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為什麼會有朱祁鎮這種兒子?

L丶佳能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的長子,他在位期間,重視整頓吏治和財政,繼續實行仁政,經濟得到空前發展,社會穩定。

朱瞻基的治國能力以及才能都是明朝歷史上出類拔萃和臣民共仰的明主,也是明代少有的賢君,但是他的兒子朱祁鎮和他相比卻相差懸殊。

朱祁鎮的一生是非常不那麼光彩的,寵信奸佞太監,打敗仗,在瓦刺部落當俘虜、殺忠臣于謙,因此很多人好奇的是,明宣宗朱瞻基如此文韜武略,作為一代明君的他為什麼會有朱祁鎮這種不成器的兒子呢?

一個人的青少年時期是很重要的,但是朱祁鎮和自己的父親朱瞻基相比,恰恰缺少了青少年的磨礪,這決定了他一生的性格。

明宣宗朱瞻基雖然從小就深得祖父朱棣的喜歡,騎射俱佳,但是當時朱高煦等人對朱瞻基父親朱高熾的皇太子位置虎視眈眈,朱瞻基從小就跟著朱棣數次征討蒙古,懂得隨機應變,有危機意識,因此磨鍊了他的意志力,以至於朱瞻基登基以後,有能力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成為盛世明君。

但是對於朱祁鎮來說,他的人生是沒有磨鍊的,他出生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未來的儲君,是萬人敬仰的皇太子,但是他的父親朱瞻基36歲就駕崩,朱祁鎮在9歲就繼承皇位。

只有9歲就繼承皇位的朱祁鎮,還只是個孩子,因此所有軍國朝政大事都是他的奶奶太皇太后張氏主導,當時的張氏主導了一個攝政團,還有輔政大臣,朱祁鎮沒有插手朝政的機會。

朱祁鎮身處的環境特別安逸,他根本不知道朝政殘酷的鬥爭以及緊張的局勢,因此朱祁鎮並沒有鍛鍊的機會。

同時因為有奶奶張氏以及母親孫氏皇太后的主導,凡事都已經幫他鋪好路,朱祁鎮自然對朝政沒有足夠的熱情和責任心,更沒有為後來的帝王生涯積累政治經驗。

朱祁鎮的童年更多的是和太監們在一起,也就是在這時期,太監王振成了他最親密的小夥伴,後來在奶奶張氏太皇太后去世以後,朱祁鎮開始了親政,但是此時的王振已經大權獨攬,而朝中原來的輔政大臣相繼死去,朱祁鎮變成了一個孤家寡人,沒有人幫他拿主意,他似乎都不能分辨什麼是忠奸。

總而言之,明宣宗朱瞻基雄才偉略,但是兒子朱祁鎮卻政治才能非常平庸,原因更多的在於朱祁鎮的成長軌跡缺少磨鍊。

朱祁鎮童年和少年時期有人給鋪好路,他不需要自己去爭取就能擁有一切,習慣了讓別人來替自己做主,這樣的性格在他童年還看不出來弊端,但是等朱祁鎮親政以後,他對太監王振偏聽偏信,輕易相信別人,不辨忠奸,因此和他的老爹一代明君朱瞻基差的很遠。


小聰歷史客棧


老朱家的皇帝似乎從明宣宗開始,就一片早死。明宣宗活了38歲,明英宗朱祁鎮也只活了37歲,明憲宗活了40歲,明孝宗活了35歲 ,明武宗更可憐,只活了30歲。到明武宗時絕嗣,明孝宗的侄兒明世宗繼位,總算是打破了這個活不過四十歲的記錄,明世宗活了60歲,然後他兒子明穆宗戰戰兢兢地做上皇帝,也只活了35歲,就到了明神宗活了57歲,緊接著是一月天子明光宗也只活了38歲,後來的木匠皇帝享年22歲,殉國天子崇禎33歲煤山自縊,雖不算是早夭,但也沒能活過40歲。

皇帝死的早,就無可避免地出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下任皇帝缺教育。歷史上大多有所成就的皇帝,其青少年時期,大多都經歷了常人難以經歷的人生,要麼是在老子的壓力下,戰戰兢兢,或者就是經過殘酷的奪嫡鬥爭最後脫穎而出,這些殘酷的經歷,都使得這樣“出身”的皇帝,擁有很強的政治敏感性,同時也培養了一個領導者基本的素養。

