入關,駐紮在平津一帶。

1931年7月討伐石友三,張學良又將東北軍的步兵3個旅、2個炮兵團共8萬人調進關內。再加上駐山海關的何柱國旅,到918事變爆發的時候,東北軍的步兵精銳和大部炮兵大約25萬人分佈在平津及河北、察哈爾一帶,沒有能力返回東北。

918事變爆發時,東北的防務極為空虛,留駐東北只有步兵12個旅、騎兵3個旅和省防旅,裝備都比關內部隊差很多,主要力量是防備蘇聯。而且內部還不是鐵板一塊,黑龍江,熱河,奉天,吉林四省的各個政治力量都各自為政,在日軍的攻擊面前反應不一,有投降賣國的,有堅決抵抗的,有待價而沽的,有看風頭的。

918事變時,日本關東軍在東北的駐軍數量較少,僅有第二師團的兩個聯隊的部分正規部隊5400人,滿鐵獨立鐵道守備隊4900人,憲兵隊、醫院等500餘人,另有在鄉軍人約1萬人,總計約2.08萬人。

圖為清政府地方官員和日軍鐵道守備隊。1905年日俄戰爭後,俄國將其在東北權益轉讓日本。為“防止土匪破壞鐵路”,日本可組建鐵道守備隊,在南滿鐵路沿線每公里駐紮15名士兵。1907年4月,日本又在東北成立了獨立守備隊,下轄6個步兵大隊,和日軍一個師團共同駐守旅順至長春、安東至奉天鐵路沿線。


科羅廖夫



奉系軍閥的軍工系統大而不強,就連主持奉系軍工系統的楊宇霆放著現成東北軍工廠的步槍不要,專門從捷克訂購步槍,奉系軍工的產品質量就可想而知了。


張作霖對軍工投入確實不遺餘力,但是很遺憾,所託非人,東北軍工待遇很好,規模也很大,但是一點兒也不強,不但不強,東北軍工在技術上遠遠落後於鞏縣兵工廠的。

張作霖時代負責東北軍工事務的是楊宇霆,楊宇霆完全不懂軍工,所以他只知道倚重外國技師,而對中國技術人員有一種發自內心不不信任,所以在楊宇霆主政東北軍工系統時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他對外國技師言聽計從,卻嚴格控制中國技術人員自主發揮,甚至可以說楊宇霆完全不允許奉系軍工系統的中國技術員自己設計製作裝備,必須由外國技師來主持設計。

然而楊宇霆又沒有專業能力來分辨哪些外國技師水平高,哪些水平低,結果造成大量濫竽充數的外國技術人員主持奉系軍工系統技術工作的事情。


比如現在被許多人吹上天的“奧式77”野炮,這是奉系聘請的奧地利制炮專家哈德滿設計,標尺射程10000米,炮兵在營口試射時,最遠才打了8500米,結果哈德滿不在乎的對他的留德助手陸某說:“中國軍人懂得什麼射程遠近,只要是門炮,能響就行。”

為什麼我說東北軍工技術上不如鞏縣兵工廠呢?

這是因為後來鞏縣兵工廠得到了“奧式77”野炮的圖紙,鞏縣自行仿製的“奧式77”野炮射程能夠達到9500米,相比東北產的“奧式77”野炮,最高射程足足提高了一千米。

要知道鞏縣兵工廠由於北洋時期局勢混亂,技師和工人待遇遠遠不如奉系軍工系統的。


最能體現東北軍工產品質量的一件事是主管東北軍工系統的楊宇霆為了給他自己核心武裝黑龍江山林警備隊擴軍,從捷克訂購了三萬支步槍以及若干輕機槍,當時張學良就很奇怪問楊宇霆,為什麼不用奉系自己軍工廠出品的產品,而要去捷克訂購?

結果楊宇霆居然說東北軍工廠的軍火質量太差,遠遠比不上捷克軍火。

我想從這一個小故事就能看出奉系軍工產品質量究竟如何,可以這麼說,如果不是軍工產品質量差到一定程度,主管奉系軍工系統的楊宇霆至於從捷克訂購三萬支步槍以及若干機關槍嗎?


