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毛獅王和白眉鷹王原本關係不錯,後來為什麼反目成仇?

一日風流段延慶


↑白眉鷹王是個很有能力的人物↑  

早在十四世紀初葉,明教教主還是衣琇在任的時候,明教主要地盤是西北地區,衣琇此人對明教未來發展堪稱影響巨大,他恢復了和波斯總教的聯繫,並且通過休養生息政策,恢復了明教的實力。  

當時在廣大的江南地區,明教各個分舵的反元鬥爭進入了低谷,如何恢復明教在江南地區的勢力和威望,明教高層爭論不休,最後,年輕的殷天正勇敢站了出來,主動請纓,去往江南發展明教。  

殷天正自然不可能公然打出“明教”的旗號,而是整合了江南明教勢力後,在天鷹的標誌下,掩護著他的工作。  

就在殷天正一力發展江南時,陽頂天接任了明教教主,而陽頂天這個人,絕不簡單,他不只是武功非凡,更有著帝王般深刻的政治智慧。 

↑陽頂天很有政治手腕↑ 

陽頂天野心勃勃,他重整了明教的組織結構,創立了五旗軍事制度,並策劃了多次反元暴動。

這時殷天正已經做大,如何處理殷天正呢?陽頂天試探性的把殷天正召回光明頂,殷天正當然明白陽頂天的猜疑之心,他很聽話,回到了光明頂,陽頂天大喜,親自封殷天正為第一個“護教法王”,即“白眉鷹王”。  

但陽頂天不會那麼傻的相信殷天正的忠誠,他積極培植了其他勢力平衡殷天正。  

其中就有金毛獅王謝遜,青翼蝠王韋一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比殷天正足足小二十一歲的楊逍被陽頂天直接提拔為光明左使,地位超越了護教法王,儼然是陽頂天的接班人。  

要知道,衣琇也是從光明左使的位置上成為教主的。

當然,作為平衡器,出身明教嫡系的老資格範遙被提拔到光明右使的位子上。 

↑紫衫龍王是陽頂天手中很重要的棋子↑ 

公元1326年,黛綺絲從遙遠的波斯明教而來,陽頂天為了討好和總教的關係,不但認了黛綺絲當自己的乾女兒,而且還竭力撮合黛綺絲與範遙,可惜黛綺絲愛上了韓千葉這種無名之輩。  

黛綺絲被封為紫衫龍王,位居四大法王之首,可見陽頂天的權力佈局是——以波斯明教為信仰的正槊,以楊逍作為自己的絕對親信,未來的接班人。

殷天正獨掌江南一帶明教實權,但他不可能和明教總部抗衡,陽頂天畢竟還有金毛獅王謝遜,青翼蝠王韋一笑以及五旗子弟。  

但陽頂天卻在明教發展的節骨眼上離奇失蹤了。由此造成了明教的大分裂。  

按理說,如果各大法王,五旗領袖,以及光明左右使能夠坐下來共同商議一個接班人,那樣還有可能避免分裂,可惜他們並沒有這樣做。  

對於任何野心家而言,混亂的局面才是他們最希望看到的。  

範遙是一個可能的繼任者,畢竟他是明教老資格嫡系,出身沒問題,而且和各方勢力都能友好相處,可他自身性格有問題,心灰意冷。  

範遙自顧自的離開,導致楊逍、殷天正和韋一笑等人聯繫的紐帶斷裂。  

另一個出走的法王,是同樣任性的龍王黛綺絲,她純粹是不顧大局,私奔而去。  

↑金毛獅王謝遜走的是基層群眾路線,在明教教眾中有巨大威望↑

金毛獅王謝遜,則是被悲慘的命運裹挾了,他本來在五旗和底層明教教眾中享有崇高威望,他如果繼任教主,那麼明教真正核心的底層力量和五旗都會全力支持,反觀楊逍,卻沒有這樣的底層基礎。  


那同樣有群眾基礎的殷天正,為什麼就不能繼任教主呢?

兩個原因,一是他不被陽頂天看重,反而處處遭到陽頂天猜疑,因此他的敵對者實在太多,他如果想登上教主之位,那必然要爆發大規模的明教內亂。  

二是,殷天正有自己的獨立基業,當軍閥的出路明顯比去爭奪這個教主之位更為划算。

其實殷天正和謝遜並無多大矛盾,他們同樣都是具有底層支持的強力人物,只不過謝遜更為中性,殷天正卻是絕對的反元“鷹派”人物,楊逍則是“鴿派”代表。  

但殷天正走的太過,甚至打算重新改變明教的信仰來源,最終失去了謝遜的理解和支持。後來我們也看到,張無忌成為教主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他願意接受全教上下對他的神化和膜拜,而殷天正和謝遜都做不到這一點。

↑金毛獅王的性格和石達開有點類似……

太情緒化↑  

要說殷天正和謝遜有多麼大的私人矛盾,其實是沒有的,即使謝遜沒有因為個人家庭原因變得神志不清,他和殷天正也不會走向徹底的對立面,甚至還會有合作的可能。  

要知道,謝遜真正的敵人是六大派和成昆,而殷天正對六大派也沒什麼好感,尤其在他的女兒殷素素被六大派逼迫而死以後。  

敵人的敵人,那就是朋友,有共同的敵人,註定了謝遜和殷天正遲早會再度聯手,不過那個時候已經太晚,江山代有才人出,他們荒廢了最好的歲月,種下的果實最後被張無忌和朱元璋輪流摘取……   