別的朝代不說,就說明朝,明仁宗就是個典型的例子,老子太強勢,還有個老二威脅著,從建文削藩到靖難之役,之後又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監國,在洪武、建文、永樂三朝的政治旋渦中最終笑到最後,這其實都是人生經歷鍛煉出來的。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明孝宗,他老爹明憲宗的情況其實跟他也差不多,童年經歷不太美好,爹被俘虜了,叔叔當了皇帝對他虎視眈眈,可這個少年遇到了一個大齡野心妹子的關懷,導致在少年時代形成了嚴重的戀母情結,也是因為這個叫萬貞兒的女人,使得成化朝群魔亂舞,也使得明孝宗差點就夭折。當也正是後宮這種殘酷的環境中,明孝宗最終成長為了一個好皇帝。

總而言之,一個人的青少年時期是十分重要的,而對於朱祁鎮而言,他的青少年時期並沒有這些經歷,可以說他的人生很順暢,出生就是國之儲君,沒有誰能動搖他的位置,然而他老爹死得早,他9歲即位,在前面八年的時間裡,他實際上只是帝國名義上的至尊,一切軍國大事都是他奶奶張太皇太后主導。

或許是因為太皇太后跟他母親都忙著國家大事,所以朱祁鎮的童年最親近的人只有身邊的太監,讀過書自閹進宮的王振,成為了他最親密信任的夥伴。這樣的成長經歷,使得朱祁鎮對王振的感情是十分負責的,而大抵也正是因為這樣相對寬鬆,凡事都有人打理的環境,使得朱祁鎮沒有機會經歷殘酷的政治鬥爭,所以他的性格相對柔弱。所謂“柔弱”,指的是他比較容易相信人,很少做決斷,畢竟在八年的時間裡,他也沒什麼決斷的機會。

等到他拿主意的時候,已然是來不及了。在太皇太后,三楊相繼死去之後,王振已然成了氣候,加上老好人朱祁鎮的信任,使得王振幾乎大權獨攬,而作為太后的孫氏這個時候根本插不進來,畢竟皇帝已經親政,她沒有任何身份任何理由參與國事。

很大程度上而言,朱祁鎮是一個沒主意的人,縱觀他短暫的一生,正統歲月裡,總是有人給拿主意,從太皇太后到王振,無論是忠的,還是奸的,他似乎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即便是後來奪門之變,事實上也是被外臣和內官一起半“脅迫”著復辟的。當然他其實內心也很想復辟,報復自己的弟弟,畢竟南宮囚禁的歲月實在太難了。

殺于謙,這是他人生最大的敗筆,但想想其實也是他性格使然,本來沒有多少政治經驗的他,又長達9年的時光裡是個階下囚,難免腦袋不靈光,被人輕易忽悠。但朱祁鎮也並非一無是處,天順之後的執政時光裡,或許是因為之前9年的殘酷經歷,他成長了,他懂得積極去處理國事,去任用像李賢這樣的名臣,也算對得起這一次復辟了。

總而言之,一個人,特別是一個皇帝,他人生的青少年時期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段時期的經歷,是一個人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朱祁鎮是沒有長好,主要還是沒有什麼壓力,前半生走得順,也沒有什麼機會獨當一面,習慣了信任別人,聽別人的話,回想我們年輕時候,初高中的時候,難道不是這樣聽風就是雨的傻瓜咩?


江畔初見月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10年,是突然暴斃身亡的。當時朱祁鎮才8歲。


在這關鍵時刻,朱瞻基的母親張太后(《大明風華》裡的張妍)不得不臨朝聽政,大政方針幾乎都出自三楊內閣。當時有一個呼聲,那就是擁立張太后的另一個嫡子越王朱瞻墉,畢竟“兄終弟及”也是一個選項。

但是最終張太后否定了這個選項。原因是畢竟作為嫡長子朱祁鎮,根據《皇明祖訓》是第一順位繼承人,更關鍵是當時的大明國泰民安,也不存在導致“主幼國疑”局面的外部壓力。


所以朱祁鎮天然命好,他不即位,別說那幫文官不答應,就連朱瞻基活過來也不會答應。畢竟朱瞻基出生4個月,就被立為太子了。為了朱瞻基和孫若微,活生生地犧牲了一個原配皇后胡善祥。

在正統7年,張太皇太后死前。內宮的女人們其實都沒有任何的掌權經驗,自然包括朱祁鎮的生母孫太后。而朱祁鎮更是如此,真正的權力實際上掌握在大明的內閣。這也是“三楊內閣”有名的原因之一。

正統11年,“三楊”中的最後一個楊溥去世。也就意味著大明的內政實質性地交給了一幫新晉的文官,而主政的也開始交給了毫無執政經驗的朱祁鎮。


正統14年,朱祁鎮23歲。他一直長於深宮,毫無歷練,只信任身邊的宦官。瓦剌太師也先分四路攻擊大明。面對這種局勢,朱祁鎮聽從王振的建議,御駕親征,解救大同。

朱瞻基在位時,原本就有例行巡邊。還曾經主動出擊,打過經典的“寬河之戰”,以3000騎兵大破兀良哈數萬大軍。

但是,朱祁鎮和朱瞻基的差別很大。朱瞻基15歲的時候就跟著朱棣秦徵漠北了,常年在軍中歷練。而朱祁鎮幾乎沒有出過宮,身邊不是女人就是太監。別說隊打仗一竅不通,就連真正的局勢也是無法分清的。


