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為什麼會產生外戚專權?是歷史必然嗎?

減肥動霸tua


外戚專權是封建社會常有的歷史現象,從秦漢到明清在長達二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中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只是時間的長短、程度的深淺、影響的大小有所不同而已。外戚作為一個強有力的政治集團而存在,在封建政治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對朝政所起的作用往往大於宗室,也不亞於宦官和藩鎮。然而外戚以及外戚專權的存在,不只跟后妃有關係而且與封建專制主意這一根本制度密切相關,封建時代屢屢出現外戚專權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歷史現象,他的存在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所以說外戚專權是歷史的必然性。


外戚專權的產生

戰國時期秦國實行商鞅變法,廢除了世親世祿制和分封制,統治者不以宗法血緣親疏來區分等級貴賤,也不以相應的爵位、名分、禮儀制度來維護內部秩序。開始確立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君主確立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壟斷了各種專權制度。君主想要實施這“至高無上的權利”就要培養自己的親信給予權利使其分擔君主的壓力。從歷史來看,皇帝身邊主要有三種勢力可以利用,一是朝臣、二是宦官、三是外戚,這樣就在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一個權力分配的問題,他們的勢力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此消彼長並決定他們在政治舞臺上的地位。在春秋戰國時期經常出現宗室貴族或權臣竊取政權篡奪君位的事件。因此之後君主不太願意把朝政大權交給宗室,而是重用出身貧寒的大臣或外姓親族。隨著皇權的不斷加強皇帝的猜忌心理不斷的發展總認為用自己親近的人比較可靠,所以外戚就成為不二的人選,外戚參與政治活動達到了差不多與王權或皇權相等的權利,王或皇帝成為可有可無的地步時,就產生外戚專權。


外戚專權的條件

一、皇帝重用外戚

在封建專制社會里,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要行使這些最高權力需要一些政治勢力或政治集團為其服務才能正常運轉,因此皇帝選擇自己滿意、忠實自己的人當為心腹擔任重要職務,使國家正常運轉。皇帝怕大權旁落常用親臣來壓制大臣,這些親臣主要包括外戚、宦官等。可是在皇帝加強中央集權過程中,也必然使那些朝官的權勢膨脹起來。特別是皇帝認為可靠而得到重用的外戚們有姻親關係,所以外戚的勢力迅速發展起來,進而專權擅政。

二、太后臨朝稱制依靠外戚

自古以來任何一個國家都要有一個權力中心,而皇帝是權力的核心人物,假如皇帝突然駕崩,新君還未成年就由皇太后掌握最高權力並負責選擇皇位繼承人,所以在這種特殊時期為了穩定政局穩定必須建立自己的後黨集團,外戚就是他最信的過人選,所以皇太后通過培養外戚勢力來攬權、固權,使外戚集團成為太后鞏固地位、行使權力的強大後盾。

三、皇帝年幼不能主政或者皇帝昏庸無能

皇帝年幼太后臨朝實際上是有外戚專權,他們為了能夠長期擅權又常常不擁年長的,故意扶立幼帝,因為封建法定:幼帝一旦成年,母后必須歸政於帝,而這些幼帝即位後根本不能主政,甚至連生活都不能自理必須依靠他們,委政與他們國家才能正常運轉,這樣就形成了幼帝與外戚密不可分的形勢。

四、封爵受賜擴大經濟

歷史上外戚以裙帶關係封侯被保留下來,為世代延用成為定製,封侯後得到的賞賜也是不計其數,特別是漢朝時期皇帝賞賜外戚或大量的土地或賜錢數萬,外戚們還以不同的方式廣佔土地。1、侵佔公田。2、購買公、私田。3、他們常常通過豪奪的方式肆意佔取中小地主、農民的土地。當外戚佔有大量的土地和財富成為財多地廣的大地主後,勢必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大大提高了他們的經濟地位,也是具備執掌朝政大權的前提,為日後外戚集團專權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外戚的歷史命運與敗亡的原因

外戚雖然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取得很高的政治地位,但是絕大多數的外戚最終都擺脫不了族滅的命運。儘管外戚勢力非常強大顯赫一時,但終究都是曇花一現,擺脫不可失敗的命運。外戚屢被族滅是外戚“威權震主”而不知退的必然結果,皇帝可以使你榮華富貴也可以讓外戚一夜之間傾家蕩產甚至族滅。可見外戚勢力的產生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皇帝的意志,它是皇權的附屬物,一旦離開皇權就必然失去存在的基礎,除非他們能像王莽一樣奪取皇權,否則他們終究是要滅亡的。



外戚專權是歷史的產物,是偶然性也是必然性。所以,中國歷史上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是很正常的事。


歷史新人小Q


外戚政治是中國封建社會所獨有的政治文化現象。從戰國秦昭襄王宣太后用事為始,到漢代的霍光、王莽、梁冀、何進;魏晉時期的楊駿、瘐亮;隋唐的武三思、楊國忠;直到清末慈禧太后專權,

母后臨朝與外戚控政,一直與中國封建宗法社會相始終,只是程度大小不同而已。

外戚干政始於戰國——以秦國為例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外戚干政始於戰國後期的秦國。當時,在趙、齊、韓等國也都出現了太后臨朝、執掌國政的情況。但是秦國昭王時期宣太后及其弟魏冉、羋戎等在幾十年間一直控制著秦國的軍政大權,已經初步具備了後來外戚政治的一些特點。

