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點贊先行區拆遷工作:下好發展“先手棋”

1月16日,大眾日報報道先行區徵地拆遷工作。先行區一年內拆除64個村居335萬平方米,被大眾日報點贊,創下全省新紀錄,下好發展"先手棋"。

大眾日報點贊先行區拆遷工作:下好發展“先手棋”

“天興5天清零”,“楊家3天清零”,“谷廟1天清零”……在位於黃河北的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的工作進程表上,不斷刷新的箭頭,一遍遍書寫著依法拆遷、陽光拆遷、和諧拆遷的“答卷”。

沒有大拆遷,就沒有大建設,更難圖大發展。作為擔負著先行先試、先行先改重任,全國唯一的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必須下好拆遷這步“先手棋”。

大眾日報點贊先行區拆遷工作:下好發展“先手棋”

從2018年1月3日國務院批覆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兩年來,準確說自2018年9月底正式啟動村居拆遷以來,先行區累計拆除村居85個,拆除房屋建築面積545萬平方米。其中僅2019年就拆除村居64個,簽訂安置補償協議17400份,拆除房屋建築面積約335萬平方米,累計支付徵地拆遷安置補償費用約95億元,均創下全省新紀錄。

“是一個個重大項目的順利落地,一個個疲憊不堪仍奔跑不止的基層幹部的身影,一張張拆遷群眾充滿期待的笑臉,為這份‘答卷’打出了最高分。”先行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李國祥感慨地告訴記者。

陽光拆遷,一把尺子量到底

大眾日報點贊先行區拆遷工作:下好發展“先手棋”

“我家有兩個戶口本、兩個宅基地,為什麼不能按兩戶兩宅來安置?我看這政策有問題。”崔寨街道鄭家村拆遷協議簽訂的第一天,村民老陳一大早就來到拆遷工作組嚷嚷起來。

“有問題不怕提,關鍵是要給村民講明白。”工作組組長韓長運笑著把老陳迎進屋裡,拿出了政策手冊。“爺爺奶奶雖然有單獨的戶口本,但是沒有宅基,按政策只能合併至陳某家進行安置。而你又與父母一個戶口本,有兩處宅基,按拆遷政策屬於一戶兩宅,一宅進行安置,另外一宅只能是享受地上物補償。”韓長運一邊給老陳解釋政策,一邊又將2013年的國土部門測繪數據拿給他看。老陳邊聽邊點頭,最後在村裡第二個早早簽訂了拆遷協議。

“徵地拆遷涉及群眾切身利益,來不得半點含糊。一邊是群眾的利益,一邊是政策的紅線,必須堅持‘公平、公正、公開’,‘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原則。”先行區建設管理部副部長馬洪濤告訴記者,他們對各項補償費用標準和徵地面積、地上附著物進行“兩公告一登記”,誰家地上附著物是啥?補償多少?補償標準是什麼?都計算得清清楚楚,讓一切數據都曬在“陽光”下。

“今天把咱們村群眾代表召集到這裡,就為了商議表決拆遷的相關事宜。下面我來給大家講解拆遷政策……”這是去年8月26日上午9點半,崔寨街道李善仁村的30名群眾代表齊聚辦事處會議室,聽取街道拆遷工作分管負責人王永傑講解政策的一個鏡頭。這樣的群眾代表大會或村民全體大會,已是先行區拆遷工作的“標配”。讓每個村民心裡都有一本“明白賬”,成為先行區徵遷工作“穩”“快”“好”的不二法門。

帶頭拆遷,黨員幹部衝在最前頭

大眾日報點贊先行區拆遷工作:下好發展“先手棋”

劉序勤是先行區崔寨街道武大村的老黨員,至今已經有27年黨齡。他家的三個大棚全部需要拆除,作為大棚戶的一員,大棚戶的心思他最瞭解。

“西紅柿快熟了,現在拆大棚確實會有一定的損失,也確實讓人心疼。可是你想想,這麼大的項目落到了咱們村,這是多麼好的發展機會啊。”劉序勤不厭其煩地和村民說道理拉感情,“以後咱們能住到樓上,孩子們在周邊工作,再也不用起早貪黑去市區打工了,咱們得往長遠了看……”

為全力破解拆遷難題,服務重點項目建設,先行區各街道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黨員帶頭做工作,黨員帶頭籤協議,保障了 徵地拆遷的順利推進。

在大橋街道倪家村的拆遷現場,街道紀工委書記孫明一大早就到村委會開始工作,晚上又忙碌到很晚才能回家。整整14個小時的工作已是常態。孩子要上輔導班,也沒空去接送,他只能叮囑孩子下了課自己走。倪家組工作人員劉巖,父母雙雙住院,她來不及照顧,請了護工照顧老人,自己以極大的毅力堅持在徵拆簽約一線。像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故事在先行區拆遷工作現場比比皆是。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幹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先行區,正因為有了各級領導幹部的率先垂範,說給群眾聽、做給群眾看,保證了拆遷工作的有序推進。

留住鄉愁,積極保護鄉村文化

大眾日報點贊先行區拆遷工作:下好發展“先手棋”

鄉情難卻,故土難離,如何留住鄉愁?成了擺在先行區各級領導面前的新課題。為了留住鄉愁,保護好濟南黃河北部地區的鄉村記憶和鄉村文化,先行區在規劃制定之初就進行了充分論證研究,形成了《濟南先行區文化產業專項規劃》,明確保護對象和保護內容,全面闡發黃河文化精神內涵,彰顯黃河文化獨特魅力。

崔寨街道的清寧書院就是重點保護的文化場所。自啟動村居拆遷後,街道與清寧書院聯手啟動了“保護鄉村文化,留住鄉愁鄉韻”活動,動員各村群眾將自家老物件寄存在清寧書院,待搬到安置房後,願意拿回的隨時可以拿回家,大物件不願意拿回的可以永久性的寄存在書院裡,隨時到書院觀看。

牛家村的牛玉東讓兒子開著三輪車把家裡的老式木桌子、大衣櫃和以前的農用具送到了清寧書院,清寧村的史秀華也將一些原清寧寺的老磚、磚雕和石刻等拉過來。“我們村馬上拆遷了,這些老物件承載著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扔掉或者賣掉都太可惜了,聽說清寧書院願意收集老物件,我就馬上送過來了。”牛玉東說。據清寧村黨支部書記劉德港介紹,自從村居拆遷以來,清寧書院陸續收到了各村群眾送來的老物件1200餘件。

“群眾為先行區建設發展騰出了空間,我們也得像蓋自家房子那樣高標準打造全市安置房樣板示範工程。”李國祥告訴記者。目前先行區引爆區西安置區、東安置區和孫耿安置區等五大安置區都在順利推進,跨河交通快速建設,骨幹交通初步成網,兩次集中開工30餘個重點工程項目,總投資超千億元,綠地國博城、山東數字經濟產業園等重點項目初見形象……先行區擁河發展的框架已全面拉開。

大眾日報點贊先行區拆遷工作:下好發展“先手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