王振利用朱祁鎮,想實現自己馳騁沙場的願望,未果後蓋希望實現衣錦還鄉的願望。但是朱祁鎮卻徹底被他忽悠得差點丟了大明和自己的小命。

崽賣爺田心不疼。不是自己掙來的,永遠不知道珍惜。朱祁鎮命好,因為他是朱瞻基的嫡長子,所以他是皇帝,沒人反對。大明卻差點鬥交待給他了。


炒米視角


這事兒明宣宗真得稍微背點鍋,雖然他死的時候朱祁鎮才9歲,重大教育問題多數不是他完成的,但宣宗這個當爹的前期教育確實有問題,而且問題還不少。無論言傳還是身教宣宗都給朱祁鎮做了不少錯誤示範,再加上老師選得不對,朱祁鎮同學就華麗的成了一個昏君。

其實咱們得說朱祁鎮的天賦還是不錯的,實錄裡記載為”天質秀傑,龍顱魁碩逈異常,倫巾帽皆須式樣加廣大為之,乃克適用“。意思是這孩子腦袋特別大,刨除大劑量服用三鹿而罹患巨頭症的可能性後,唯一的解釋是丫很聰明。

我們都知道宣宗快30歲才混上這麼一個兒子,自然寶貝的不得了,孩子剛滿月就大赦天下一回,還很是正經的搞了一次出生時五色祥雲蓋頂的封建迷信活動,讓這個大兒子的人望瞬間爆棚。然而我們還知道宣宗這貨有點沒正形,他很快開始了錯誤示範。

宣宗的錯誤示範一

其實說宣宗沒正形完全不冤枉他,朱祁鎮剛冒話的時候,這貨就當著很多重臣的面把兒子抱懷裡瞎逗,問兒子:”以後當皇帝了能讓天下太平不?

朱祁鎮大嗓門喊:“能!”

宣宗很高興:“有搞事情的敢帶一票兄弟出去砍人不?”

朱祁鎮繼續大嗓門喊:“敢!”

然後沒譜老爹巨爽,把褲腰帶也解了,衣服也脫了,全披兒子身上,又把兒子抱上了御座。左右大臣也開始跟著起鬨,立馬上演了一幕跪地不起,三呼萬歲的表忠心戲碼,讓宣宗和朱祁鎮爽上加爽。

其實這一幕仔細想想,如果排除事先排練過的可能性後,唯一能看出來的是朱祁鎮這娃有點虎X,一個虎X孩子不上大嘴巴子扇清醒早晚得惹禍。可偏偏那沒譜老爹還給了獎勵,最後朱祁鎮果然也惹下踏天大禍,明朝差點變成南宋了。

宣宗的錯誤示範二

如果第一個錯誤示範是言傳的話,那麼第二個就是身教了,宣宗這傢伙確實算個天才,明朝皇帝裡能稱得上文武雙全的也就他了。從資質上說他應該比朱祁鎮還好,在加上有朱棣這樣的狠爺帶著,成就很喜人。

丫詩寫的不錯,起碼比後世寫四萬多首那哥們強;畫畫也挺牛,筆法圓融灑脫,當職業畫家混飯吃沒問題;騎射功夫也算了得,戰場上秀連珠箭的事兒都幹過。算的上文武雙全的頂級人才。

但他有一個聰明人常有的惡習——愛好太廣泛,什麼都能拿來玩玩。沒事鬥個蛐蛐啦,玩個投壺啦、出去打個獵啦,他天資奇高,這麼多愛好也沒影響當個好皇帝,所以給了兒子一個錯誤的印象,當皇帝很容易。可惜朱祁鎮既沒有他老子的天資,也沒有朱棣、姚廣孝那樣的名師,這不就等著悲劇嘛?

宣宗的錯誤決定

宣宗做出最錯誤的決定就是給朱祁鎮選老師,話說當時明朝不是沒有牛人,三楊也好、于謙也罷,教朱祁鎮都綽綽有餘。可偏偏這缺德爹找了個割雞分子當東宮局郎,督促太子進學。

找個太監也就沒什麼,你倒是找個像樣點的啊?當時宮裡也不是沒有好太監,金英、範弘這種位高權重的不行,還有李永昌呢啊!那是能和于謙一起討論軍務的兵法大家。再不行還有阮安啊,那是清廉到讓無數文官羞愧的好人。最不濟找劉永誠也行啊,好歹是狂虐兀良哈的猛人,不至於土木堡叫也先給包餃子吧?