《戰國策·魏策》三:“今夫韓氏以一女子承一弱王。”吳師道補雲:“愚按,是時秦宣太后、趙惠文後、齊君王后皆專政,韓亦然也。”

從秦孝公時商鞅變法,到宣太后執政時的外戚魏冉、羋戎干政,其間僅隔二王(惠文王、武王)30餘年(公元前337年—前307年)。魏冉,羋姓,楚國人,系秦昭王母宣太后弟、昭王母舅。秦武王卒,無子嗣,立其弟為昭王。昭王即位,尊其母為宣太后,重用母舅魏冉、羋戎等,在幾十年間,控制秦軍政大權。

魏冉等外戚從進入仕途,到顯聲揚名至勢盡而衰,大約經過了以下幾個階段。

  • 第一階段,任職秦廷,竭忠盡智。

魏冉在惠文王和武王時,便在秦國朝廷任職。這一時期他以異族效忠秦國,竭心盡職,以軍功晉升甚快,但仍為一普通臣子,並無太大權勢。

  • 第二階段,扶助昭王,誅除異己。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病篤而卒。時昭王年僅19歲,又在燕為人質。只得利用母舅魏冉等的力量打敗諸公子,得繼大位。昭王即位時,年僅20歲,由母親宣太后主政,魏冉為將軍,任為咸陽都城的衛戍部隊統領。

《史記·穰侯列傳》則記:“武王卒,諸弟爭立,唯魏冉力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為將軍,衛咸陽,誅季君之亂,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諸兄弟不善者皆滅之,威振秦國。”

  • 第三階段,數任丞相,朋比黨羽,擴大封地,左右軍政。

“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冉為政”(《史記·穰侯列傳》)。

此後,穰侯魏冉及同母異父弟華陽君羋戎勢力急劇膨脹,控制了秦國軍政大權。魏冉從昭王七年(公元前300年)至昭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

曾五次出任丞相,時間達25年之久,是秦國曆史上任丞相時間最長的一人。同時,他多次率大軍出征韓、趙、魏,屢建功勳,也因此攬下了秦國大部份軍權。

“今自有秩以上至諸大吏,下及王左右,無非相國之人者”(《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這樣,秦國太后、外戚掌握了秦內外軍政。他們安插黨羽,佈列朝廷,將本家族的人如華陽君羋戎、涇陽君悝、高陵君顯安插在各個重要崗位上,最後甚至擅行國政,連昭王也不放在眼裡。太后、外戚一族在朝堂上盤根錯節,權勢越來越大,“穰侯之富,富於王室”,成為一個飛揚跋扈的外戚政治集團。

“太后擅行不顧,穰侯出使不報,華陽、涇陽等擊斷無諱,高陵進退不請”(《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 第四階段,外戚的衰落。

太后與魏冉的擅權,尤其是他們“私家富重於王室”、“妒賢嫉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更引起了官僚士人的不滿。公元前268年,魏國人範睢入秦,勸諫昭王。公元前266年,免魏冉而改立範睢為相。魏冉免相後,被逐出國都,回到自己的封地陶邑。其餘宣太后親族如高陵、華陽、涇陽諸君也被趕出關外,各回封邑。魏冉在秦的專政至此結束。

簡而言之,魏冉以舅氏身份侍從於秦,在諸公子爭奪王位的政治動亂中,扶助昭王而誅滅諸公子,最後以丞相、將軍職務號令諸侯,專斷秦政,成為秦國曆史上權力最大,任職時間最長的丞相。然而,僅以範睢數言,便失寵罷歸封地,其富貴尊榮頃刻之間便煙消雲散。這種情況突出地反映了外戚政治對皇權的依附性及他們權力的脆弱性和不穩固性。魏冉及其親屬在秦國的執政方式、生活方式和心態特徵等方面都已具備了後世外戚政治的諸種特點,外戚干政的序幕已經揭開。從此,外戚便成為大一統中央集權專制主義的封建國家上層統治階級中一個重要集團,在政治舞臺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外戚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

《史記·外戚世家》指出:“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可見從夏商周一直到戰國前期,從史籍中都能發現君王外家的活動,但是沒有形成外戚干政的政治局面。

這說明外戚政治,或者外戚干政是在社會發展到一定的歷史階段才出現的政治現象。究其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是貴族政治向君主集權專制的轉化。

在周代宗法制與分封制下,諸侯公室貴族及卿大夫共同執掌朝政,他們往往同君主共同議政、決政,形成一種特殊的貴族政治。在這種貴族政治中,王、諸侯的朝內系統有公、卿、大夫等握有實權的官員,他們佔有一定封土和封土之內的民眾,

“制其地域而封溝之,以其室數制之”,有自己獨立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及采邑。而盟主享有的特權至多不過是名義上家長宗法的形式和意義。這就使得,使王權、君權之外存在著一個公卿、大夫等貴族階級的制約力量,限制著天子與諸侯國君在本朝內“情與愛移”、“事為私奪”,以及內幸擅國的情形。

以楚為例,楚有許多由血緣關係構成的宗族性貴族集團牽制著王室,使國君不能隨意任用外族、疏族及私人。他們把持軍政、國政,輪換兼任著權力極為廣泛的令尹一職。令尹不僅可以代表國王處理軍、政、司法及賦稅諸大事,當前王死去時,還常代幼主直接管理、主持國家大政。