蘭臺


人們印象中東北軍就是戴著皮帽子、穿著類似日軍制式軍服的“土匪軍”,一手拿著槍桿子、一手拿著大煙杆子。然而,張作霖統治東北下的東北軍工絕非大家想象的那麼糟糕。恰恰相反,這一時期的東北軍工可謂是全國所有軍閥中最強大的,就連當時國人也盛讚東北軍工“不僅全國第一,即日本人亦為之側目”,日本人稱東三省兵工廠為“東方第一”。

張作霖控制東北過程中,非常重視兵工廠的建設。這也是張大帥和東北其拜把子政要人物的共識——武器至上。張作霖時期的東北軍工強悍之處,不僅表現在軍工種類多、規模大,還體現在東北軍工科研創新強、配套設施齊全。這也造就了日軍佔領東北之後,“吃了東北軍留下的現成貨”、火速向南開進。淞滬會戰中,日軍就是使用東北軍工的成批次飛機和摺疊式衝鋒舟、進行搶灘登陸。

一、張作霖統治時期東北軍工種類齊全

強大的軍工必須能夠生產和引進彈藥、槍炮、載重汽車、飛機、艦船。槍炮類:東三省兵工廠於1928年底,能夠量產13式7.9MM步槍(1928年月產量4000支,幾乎可以武裝一個抗戰時期國民黨整建制的師)、17式6.5MM輕機槍(月產量40挺)、13式7.9MM重機槍(月產量100挺,國民黨軍隊整編師全部滿員的重機槍才有120挺)。奉天迫擊炮廠於1928年底能夠生產82毫米迫擊炮、82毫米迫擊炮彈、82毫米迫擊炮馱鞍及附屬品,150毫米迫擊炮、150毫米迫擊炮彈、150毫米迫擊炮車、150毫米迫擊炮彈藥車。該廠出品的炮兼具82毫米和150毫米兩種口徑,並且150毫米的炮到了淞滬會戰仍是中國軍隊口徑最大的炮。

子彈類:東北軍工主要生產6.5MM,7.9MM槍彈,由最初900萬粒到1928年1500萬粒。這一子彈生產能力非常恐怖,可以能夠保障東北軍前線作戰不用考慮子彈不足問題。俗話說“好的槍手是子彈喂出來”,這也使得東北軍率軍入關,幫助蔣介石中原大戰,可以說橫掃馮玉祥、李宗仁等部隊。

火藥類:無煙火藥可以達到月生產24噸,TNT可以達到120噸,黃色炸藥30噸;這也是大家在《少帥》電視劇內看到張學良、郭松齡每每進攻不順之時,便會讓炮兵大神鄒作華用炮彈掃除障礙。炮火的及時壓制和定時清點作業離不開強大的火藥生產。

其他類:東北軍的飛機大多是從德國、英國等地購買。張學良的發小馮庸就是東北軍工中飛機制造、修理、飛行、作戰的一把好手。可惜,東北軍倉庫內的許多未曾掀開帆布的飛機成為了日軍轟炸錦州、上海、南京的利器。(日軍在錦州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無差別轟炸”,致使許多無辜百姓和美英等國人傷亡)。艦船是東北軍的一把利器,可以說東北海軍在莫德惠的直接指揮下,可以說是中國海軍的一半力量。東北海軍與日後國民黨桂永清領導的國府海軍共同組成了中國海軍力量的中間。東北軍工除了飛機、艦船,還注意到細菌炸彈的功用。根據史料記載,東北軍的確有儲存和使用毒氣彈這類化學武器的記錄。一九二七年十月三日,晉軍第四師師長傅作義率軍輕取重鎮涿州,奉軍公然使用毒氣彈攻城。由於對風向的掌握不足,這次攻擊偷雞不成蝕把米,沒能拿下涿州不說,反而給奉軍自己造成一定損失。