然而宣宗這個沒譜的給朱祁鎮選的那孫子叫王振,這貨文不成武不就,渾身上下就一張嘴好用,簡稱叫能忽悠。就這樣,虎X學生加嘴炮老師組合誕生,明朝的國運也就急轉直下了.....


總結起來吧,朱祁鎮變成那個操性,宣宗其實是有責任的。他極端錯誤的言傳身教又給兒子找了個傻鳥老師,於是朱祁鎮同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完全扭曲,最終讓這個虎X孩子在昏君的路上狂奔不回......扯淡完畢......


歷史吐槽機


最近流行的電視劇《大明風華》再現了當年土木堡事變的一幕,朱祁鎮率領幾十萬大軍遠征瓦刺,結果全軍覆沒,自己也成了瓦剌人的俘虜。

接下來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繼位成了皇帝,在於謙的帶領下,頑強的明軍打勝了北京保衛戰。一年後朱祁鎮又被瓦剌放了回來,七年後兵變成功,朱祁鎮再次成了皇帝。這次他殺死了大功臣于謙,製造了像岳飛被殺一樣的冤案。

大家詬病朱祁鎮主要就是源自於當年明月的一句話:錯打一仗,錯殺一人。他的父親朱瞻基是歷史上有名的明君,和他的爺爺朱高熾被人稱為仁宣二帝,這基本上也是對一個好皇帝最高的稱呼了。

常說虎父無犬子,為什麼朱瞻基這樣的好皇帝,卻生出了一個這樣的狗兒子呢?朱瞻基1425年當上了皇帝,14 27年朱祁鎮才出生,第2年被立為太子。1435年,朱瞻基去世,同一年9歲的朱祁鎮接替皇位。

從以上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朱瞻基死的太早了,他根本就來不及培養朱祁鎮,就到九泉之下見他的皇爺爺去了。朱瞻基臨死以前專門交代:在朱祁鎮親政以前,大事都由張太后處理。

張太后是朱瞻基的母親,朱瞻基死後實際上也就變成了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年紀大了,自然會非常寵愛自己的孫子。和現在的爺爺奶奶一樣,什麼事都自己來,生怕委屈了自己的孫子。

朱祁鎮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長大的,天天和太監在一起鬼混。基本上什麼事都不用操心,過上了自我放飛的生活。身邊最寵信的太監就是王振,王振原本是一個半吊子的讀書人。因為讀書不成器,才引刀成一快,離開自己的老婆孩子成了太監。

這王振和洪秀全是一路貨,自己讀書不成器倒也罷了,反倒把自己看得非常了不起,總覺得自己是一個蓋世奇才,需要一個大的平臺才能發揮自己的才幹。

二貨王振帶著自己的小迷弟朱祁鎮,自然是也培養出了一個小混蛋。在大多數皇帝執政的時代,太監不過是皇帝意志的體現。在朱祁鎮當皇帝的時候,王振變成了皇帝的大腦,指揮朱祁鎮在做事。

也就是說朱祁鎮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都不利於他的個人成長,奶奶寵愛他,王振這個二吊子老師瞎培養的。在土木堡事變的這一年,他也只有23歲,正是一個年輕人胡思亂想的時候。

反過來,我們看他的父親。朱瞻基很小的時候就在自己的爺爺朱棣的身邊長大,朱棣非常喜歡自己的這個孫子,才把他放在自己身邊親自培養。朱瞻基年紀稍長,朱棣就把他帶到戰場上去磨練。

朱棣是一個老牌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朱瞻基的底子也不錯。在這樣的情況下,名師出高徒就是大概率事件。朱瞻基成為明朝非常有作為的皇帝,當然也就沒有問題了。

我們拿朱瞻基和他的兒子朱祁鎮放在一起比較,就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家庭環境的不同導致了兩個人不同的命運和結局。出生於皇室和平民家庭沒有什麼區別,如果教育環境不好,同樣會出現敗家子兒。

在這裡可以給大家講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前些年我有一個非常大的客戶,老闆的兒子在澳門賭博輸了幾個億。最後迫不得已,老闆只好把自己的公司賣掉了,把債務償還後還剩了一個多億,就把這個錢存進了銀行,給自己一家人養老。

這個老闆在改革開放初期,也是白手起家,辛辛苦苦幾十年才打造出這樣的一個家底兒。結果被他兒子在一夜之間就差點敗光了,實際上也就是實際上也是因為忽視了家庭教育,寵壞了自己的兒子,才導致這樣的結局。

