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隴集團”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它存在了多久?

老驥伏櫪154410562


在目前的隋唐史領域,有兩大著名且影響廣泛的理論假說。

第一個是日本漢學大師內藤湖南提出的“唐宋變革論”,第二個是中國歷史學家陳寅恪提出的“關隴集團說”,可以看作中古史學界並駕齊驅的枝幹學說。所謂“關隴集團”是將北魏時期主要籍貫位於陝西關中和甘肅隴山(或稱為六盤山)周圍的門閥軍事勢力稱之為“關隴集團”,他們被認為是關隴和河東等地豪強地主的集團性力量,處於類封建體制,是政權演替而權勢不移的關鍵群體。

客觀來說,關隴地帶區域交流密切,地形類似,胡漢融通,恰恰符合了歷史發展的方向,衍生出強大的地區性集團力量並主導了百多年中國歷史的走向。
一般來說,北方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等六鎮武將和京兆韋縝、河東柳澤、太原郭彥、武功蘇椿、河內司馬裔、敦煌令狐整等關隴豪族,被認為是集團的主體。

在他們內部,文化層面胡漢雜糅,權力分配上文武合一,政治結構上輪流進行,家庭網絡上互相通婚,政治身份都是比較高貴的,而且血緣姻親關係極為複雜。更重要的是,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這個集團。如李唐就自稱來源於隴西李氏,以西涼李暠的嫡裔自居。其核心特徵是:

融冶關隴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
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徒之事。

到了西魏之際,以府兵制為中心,設置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出將入相,把持軍政大權,處於政治食物鏈的頂級。八柱國具體如宇文泰、元欣(魏朝皇族)、李虎、李弼、獨孤信、於謹、趙貴、侯莫、陳崇等人,同時也構成了高層門閥貴族的體制。十二大將軍具體為元育、元贊、元廓、宇文導、宇文貴、李遠、達奚武、侯莫陳順、楊忠、豆盧寧、賀蘭祥、王雄,皆當世之名將。

清代學者趙翼做出了北周隋唐皆出自武川的論斷,而陳寅恪進一步完善了這個學說,用以闡釋西魏、北周、隋、唐三代政權的特點。從胡漢交融的角度,陳寅恪進一步指出關隴集團能夠勝利的原因,隋唐政權:

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關隴集團最強大時,乃宇文泰主政期間,豪強地主家族都歸附了宇文泰,彼此之間精誠團結,一致對外。正因關隴集團的強勢,隋唐時期秉持關中本位政策,維護集團利益。不過,楊堅勢力的崛起,加上集團內部的危機,導致了關隴集團的衰落。

直到唐中期府兵制瓦解和帝國體制的建立,唐高祖李淵時期的功臣和宰相出身關隴的不及半數,唐太宗李世民時期關隴貴族已經邊緣化了。之後,關隴集團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


秦右史


“關隴集團”一詞是由民國史學大家陳寅恪首先提出,指的是北朝的西魏、北周至隋、唐期間,籍貫位於關中(今陝西省)、隴西(今甘肅省東南)一帶的豪門世家,其最大的特點是胡漢混血、文武合一。陳寅恪在《金明館叢稿二編》中曾如此形容關隴集團:“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確實如此,漢人在經歷了(自漢朝崩潰以後)幾百年的混亂與黑暗之後,兼具胡、漢之風的新漢人很快將迎來他的第二個鼎盛時期。

附圖,陳寅恪

北魏至北周時期:發源

北魏為防禦柔然入侵,於長城沿線設置了一些列軍事據點,其中以“六鎮”最為重要,即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縣西南)、武川鎮(今內蒙古武川縣西)、撫冥鎮(今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柔玄鎮(今內蒙古興和縣西北)、沃野鎮(今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右翼旗境內)、懷荒鎮(今河北張北縣)。

當時的六鎮地位崇高,北魏朝廷將部分鮮卑貴族遷至六鎮,令他們為鎮民兼軍人,這些鎮民擁有仕宦、復除(免除賦役)等許多特權。

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六鎮失去軍事上的重要地位,六鎮特權被取消。隨著孝文帝的一系列漢化政策,抵制漢化的六鎮之民在經濟與文化上逐漸成為弱勢,其社會地位大幅下降,甚至成為罪犯的流放地點。宣武帝年間,六鎮饑荒終於引發“六鎮之亂”,北魏全國陷入戰亂懷朔鎮出身的鮮卑化漢人高歡與武川鎮出身的鮮卑人宇文泰各自擁立皇帝,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宇文泰的西魏建立初期實力弱小,於是採用蘇綽的建議制定關中本位政策,消除胡漢隔閡,又實行“均田制”、

府兵制”,出身武川的八位柱國大將軍(簡稱八柱國)和其麾下十二大將軍統領掌握軍權西魏政權主要割據關中(今陝西省)、隴西(今甘肅省東南)地區,宇文泰將西遷的鮮卑貴族和原籍山東(今山西、河北、河南)的部分士族改籍關、隴,並重用當地原有士族,逐漸形成一支新的士族集團(以京兆韋氏、河東裴氏、河東柳氏、河東薛氏、弘農楊氏、京兆杜氏為大姓)。八柱國與關中士族是關隴集團的基礎,八柱國家族跟隨宇文家族對抗東魏、建立北周取代西魏、滅北齊統一北方。

附圖,北魏六鎮

隋至唐前期:發展與巔峰

北周武帝統一華北後去世,其子北周宣帝行事乖戾,外戚楊堅在其死後篡奪政權,建立隋朝。楊堅之父楊忠為北周十二大將軍之一,楊堅之妻獨孤伽羅更是八柱國之一獨孤信的女兒因此,隋取代北周是關隴集團內部的權力移轉。隋朝末年,八柱國李虎之孫李淵成功奪取政權,而李淵之母是獨孤信的四女。

李淵爭取到關隴集團的支持是其輕易取得天下的重要因素,陳寅恪曾說:

李唐皇室者唐代三百年統治之中心也,自高祖、太宗創業至高宗統御之前期,其將相文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來世業,即宇文泰‘關中本位政策’下所結集團體之後裔也。

