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出生的農村人現在大部分都在幹什麼?

鄉村老崔


在農村,60年出生的現在正是60歲的老莊稼人,都已步入老年群體。要說這部分人,都有太多的不容易。孩提時期正是文革後期,唸書半工半讀,整天寫大字報,批這批那,荒費了學業,生活相當艱苦。青年時期進入改革開放,土地實行責任制,分田單幹,為土地投入成了經濟困難,購買一切農具,種子,化肥成了新科技,整天風裡來雨裡去,披星戴月,與土地,與四季相依相守,為了生計,勤勞,艱辛而又快樂著,期盼得是秋後的收穫,把最好的糧食交由國家,那叫交愛國糧,沒有白條,沒有結算,完成任務得到表揚,那叫個欣慰。整整幾十年,後期國家不要公糧了也不讓交稅了,也叫欣慰,可這些人也就老矣,卻來了各種各樣的病,孩子們的事情剛剛完成,花去積累一生的收穫,心中也是個欣慰。生活奪去了一切的嚮往,面對的卻是很多的遺憾。人生哪能回憶呀!60歲的老頭,老婆們期待得是未來,期盼的是幸福,現在啊!正與鄉村振興的步伐互助努力,追求獲得感!


alhqqcom我是揚


我是1963年出生的,小時候,家裡非常的貧窮,缺吃少穿,配圖是我小時候的住房。

初中畢業後,我考上了高中。父母就打算不讓我上學了,說到生產隊勞動給家裡多掙點工分。跟我談話的那天晚上,外面下著大暴雨,我光腳站在暴雨中,父母不答應我上學,我就堅決不進屋。

當年高中的食宿費每月12元,我強硬的說服了父母,終於讀上了高中。我沒讓家裡拿一分錢,星期天到山上砍柴,5毛錢一捆賣給學校頂伙食費,平常還能割小柳條賣錢,到山上採藥材賣錢,很辛苦地讀完了高中。

高考的時候,僅僅以三分之差落榜了。考慮學費的問題,沒有條件再復讀了,就毅然決然的當了兵。到部隊的第二年考入了軍隊院校,畢業後當上了排長,在部隊一直幹了34年,現已經退休在家。

小時候吃了不少的苦,好在運氣挺好,在部隊工作得比較順利,沒有太多的挫折。



老班長1982


60年出生,今年59歲了,69年出生,今年50歲了,這個年紀的農村人,現在在幹嘛?

第一個群體,待在家裡,乾點農活,曬曬太陽。我們村子這個年紀的人,基本不出去打工了,因為,已經打不動了,在家乾點農活,給子女帶帶孩子,曬曬太陽。


幹農活,也不會使勁幹了,因為,農村種地太不掙錢,幹農活,就是能夠供應自己或者家人一年吃的,如水稻、蔬菜等。如我丈母孃,以及我的堂哥等,都是60年代出生的人,目前處於這個狀態。這個群體屬於目前農村比較多的,他們是留守人群中,比較多的一個群體。

第二個情況:繼續打工。如65後的出生的人,今年54歲以下,還能幹點活,所以,他們外出繼續打工,或者在縣城近一點的企業、工廠當門衛,一個月有個1500元到2500元之間,不過,這個群體屬於少數。



第三個情況,給子女帶孩子。大多數這個年紀的人,子女成家,有了孩子,那麼,他們就去給子女帶孩子。有的子女在城市工作,就進入城市,給子女帶娃娃。


烏魯木齊那些事兒


命運弄人,1966年出生的農村人,經歷的教育改革的陣痛最多,許多人的命運就此被改變,過上了像祖輩農村人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那時候,農村講究8歲上小學,小學5年,畢業時,正趕上中國教育的第一次重大變革。對小學來說,由原來的冬季畢業,改成了夏季畢業,1966年出生的農村人,小學由此多了半年。


初中兩年,畢業時全國首次統一開考初中英語,而我們全縣的20個鄉鎮(那時候還叫公社)中學都是沒有開設英語課程的。在總分中佔100分的英語把絕大部分農村初中生攔在了中專門外。流星本人也是因0.5分之差沒有考入中專學校的。不僅如此,許多人因為沒有英語基礎,上到高中時英語課也跟不上趟,最後不得不棄學務農,留下遺憾。