清人顧棟高在《春秋大事表·楚令尹表》中作了統計,春秋之世楚26個令尹,除彭仲爽以申俘被文王選為令尹外,其餘25人全部出自楚王族貴族,其中若敖氏8人(若敖氏又細分為鬥氏5人、成氏3人)、蘇氏4人、屈氏1人、陽氏1人、沈氏1人,比這些王族子孫血緣更親的王子王孫多人。

這種王室貴族輪流執政的局面,使疏族、外族不得進入上層統治集團,也截斷了后妃援引父兄、擅斷國政之路。

貴族政治下的世卿世祿制,也堵塞了外戚干政的道路。世卿世祿制使周代政治具有一種強烈的封閉性與排他性從封閉性看,它既使天子不得隨便任用公卿官吏,也使身份卑微者或外族、疏族不得破格進入社會政治上層,“親不在外,羈不在內”(《左傳》昭公十一年);在只以父系關係計算親屬的宗法社會中,母族、妻族當然不得超越身份、族別、等級,弄政於甥氏之國。從排他性上看,爵制、名份的基本承擔者是宗族、卿大夫的宗族組織,作為先秦宗法制的主體部分,宗族組織發展得相當成熟和完備,他們世代承襲官制、爵祿,共同祭祀同一祖先,在政治、經濟、法律地位上榮辱與共,休慼相關。

《左傳》文公十六年記:“宋司城蕩卒,其子公孫壽辭司城,請使其子意諸為之。既而告人曰:‘君無道,吾宦近,懼及焉。棄官,則族無所庇。子,身之貳也,姑紓死焉。雖亡子,猶不亡族。”

為了保證本宗族的存在與發展,各族氏往往在各自的從屬範圍內採取排他性手段,禁止外族、疏族插手本族事務,從而確保宗族在祭祀上的一致性,政治上的和睦性,經濟上的共生性。

由此可見,貴族政治與外戚政治是不兼容的。外戚政治只能在君主專制條件下才能實現。與世卿世祿制相比,封建國家官僚政治則具有較大的制度上的靈活性。

(一)在中國,官僚政治是依賴於專制政體存在的。在這種專制性的官僚政治中,君主獨擅權勢,事無大小皆決於上,天下只有皇族為最尊血統,亦為世襲,其餘皆流動不居。與此同時,皇族及其姻親之族即皇親國戚,卻有了以血統尊貴及裙帶關係為基礎的超越於官僚系統天然的出將入相的條件以及執掌軍國大事的可能性與現實性。從制度上說,他們具有一種與皇權天然的血緣或裙帶的聯繫,有著制度上能為人們所承認的入朝執政的身份它就使皇親國戚、甚至皇家的奴才如宦官都有著不受普通官僚體制制約的特殊權力,能夠“口含天憲,手握王爵”。事實上這是從制度上確立了外戚干政的權力基礎。

(二)中國封建社會以皇權為中心的官僚政治制度打破了先秦世卿世祿制的僵硬外殼,使官僚處於上下相對流動狀態的同時,也在逐漸打破傳統的貴、庶之別,使出身於寒門的外戚能一朝邀寵,即能出將入相,享榮華富貴之極。

官僚政治下,各官吏分職任事,各司其責。

從理論上說,他們沒有獨立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人以官貴、官以爵尊。個人對皇權的依附性增強,而排他性相對減弱。它使官無常人,爵無常員,族無常貴,打破了由貴族把持政治的局面,破除了世代身份制的封閉性。這同樣也相對破除了后妃進身及外戚入仕襲爵的門第限制,給由庶族、寒族進身的后妃聽政及外戚入仕干政創造了制度性條件,使他們可以憑藉裙帶關係出入廟堂,出將入相。

趙翼《廿二史札記》專撰《漢初妃後多出微賤》一章,列舉自高祖以下諸帝后妃,多起自民間。趙翼由此感嘆道:“兩太后一皇后皆出自微賤,且多有夫者。”

據《漢書·外戚傳》,西漢22家外戚,其中有文載出於微賤者有11家。這11家中,多家外戚則通過裙帶關係入主中央,左右朝政,把持政權。

第二 , 政治與權力價值觀念的轉變 。

在周代觀念中,“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左傳》隱公五年記臧僖伯雲:“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司威儀也。”宗族血統的親疏,決定了貴賤的對立,禮制的等級和政治上、經濟上的特權。而在戰國封建化過程中,這種政治與權力的價值觀念發生了極大變化。

比如,原來秦國貴族子孫可以仰仗高門祖蔭享受特權,炫耀門第,如今秦宗室“屬籍”標準由與君之血緣遠近轉移到農戰軍功上來。“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成為權力價值的一種普通評判準則。

法家思想為核心的專制王權理論的建立 , 更為這種權力價值觀念的轉移提供了理論依據。商鞅從社會與個人的矛盾、財產的分配、權力的佔有以及歷史的演進各個方面,論證了君王產生的必然性、專制王權的合理性;韓非則進一步明確了君主一人操權任勢的思想,提出“兼聽而獨斷”、“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的君主獨裁理論。