二、張作霖統治時期東北軍工規模大

東北軍工強悍的生產能力必須依靠充足的經費、豐富的人力資源、寬闊的生產工廠。東北軍工生產的最為重要的兩家軍工企業就是東北兵工廠和奉天迫擊炮廠。

1919年,東北兵工廠建廠初期工廠設有無煙藥幾槍彈廠、槍廠三個巨廠及辦公場所。1922年生產管理初具規模,建成無煙藥廠、槍彈廠、槍廠、兵器廠四個工廠。1926一1928年間,東三省兵工廠達到鼎盛時期,成為擁有槍廠、槍彈廠、炮廠、炮彈廠、藥廠、鑄造廠、火具廠、兵器廠八大工廠公務、材料、審檢、庶務四處以及統計委員會、兵工醫院、兵工學校。到九一八事變前,全廠佔地3200餘畝,建設資金達三億多元(銀元),每年經費2400萬元左右,擁有機器設備近萬臺、職員1000多人、工人2.5萬餘人。奉天迫擊炮廠下設炮彈廠、裝藥廠、翻砂廠四個巨廠和衛兵一隊。

全廠職工達到1400多人。每年經費約計78萬,1926年,常年經費達到130萬元。1922-1928年奉天迫擊炮廠所用經費近千萬元。擁有車床、刨床等各種金屬切削機械298臺,鍛壓設備14臺,翻砂用機械70多臺,制暖氣爐片機械四部,風扇機九部,水泵五臺,空氣壓縮機三臺,各種檢驗設備300餘種,地磅、天平等度量衡器50餘種。每月可製造迫擊炮80門,炮彈4萬發。使奉軍的軍事實力大大增強,在戰爭中發揮巨大的威力。

三、張作霖統治時期東北軍工產品精良

東北軍工產品走的是引進來——消化再創造的途徑,將國外優良技術不斷結合本土特色,實現集成再創新。(這條路貌似現在仍舊好使)

東北兵工廠所屬槍彈廠設備最初是1919年由上海兵工廠引進,當時日產子彈一萬發;1922年從日本引進設備,日產子彈能力達到10萬發;1924年從德國購進七九尖彈機器,日產子彈10萬發以上。尤其是,德系工業設備的引入,實現自動化生產,產品性能日趨穩定,精密度也逐步提高。除了槍彈外, 東三省兵工廠向德國購買以甲苯為原料,用三段硝化法制造TN T和以苯酚為原料,經磺化、硝化製造苦味酸的機器設備。這是中國建立的第一個具有生產規模的炸藥工廠,投入生產後,產量不斷增加,月產TN T從12噸增至120噸,苦味酸從三噸增至30噸。奉天炮擊炮廠最引以為傲的就是成型的中國製造汽車

(民生55,民生100,後來造就了“豐田汽車”)該廠設計製造的載重汽車分為載重2噸的55型和載重3噸的100型兩種型號,前者稱作小號車,後者稱作大號車。

首批製造時改製為75型載重4000磅,1931年5月第一輛國產民生牌汽車試製成功。同年9月12日在中國(上海)首屆路市展覽會上展出,受到國內外一致讚譽。該車與國外同等級車輛相比,價格低廉,預定踴躍。截至9月,首批預定生產的45輛75型載重汽車全車單件基本完成.這些生產的汽車成為日軍牽引動力來源之一。後來,日軍講這些汽車交給了一個叫做“豐田喜一郎”的紡織機器製造商。豐田喜一郎憑藉接收的民生汽車,轉向汽車製造行業,成就了今天“豐田汽車”的霸主地位。

四、科研創新強、人才梯隊完備、配套設施齊全

東北軍工的強悍除了上述重要體現外,科研創新、人才培養、配套等方面也是當下的榜樣。

(一)重科研:東北兵工廠成立了科學研究會,各廠廠長和技師、技士作為委員,每星期集會一、二次,對外稱為俱樂部。自楊宇霆任督辦後,派藥廠廠長洪中為會長,各廠廠長、技師等為委員,集中人才研究兵工和與兵工有關的科學技術,創辦《東三省兵工廠科學研究會》雜誌,介紹國內外兵器動態、兵器研發技術等相關內容。

(二)抓教育:設立了兵工學校,以培養技工和技術人才。學校分為初中、高中、專門三部,採三三制,初中畢業後派到工廠擔任三等技手服務三年;高中畢業,派到工廠為練習生,經過一段時期實習考核,可升為一等技手;專門部畢業等於大學畢業,直接任一等技手或技士。