雖然大家理解,只要是改革,就會有人經歷改革的陣痛。但像1966年出生的農村人一樣,因城鄉教育的差別和教育改革疊加影響形成的陣痛。現在想起來,多少還是有一點無奈和苦澀。


飛火流星905


六零後我生在農村,家境貧寒。經歷了吃不飽穿不暖辛酸。童年的苦難從幼小的心靈深感無奈,那樣的處境和同齡的孩子相比,更多的是缺少父女和母愛!從創傷的心靈學會了堅強。小學的時候除了忍受飢寒,還要面對學費的困擾。一元,兩元,三,五元的書本費,不知要哭多少次……。那個時代社會的不重視,百分之八十沒上初中都一一的退學了,是我的無畏的堅持上了初中,深知沒文化的可怕。

初中要面對從前那些困境,又增加了新的困難。上學要途步往返十六公里的路程,遲到是經常現象。飢餓,寒冷,暈倒都是要面對的困境啊!不僅這些,家裡有忙活的話,家長根本不在乎學習,強制把你留在家幹活是經常的事。在那種條件勉強讀完初中……這就是我們六零後最大的悲哀!

初中的二百多名學生也就二十幾人上了中專。其他的我們只有務農,別無選擇!那個時也許是命運安排吧……。

走向社會,務農,打工養家。我們這一代除了苦就是累,負出了多少堅辛啊!傳統的思想和多方面的家鎖束縛住了我,沒能有更大的發展,現狀只能如此。餘生只求健康,快樂,平安!


7792741673115


我是59年生的,我老婆6o年生的。她初中畢業後,進了村辦廠,農忙時回隊參加農業勞動。我高中畢業後,回隊勞動三年。79年按排到社辦廠工作。到8|年分田到戶,我們分到三畝田,成了星期天農民,當時確實很苦,沒有休息的時間,好在我們這裡的機械化比較好的。現在女兒在政府部門工作,住在城裡。老婆己退休4年,拿24OO元,但她那在原來的工廠工作。她說在家無了。我今年退休,老闆說了,退休後,還留用我,還加50o工資。說實話,我們不缺錢,我們都獲得城保待遇。但在家徐了打牌還是打牌。再說我們多是有點技術,工作很好。老二口住在農村覺很好。


桂林5910


60年出生的農村人現在大部分都在幹什麼?

六十年代出生的農村人現在已經成為了老農民,他們最年輕的已經有五十歲了,最老的則有了五十九歲,在過1年就到了城市居民退休的年紀。然而這部分老農民卻過著和城市裡老人截然不同的生活。

我的父親就是一位六零後,因為目前的身體狀況還很好,所以依舊選擇在外面的工地上幹活,也管理著家裡的幾畝土地和茶園。父親一年休息的時間很少,可能加在一起還不到辦個月的時間。在農村像我父親這樣的老農民還有很多,雖然他們已經操勞了大半輩子,但年老後依舊在忙忙碌碌,只是大家忙碌的方式不同而已。

  • 在土地上勞動

這是目前大部分六零後所在做的事情,他們年輕時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學到很多的文化知識和技術能力,只能靠著種植土地來養活一家人。在年老後,又沒有精力和頭腦去學習新的知識,只能夠再次拿起放下的鋤頭,在土地上勞動。

六零後是如今農村種植土地的主力軍,年輕人在外面打工沒時間管理土地,而且他們也不善於種植農作物;更老的一輩人雖然也在土地上幹活,但是因為年紀太大的原因,種植的效率低下,往往取不到好的收成。此外六零後種地也是希望子女和孫子輩回家,自己有能夠招待他們的東西。

  • 照顧孫子輩上學生活

在農村,老農民男人幹得是力氣活,而六零後出生的農村老婦女則在幫子女照顧自己的孫子輩。按照年級算,這個年紀她們的孫子剛好在上小學,於是在子女和自家丈夫的支持和需求下,她們在農村集鎮或者縣城裡租房子,照顧孫子輩上學的飲食起居。