以關隴集團為主的世家門閥主導了北周、隋至唐初期的政治格局和走向,雖然科舉制在隋初期已經實行,但寒門與庶族仍然難以有大的作為。

唐初的世族大家之中,以山東七姓十家(太原王氏、范陽盧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最為顯貴,就連皇室都不能與之相比。以李唐皇室為代表的關隴集團為鞏固地位,在唐太宗時期編著《氏族志》,將天下氏族分為九等,第一等為李唐皇族,以此壓制山東門閥勢力。

武周至唐後期:衰弱和終結

唐太宗死後,關隴集團的首腦長孫無忌自恃擁立之功,橫行無忌,在武則天的刻意推動,高宗的順水推舟之下,利用“廢王立武”等事件使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離開政治舞臺。武則天本家是關隴集團的旁系,因此武則天以酷吏、崇尚進士文詞詩賦之科、文武分流、延攬部分世家(山東世家、江南世家等)等手段瓦解關隴集團

寒門庶族自武周以後逐步走上政治舞臺,雖然唐玄宗有意恢復關隴集團的地位,但安史之亂、牛李黨爭使關隴集團的地位迅速下降,唐代後期的宦官干政、掌握兵權甚至殺廢皇帝更是嚴重削弱了關隴集團的影響力。黃巢之亂後,延續數百年的世家門閥隨著唐朝的滅亡而瓦解,地方藩鎮勢力崛起。

“關隴集團”自北魏分裂以來主宰中國的政治舞臺長達三百多年,宇文泰對抗強大的東魏而實行關中本位政策,沿襲孝文帝的多項漢化政策,重用關中士族。跟隨宇文泰西遷的鮮卑人、鮮卑化的漢人與關中士族融合,文武合流使得關隴集團迅速崛起,直到武周時期科舉抬頭後逐漸衰退。

此為個人見解!!歡迎交流與討論!!!


我沒忘記home


民國時期,陳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提出新的學說,研究西魏、北周、隋、唐政權的主要特徵,提出“關隴貴族”集團的概念,並將其命名為“關隴集團”,對這個活躍在古代帝制史的貴族集團進行深刻地闡述。

"集團",一個現代人並不陌生的詞彙。當今的各行各業,都存在著數量眾多的集團。而對於古代歷史的研究,其實集團這個稱呼並不常見,大家耳熟能詳的比如北宋年間有保守派,改革派;明朝末年有東林黨,宦官黨……但這些都是派系與派系之間的對立,都不是一整個貴族集團。

那麼,陳寅恪先生提出的關隴貴族集團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團體?團體成員是如何在歷史上叱吒風雲,玩轉歷史格局的呢?

首先,簡述一下何為關隴貴族集團,以及其歷史意義,政治地位。

"關隴集團",一個政治概念,也被稱作關隴六鎮集團、六鎮胡漢關隴集團或武川鎮軍閥,是後人對籍貫為陝西關中和甘肅隴山(即廣義上的六盤山,包括今寧夏自治區西南部和甘肅省東部)一帶的門閥軍事實力的總稱。

這一集團發端於北魏永熙二年(533)賀拔嶽受命整合關隴力量,從西魏一直到唐朝,中國國家的領導層幾乎全部出身於此,他們之間聯姻通婚,互相合作,被近現代學者成為"關隴集團"。直到唐高宗李治於顯慶四年(659)貶謫長孫無忌宣告集團從此開始沒落。

北魏前期,國都是相比於後期都城洛陽更靠北的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為了保護國都的安全,北魏在北方邊陲設立了多個軍事據點,其中以北方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六鎮為重中之重。

然而隨著北魏遷都,漢化不斷深入,北方六鎮的地位逐漸下降。在北方艱苦之地為國戍邊的將士們,不僅生活條件不如中原一帶,其地位也越來越低。不滿情緒逐漸積累,終於轉化為起義而爆發。雖然之後北魏權臣爾朱榮平定了六鎮的叛亂,但各地勢力卻趁著動亂不斷成長,在全國形成了割據之勢。

在這樣的局勢之下,北魏孝昌四年(528),賀拔嶽受命帶領一支千餘人的部隊,平定了在關隴一帶作亂的万俟醜奴。永熙二年(533),北魏孝武帝又特命賀拔嶽協調統籌關隴一帶的勢力。然而當朝權臣高歡卻借侯莫陳悅之手,害死了賀拔嶽。隨後,賀拔嶽的部下宇文泰,接手其在關隴一帶的基業。

而宇文泰的上臺,便促使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作為西魏的實際掌權者,宇文泰對關隴一帶的"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進行了提拔和獎賞,八柱國和十二將軍由此產生。

"柱國",初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意為軍隊的最高統帥。西魏的八位柱國大將軍,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於謹、獨孤信、趙貴和侯莫陳崇。其中,宇文泰是國家的實際所有者,而元欣則是掛名的大將軍。因而名副其實的柱國大將軍,只有後六人。六位大將軍在每人統領兩位大將軍,即十二位大將軍。這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便組成了關隴集團的核心。

用提出"關隴集團"這一概念的陳寅恪先生的話來說,關隴集團的成員"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途之事"。實際上,正是這些人,或有卓越軍功,或有治國之才,且皆出自關隴豪門,才得以位列其中。因而這個集團的成員能在之後有極大的權勢,也是基本與他們的能力相符的。

關隴集團前後共走出了四個皇室,分別是八柱國中的宇文泰一家、李虎一家、十二將軍中的楊忠一家。以及由關隴集團,主要是宇文泰扶持起來的元家。

大統元年(535),在宇文泰等人的支持下,元氏宗親元寶炬登基為帝,成為西魏實際在位的第一位皇帝。而元寶炬即位後追諡為節閔帝的元恭,則是八柱國之一的元欣的弟弟。

如果說元氏還不能算是關隴集團中說一不二的實力派,把他們看作是關隴集團中走出的皇室還略顯牽強的話,那麼一手建立北周的宇文家,則是當之無愧了。作為關隴集團的建立者,宇文泰不僅將關隴集團協調,發展為當時掌握半邊天的政治集團,還為北周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元年正月初一(557),宇文泰之子宇文覺接受西魏恭帝的禪位,正式建立北周。而此時,勢力強大的關隴集團,依舊是北周政治的核心,"關中本位政策"仍舊是北周的重要策略。