(三)設條例:專門設立《職員獎勵條例》、《東三省兵工廠暫行編制條例》、《職員薪傣晉級條例》、《員工宿舍管理規則》、《殘廢工人優待條例》等26項條例、規則。兵工廠所屬各分廠各處室也分別制定有相關細則、法規,例如工務處制定有《建築工程辦事細則》、《發電所辦事細則》、《購置機器投標規則》等16項細則。內容涉及生產、安全、人事、勞保、福利等諸多方而。

(四)提待遇:工廠設有員工食堂、理髮室、淋浴室、洗衣房、牛奶房、豆油廠煤球廠農場,以及專門負責員工糧食、服裝、煤炭等配發與保管的部門;建築了員工單人宿舍、集體宿舍、員工眷宅、招待所等,宿舍、住宅;開辦員工子弟小學,免費教育員工子弟,同時接收周邊居民子弟就學;開設工友識字班、職工夜校,以及技術工人訓練班,普及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和技術能力;創辦月刊、壁報,修建圖書室、俱樂部、球場、運動場,不定期舉辦運動會,組織各種球類比賽;節假日為職工免費放映電影,邀請劇團演出等,豐富職工業餘文化生活;建有醫院或醫務所,配備有專職醫生及醫療器械,對廠內職工患病免費治療。

然而,張作霖其實強大的東北軍工一方面造就了奉軍馳騁中國北方;另一方面,“不抵抗”政策致使東北軍給日軍遺留下來步槍約15萬支,子彈約3百萬發,迫擊炮約6百門,炮彈約40萬發,山、野、重炮約250門,炮彈約10萬發,火藥約40萬磅。1945年,東北光復後,蘇軍不斷卸走大量軍工機器,其中最優良機器運走兩千四百部。蘇軍將孤家子無煙藥廠炸燬, 20餘年建設毀於一旦。

朱言論史問答團隊·趙士見撰稿


朱言文史


在中國近代史上,張作霖絕對是一個響噹噹的人物,傑出的梟雄。他是窮苦人家的孩子,白手起家自我奮鬥,入伍從軍,參加過甲午戰爭,投身於綠林,做土匪,之後被清政府詔安。在清軍中,張作霖幫助清政府剿滅囂張的杜立三等土匪勢力,又消除了蒙古的隱患,為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逐步得到提升。在清軍中,逐漸擔任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等,號稱“東北王”,成為北洋軍奉系軍閥的首領。在直奉戰爭結束第二年之後,張作霖也順利打進北京,擔任陸海軍大統帥,掌握中華民國的行使統治權,乃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在當權時候,曾多次拒絕日本人的拉攏,拒絕簽訂任何賣國條約,堅決維護東北三省的領土完整。可是,在1928年6月4日的清晨,瀋陽皇姑屯事件的發生,這個名噪一時的東北王張作霖也被炸身亡,結束了傳奇的一生。

張作霖在亂世中能走到權力的巔峰,與實力是密切相關的。老張雖然一直偏居在東北三省,卻一直明白武裝力量的重要性。東北軍都是張作霖在東北發跡的時候一手創建的。這一支部隊最初只有幾百人,是民團和土匪性質的武裝力量,在接受清朝朝廷詔安之後就變為國家正規軍。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之後,此時的張作霖擔任奉天巡防營前路統領,擁有了十五個營的兵力。當時北方乃是袁世凱的統治地盤,自己的雜牌武裝也不是精銳的北洋軍對手。張大帥知道自己的弊端何在,就趁著袁世凱把精力放在南方的機會,然後表達忠心,為部隊撈取了陸軍二十七師的番號,之後又拿下了二十八師,增編了二十九師,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東北霸主——張大帥,奉系軍閥也就這樣產生了。