除了照顧孫子輩上學期間的生活外,她們還會找一些勤雜工來賺取一定的生活費。比如說在餐館裡打雜、洗盤子等等,等到孩子放學的時候就去接孩子回家吃飯、休息,雖然看似不要在地裡勞動,然而實際上她們一天的勞動量可能比在地裡幹活還要大。這是因為她們還要操心孫子輩的學習成績,忙著忙那,時間不自由且很少有休息空閒。

這就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主要乾的活路,其實他們所做的事情很好理解,主要都是為自己的後代而考慮,是希望自己的後人以後能有更好的生活。此外這個時代出生的人也開始考慮到自己養老的事情,因為他們逐漸感覺到力不從心,意識到自己已經老去。


愛茶者九號


我六一年生人,小時候缺吃少穿,三九天穿一件棉襖,沒有內衣,西北風呼呼響,那個冷現在想想都後怕。棉襖只有一件整冬都不換冼,袖頭被鼻涕塗成柒一般光亮。到上學年齡,沒有課桌,沒有書本,稍長,遇到批林批孔批周公,批學而優則仕。混到高中,以兩分之差未考上大學,成了地道的農民。

家庭聯產承包後,我一個沒做過農活的人實實吃盡了苦頭,地不會梨,苗不會留,人家增產了,我和老人每年都不夠吃,想來讓人心酸。

沒考上大學,是人生失敗,但幾年學確實沒白上,市場開放後我做起了糧食的小生意,且如魚得水,我成了家,生了子。

抱著滿心的希望,我要讓兒子完成我沒上大學的願望。上天不負有心人,兒子在我的嚴勵教育下考上了大學,進了國企又很優秀。

人只要奮鬥了,就會有成績,老天會照顧有心人的。

如今,我在上海帶孫子,拉著孫子的小手,看東方明珠高聳雲端,聽黃浦江海鳥歌唱。


XinXuChang


我生於63年,那個時代的農民基本沒什麼差別,以生產隊為單位,按勞而分。後來分田到戶各顯神通,苦過累過窮過。

現在的我兩個女兒都已結婚,我沒有要過彩禮,我知道張口強要天價彩禮終究也是苦了孩子們,只要他們過得好才是我們最大的安慰。

現在57了,身體還可以,但還在深圳當環衛工人,能勞動就堅持勞動,農村人還沒到閒著的時候。當然我還是有計劃和雄心的人,雖然現在存款有70多萬,而一百萬是我的目標。

為了晚年不過多的拖累孩子們我必須有點積累。努力奮鬥到六十歲退休,我還有一位88的老媽媽。身體也還可以!!


用戶365011487464


60年出生的在我這個不到二百的自然村裡一個都沒有,而62年以後的六0後有近二十人,可能是三年自然災害的原因吧。我和老婆都是六62後的,從小到大吃過很多苦,我八歲上學,從未進過幼兒園,從小由奶奶帶,經歷過批林批孔,反潮流英雄的年代,直到初中才正規的好好讀書了,直到初二才學了英語的幾十個字母。跟我同齡的孩子大多在家務農了,算我是幸運的上了半年高中,由於那年代靠工分吃飯還有一個弟弟上學實在沒辦法了,而對我的父母來說已經很開明瞭讓我讀了高中。休學後在農村幹了二年進了一個村社合辦,的磚瓦廠那個苦啊沒法說,十七歲的我跟著成年人每天抬著近三百六七十斤泥土累的我的背也駝了,當了當兵年齡想去參軍,身體合格,可硬生生的被母親拉回來了,因為剛分田單幹,家裡承包地多,祖父母老了,母親有病弟弟上學實在無奈之舉。正因我心腸太軟苦了我大半輩子,就這樣在磚瓦廠幹了近二十年的苦力。家庭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農業稅教育附加費交公餘糧村鄉攤派費,有時候真的想哭。孩子的學費有時也交不起。經過幾十年的打拼,把二個孩子完成了學業,現在都在城裡有了工作,老婆幫大的帶孫子女,我還在廠裡上班,除了五險一金能掙個四千,平時還經營著一畝三分田,種點水稻,搞點小菜雜糧之類的,最等幾年該退休了也享享福了,在同齡人中有的已經過世了,生病的也有,生活窮困的也有,比起他們自己算是幸運的了,能吃能睡能工作知足吧,朋友們身體健康才是第一位你們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