君主集權及以軍功顯榮的權力價值論,不僅從理論基礎上摧毀了舊的宗法封閉的陳規,而且對現實地建立起君主專制的官僚體制,促進官吏的選拔與流動、人才的擢用都有極大意義;另一方面,權力價值觀的轉化,使王權與天子地位大大提高,天子是法定的和實際的全國最高統治者,士人與官僚的貴與顯必須依附王權才能實現。正因如此,戰國出現的一股“幹王”、“說王”以及利用君主好惡取官的傾向,能成為風靡一時的社會風氣。

呂不韋扶助秦庶公子子楚為王,利用與子楚的私交而以商人身份為相。他所謂“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飽食;今定國立君,澤可遺後世”正反映了由奴隸主貴族政治向封建君主專制轉變與過渡中的權力價值觀。

這種政體、制度及權力價值觀的轉變,使過去以血緣親疏定貴賤的帝王宮廷結構與生活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過去帝王婚姻是貴貴相守,門當戶對,而今則貴賤相替,以才貌論品位。尤其在西漢、唐、宋等時代,這一現象更為突出。

據《史記》、《漢書》載,西漢時,皇家後宮嬪妃有不少是由此途進身的。以霍光而言。霍光父霍中孺,以縣吏給事平陽侯家,與侍者衛少兒私通而生去病,後又娶婦生光。其後,少兒妹衛子夫得幸於武帝,立為皇后,而霍氏家族則因以富貴之極。

這種情況下,家以女貴、族以姻顯已是不可阻擋的趨勢。而外親家族為了進一步攬權乘勢,則必然希望能幹政定策,以長保其富貴。於是

,宮闈陰謀及種種手段便層出不窮,宮闕內廷成為罪惡淵藪。

第三,皇權與相權的矛盾與衝突所導致。

君主專制是以獨裁的“人治”形式進行強權統治的。在這種統治形式下,軍、政、財、刑等制度的建立與修訂,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據皇帝的政治利益和統治運用方便作為取捨標準。

從法律上說,帝王權力具有非程序化的隨意性。早在春秋戰國時,孔子便認為君主能“一言而興邦”、“一言而喪邦”。從制度上說,帝王是中國古代官制的主宰,官僚制度只是支撐皇帝一姓統治的支柱。中國文官制度的發展,帶有極強的專斷性,並以皇權需要為樞機,不斷進行調整與改革。

從兩千年來政治制度的變遷看,大體上即是政權機構與文官制度不斷適應皇權專制加強的演變過程。這一過程的總體趨勢是:帝王不斷將宮內機構和身邊侍從、親信、僚屬轉化為朝廷正式機構和正式官員、職任,

皇帝的侍從、僚屬不斷由地位較低的事務性小官吏逐步轉化為位高權重、擁有實力的政務官僚。

例如兩漢時內朝臺閣之楔入公卿體制;魏晉時中書、門下的異軍突起和尚書省職能的變化,公卿制的被沖決;隋唐時期六部尚書職任的穩定化、固定化;三省六部制的正式建立,又圍繞制敕的形成過程而成為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中樞官僚機構;宋代分散軍、政、財、刑大權,在省內眾多設官等等。

從原則上講,官僚的任命權是由皇帝控制的,官僚只對皇帝負責;皇帝對百官操有生殺刑賞的大權,官僚只是皇帝的奴才。從根本上講,官僚士大夫代表著封建統治階級中不同的利益集團,這些集團依其力量的強弱不可避免地要同皇權發生矛盾衝突,其中最突出地表現在皇權與相權的關係上。因此,在封建社會前期,以外戚為輔佐大臣,控制外朝丞相,實現皇權統治,是帝王們慣常採用的辦法。

《後漢書·仲長統傳》記仲長統所說:“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忿強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然政有不理,猶加譴責。而權移外戚之家。寵被近習之豎。⋯⋯光武奪三公之重,至今而加甚,不假後黨以權,數世而不行,蓋親疏之勢異也。母后之黨,左右之人,有此至親之勢,故其貴任萬世。”

由於“母后之黨”與皇帝“有此至親之勢” , 所以在封建社會前期 , 外戚成為皇權中最為顯貴者 , 而充任者多為外戚子弟及文學侍從 , 其首領則是以大司馬大將軍輔政的外戚。而當外戚及其親信、侍從掌握的權力對帝王專斷構成威脅時 , 皇權往往故意採取保留其官銜、名分 , 而剝離其實權的辦法 ; 或者重新改造內廷勢力 , 讓一種新的宮內勢力代替舊的宮內勢力 , 從而保持對政權的絕對控制和調整的權力。外戚政治的複雜性 , 尤其在其與官僚、宦官集團勢力消長的不平衡性 , 往往就是專制君主有意無意對朝廷內外勢力加以調整的結果。

第四,皇室內由權力爭奪導致的矛盾與衝突。

在中國古代以父權制為核心的政體中,宗法組織與國家組織融為一體,家族的家法與國法相通,宗法精神滲透社會各個方面。故《唐律疏議·名例篇》:“王者居宸極之罕尊,奉上天之皇命,同二儀之覆載,作兆庶之父母,為子為臣,惟忠惟孝。”

在夏商周乃到春秋時代,同姓宗室擁有很高的地位,在王朝政治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春秋以後,同姓宗室之間的權力爭奪日趨激烈。在王室內部,大宗克小宗、子弒父、弟篡兄的爭權奪位的鬥爭異常頻繁。秦王朝統一後,這一斗爭更是達到了登封造極的地步。如秦始皇就把本家族的成員排斥在權力結構之外,不給同姓宗室子弟以政治實權。漢朝統治者吸取了秦王朝的教訓,重新恢復了周代的“親親”原則,把“親親”同“尊尊”結合起來,建立了漢家制度。可是,由於專制王權至高至尊的權力,使皇族內部在權力的興替上始終處於不穩定狀態,皇帝同宗室的鬥爭始終沒有停止過。