而二十四年之後,受禪稱帝的隋文帝楊堅,也來自關隴集團,是楊忠之子。楊堅的正妻文獻皇后獨孤伽羅,則來自八柱國之一的獨孤氏,是當初宇文泰所封的八柱國將軍獨孤信之女。獨孤伽羅的長姐,則是北周明帝的皇后。獨孤伽羅的四姐,則是唐高祖李淵的母親,後被追諡為元貞皇后。

我們熟悉的李唐皇室,也來自這一集團。李虎之孫即為唐高祖李淵,與隋煬帝是表兄弟關係。其實,由於關隴集團幾十年來相互通婚,這八柱國、十二將軍家之間,早已形成了千絲萬縷的聯繫。宇文氏、元氏、楊氏、李氏和獨孤氏,則是其中和四個皇室有密切聯繫的家族。

在一百二十年間,關隴集團都活躍在政壇之中,成為鋒芒。

而作為曾是關隴集團成員的李唐皇室,還延續著這份榮耀,不過在大唐,集團的部分成員的日子不好過,雖然皇帝出自集團,但,社會穩定了以後,關隴集團這套集體統治的系統就開始不被統治者喜歡了。亂世需要家族合作,但治世就難容別人摻和權力了。

同時科舉已經開始實行,關隴集團這種門閥政治世襲家族也越來越感到危機,雙方矛盾激化。最終,以唐高宗逼殺關隴集團首領長孫無忌為標誌,關隴集團在與皇帝的爭鬥裡最終落敗。

武則天時代,因為這些舊貴族大面積反抗,便大幅提拔重用山東寒族(不是指現在的山東省,而是與關中對立集團),他們大多出身寒門,有的靠科舉,有的靠手段,就此上位,關隴集團遂慢慢湮滅於歷史大潮之中。

"關隴集團"是帝制史上相當活躍也大方光芒的歷史貴族,在歷史上的地位極高。但說到底,這是近現代學者提出的一個概念,例如李淵可不知道他在一個極大的集團裡。既然是近代才有的概念,難免有爭議,無論是關於關隴集團誕生的時間,隕滅的時間都有不同的說法,也都有自己的道理,大家各自理解即可,不必太過於較真。


煮酒君


現在講隋唐兩代歷史都繞不開關隴貴族集團,畢竟隋朝和唐朝都是關隴貴族建立的朝代。南北朝時期是中國一個極其混亂的時期,關隴集團就託生於這個時代。

關隴集團這個名稱是由國學大師陳寅恪提出的,這個團體是中國古代最牛團體之一,北周王朝以及偉大的隋唐帝國都是由關隴貴族集團建立的。關隴集團的形成,這還得從北魏開始說起。

北魏帝國為了防範北方的柔然等少數民族入侵,他們在北方的邊境線上設立了六個軍鎮。由於距離首都大同很近,這六個軍鎮可謂是非常興盛。

但是好景不長,北魏孝文帝進行漢化改革,鮮卑貴族被連哄帶騙騙去了河南的洛陽,六鎮距離京師的距離被拉遠,地位開始一落千丈,他們被那些迅速漢化的鮮卑貴族們看不起。而且他們原有的特權都被取消,最終六鎮爆發了起義。這次起義帶來了毀滅,同時又帶來了新生。

舊有的北魏帝國被摧毀,西魏和東魏分別在北魏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為了對抗高歡把持的東魏帝國,宇文泰控制的西魏帝國採取了府兵制,並以此為中心,建立了八大柱國,十二大將軍的軍事制度。

這八大柱國都是六鎮人士出身,而且巧合的是,他們都是武川人,這就等於武川人控制了西魏集團的軍事力量。同時,不僅在軍事上由關隴人士控制全局,宇文泰又接受了蘇綽的建議,在用人上積極推行關中本位政策,大力使用關中人士,幾乎使得整個西魏地區的控制權全部落入了關隴人士的手中。這些人和武川軍事貴族相結合,形成了關隴貴族的基幹力量。

經過一連串的篡弒陰謀之後,北周取代了西魏,憑藉著給力的八柱國家族,原本處於弱勢地位的北周滅亡了北齊,統一了北方。這是整個關隴集團的輝煌的頂點。

緊接著經過一系列的內部重組,原本十二大將軍之一的楊家的後代,楊堅篡奪了皇權,建立了大隋帝國。不過這次改朝換代被認為是關隴集團內部權力的一次再分配。

首先楊堅本人就是關隴集團成員,而他的夫人獨孤伽羅更是八柱國之一,獨孤信的女兒。不過楊家的江山只傳了兩代,關隴集團內部再次出現的權力轉移,老楊家的江山交給了他們的表兄弟老李家,唐高祖李淵取代了隋煬帝楊廣的統治。

李淵的爺爺是八柱國之一的李虎,李淵的媽媽是八柱國之一,獨孤信的女兒,是隋文帝皇后獨孤伽羅的姐妹。所以說隋唐易代就像一次世界大戰一樣,對陣雙方是表兄弟。

但是隨著唐朝的建立,關隴集團開始走向沒落。其實從隋文帝開始,他的用人標準就不再以關中本位為基礎,到了唐太宗時期,更是如此。朝堂上有關隴貴族把持的位置,較之以往少了一大塊。

李世民登基之後,考慮到關隴集團強大的政治能量,就對他們進行了種種限制,在著名的凌煙閣24功臣中,出生關隴貴族的功臣已寥寥無幾。

到了唐高宗時期,李治借立武則天為皇后的機會,對關隴集團最後一位大佬長孫無忌賜死,終於使得皇權凌駕於關隴集團之上。由此,關隴集團,走下了神壇,走上了末路,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上。


歷史評說


關隴集團的形成,最早要從北魏開始說起。

大家知道,北魏的都城,最開始是在平城,也就現在的山西大同市,從地圖上看,屬於是比較靠近長城以北的地方。而當時北魏在北方,又有個非常強大的敵人,叫做柔然,雙方經常爆發大規模的戰爭。