朱祁鎮就是這樣的典型例子,不管他出自於什麼樣的一個家庭,只要培養他的環境不變,永遠都是一個敗家子。給他一個企業,他能把他搞倒閉。給他一個國家,他能搞得差一點亡國。


新知傳習閣


明朝奇葩皇帝比較多,朱祁鎮便是其中一位。

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長子,九歲的時候便即位,成為明朝的又一位皇帝。但這位皇帝在歷史上的名聲遠不如其父親朱瞻基,朱瞻基在位時十分重視整頓吏治和財政,經濟得到極大發展。朱瞻基的治國能力及才能都是明朝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君主,也是明代少有的賢君之一,可惜他的兒子朱祁鎮和他相比卻相差懸殊,在其短短37年的人生中,經歷了多次身份的轉換,堪稱傳奇。

(明宣宗 朱瞻基)

朱祁鎮初即位時,年幼無知,好在朱瞻基臨終前給他留了三位輔政大臣,分別是:楊士奇、楊榮、楊溥,人稱“三楊”。這幾位託孤大臣都是實打實的忠臣,在輔政期間,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明朝各處都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所以在頭幾年基本不用操心國家大事。

可惜好景不長,在其即位沒有幾年,這幾位輔政大臣相繼離世,而在這個時候,更不幸的事情發生了,此時一個奸臣隆重登場了,那便是宦官——王振。

(朱祁鎮 行軍路線)

朱祁鎮雖然已經成年,但缺少相應的社會經驗,所以朱祁鎮十分信任這位宦官。在王振的鼓舞下,朱祁鎮做了第一件錯事,御駕親征。由於他正值年少,意氣風發,當聽到瓦剌軍侵犯,就幻想著自己能像其祖父一樣征戰沙場,來證明自己的能力。於是下令王振迅速湊齊50萬大軍,但實際只有20萬,並且糧草也沒有準備妥當,急急忙忙地向瓦剌大軍進發。可想而知,這樣的軍隊如何能取得戰爭的勝利?

(朱祁鎮)

這場事變以後,明王朝發生了巨大的轉折。在此之前,明軍對於邊防的策略是以攻為守,相對比較主動,但在此之後,明軍開始遭受北方的威脅,喪失了主動權。這場事變表面上是宦官王振的專權導致,但背後卻反映出一個核心問題,那就是統治者朱祁鎮的腐敗無能,沒有軍事才能。

不過,在後來朱祁鎮被放回來以後,逐漸改正錯誤,親近賢臣,善用李賢等人,勤於政事,可以說是一位好皇帝了。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謝謝大家,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史海漫步


朱祁鎮性格殘暴,昏庸無能,治國無方。好在有個好兒子收拾殘局!明憲宗雄才大略,平大藤峽之亂,平荊襄,勳陽置府,安置流民。兩徵土默特,河套逐虜;三徵女真部,成化犁庭。垂拱而治,幸斯小康,社會專型,成化中興!



史書行者


這個問題可以從不同角度理解。

一、明宣宗如此英明偉大,為什麼會有朱祁鎮這樣無能的兒子?真給老爸丟臉。

二、明宣宗如此平庸,為什麼會有朱祁鎮這樣英明的兒子?

其實,不管提問的朋友是想怎麼表現宣宗朱瞻基跟英宗朱祁鎮的性格反差,實際上,宣宗朱瞻基跟英宗朱祁鎮父子無論是在性格、人品還是在位時做出的成績都相差無幾,可以說半斤八兩,不分伯仲。

兩人的人品還行,都比較重感情,還很敬業,雖然沒能像祖上朱元璋那樣開疆擴土、大展宏圖,但也能守住家業,沒有敗家亡國,算是守成之君。

先說說朱瞻基的優點。

朱瞻基開創了仁宣之治(仁宗在位時間太短,仁宣之治大多應算在宣宗身上),政績斐然。

他在位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一年,但在位期間任用賢臣,關心民間疾苦,從嚴治軍,銳意改革。

當時的明朝可謂是政治清明、法紀嚴明、經濟繁榮、國泰民安。

馬屁很多人拍了,我們只說他的缺點。

一、重用宦官,給大明留下隱患。朱元璋登基後,鑑於歷史上宦官干政的教訓,曾經約法三章:不許宦官識字,不讓宦官當外臣,任職不能超過四品。但朱瞻基卻破戒讓太監學文化,為宦官干政創造條件。

朱瞻基喜歡蟋蟀,而且是酷愛,人稱蟋蟀天子。他為了一心抓蟋蟀,有時候處理公文的事就讓太監來代勞。

朱瞻基如果僅僅是培養一兩個太監學文化也就罷了。他在上任第一年就在宮中開設太監學校——內書堂,讓太監接受正規教育,還聘請高級教師(翰林學士)授課。太監們學到了很多知識,自然也包括歷史知識和馭人之術,樹立了遠大理想,為日後干政創造了條件。