為了加強皇權的穩定性,防止皇室近親利用親族身份篡位,於是在幼君即位時,幼君的母親及太后垂簾輔政,就是合法而必要的事了。當皇帝即位以後,初臨權柄,也要依靠母親和舅父們的支持來鞏固自己的統治。母后干政在保證幼君安全、防止強臣作亂、穩定政局上是一個有力的臨時性措施,在封建中央集權化過程中具備一定合理性,故常為各朝所採用。太后干政的本質是維護皇權利益,可是太后輔政在形式上卻有特殊性,這便是除了依靠公卿大臣外,還較多地援引父兄,分據軍政財重位,從而彌補父權制社會中婦女干政時經常拋頭露面而引起的不便。所以,從某個角度看,外戚干政,靠的是幼主即位時太后輔政,而實質上卻是封建社會中,君主繼承製難產所出現的必然趨勢。

第五,是解決文官制度對封建專制制度離心力的補充手段。

封建政治制度本來是為穩定封建秩序而設立的,但它的政治名分與財富佔有相結合的本質,又向人們披露了一個事實:

皇帝高踞於權力金字塔的頂端,俯視、監視著他的臣民;百官大臣和子民百姓匍伏在他的膝下戰戰兢兢、誠惶誠恐地揣度著帝王的意旨,並準備承受突然降臨的雷霆;皇帝對他的臣民也不信任,他極力想探索在那驚恐的外表所掩蓋下的狡詐叵測的陰謀。君臣之間的防範、猜疑更加深了雙方的冷淡,擴大了權力的距離。日益擴大的權力距離使權力通過各種方式不斷地發生轉移,官僚政治與文官制度也在一定條件下產生對皇權的離心力。

漢嚴光給司徒侯霸的信中談到:“位至鼎足,甚善。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絕。”(《後漢書·嚴光傳》)說明士人與帝王間不同的思想旨趣。

為了克服這種離心力,鞏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官與職殊”、“名與實分”,製造出中樞機關的權力制衡。另一方面又提拔親信“任人唯親”,監督與控制朝廷公卿官僚。在這方面,曾實行過外封藩王,以屏衛皇室的辦法。但後來的發展趨勢表明,外建藩國的政策,最終導致的是專制王權更大的動盪不安,官僚們的向背不一,朋黨互庇,藩王間的縱橫捭闔。如西漢前期的七國叛亂,明初的燕王起兵等。外戚雖然是皇帝的母族、妻黨,但比起皇室子孫、諸王及三傳四傳之後的皇室支系來說,關係既親密又可靠。同時外戚與諸王、官僚權臣不同,它缺乏一個持久穩固的權力基礎,只能依附在帝王身上,又同朝廷內外百官關係較疏。這一點與宦官似有相同,但外戚比宦官更具有“正統”的親緣身份,又靠著帝王的裙帶關係。帝王利用外戚監視、控制百僚,在培植皇權政治力量上起著重要作用。

如唐太宗重用長孫無忌,甚至選太子也依長孫無忌心意,廢魏王泰而立闇弱的李治,目的就是要維護以李氏皇權為核心的關隴貴族集團,監視和排斥山東、江南士人官僚。

結語:

綜上所述,封建君主需要外戚,又能賦予外戚極大的權力,故外戚政治具有制度化的現實性基礎,外戚的出將入相、榮華富貴也勢在必然。

在以父權為核心的封建社會中,儘管歷朝士大夫與史家對外戚專權多所抨擊,並不斷總結“外家之禍”的嚴重教訓,但封建統治者卻再三再四地重蹈覆轍,其原因正在於君主專制與外戚政治這種非制度化的一體性。當然不可否認,外戚活動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危害之烈,也是舉世無雙的。


歷史系老阿姨


先說看法,中國歷史產生外戚專權是歷史必然,這是皇權歷史發展下的產物

討論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分清兩個概念,一個是外戚專權,另一個是外戚干政,這兩概念有本質的不同,外戚專權一般是指外戚的權力已經大過皇權,對皇權產生了壓制的效果,比如呂后、竇太后、梁冀、何進之類人物屬於外戚專權。而外戚干政一般是指外戚在皇權的覆蓋下,從事一些干政的活動,比如像楊國忠、賈似道之類就屬於外戚干政的例子。外戚干政可以歸咎於皇帝的昏庸無道,用人失誤。但是外戚專權卻是皇帝無法控制或者難以控制的局面。

因為外戚專權產生大多數時候需要有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皇權的接替出現了主少國疑的局面,既然主少,自然無法執政,所以就難以把持朝政。下面我們就說個例子著重說一下主少國疑對外戚專權產生的影響。

外戚專權最典型的朝代就是兩漢時期,先後出現了呂后專權、王莽篡漢、竇氏專權、鄧氏專權、閻氏專權、梁氏專權、何氏專權等局面。這些局面的產生跟皇帝即位時年齡特別年輕,有很大的關係。