因為北魏的都城距離柔軟的勢力範圍太近,為拱衛都城的安全,防禦柔然南下入侵,北魏統治者拓跋燾就在都城的附近設置了六個軍事要塞,分別是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合稱“六鎮”

因為這六鎮是保衛北魏都城的屏障,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這六鎮的將領,其身份都非常高貴。並且,這六鎮的軍人,其福利待遇和武器裝備也都是最好的,當時北魏士兵都以當六鎮軍人為榮。

但後來,北魏孝文帝改革後,北魏將都城遷到洛陽,由於平城不再作為國都,六鎮也就失去軍事上的意義,其將領和士兵的地位也就隨之一落千丈。

同時,由於六鎮的將領遠在漠北,少有接觸漢文化的可能。於是久而久之,他們與南遷的鮮卑貴族在文化上形成差距,心理上形成隔膜,經濟地位上也處於劣勢。



在這種背景下,六鎮軍人對北魏上層是越來越不滿,再後來,北魏高層又常常把犯罪的人發配到六鎮為兵,更使得六鎮兵民的處境不佳。終於,在長期的積壓之中,隨著北魏帝國經濟陷入危機後,六鎮軍人率先爆發了起義。

其後,北魏帝國由此被分裂成東魏和西魏兩個國家,東魏由高歡領銜,定都河北邯鄲,地盤主要包括現在的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徐州以北、以及山西東部;西魏則由宇文泰領銜,定都陝西西安,地盤主要就是關中地區。

最初,關中地區的老大是賀拔嶽,但因為賀拔嶽意外被手下人刺死,而此時高歡又率領大軍打算吞併關中,關鍵時刻,賀拔嶽的手下一致推舉宇文泰為新的新領袖,並由宇文泰帶領大家與高歡分庭抗禮。

因為宇文泰是被臨時推舉出來的,所以他的地位並不是特別穩固,算不上一家獨大,所以在西魏建立後,宇文泰雖然是名義上的執政官,但卻不敢大權獨攬,於是他就特意冊封八大柱國,由這八大柱國來共同執掌西魏的政權。

這八大柱國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於謹、獨孤信、趙貴、侯莫陳崇。其中,元欣是西魏皇族,屬於傀儡性質的人物,所以西魏的政權實際掌握在另外七個人手裡。



另外,為協助八大柱國掌管軍隊,宇文泰又設置“十二大將軍”,負責統領西魏軍隊,地位僅次於八大柱國。

這十二大將軍分別是:元育、元贊、元廓、宇文導(宇文泰侄兒)、宇文貴、李遠、達奚武、侯莫陳順、楊忠(楊堅之父)、豆盧寧、賀蘭祥(宇文泰外甥)、王雄。其中,元育、元贊、元廓也都是西魏皇族,屬於傀儡性質的人物,沒有實權。

所以,西魏的政權,實際上就是七個大柱國和九個大將軍控制。由於這七個大柱國和九個大將軍,都是六鎮軍人的出身,而且還都是出自武川鎮,所以他們又被稱之為“隴六鎮集團”,或者“武川鎮軍閥”。而他們這十六個大家族,也就是後來關隴集團的第一代。

此後,這十六個家族和關隴地區豪族如京兆韋縝、河東柳澤、太原郭彥、武功蘇椿、河內司馬裔、敦煌令狐整等結成聯姻,然後雙方不斷融合,最終形成了以“宇文、楊、李、獨孤、竇、尉遲、、王、長孫”為核心的關隴集團,後來楊堅和李淵奪取天下,都是源於關隴集團的支持。



不過,正是源於關隴集團的實力太過強大,所以從李淵奪取天下開始,就不斷在削弱關隴集團的實力。尤其是唐高宗上臺後,作為關隴集團領銜人物的長孫無忌處處對其施壓,唐高宗為擺脫關隴集團的控制,於是開始與關東地區的豪門大族聯手。

這時候武則天的武氏家族,恰好是關東地區首屈一指的豪門大族,於是武則天自然水到渠成的稱為李治的皇后。

對此,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集團自然會表示強烈的反對,而這也會他們後來的滅亡埋下了隱患。至於後來的事情大家也知道,長孫無忌很快被殺,武則天的權力則是越來越大。

再後來,等到武則天上臺後,她直接將都城搬遷到洛陽,降低關隴集團對朝廷的影響;接著她又特意開設武科舉來取士,打破軍功的世襲制度,讓廣大底層百姓也能在軍中擔任較高職位,從而瓦解關隴集團賴以生存的軍權。

其後,在關隴集團失去軍權之後,武則天又重用酷吏對他們進行殘酷清洗。最終,在武則天的強擼之下,歷時150餘年的關隴貴族集團終於退出了歷史舞臺。

對此,史書上曾這樣評價:“武曌則以關隴集團外之山東寒族,一旦攫取政權,久居洛陽,轉移全國重心於山東,中進士詞科之選舉,拔取人才,遂破南北朝之貴族階級。”


我是趙帥鍋


關隴集團”是存在於北魏末期至唐朝中期的一個軍事貴族組織,存在了大約200多年的時間,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

中國歷史上的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四個朝代都出自於關隴集團,赫赫有名的盛唐李氏皇族就是這批關隴集團的後代。

一、關隴集團的興起

北魏王朝是遊牧民族鮮卑族在中國歷史上建立的一個封建王朝,曾統一了中國北方。不過到了北魏末年時,以爾朱榮、高歡等人為代表了晉陽軍事集團崛起(河北軍事集團)。為了對抗強大的晉陽軍事集團,賀拔嶽、宇文泰等人以關隴地區的軍事力量為主體,組成了關隴軍事集團。

他們把關中地區作為主要勢力範圍,推行軍政合一的制度,將鮮卑族、匈奴族、漢族、羌族雜糅在一起,並且打破門閥阻隔,互相通婚,從而衍生出了十分強大的關隴集團,並足以對抗晉陽高氏。

(西魏關隴集團、東魏晉陽集團)

關隴地區(陝西關中、甘肅隴山一帶)因其地理、人文特點,自古以來就是民風剽悍的地區,容易出現強大的軍事組織。北魏崩潰後,河北軍閥高歡以鄴城為首都,扶持傀儡建立了東魏王朝。