第二、宣宗朱瞻基對北部邊疆的政策過於軟弱,為明朝滅亡做了鋪墊。

朱元璋建國之初,為了邊疆安定,多次派大軍用武力制止遊牧民族侵擾,維護了邊疆的和平局面。

而宣宗登基後,調整了對外政策,對少數民族武裝採取妥協、退讓的懷柔策略,以外交溝通和經濟收買來維護邊疆和平。所謂收買就是隻要蒙古那邊來進貢,就不論貢品價值使勁給錢。

宣宗改戰略擴張為戰略收縮,放棄安南、內遷奴兒干、同時解散下西洋人員。

仁、宣二宗對蒙古軍事上的不作為政策,為蒙古統一局面的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也為土木堡之變埋下了伏筆。(土木堡之變的直接導火索就是進貢待遇。)

宣宗時期,河套地區竟然有空地三千里無兵守衛,蒙古人就趁虛而入,開始蠶食,成為心腹大患,史稱北虜入套。

對於英宗我們先說他的過錯,再說他的政績。

按照血統論,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孬種兒混蛋。老子朱瞻基平庸,兒子朱祁鎮也很一般。

朱祁鎮是個好人,但不是個好皇帝。因為當皇帝不是當道德模範,好人是不能從政的。

朱祁鎮最大的毛病就是重用太監,不過這也是革命傳統,不是英宗首創,因為在宣宗的時候,太監就開始評閱奏章,往文件上蓋大印了。

只是到了英宗的時候繼承了這個光榮傳統併發揚光大罷了。

英宗喜歡太監王振,到了一會不見就魂不守舍的地步。有一次皇帝舉行盛會大宴賓客,英宗不見王振悶悶不樂。王振也在外面大發牢騷,自比是輔佐成王的周公,英宗得知後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趕緊叫王振過來赴宴。還命令百官到門口迎接,太監的驕橫和英宗的無能可見一斑。

需要指出的是,土木堡之變,英宗正是受到了王振的慫恿,御駕親征才讓明軍一敗塗地,自己也成為俘虜的。

不過在太監王振在土木堡之變中被殺,英宗後來復辟之後,痛定思痛、勵精圖治、吸取教訓沒有再讓宦官對朝政妄加干涉。

朱祁鎮的犯下的第二個錯誤是誅殺于謙這個大忠臣。

從明朝的角度來說,于謙無疑是個忠臣,因為他帶兵成功抵禦了瓦剌入侵,挽救了危如累卵的明朝政權。

從朱祁鈺的角度講,于謙也是個忠臣,因為朱祁鈺當初就是在於謙擁護下登基的。而且英宗被瓦剌放回的時候,也是于謙拍著胸脯對英宗歸國猶豫不決的朱祁鈺說,沒事的皇上,有我呢。

但從朱祁鎮的角度講,于謙就不是忠臣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于謙跟自己不是一個陣線的,是你死我活的敵我矛盾。朱祁鎮當了皇帝后,手握兵權的于謙對自己是個巨大的危脅,說于謙是個定時炸彈也一點都不過分。再說,于謙不死,政變的合法性就成了問題。

如果不殺于謙,那英宗就是十足的白痴了。雖然殺于謙是殺了一個民族英雄,但站在人性的角度去分析,這樣做是合乎情理的,任何人換成是英宗,都會這樣做。

英宗的政績。

經歷了土木堡之變及八年的軟禁生活後,英宗開始任用李賢、王翱等賢臣,平定了石曹之亂,讓國家步入正軌。

英宗非常敬業,"早晨拜天、拜祖畢,視朝。既罷,進膳後閱奏章。易決者,即批出。"

《明史》贊曰: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

在普通百姓看來,英宗絕對是一個好人,他對每一個跟他相遇的人都肝膽相照、深信不疑,不管他們是好人還是壞人。

對身邊大臣石亨飛揚跋扈,英宗一忍再忍,不忍下手。朱祁鎮在殺于謙的時候也是由於再三,在大臣的慫恿下才艱難做出抉擇。

朱祁鎮跟宦官阮浪聊得來,竟然把自己隨身攜帶的一個金繡袋和一把金刀慷慨相送。

伯顏帖木爾是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的弟弟,負責看守土木堡之變被俘的英宗,但兩人漸漸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英宗被釋放回國的時候,伯顏帖木爾一送再送,到了不得不分離的時候,伯顏帖木兒忍不住痛哭失聲:"我的皇帝,今日一別,幾時得見?"