比如說呂后專政產生的原因就是劉邦去世後惠帝劉盈年僅15歲就即位,劉盈在朝中沒有任何親近勢力,估計還是體弱多病,因為劉盈年僅22歲就去世了。15歲的劉盈單就獨立思考方面來考慮,在執政方面的能力自然是相當薄弱的,這時漢王朝皇權的銜接就出現了斷層。作為宗法型的社會國家,此時為了防止大權旁落,定然有皇族最親近的人輔佐,這就為呂后掌權提供了可乘之機,藉此大力發展呂氏集團的實勢力,最終形成呂氏專權的局面。

再者這個和漢王朝輔政機制也有密切的關係,漢王朝從漢武帝開始一般是外戚輔政,可是漢武帝開這先例時,把皇后也就是未來的皇太后給殺了,比如說衛子夫、鉤弋夫人,然後用霍光輔政。這樣一來外戚輔政大臣們在皇帝的身邊就沒有制衡因素了。從後面外戚氏族的干政我們可以看到,一般都是以小皇帝的母親也就是太后為中心而展開外戚專權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外戚的權力在初期披著“皇家”的外衣進行發展。

那麼為什麼兩漢權力的傳承會有外戚輔政的這個機制呢?這個就要考慮到當時的社會結構的問題了。西漢時期內部有宗族王侯,外部有地方豪族。其中宗族王侯是西漢皇室最大的威脅,為了鞏固中央皇權,皇室必須發展自己可靠的力量,朝廷大臣多數是地方豪族的代表,況且還是沒有血緣關係,綜合考慮只能選擇發展外戚勢力,所以外戚輔政成為慣例。東漢時期,地方豪族勢力強大,並且幫助光武帝取得了天下,為了制衡其他豪族,皇室選擇藉助豪族的力量來增強自己,故很多皇后本身就出自豪門望族,這些豪門本身就具有很強大的勢力,再加上皇后這種關係的加持,皇室權力銜接一旦出現問題,外戚專權的現象就更容易出現。所以東漢的外戚專權明顯多於西漢時期。

兩漢以後,尤其是從隋唐以後,豪強政治、門閥士族政治相繼瓦解,中央皇權開始加強,朝廷文官制度的完善,即使權力出現真空,也會喲文官集團對外戚產生制約,外戚專權的情況越來越少,偶爾會出現外戚干政的情況,這也是出於皇帝對貴妃的寵幸,唐玄宗時期的楊國忠,宋理宗時期的賈似道均是這種情況。到了明清時期,面對“主少”的局面,文官集團更是把太后的權力制約的非常好(慈禧不算是外戚專權,她的情況比較特殊,她不但沒有重用她的孃家人,而且還得到了皇族和大臣的支持)。

綜上,外戚專權是一定歷史階段下的產物,他的產生和當時的社會階層結構以及皇權的薄弱有著密切的關係。


嗶嗶巫


如果一個朝代的皇帝是個英明之人,治國理政能力強,掌控國家能力強,外戚權勢就沒有機會專權。相反,如果一個皇帝沒有治國理政能力,還整天在宮裡享樂,不思國政,不理朝事,就會給外戚權勢專權的機會。所以,我們說外戚權勢專權是歷史必然的結果是片面的,它是因朝代發展不同而異,因皇帝個人治國理政能力而異。


黎洪海


外戚,主要是指帝王的母族和妻族,歷史上外戚專權的情況雖然時常發生,但卻呈現出一個奇怪的特點,即兩漢魏晉南北朝最為嚴重,唐宋以後卻少有發生。之所以會形成這種情況,則與外戚專權的原因息息相關。那麼,造成外戚專權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家天下的統治方式,外戚成為助力的同時又造成威脅

中國古代王朝的典型特點便是世襲君主制,這便形成了家天下的獨特統治方式,即帝王將國家當作一傢俬產,從而世代相傳。而這種世襲君主制最為重要的,便是確立皇位的穩固,為了做到這一點,歷代王朝曾做過各種嘗試。

宗室雖然能夠一定程度壯大皇室的權勢,但宗室權力的擴大,卻又往往會對皇帝的位置產生威脅。皇帝為了皇位的穩固,以及皇位的順利傳承,勢力強大的外戚,便往往成為了皇帝的一大助力。

縱觀兩漢魏晉南北朝,皇帝為太子娶妻,往往選擇都是豪門世家之女,其根本原因便是外戚可以幫助皇帝穩固皇位。即使皇帝的妻族出身平庸,皇帝也往往會通過加封提拔外戚來幫助自己穩固皇位。

然而,外戚卻是一把雙刃劍,在皇權較為強勢時,它的確可以幫助皇帝穩固皇位,可一旦皇權闇弱,外戚又往往會反過來壓制皇權。此外,而權臣為了穩固權力,也往往會選擇與皇室結親。

之所以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源於皇帝母族和妻族往往都是豪門大族,在成為外戚之前便擁有極大的權勢。這種情況直到隋唐時期大舉推行科舉,門閥制度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才有所改善。

光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弊端,導致外戚專權變得更為簡單

自丞相制度建立以來,君權與相權之爭便始終存在,東漢建立之後,光武帝劉秀曾採取了種種措施來加強皇權,而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官制改革。