關隴軍閥宇文泰則以長安為首都,扶持傀儡建立了西魏王朝。至此,統一的北魏王朝被一分為二,變成了西魏與東魏。

二、關隴集團走向鼎盛

宇文泰本人雖然不是皇帝,但卻是西魏王朝的實際掌權人。在他的建設下,關隴集團迅速崛起。關隴集團不僅把持西魏王朝的朝政,而且還以均田制為基礎創立了府兵制:國家平時劃分土地給士兵耕種和生活,士兵平時務農,戰時則為兵,這項壯舉是維持關隴集團軍事力量的重要措施。後來,北周、隋朝、唐朝均是直接繼承了西魏的府兵制,一直到唐朝中期才徹底廢除府兵制,改為募兵制

關隴集團的另一大特點就是軍政合一,出將入相、相互通婚。為了有效管理軍事,同時又防止軍事貴族造反,宇文泰在府兵制的頂端設置了上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使其相互牽制、相互掣肘,其中絕大部分的重要位置由鮮卑軍事貴族擔任,少數由漢人將領擔任,宇文泰就是上八柱國的核心人物。不過隨著漢化程度的加深,越來越多的漢人成為了關隴集團的主力。

而且,關隴各貴族為了加強聯繫,相互通婚的現象十分普遍。

比如,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就是關隴集團的十二大將軍之一;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是關隴集團的上八柱國之一。此外,楊堅的皇后孤獨伽羅與李淵的母親獨孤氏(名不詳)是親生姐妹,她們都是大將獨孤信的女兒,而獨孤信本人也是關隴集團的上八柱國之一。由此可見,關隴貴族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盤根錯節。

三、關隴集團的消亡

憑藉著關隴集團的強大凝聚力,西魏(關隴集團)戰勝了東魏(晉陽集團);北周(關隴集團)戰勝了北齊(晉陽集團)。至此,關隴集團已經表現出了非凡的戰鬥力。

北周末年,權臣楊堅篡位,建立了隋朝,並統一了中國。此後,作為戰時軍事組織的關隴集團,逐漸失去了過去的作用。進入隋、唐以後,關隴集團雖然還有巨大的影響力,但已經不可同昔日相提並論。

同時,隋唐的帝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也在不斷削弱關隴集團的勢力,防止地方割據勢力的產生。至唐朝中葉,隨著關隴貴族的消散、均田制瓦解、府兵制廢除,關隴集團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歷史的荒野


根據地緣劃分,“關隴集團”是北魏時期主要籍貫位於陝西關中和甘肅隴山周圍的門閥勢力。從最初的軍事同盟發展成為軍事、政治、文化同盟,形成了八柱國、十二大將軍關中地區最顯赫的二十大家族,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這個集團,其中,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曾是八柱國之一,隋朝的始祖曾是十二大將軍之一。

  • 關隴集團的興起

北魏前期首都在平城,也就是今天山西大同東北地區。為了保障首都地區安全,北魏政府在平城以北邊境設置的六個軍鎮,自西而東分別為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六鎮;也就是如今的內蒙古河套地區以東,陰山山脈以南地區。

公元471年(皇興五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受父禪即帝位,改年號為延興,在祖母馮太后的輔佐下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革。公元490年(太和十四年),馮太后去世,十九歲的魏孝文帝開始親政,首先將都城從平城南遷洛陽。公元524年(正光五年),北魏孝明帝元詡統治期間,隨著北魏政治腐化,權貴生活奢侈,長期戍守北邊的沃野等六鎮的將卒主要有拓跋部貴族及其成員或中原強宗子弟組成,現在因待遇驟降而不滿,於是爆發了六鎮起義,關隴、河北各族紛紛起兵響應,北魏統治瀕臨崩潰。

邊鎮軍事豪強借助鎮壓起義,乘機擴充實力,其中爾朱榮勢力發展最為迅速。關隴地區在爾朱榮派遣尓朱天光、賀拔嶽、侯莫陳悅征討在,也很快就平定下去。後來爾朱家族在政權爭鬥中被消滅,北魏大權掌握在高歡手中。為了避免與爾朱氏一同覆滅,同時受到北魏孝武帝密令對抗高歡;公元533年(永熙二年),賀拔嶽聯合侯莫陳悅攻佔長安,團結了一批武川軍人以及關隴本土的士族大姓,掌握關隴地區軍事實權,與高歡抗衡。公元534(永熙三年),在高歡的挑唆下,賀拔嶽在平涼被侯莫陳悅所殺,賀拔嶽舊部擁立宇文泰繼任首領,繼續立足關隴,與高歡分庭抗禮。同時這一年,由高歡擁立的北魏孝武帝元修,實在無法容忍高歡掌握實權,投奔長安的宇文泰;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孝靜帝,將都城由洛陽遷都於鄴城;而不久孝武帝元修與宇文泰發生矛盾,被宇文泰毒殺,另立元寶炬為文帝,定都長安。從此,北魏正式分裂為東魏、西魏兩個政權,其中東魏由權臣高歡把持,西魏由權臣宇文泰把持。

但是賀拔嶽舊部對宇文泰並非心悅誠服,致使在軍事力量的對比上,關隴的宇文泰實力遠遜於關東的高歡和江南的蕭梁。高歡的軍隊曾多次深入關隴腹地進行劫掠,而主要由北魏六鎮鮮卑人組成的宇文泰軍團,面對高歡的強勢入侵,無論在軍事上、還是政治上處在弱勢地位,最終選擇與關隴地區的漢族地主階級建立政治軍事同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關隴集團開始形成。

  • 關隴集團的發展

為了對抗高歡,宇文泰創設了府兵制,以武川鎮軍人出身的將領為十二大將軍、八柱國,這些人掌握了軍事、政治、文化上的絕對權利,之後成為歷經西魏、甚至北周的統治層。

  • 八柱國分別是:

