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相機的“底”越大越好,而不是強調像素值甚至像素密度?

巫師威武



“底大一級壓死人”的確是攝影愛好者裡面經常唸叨的一句話,但是總是會有人將底大一級和像素等等聯繫起來,從而衍生出了“像素越高畫質越好”這樣的誤區。那我們簡單看一看所謂“底大一級”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全畫幅與半畫幅

通俗的來講,“底”指的就是單反相機的傳感器,就等於傻瓜相機時代的交卷。“大一級”就是傳感器的尺寸大小的對比。目前常見的傳感器尺寸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傻瓜相機時代35mm交卷相似尺寸傳感器的全畫幅相機,主要用於高端和專業級單反上;第二種是以全畫幅相機為標準,傳感器尺寸只佔1/2.3的半畫幅相機,也成為APS-C畫幅,主要用於中低端單反相機上。

“底大一級壓死人”的意思無非就是說全畫幅單反的照片質量比半畫幅單反的照片質量要更好。那麼為什麼會更好?主要有一下三點:

  • 等效光圈:使用同樣的焦段和光圈拍攝同樣的物體(比如50mm 1.8拍攝桌子上的一瓶水),如果全畫幅相機可以拍攝下整個瓶身的機位,但是半畫幅由於傳感器小了一部分,所以沒辦法將水瓶拍完整,必須要後退一點距離才行。那麼物距一旦增加,整個畫面的景深就會增加,從而背景的虛化效果就會減小,整個畫面質感就會下降。

    測試來看,如果都將水瓶完全拍入畫面,半畫幅的效果約等於全畫幅效果光圈減小到f2.8,虛化效果自然就不如全畫幅。

  • 同感光度下畫質清晰度:感光度(ISO)是傳感器原件對光線的敏感程度,感光度越高,傳感器對光線越敏感,照片越亮,但是噪點顆粒也會越多。在相同的感光度狀態下,由於全畫幅相機傳感器尺寸更大,接收的光線更多,所以整個畫質的顆粒程度其實對比起半畫幅更小。這也就意味著全畫幅相機尤其是在拍攝昏暗或者夜景場景下能夠得到更加純淨的照片。
  • 紫邊現象:這一點解釋其實有點牽強,但是我還是想說一下。由於光線透過單反鏡頭中反覆折射產生色散的現象。尤其是將鏡頭朝向光源進行逆光拍攝時,色散的光線進入傳感器中就會產生“紫邊”現象。但是由於同光圈下的色散寬度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同樣一段色散在更大尺寸的全畫幅傳感器上佔比更小,也就不容易顯現出來。

所以“底大一級壓死人”主要是傳感器尺寸不同,與像素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像素的瘋狂與理性

實際上大多數消費者對於像素的認識,主要是智能手機廠商瞎XX宣傳產生的消費者誤區。從最初的30W到500W到1200W到4000W再回到現在的2000W左右,消費者在某一段時間內都統一認為:像素越高畫質越好。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說法,首先我們需要知道高像素的兩個重要應用:

  • 更好的數碼變焦:由於過去手機無法進行光學變焦(目前已經有潛望式鏡頭),只能使用數碼裁切的方式,也就是強行將某一區域的畫面放大顯示來進行物體的“拉近拉遠”,那麼勢必會對畫質產生嚴重的影響(畢竟像素減少了),高像素鏡頭可以進行一定的緩解,比如4000W的像素,放大8倍後還有500W像素的照片,依舊可以用於打印。
  • 更好的顯示效果:4000W像素是個什麼概念?我們目前使用的1080p顯示器像素是200W,4K顯示器900W不到,5K顯示器也不過1400萬出頭。所以你能明白麼?一張4000W像素的照片在如果在一個1080p的顯示屏上來看的話,基本上原來20個像素的內容現在只能用1個像素表達。

    這樣的好處在於你將圖片方法5倍、10倍,細節也依舊非常清楚,更加適合後期處理。但是手機上1200W像素的照片發個朋友圈,是完全足夠的了。

所以像素的核心其實是確保畫面顯示時的細節問題,像素越高,放大後看見的細節越多,後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但是對於整體的畫質是不產生影響的,畢竟你手中的顯示器沒辦法將所有像素都顯示出來,基本都是“高出低顯”。