一個階下囚要有多大的人格魅力,才能讓看守自己的敵方將領如此留戀?

明英宗的最大亮點就是結束罪惡的殯葬制度,而且還是在自己臨終的時候。

一個人活著為公而忘私並不難,難的是死神來臨的時候,還能想到別人。

人到臨終恐懼死亡,貪戀生命,很少想到別人的利益。在此刻提出廢除殯葬制度,真的是忘我,確實難能可貴。

他說:"自高皇帝以來,但逢帝崩,總要後宮多人殉葬,我不忍心啊。我死後千萬不要這樣做,今後也不能再發生這樣的事情!"

看了這篇文章,你還會以為朱祁鎮不如宣宗朱瞻基,還會覺得他給老子丟臉了嗎?


歷來現實


針對作者提出的觀點,貝勒先說出自己的觀點,作者明顯有針對明英宗朱祁鎮貶低的意思,或者是明宣宗的政績在大明朝歷史上,過於光芒,掩蓋住了明英宗朱祁鎮的政績。或者由於最近《大名風華》的熱播的影響,其主觀過於偏激。

然而,在真實的明史中,明宣宗去世時,明英宗朱祁鎮年僅九歲,就繼承大統,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戰”斷送大明二十萬精銳之旅,使大明王朝差點斷送在瓦剌的彎刀之下。而朱祁鎮作為三軍的統帥,在“土木堡之戰”之戰後,成為瓦剌的俘虜,在受盡屈辱之後,其後瓦剌釋放明英宗歸國。

縱觀明英宗一生,雖然早年寵信太監王振,後來又寵信曹吉祥、石亨等太監、權臣,導致大明王朝宦官專權開端,這是明英宗執政期內政治上的不足,但是晚年的明英宗任用李賢,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美善很多。 還廢除了殉葬制度。也算是對於自己皇帝職業生涯的一個完美的句號。

為何後世對於評價明英宗時期,總是認為有些異樣的眼光。

其一、明宣宗朱瞻基的政績過於顯著,掩蓋了明英宗政績。

縱觀大明王朝的十多位君主,給予後世的評價多數顯得昏庸無道,作為皇帝職業,明朝的皇帝,多數根本不稱職。

明宣宗作為明朝皇帝中,為數不多的英明君主之一,與其父明仁宗開創的“仁宣之治”,堪比西漢的“文景之治”。明宣宗執政時期,繼承與發揚“仁宣之治”。明宣宗執政時期,視整頓吏治和財政,繼續實行仁宗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明朝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

政治上,加強皇權。

明宣宗朱瞻基繼位之初,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朱元璋遺留的藩王擁兵自重的問題。

朱瞻基繼位之初,就著手整頓軍務備戰,以應對來自漢王朱高煦的叛亂。

朱高煦由於在靖難之役中,戰功顯赫,之後在永樂朝時期,又跟隨明成祖多次遠征漠北,戰功顯赫,在軍中威望甚高。雖然朱高煦未能承繼大統,但是對於窺伺帝位的野心,從未死心。明仁宗駕崩後,朱瞻基繼承大統,面對年輕,毫無威望 的侄子,朱高煦自然不放在眼裡。宣宗元年,漢王朱高煦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叛亂,由於朱瞻基事先準備充分,加之朱高煦輕視,很快這場叛亂就被明宣宗平定。

然而,明宣宗傳召他的另外一個叔父朱高燧,暗示他交出三衛兵馬,最終,在經歷建文帝、永樂朝、仁宗朝的藩王問題,到明宣宗朝時期,得到徹底解決。

吏治上,明宣宗任用賢臣,宣德朝的著名賢臣有五位,分別是:楊士奇、楊榮、楊 溥、夏元吉、蹇義,其中主要以“三楊”尤為重要。他們為宣德朝作為傑出貢獻。

經濟上,明宣宗仁政愛民

,明宣宗深知“民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在宣宗執政時期,宣宗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時刻關注天下百姓的生活,因此在宣德朝有這樣一句話:““坐皇宮九重, 思田裡三農”。

同時,明宣宗鼓勵墾荒的政策,減免百姓各種稅收,在明宣宗的治理下,明朝經濟出現空前的繁榮,百姓生活安定富足。

軍事上,清除軍隊的腐敗問題。明宣宗大力建立文官統治,以革新永樂朝以來,明軍吃空餉,虛報軍隊人數,壓榨百姓的腐敗現象。

同時,明宣宗減少對外用兵,以減少戰爭給百姓造成的傷害。

因此,在明宣宗治理下,明朝出現前所未有的一片繁榮。

其二、英宗朱祁鎮執政時期,寵信宦官,土木堡之變,皇帝成為俘虜。

明英宗朱祁鎮繼位時期,年僅九歲,由於年少時候,其祖母張太后的溺愛,英宗朱祁鎮自幼就十分淘氣,養成我行我素的性格。

因此,當英宗朱祁鎮成年之後,意氣風發,想再現當年其先輩遠征漠北的豐功偉績,因此,在正統十四年,瓦剌首領也先統帥十萬大軍,進攻大明朝,大明朝一敗再敗。

當年輕的明英宗聽到前線不斷戰敗的消息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十分著急,在寵臣太監王振的慫恿之下,明英宗朱祁鎮親自統帥二十萬明軍精銳,親征瓦剌。