在後期,奉系軍閥可以用“強大、強大、非常強大”這些字眼來形容。張作霖率領的奉系軍閥巔峰時候,擁有50餘萬士兵,轄七個集團軍,三個海軍艦隊和五個空軍航空隊。陸軍每一個士兵都可以拿著國內最先進的遼13式步槍,一些甲種師的士兵拿的是捷克式ZH-29式半自動步槍,奉軍每一個甲種師都配置了一個炮兵營,擁有日14式105毫米加農炮、38式75毫米的野炮、日42式75毫米山炮等多種型號的火炮。這些先進的武器,都是由當時東北軍工生產出來的,現在聽小編一一分析東北軍工的強大之處。

有著完善的軍事基地和廠房

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末,張作霖在東北推行經濟政策,很大刺激了東北工商業的發展。當時,當時東北的礦山、鐵路、鋼鐵工業在全國也是最發達的,形成了以鋼鐵、煤礦為中心的重工業體系,工業化水平也超過了長江流域一帶同時,建立了以瀋陽、長春、大連等大中城市為中心的,以紡織、糧食加工、食品工業為產業中心的輕工業體系,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這一種發展速度,在世界也是非常少見的。至從張作霖宣佈東北自治之後,不顧日本的多次阻撓,根據自建自營方針制定了龐大的鐵路修建計劃,籌劃建立東北鐵路網。在十年努力中,打破了東北鐵路被外國控制的局面,建立自建自營的鐵路系統。

工業發展和交通發展為軍事工業建立奠定了基礎。在晚清末年和民國初年混亂的局面中,張作霖雖然文盲大老粗一個,唸書比較少,卻比那些買軍火的軍閥們更懂得發展軍工產業的意義。他先派了大量技師去德國採購當時世界先進的槍炮和機器。當一切購置回來之後,就是開始設立學校、建立廠房,目的就是讓更多人參與他的奉系軍隊中,懂得機器,學會製造和使用機器。在1916年,張大帥草創了奉天軍械廠,三年之後升級為東三省兵工廠。十年苦心經營之中,打造為當時巨無霸的軍工企業:佔地約為三千二百畝,每年經費為兩千四百萬銀元,擁有八大工廠,上萬臺機器設備,巔峰時候工人多達五萬人。在公認二戰爆發之前,也是亞洲最大的兵工廠。

此外,還有奉天迫擊炮廠,完全引進當時英國技術先進的專業兵工廠。在1929年時候,擁有1400多產業工人,規模勝過國內其他炮廠。

張作霖的軍工企業,也絕對不是浪得虛名或者空架子。東三省兵工廠每年可以獲得鉅額資金的投入,也有著亞洲一流的生產管理技術。在“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前,東三省兵工廠牢牢掌握了德式炸藥和日本火炮等世界各種先進軍事技術,都可以製造歐式槍械和各種日製口徑榴彈炮。每日生產子彈多達40萬發,年產火炮大約一百五十門,機關槍一千多挺,步槍六萬多枝。高產的軍事武器生產能力,也惹得領國日本嫉妒,發出了“東方第一”口號。

在說到“東方第一”的生產能力,東三省兵工廠只是仿造國外先進的軍火。奉天迫擊炮廠卻是更充分證明中國本土先進軍火的研發能力。該工廠先是仿製英國斯托克斯式迫擊炮,之後該廠的技術人員卻大膽做了三次改良,把這一款火炮做了先進的升級,研發了先進的82毫米-150毫米的種類,還研發出威力更加兇猛的“瞬發炮彈”,對大小火炮都是非常有用的,威力也遠遠超過各種國外“原版”,成為東北軍富有殺傷力的重拳頭。甚至東北可以生產坦克,這玩意兒在日本接手東北兵工鏟之前都是不能獨立製造的。

所以,在二十世紀末,風燭殘年的少帥張學良在追憶當年東三省軍工廠的盛況時候,兩眼激動得發放光芒:

“當時東北軍最厲害的,就是炮兵……唯有東北軍的炮彈都是自己製造的。”