宇文泰家族,創立府兵制,為柱國之首,地位超然與其他柱國之上;後來又出了獨掌大權的宇文護和英明神武的周武帝宇文邕,宇文導與宇文貴更是十二將軍之一。

元欣家族,出身魏國皇室近支,又是西魏皇室諸王之首,地位尊崇;十二大將軍裡也有元氏三人:廣平王元贊、淮安王元育、齊王元廓,與宇文氏頻繁通婚,所以到了北周,元氏不但沒有衰落反而更加繁盛。

獨孤信家族,雲中鮮卑別部,從最早跟隨爾朱榮征戰,到單騎追隨魏孝武帝入關,與宇文泰又是同鄉,深受重用;其長女為北周明帝宇文毓皇后,四女為唐高祖李淵之母,七女為隋文帝楊堅皇后。

侯莫陳崇家族,代郡武川,從跟隨賀拔嶽征討葛榮、邢杲、元顥、万俟醜奴,到跟隨高歡擒竇泰、復弘農、破沙苑、戰河橋、平稽胡,崇功居多;其三子皆為周將,其兄侯莫陳順更是十二大將軍之一。

李虎家族,隴西成紀,從最早跟隨賀拔嶽,到輔佐宇文泰鎮守關中,率軍迎接北魏孝武帝入關,因有輔佐之功,故加“柱國”銜的最高武官;其子李炳早逝,由其孫時年七歲的李淵襲爵,李淵與隋煬帝為表兄弟。

李弼家族,遼東襄平,從最初爾朱天光麾下,到後來跟隨賀拔嶽、侯莫陳悅、宇文泰,在宇文泰與高歡沙苑大戰中,勇力奇功,取得戰爭勝利的關鍵;後代在周為魏國公,在隋世襲蒲山公,其次子李曜之孫就是在隋末亂時間縱橫一時的梟雄自稱蒲山公的李密。

趙貴家族,天水南安,從最初跟隨葛榮,到後來跟隨爾朱榮、賀拔嶽、侯莫陳崇,最後擁立宇文泰為主帥,初期以德智而成其功名。

於謹家族,河南洛陽,早年以才名著稱一時,出身於北魏正規軍,從跟隨爾朱天光,到跟隨宇文泰,在大多數人遲疑之際,說服大家服從宇文護,化解了分裂傾向。

  • 十二大將軍分別是:

元育、元贊、元廓、宇文導、宇文貴、李遠、達奚武、侯莫陳順、楊忠、豆盧寧、賀蘭祥、王雄,皆世之名將。其中元育、元贊、元廓出自元氏家族,宇文導、宇文貴出自宇文家族,李遠出自隴西成紀李氏家族,達奚武出自六鎮,侯莫陳順為侯莫陳崇之兄,楊忠即為隋文帝楊堅之父。

  • 關隴集團終結

關隴集團在宇文泰生前,由於宇文泰威望較高,八柱國、十二將軍尚能精誠團結,在宇文泰的領導下一致對外。隨著宇文泰的死亡,關隴集團內部面臨著利益的重新洗牌,矛盾日益突出。先後有趙貴、獨孤信不甘居於宇文護之下,謀殺掉宇文護事件;司會李植、軍司馬孫恆、宮伯乙弗鳳發動的宮廷政變未遂事件,衛王宇文直之亂等事件。關隴軍事政治集團內部已產生裂痕,楊堅勢力的崛起,則直接導致了關隴集團的衰落與滅亡。公元581年,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直接標誌著關隴集團已完全退出了歷史舞臺。


安定郡小書生


關隴貴族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神奇的存在,它實際上有廣義上的關隴貴族集團和狹義上的關隴貴族集團兩個概念。

三國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門閥士族興起的時代,晉朝就是一個以門閥士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而與此同時,由於晉王朝的八王之亂引起了中國北方長達300年的動亂,同時,北方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10幾個少數民族政權走馬燈一樣的入主中原,就在這樣的王朝興替之中,鮮卑族的北魏政權逐步統一了中國的北方,後來在這個王朝中產生了後來的關隴貴族。

說到關隴貴族的產生,就不能不提到一件對中國歷史產生巨大影響,孕育了後來的關隴貴族集團的“六鎮兵變”,當年,北魏政權為了防禦柔然的入侵和拱衛首都開平,建立了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六個軍鎮,六鎮軍人都是以北魏的鮮卑軍人組成,鎮將都是鮮卑族的勳貴子弟,一時之間,到六鎮當兵,建功立業成為北魏勳貴子弟的夢想。後來,北魏遷都洛陽後,迅速的漢化,鮮卑貴族們紛紛以改漢姓,穿漢服,學習漢族文化,跟漢族貴族聯姻為榮,昔日榮耀的六鎮也失去了拱衛首都的作用,地位迅速的下降,成為流放罪犯,流民,盜匪的聚集地,在遭受柔然的洗劫之後也得不到朝廷的支援,如此巨大的落差最終導致了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六鎮兵變,在這場聲勢浩大的兵變和鎮壓兵變的過程中,湧現出了一大批在歷史上耀眼的人物和家族,被視為廣義上的關隴貴族,爾朱榮,爾朱世隆,爾朱天光,爾朱兆,賀拔嶽,賀拔勝,宇文泰,高歡,候景,陳慶之等等,以及從宇文泰一系衍生出來的,被後人稱之為“關隴貴族集團”的“西魏八柱國”,就是這些人,一手埋葬了強大的北魏政權,先後建立了西魏,東魏,北齊,北周,隋,唐等王朝。

狹義上的“關隴貴族集團”,主要是指宇文泰設立的西魏八柱國,宇文泰,元欣,獨孤信,李虎,李弼,於謹,趙貴,候莫陳崇。這八個人已經他們屬下的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四十八儀同,構成了西魏軍事力量的主體,隋朝的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就是其中的十二大將軍之一,這些勳貴們除了統治了西魏朝廷的兵權,本身也互相聯姻,形成了一個厲害相切的利益共同體,比如,獨孤信是北魏著名的鮮卑八姓貴族之一,生有八子七女,長女嫁北周孝閔帝,四女嫁八柱國之一李虎的兒子李昺,生子李淵,幼女嫁楊忠之子,柱國大將軍楊堅。