當與瓦剌交戰之後,明軍多次戰敗,最終明軍退守土木堡,被瓦剌軍全殲,明軍全軍覆沒,明英宗朱祁鎮也被俘,成為瓦剌的俘虜,這成為明朝歷史的一個奇恥大辱。

另外一點,明英宗朱祁鎮早年寵信太監王振,復位後又寵信曹吉祥、石亨這樣的太監與權臣,開啟了明朝宦官專政的先河。明英宗朱祁鎮寵信宦官,為日後明朝中後期出現嚴重宦官亂政埋下伏筆。

貝勒說:因此,縱觀明宣宗執政時期,開創大明朝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百姓生活富足。在縱觀明英宗朱祁鎮執政其內,除了其晚年,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美善很多。 廢除了殉葬制度。

作為皇帝,明英宗朱祁鎮被外敵俘虜,成了大明歷史上最大恥辱之一;明英宗朱祁鎮寵信宦官,開啟了大明朝宦官亂政的先河。

因此,又不少人認為英明的明宣宗為何會有朱祁鎮這種兒子。


貝勒說歷史


大明王朝傑出的幾位皇帝基本上都是建國以後的那幾位,朱元璋,朱棣,朱高熾勉強算一個,朱瞻基。在這幾個人以後,大明朝的皇帝無論是在經驗上,還是在行政手腕上,明顯都低了好幾個檔次。

作為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土木堡之變,長年以來都受到各色人士的不斷抨擊,一場土木堡之變,顯示出了朱祁鎮的昏庸無能,明軍五十萬大軍精銳嚴陣以待,儘管瓦剌太師也先分四路進攻,但能夠被完全打散,不得不說朱祁鎮確實是沒有絲毫行軍打仗的經驗。

不僅僅是一場戰鬥打輸了那麼簡單,與瓦剌的戰鬥,直接導致整個大明王朝都差點覆滅,若非於謙於危難之中改立朱祁鈺為帝,大明朝或許就真的覆滅了。

土木堡之變成為了朱祁鎮一生最黑的一個汙點,可以說,朱祁鎮因為這一場土木堡之變,直接引動了眾怒,成為了大明朝的罪人。

但,土木堡之變失敗真的只是朱祁鎮一個人的過錯嗎?奸宦王振的話自不必多說,肯定是坑人的,若非王振極力請願,朱祁鎮也不至於親率大軍討伐瓦剌,朱祁鎮不親自上陣,戰爭的勝負尚且不論,明朝精銳必然也不可能在一場戰役中折損殆盡。

其實朱祁鎮沒有領兵打仗的才能也屬正常,畢竟朱祁鎮是生活在父親朱瞻基,祖母張太后的蔭庇之下,朱瞻基雖然英年早逝,但張氏卻作為太皇太后一直在代替朱祁鎮處理政務,與此同時,大明朝最能幹的內閣,三楊內閣也在這一時期大顯身手,三楊內閣之所以出名,更多的也是因為碰上了朱祁鎮這麼一個年幼的皇帝。

當然,在張太皇太后與三楊相繼去世以後,朱祁鎮領導下的明朝也出現了一種短暫的,青黃不接的現象,老一輩的能臣相繼去世,新上任的官員尚且不能老練的處理政務,恰好朱祁鎮又是一個算不上昏庸,也算不上有才的皇帝,整個大明朝廷自然就處於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可以說當時的明朝,名臣確實是沒有幾個了。

其實選擇朱祁鎮繼承皇位,也是一種必然,朱祁鎮在四個月大的時候就被立為太子,於情於理,根據明朝舊制,讓朱祁鎮繼承皇位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

太多人抨擊朱祁鎮,原因想必也是那一場土木堡之變,的確,土木堡之變後明朝開始走下坡路,曾經積累的數代精銳毀於一旦,但朱祁鎮非有才之人,真的是朱祁鎮的過錯嗎?有才華自然再好不過,但若是沒有才華,個人也不能改變這個現實。

即使是後來于謙扶持下的朱祁鈺,不也是一個靠于謙發家的皇帝?沒有了于謙,想必他也不會比朱祁鎮強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