東漢王朝雖然仍然保留了“三公”(司徒、太尉、司空)職位,但卻不在掌管具體的事務,更多成為了一種榮譽官銜,而具體的職權,卻逐漸轉移到了尚書檯。“尚書”本是少府下轄機構,漢武帝時才以“尚書”為基礎,設置了與外廷相對立的“內朝”,從而作為自己掌管朝政的助手,自此外廷權力開始逐漸轉向內廷。

東漢建立之後,劉秀將“尚書”的職權進一步擴大,並最終形成了尚書檯。雖然尚書檯的官員品秩並不高,例如尚書令也不過千石,而尚書僕射則僅為六百石,但尚書檯卻是典型的職微權重,不僅朝廷中的各類事情無所不掌,且直接聽命於皇帝,而這種“官小權大”的配置毫無疑問更利於皇帝掌握。

劉秀這種加強皇權的措施,在東漢初期雖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於東漢小皇帝實在太多,尚書檯利於皇帝控制這一特點,卻成為了外戚、宦官掌握尚書檯提供了便利。而這種情況,直到官制再度全面改革,即三省六部制的全面推行,才得到進一步改善

皇后嫡正地位的確立,以及長期以孝治國的理念

雖然由於豪門士族的瓦解,以及官制改革使得權力分化的原因,唐宋以後外戚專權現象少有出現,但太后臨朝稱制掌控朝政的現象卻仍然時有出現。而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便源於皇后的嫡正地位,以及以孝治國的理念。

漢朝以前,王后、皇后在後宮除了地位較為超然以外,卻並不具備相應的嫡正地位,直到漢朝確立了皇后的嫡正地位,才使得在皇帝年幼、懦弱、昏庸或皇嗣中斷時,皇太后可以監護人的身份監督、選立嗣位人,以至臨朝稱制。

此外,自漢文帝確立以孝治國的理念之後,以孝治國幾乎貫穿了整個封建歷史,一旦遇到極為強勢的太后,皇帝受傳統“孝道”觀念的影響,往往處於劣勢,這使得皇太后很容易凌駕於皇權之上。而太后又常常只能依靠外戚來鞏固權力,這又給了外戚崛起的機會。

綜上所述,外戚專權產生最重要的原因,便在於皇室選擇較為強勢親家維護皇權穩固,以及朝廷權力的過度集中,而隨著這兩點因素在唐宋以後逐步瓦解,使得唐宋以後雖然屢有權臣出現,也曾出現皇太后臨朝稱制的現象,但卻少有外戚專權出現。


香茗史館


不是歷史必然,是人性使然。

這就得從為什麼會發生外戚專權說起。 外戚專權是因為朝臣太強勢,皇帝一派沒有足夠的力量去對抗。

假如你是皇帝,你下旨要幹嘛,朝臣故意不聽你的,你怎麼辦? 是不是要找幫手? 找幫手,朝臣是一夥,你瓦解不了,是不是得找其他幫手?這時候擺在你面前的有2個選擇。一是母親、妻子的家人,另一個就是陪你長大的宮女、宦官。

母親、妻子的家人這麼多年為官,有錢有人脈。

宮女宦官,雖然聽你的,但目前沒錢沒人脈,心有餘而力不足,想幫卻幫不到你。

你會怎麼選?是不是隻能湊活選外戚?

外戚利用你的名號越來越強勢,你終於打贏朝臣了,可天長日久,你發現外戚也慢慢不聽話了,你怎麼辦?

這時你想到了宦官,你慢慢給宦官安排一些實權職務。希望藉此打壓外戚,如果宦官贏了,你穩坐皇位。如果宦官輸了,你可能會被外戚廢掉。

萬幸,宦官贏了,你終於穩坐皇位。 可是天長日久,幾十年過去了,有的宦官慢慢不拍你馬屁,不順著你辦事了。你很鬱悶,想收回兵權和各種實權。 你確實收回來了,可你發現,收回來之後不知道給誰。給朝臣,你怕他們結黨,不放心。給外戚,你怕重蹈覆轍。繼續給宦官?剛收回來怎麼能再還回去?君無戲言,這多沒面子!更有甚者,你發現實權部門辦事的人只認宦官不認其他人。你很鬱悶,總不能一直捏在手裡吧,畢竟這些部門每天還有那麼多事等著你下決定。你很煩。

終於有天,你想出了個絕世好主意。你把這些權利下放到各個州府長官,讓他們待辦。你只看結果。(這些州府長官都是你挑選的自己人,絕對信得過)。

又過了幾十年的太平日子。大家都很滿意,直到有天要打仗,你讓州府官員領兵前去,他們居然抗命不尊!你很生氣,你決定不給他們發工資,餓死他們!結果發現,由於權利下放,各個州府都不靠你的俸祿生活,有兵也有糧。完全自給自足。你不鬧,大家相安無事,你鬧,他們就有人出頭打你,反抗你,要廢掉你。 於是諸侯割據,烽煙再起,改朝換代……


長安傳媒


外戚專權,閹黨霍亂,差不多是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會或多或少遇到的問題。

外戚專權一般都是幼主即位所帶來的直接危害,如果國家的君主年輕或者乾脆就是個孩子,太后就會拿到垂簾聽政的大權,太后必然要仰仗自己的孃家,如果孃家都是赤膽忠心還好,否則必然禍亂朝政,更有甚者,直接取而代之。

大漢最著名的外戚專政就是王莽,王政君太后掌握國家大權,重用自己的孃家人,王家人都跟著飛黃騰達,驕奢淫逸,只有王莽表現得謙虛謹慎,很得太后喜愛,一步步升官晉爵,成為大漢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人物。