跟西魏八柱國同出於“六鎮”或者“六鎮兵變”的還有建立了東魏和北齊的高歡以及禍亂天下,死後被“食肉寢皮,滿門滅絕”的軍閥候景。

自隋文帝取代北周之後,即使是狹義上的關隴貴族集團也在逐步細化,前朝的宇文氏,候莫陳崇等家族逐步被淘汰,楊氏,李氏,高氏,竇氏,長孫氏等門閥士族進一步興起,楊堅依靠關隴貴族集團的強大實力,不僅攫取了北周的政權,而且平定了南方的陳氏政權,統一了中國,而唐朝代隋實際上還是國家權力在關隴貴族集團之間的轉換。隨著唐朝統一政權的建立,以軍事貴族為主的關隴貴族集團逐步淡出歷史舞臺,長孫無忌成為這個集團的最後的謝幕者。


狼的影子716


北魏之後,唐初之前,陝西關中和甘肅隴山大地,人才輩出,門閥林立,各個有頭有臉的家族,形成了一個響噹噹的政治集團,成為影響時局的一支重要力量,這個政治集團就叫“關隴集團”。

關隴集團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它存在了多久?

關隴集團的產生,是因為一個人

(賀拔嶽)

說到關隴集團,我們就不得不說北魏王朝。北魏期間,為了保障首都安全,北魏設立了6個軍事重鎮,其中,有一個重鎮叫武川鎮。

武川鎮出來一個帶頭大哥叫賀拔嶽,這個人能力很強,深受北魏孝武帝的欣賞。但北魏有個權臣叫高歡,為了扼制高歡的權勢,免得高歡篡權,北魏孝武帝密令賀拔嶽整合關隴軍事實力,以便對抗高歡。

賀拔嶽率部整合的關隴軍事實力中,有鮮卑貴族,也有漢人,這些勢力在賀拔嶽的影響下,定居關中,隨著時間發展,鮮卑、漢人互相通婚,文臣武將關係融融,這就成了一個有著共同利益的團體。

這就是關隴集團的雛形。

關隴集團剛形成的時候,能量還是有限,但出現一個變局後,關隴集團地位大幅度提升。

關隴集團的發展,是另外一個人的出現

(宇文泰劇照)

公元534年,賀拔嶽被侯莫陳悅設計殺害,當然,侯莫陳悅是受了高歡的指使。

賀拔嶽的死去,讓關隴集團的主心骨一下子沒有了,大有出現一盤散沙的情況,但此時,宇文泰接過了賀拔嶽的旗幟,讓關隴的兄弟聚攏在他的周圍。起初,宇文泰的整合效果,還是弱了點,但後來,宇文泰的穩健和狠辣逐漸凸顯。

公元534年七月,北魏孝武帝元修準備把大丞相高歡給收拾了,但事情未成,高歡率領20萬人馬直逼京師洛陽,在高歡的各種影響下,北魏孝武帝被迫西遷。

公元535年,宇文泰動手了,直接把北魏孝武帝幹掉了,並輔佐北魏孝文帝的孫子元寶炬為帝,正式建立西魏,和高歡扶持的東魏成相對之勢。

西魏成立後,宇文泰成了絕對的大人物。宇文泰開始實行府兵制,在府兵的頂端設置八柱國、十二大將軍。這些人,都是來自關隴集團,

那些曾經的兄弟們,終於成為了西魏絕對的棟樑。

從西魏開始,關隴集團正式成為了一支朝廷最重要的政治集團,可以說,對朝廷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但關隴集團也有它嚴重的弊病,那就是權勢過大,對皇權影響很大。

公元551年,西魏皇帝元寶炬死了,宇文泰將太子元欽扶上了位,公元554年,元欽實在不合宇文泰的心意,於是又被廢了,元寶炬的四子元廓上位。

看得出來,雖然是“元家人”在當皇帝,實際上是宇文泰在左右朝政。公元556年,宇文泰死了,他的侄子宇文護成為了他的接班人。

公元557年,宇文護逼迫皇帝將皇位禪讓給了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從此,西魏消失了,北周建立,有宇文家的人開始當皇帝了。

西魏期間,關隴集團的人比較團結,以宇文泰馬首是瞻,大家共進共退。但是,宇文家的人上了位了,關隴集團的人還能團結如初嗎?

北周建立後,關隴集團開始內鬥,實力開始下降

北周的建立,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改朝換代,宇文家開始一家獨大,重要的是,宇文護成了權臣,對朝廷的重大事項有著絕對的影響力。但是,八大柱國,十二大將軍能完全聽宇文護的嗎?

宇文護飛揚跋扈,關隴貴族,開始出現內鬥。趙貴、獨孤信等人反對宇文護,被宇文護一一干掉,這獨孤信可是宇文泰的老搭檔,他的大女兒當時成為了北周第二任皇帝宇文毓的妻子,如此情況下,宇文護還能下手,這人的狠辣非常人能比。

為了掌控朝政,宇文護不僅誅殺大臣,自己的堂弟們但凡不聽話,也下死手。公元557年9月,宇文護毒殺了北周皇帝宇文覺,扶持起了獨孤信的女婿宇文毓,公元560年,又毒殺了新立三年的宇文毓。就在這一年,宇文護扶持了宇文邕為帝,史稱北周武帝。

(獨孤信)

北周武帝非常聰明,先是隱忍,條件成熟時,在公元572年,一舉拿下宇文護。

從公元572年開始,宇文邕勵精圖治,振興北周,進行了多項改革,關隴集團再次團結起來。公元577年,北周滅了北齊,完成了北方的實際統一。

但勤勉執政的北周武帝,在統一北方一年後,走了閻王殿。公元581年,為北周立下汗馬功勞的關隴貴族楊堅,代周稱帝,建立大隋。

楊堅的妻子,也是曾經八柱國之一的獨孤信的小女兒,妥妥的關隴貴族後代。

隋、唐後,關隴集團的實力大大下降

從楊堅建立隋朝開始,全國開始走上了大統一的步伐,公元587年,隋朝滅了南陳後,全國基本上統一了。

但是,楊堅的攤子整得很大,所需人才也很多,楊堅開始重用各方人士,南北都有,不再拘泥於關隴集團。隋初,關隴集團在朝廷重要職位的任職,連一半都沒有了,楊堅開始擺脫“關中本位”的任用習慣了,這時候已不能說是“關隴集團”了,只能說是“關隴貴族”了,畢竟影響力小了很多。