當然也有部分廠商比較巧妙的運用像素的特性,比如HTC在2013年推出的UltraPixel技術,反其道而行之將手機像素控制在400W左右,但是增加了傳感器尺寸,這也就意味著每一個像素的尺寸也就增加了。舉個例子就是你是在一面牆上裝20扇窗還是1整扇窗,哪個透光率更好?當然是一整扇窗了。所以當時HTC One搭載的UltraPixel鏡頭能夠拍出光線更加充足的畫面,400W也足夠手機使用,但是奈何用戶已經陷入了高像素的誤區。


無論手機還是單反,是否高像素,是否全畫幅其實目前已經沒有太大的爭論點。手機重要的應該是將光學變焦做好,而單反的任務應該是進一步縮減體積。


PM宋先生


大的感光元件主要有以下幾點好處。

1.感光能力更好

眾所周知,中畫幅的像素一般都非常的高,5000萬都算比較常見,而現在甚至都到了1億像素的級別。但像素這並非唯一好處,更重要是單個像素的尺寸越大,吸收的光線量越多,而感光元件生產商會在像素上使用微透鏡,讓光線吸收得以最大化,這會改良了感光元件的動態範圍。

  

數字來計,哈蘇的5000萬像素CMOS,其像素尺寸為5.3微米,而像素比較接近的單反相機(佳能5Ds系列吧),則只有4.14微米,所以哈蘇的感光能力相較高64%。

  

2.更廣動態範圍

動態範圍即是指純黑與純白之間的比值,人眼約為22級,而哈蘇則達15級,一般單反約為12 級(當然也有不少例外),雖然仍比不上人眼,但已經相當不錯,光位與暗位的細節也越趨豐富。

3.更多的信息量

他們以容器比喻像素,越大容器,可容納的信號就越多,而“信噪比”就決定了數碼相機的最低感度。從下圖的比喻看到,雖然電子雜訊的“水位”相同,但是像素尺寸越大,訊息總量就越高。而隨之而來就是更準確的色彩紀錄、動態範圍等。

攝影器材是根據實際拍攝需求來決定的,比喻135數碼相機比120大感光元件更適合體育攝影







攝影講師呂易飛


理論上,在開口率處於理想狀態(100%)且高像素不帶來相鄰阱干擾或者電路讀出壓力等問題的前提下,高像素可以通過縮圖獲得與低像素完全等同的信噪比。

因此理論上影響信噪比的是總的曝光面積。

而且其實並不是不重視高像素,反而是很重視高像素,高像素提高了空間採樣率,擁有更好的細節。以前拍照出現摩爾紋也是因為採樣率不夠的原因


奶龍


底大=通光量大 密度大卻不一定進光量大


LHS32313991


“底大一級壓死人”只是攝影人中的設備控們的觀點。在下認為,攝影最重要的是相機後面的那顆腦袋。如果相機後面沒有一顆對相機參數運用十分熟悉的腦袋,沒有一顆對用光和照片藝術構圖有極高修養的腦袋,你的相機再高檔再昂貴也白搭。有了一顆這樣的好腦袋,即便小底低擋的數碼相機,在他手裡也能拍出任人震撼的照片來。


lipuren


底越大越好,說的是相片的大小,在同一像素下,相片大小擴大了,像素雖然沒提升,但是把相片的質量變大,使我們看起來像是非常清晰


早在年華


實際上比較關注的是單像素尺寸,如果是進行像素合成的算法,就計算有效像素面積。面積越大意味著可以接受的光線信息越多,對亮度差異的區分度越好,高光和暗部細節越豐富。底就是cmos的面積,底大意味著單像素尺寸大,可以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出片效果更好看。

而像素密度本身只是一個出片的格式和尺寸問題,和質量無關,在相同面積情況下,密度高意味著單像素面積小,能接收的光線信息少,成像效果反倒會更差。


榻榻米的榻榻


那都是落後的老經驗了,你看p30pro的ryyb傳感器攝像頭可以把夜晚拍成白天。


清風無雨3


如果說底也夠大,像素也夠高,鏡頭的採光效果也夠好的話,或許就比較完美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