在這期間,王莽為了樹立自己的清名,不惜殺掉自己犯法的兒子,這種大義滅親的做法更是贏得了威信。一切準備工作做完,王莽開始了篡位的行動,逼迫幼主禪位給他,此時的王政君太后自己是追悔莫及。

當然,由於王莽的倒行逆施,國家動盪,人心思漢,光武帝劉秀起兵征討,歷經千難萬險之後建立了東漢,王莽的腦袋竟然成了後世之君的皇傢俬藏。

而事實上,大漢也是外戚專權的重災區,皇帝即位的時候年紀小,太后依靠外戚把持朝政,皇帝長大想要親政,又要依靠身邊的宦官打壓外戚,這樣外戚和宦官輪流把持朝政,朝局動盪,民不聊生。

另一個著名的外戚大概就是隋文帝楊堅了,皇帝的外公,大周的大丞相,楊堅可謂位極人臣,但是楊堅的志向不限於此,趁著皇帝年幼,逼著皇帝禪位,之後在派人暗殺他,欺負孤兒寡母絕不手軟。

至高無上的皇權是很多野心家垂涎的對象,一旦大權在手,就再也捨不得放下,哪怕是骨肉至親也要拔刀相向。




月輪皎皎


外戚專權的出現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

1,皇權傳承製度,一般來說,皇權更迭採取的都是嫡長子繼承,不管大小,只要有就行,這樣經常造成皇帝即位的時候,無法理事,這個時候,無論是出於親情,兒子一般天然會以來母親,還是母親要維護自己的權益,都要求母親要站出來,而母親能夠依靠的力量,則天然的是自己孃家人,這就讓外戚進入權力階層成為了可能。

2,儒家傳統的仁孝思想。雖然中國古代有三綱五常,要求女子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但是孝卻也要求兒子要服從自己的母親。這樣一來,作為萬民表率的皇帝自然不敢逾越,那麼很多時候,就會依從母親的決定,讓外戚進入權力階層。

3,後宮爭權,皇帝只有一個,皇后大位也只有一個,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然後更上一位,後宮諸位必然會大吹枕頭風,運用各種手段經營,來加強自己的助力,而所有的助力裡,唯有孃家人是天然的必然的助力,這樣一來,後宮幫助外戚掌權,外戚鞏固後宮就成為一種必然了。

4,外戚本來就具有偌大的權力,為了更大的權力,或者說博得皇帝的歡心,送自己的族女進後宮,

5,皇帝需要一支力量成為自己的助力來對抗其他勢力,那麼外中國古代的皇權制都是家天下,當父親英年早逝,那麼子嗣尚在年幼階段,為了控股權利,必然就會產生外戚專權。

中國古代的皇權制都是家天下,當父親英年早逝,那麼子嗣尚在年幼階段,為了控股權利,必然就會產生外戚專權。


三湘名海


是歷史的必然性

外戚專權的出現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

1,皇權傳承製度,一般來說,皇權更迭採取的都是嫡長子繼承,不管大小,只要有就行,這樣經常造成皇帝即位的時候,無法理事,這個時候,無論是出於親情,兒子一般天然會以來母親,還是母親要維護自己的權益,都要求母親要站出來,而母親能夠依靠的力量,則天然的是自己孃家人,這就讓外戚進入權力階層成為了可能。

2,儒家傳統的仁孝思想。雖然中國古代有三綱五常,要求女子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但是孝卻也要求兒子要服從自己的母親。這樣一來,作為萬民表率的皇帝自然不敢逾越,那麼很多時候,就會依從母親的決定,讓外戚進入權力階層。

3,後宮爭權,皇帝只有一個,皇后大位也只有一個,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然後更上一位,後宮諸位必然會大吹枕頭風,運用各種手段經營,來加強自己的助力,而所有的助力裡,唯有孃家人是天然的必然的助力,這樣一來,後宮幫助外戚掌權,外戚鞏固後宮就成為一種必然了。

4,外戚本來就具有偌大的權力,為了更大的權力,或者說博得皇帝的歡心,送自己的族女進後宮,

5,皇帝需要一支力量成為自己的助力來對抗其他勢力,那麼外戚也就會成為一種選擇。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大家好,我是歷史愛好者,我喜歡分析研究歷史。喜歡遠古歷史,古代歷史,還有近代歷史,我對歷史深有研究並且很感興趣。以下是我的分享:\r

儒家傳統的仁孝思維。儘管中國古代有三綱五常,要求女子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可是孝卻也要求兒子要遵守自己的母親。這樣一來,作為萬民榜樣的皇帝天然不敢跨越,那麼許多時分,就會依從母親的決議,讓外戚進入權利階級。\r

3,後宮爭權,皇帝只要一個,皇后大位也只要一個,為了穩固自己的位置,然後更上一位,後宮諸位必定會大吹枕頭風,運用各種手法運營,來加強自己的助力,而一切的助力裡,唯有孃家人是天然的必定的助力,這樣一來,後宮協助外戚掌權,外戚穩固後宮就成為一種必定了。\r

以上是關於我的分享,希望能幫助到大家更好的認識這個問題。也希望大家能在閱讀當中能開心,能夠更好的去學習,去進步,能夠了解到更多的東西。謝謝大家\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