公元617年李淵趁全國大亂,起兵晉陽,勢力逐漸強大。公元618年,隋煬帝楊廣被人殺了,李淵在長安建立大唐,隋朝徹底成為了過去式。

李淵的唐初,關隴集團的重用率繼續下降。李世民執政時,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裡,人數非常少,這說明,“關隴集團”成為了過去式了。

但有一點不能忽略的是,李淵的出身就是關隴集團,父親是柱國,而母親也是獨孤氏,姥爺就是那個著名的天下第一老丈人獨孤信。

(李淵劇照)

關隴集團的最強之時,是在西魏和北周時期,隋朝逐漸走了下坡路,唐朝時關隴貴族的影響力已經非常小了。

從關隴集團雛形形成,到影響力極大降低,也就是百年時間。但這百年時間,關隴集團孕育了三大王朝,北周、隋朝、唐朝,鑑於隋唐巨大的影響力,可以說關隴集團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的走勢。


藍風破曉


對於“關隴集團”,這個名稱,可能我們大多數人,最初認識可能多是在隋唐演義中瞭解到的。事實上這是一個自南北朝開始到隋唐結束時中國最大的貴族集團,可謂是上至皇權,下到出相拜將,真真正正的控制朝局的貴族團體。他們促成了民族大融合,完成了中國重新的走向了大一統。

關隴集團的形成與發展

關隴集團,最初是形成在西魏時期,當時他們只是關隴一帶的名門望族,形成的一個簡單的聯盟。

其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壯大,是在宇文泰時期。宇文泰是鮮卑族宇文部後裔,自小跟隨叔父長大,深得漢族文化薰陶洗禮。在北魏末年,宇文泰跟隨賀拔嶽,成為其帳下第一大將。而賀拔嶽就是關隴集團的第一任首領。在公元534年,賀拔嶽去世,宇文泰成為了賀拔嶽軍隊的新統領,他把自己掌握的武川鎮軍人集團與關隴豪族聯合起來。同年殺死了北魏孝武帝,新立元寶炬為新帝,史稱為西魏。開啟了宇文泰22年的西魏專政時代,他積極的籠絡內部各方勢力,對官吏進行整治和其制度進行完善,重新建立軍隊兵府制度,對於自己的舊部組建了“八國柱,十二大將軍”。把關隴集團緊密的聯合在一起,這時的關隴集團達到了空前的團結。宇文泰也依靠著關隴集團,不斷的戰爭和蠶食著東魏和南梁,為隋唐王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宇文泰去世後,其侄兒宇文護擁護宇文泰之子宇文覺稱帝登基,逼迫西魏皇帝禪讓,改國號大周。後宇文護又廢殺宇文覺,又立宇文泰庶子宇文毓為新帝。這讓關隴集團集團內部開始產生了間隙。

關隴集團內部分裂

在宇文泰執政期間八國柱,十二大將軍使其左膀右臂。到了其侄宇文護執政時期,在不斷扶持下八國柱,十二大將軍開始權稱朝野。

八柱國: 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趙貴、於謹、獨孤信、侯莫陳崇十二大將軍:元育、元贊、元廓、宇文導、宇文貴、李遠、達奚武、侯莫陳順、楊忠、豆盧寧、賀蘭祥、王雄

八國柱中的李虎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祖父。

八國柱中的李弼是隋末瓦崗軍首領李密的曾祖父。

十二大將軍中的楊忠是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的父親。

其中最為厲害的就是,我國曆史上最強岳父的孤獨信。其長女兒是北周的明敬皇后,第七個女兒是隋朝的文獻皇后,第四個女兒是唐朝的元貞皇后。

在北周跌宕起伏的24年裡,共經歷了五位皇帝。關隴集團內部矛盾重重,皇帝的疊還就是內部貴族爭鬥的縮影。在北周末期,長期隱忍待發的楊堅突然崛起,決定於宇文家徹底決裂。逼迫北周靜帝宇文闡禪讓,一統北方所有政權,改國號隋。中國進入了又一個大一統的國家。

楊堅對關隴集團內部鬥爭於世家力量是十分清楚的,尤為忌憚。即上任開始,雖然連年征戰統一全國,但是沒有放棄對關隴集團的關注。在隋煬帝即位,一次大的決裂中,下令殺盡李渾和李敏全族。這讓關隴集團其他的世家豪族,徹底的和隋皇權徹底決裂,引起了隋末社會的劇烈震盪,國內發生大亂。

關隴集團的逐漸滅亡

此時的李淵是對時局有著明朗的觀察,積極的拉攏關隴集團世家、貴族。揭竿而起進行反隋,成功的推翻隋朝統治。經過隋煬帝的事情後,李淵深知世家、豪族的危險。對於處理,是不能操之過急的。需要先穩定自己的政權,在唐朝開國初期,李淵、李世民基本上沒有大規模的殺戮功臣和豪族(玄武門事變屬於特殊情況)。進行大規模的封賜,以溫水煮青蛙的模式對關隴集團進行清除。不斷的由扶植的新的勢力來對抗這些老牌貴族。直到李治繼位,作為關隴集團代表的長孫無忌,對這位親外甥的皇權影響巨大。隨著李治的長大成熟,鞏固其地位後和愛妃武則天聯手,把其打壓下臺。從此開始,關隴集團豪門貴族,一蹶不振徹底的開始走下坡路。僅剩的關隴集團貴族也只剩下了李唐皇室。

關隴集團是一個建立於533年,到907年消失,共存在374年。作為關隴集團最後一個貴族,李氏王朝滅亡,這個集團也徹底煙消雲散。關隴集團是在社會動亂,民族文華衝突中出現。成功的成為了民族融合的促進劑,使得動亂的中國社會逐漸的成為大一統的盛世國家,對歷史是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參考資料:許嘉璐.安平秋.《二十四史全譯.後漢書》第1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白壽彝.中國通史·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上冊)徐俊.《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 湖北武昌: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傅樂成.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史.北京:九州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