可以看到,這麼能令中國自強的軍工業筋骨,卻在上個世紀末成為一聲空嘆。

實力雄厚的人才隊伍

張作霖雖然文化水平不高,滿口粗話,可是很有戰略眼光,不光花費資金投入軍工設備,更注重人才培養。

張作霖知道在白手起家創辦東三省軍工產業的時候,遇到最大困難不是缺錢,卻是缺乏人才。所以,張作霖也是花錢不眨眼的引進人才。當時在奉天迫擊炮擔任總監的沙敦(英國著名的火炮專家),就享受每個月大約一萬五千英鎊的高薪待遇。在東三省兵工廠最早創立時候,大約有一千五百多個外籍專家技師,全部來自德國瑞典日本等國家,工廠中一線的產業工業,都是張大帥從廣州、漢口、上海等繁華大都市錢“挖”過來的。由於張大帥引進人才花錢太多,主理東三省財政事務的王永江都氣得辭職。張作霖卻很淡定:只要人靠譜,花重金都值得。可以看到,這個沒文化的張大帥也知道科學技術和人才是第一生產力。

之後的事實也證明,東三省兵工廠能夠狂飆地發展,還是在於有了這一支靠譜的人才隊伍掌握了西方列強先進的軍火。

張作霖更是明白,“挖人才”只是解決了暫時的燃眉之急,培養人才卻是發展的長久之計。所以,他最早就在二十世紀初建立起兵工學校,大量兵工學校就在東北大地應運而生。兵工學校分為“初中”、“高中”、“專業”三個部門,針對兵工廠的需要培養不同類型的人才。之後,在學校也成立了專門的“科學研究會”,把當時兵工廠最優秀人才也集中在這裡,研發世界上最先進的軍火技術,創辦雜誌向公眾普及知識。

張作霖這一番苦心在遇難之後,就體現到了效果。在少帥張學良東北易幟之後,大批掌握先進軍火技術的外籍技工和外籍專家為此離開東北,當時東北各兵工廠卻因為早實現了軍工人員的本土化,軍事生產和研發也沒有受此影響,反而能夠紅紅火火進行。可以說,民國時候最優秀的軍工人才,都集中在東北。

張作霖更加註重培養各種人才。他知道在戰場上士兵素質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擁有世界上先進的武器裝備,士兵素質地低劣也很難打出一個漂亮的好仗。當時奉系軍閥也面臨著士兵素質低下問題,張作霖也花高薪請了外國人來培訓士兵。由於奉系軍隊士兵素質之高,這為使奉系東北軍成為強大的軍隊。

張作霖被炸死之後,東北所託非人,使東北軍一盤散沙,失去了原有戰鬥力和血性。不久,東北軍的企業和地盤(包括強大生產力的軍工企業)在九一八事變中,都被日本關東軍輕易拿下。這樣,張作霖一生積累的所有家當,就這樣被日本無償接收了。

東北軍工業深遠的影響

張作霖時代的東北軍工業產生的影響,最具有發言權就是日本關東軍。“九一八事變”之後的日本關東軍,以兵不血刃地方式佔領了東北大地,僅在東三省兵工廠就繳納了炮彈50萬發、子彈300萬發、機關槍2500挺、重炮250門、步槍15萬支,足夠配置到二十萬日軍身上,另外,關東軍還從奉天迫擊炮廠中,繳納迫擊炮大約2300多門。

就連少帥張學良,說起這事兒全身都發顫著哆嗦:

“當時造重炮機器剛剛組裝完畢,就被日本人親自拿去了……”

就這樣,原本肩負振興中國工業,保護中國國防的東北軍工業,就在“九一八”事變中被日軍拿去了。之後,在日本統治東北的十四年期間,東三省的兵工廠被日本恢復生產,達到上萬人的產業規模,不斷為日軍生產侵華武器,為日本侵華戰爭“輸血”。到1944年,東北兵工廠最後被美國飛機轟炸為一堆瓦礫.

雖然東北軍工廠淪為廢墟,產生意義卻是深遠的。張作霖對東北軍工精心建設,為瀋陽奠定了紮實的工業基礎。在張作霖時代軍事學校培養的軍事人才,很多也成為新中國工業建設的骨幹。在新中國“一五計劃”中很多重點建設項目都是依託東北三省兵工廠的技術人員和先進設備建立起來的。在軍工業生產扮演重要角色的瀋陽,由此也被賦予“東方魯爾”的美譽。因此,張作霖興辦軍工,強國的夢想在新中國由理想變為了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