我見青史多嫵媚


金毛獅王和白眉鷹王算不上反目成仇,原因如下:

兄弟之間的矛盾其實很好解決

金毛獅王和白眉鷹王都是明教中鐵錚錚的好漢子,他們光明磊落,不拘小節。可惜後來金毛鷹王被成昆陷害,成為武林公敵。白眉鷹王因為看不慣明教中兄弟們的內鬥,出走明教,自創天鷹教。

我們在現實中有沒有過這樣一種經歷:一個不熟悉的人說你幾句壞話,你也許並不很在意,如果是好朋友或者好閨蜜說你幾句,你就會很生氣,甚至和他們絕交。

這就是謝遜和殷天正的友誼。明教教眾之間的情義很深,他們之所以產生矛盾的根源,在於教主陽頂天的突然離世,餘下眾人又都是心高氣傲之輩,內心中誰也不服氣誰。明教之中也沒有一個可以服眾的人物的出現,導致了矛盾升級,爭執不斷。

謝遜和殷天正看似有許多矛盾,其實,只要有一個讓他們心服口服之人出現,稍加調和,就會和好如初。

屠龍刀並不是他們反目成仇的真正原因

屠龍刀後來被天鷹教所奪取,刀還沒捂熱,就被謝遜搶了去。要是別人搶了也就罷了,但是偏偏是謝遜,這個殷天正的好兄弟,好夥伴。

殷天正創立天鷹教,就是對明教內部的爭鬥不勝其煩,生為豪傑的白眉鷹王深感在明教中無法完成自己的志向,所以出走。要說殷天正真人傑也,不幾年,天鷹教被他辦的紅紅火火,成為江湖中不可忽視的一大勢力。

屠龍刀作為武林至尊,人人夢想得之。天鷹教奪得屠龍刀,為的是一個名聲,為的是遠播聲名。天鷹教也有實力來保護屠龍刀。可惜,謝遜在經歷了一系列變故後,性情大變,做事沒有了沉穩。他從天鷹教手中奪走屠龍刀,遠遁冰火島,從此在江湖中銷聲匿跡。殷天正出了啞巴虧,真的是找謝遜理論的機會都沒有。

作為教主的殷天正,這無疑是奇恥大辱,他必定恨透了謝遜。他恨的不是謝遜搶走了屠龍刀,而是恨金毛獅王和白眉鷹王多年的情義,竟然比不過一個身外之物。

當然,這一切都是誤會。可惜的,誤會沒人能夠破解,就變成了仇恨。

張無忌當了教主之後,金毛獅王和白眉鷹王的一切矛盾、誤會都隨風飄散

張無忌是謝遜的義子,是殷天正的外孫。他又憑藉寬厚的心胸和高超的武藝當上了明教教主,明教中紛亂的局面為之改觀。大家終於能夠摒棄前嫌團結一致,共同對抗蒙元的統治。

白眉鷹王和金毛獅王並不是不識大體之人,他們雖然經歷各不相同,但是對明教還是有著深厚感情的。同時又有了張無忌這層關係,為了明教,他們也會共同輔助張無忌,重振明教聲威。

可惜的是,金毛獅王和白眉鷹王相繼出世離世,所有的情緣交錯終成空,人生大夢一場,只有來生才能再把酒言歡。


請關注風舞鷹翎,歡迎批評指正。


風舞鷹翎


首先金毛獅王和白眉鷹王關係一直很好!並沒有反目為仇。

題主這麼問可能是因為看到王盤山謝遜不講昔年交情還要搶奪屠龍寶刀,還差點傷害了鷹王之女殷素素!

當年四大法王“紫白金青”,白眉鷹王為老二,金毛獅王為老三。

謝遜之所以不顧交情奪取天鷹教到手的屠龍刀,實在是為了能夠找成昆報仇!

經過少林空見大師指點,謝遜明白自己與成昆的差距,想要殺成昆就必須要找到屠龍刀,解開刀中的秘密!不然即便與成昆正面對招也勝他不得!

謝遜開始是考慮過交情的,但是報仇心切,

不能眼睜睜將決定自己報仇成否的關鍵----屠龍寶刀交出!

原文如下:謝遜道:“這就是了,倘若殷教主在此,一來我自忖武功最多跟他半斤八兩,二來唸著故人的交情,總也不能明搶硬奪,這麼一想,姓謝的自然不會來了。殷教主向來自負算無遺策,但今日此刀落入我手,未免於他美譽有損。”

正是顧忌故人之情,所以謝遜專門挑了個不用和鷹王正面交鋒的時候來奪刀,

也正是為了不走漏風聲,又答應張翠山留眾人性命,金毛獅王才手下留情,沒有殺人滅口

而是大展神威,以霸道的獅子吼神功震傷了王盤山眾人,並沒有傷害殷素素


後來少林寺成昆設計舉辦了天下英雄屠獅大會,邀請了謝遜所有的仇家來到少林寺,

這些人一方面是真的為了替自己師朋好友報仇,

另一方面是對金毛獅王手中的屠龍寶刀虎視眈眈!

可以說,謝遜已經成為天下英雄的眾矢之的

可是白眉鷹王不惜舍了自己的老命也要與少林三渡過招,誓要從虎口中救出金毛獅王!

又怎麼能說白眉鷹王與金毛獅王情義已盡,反目為仇呢?




更多金庸話題,趣味腦洞,關注槑烎夶


槑烎夶


這個很好理解。

首先,白眉鷹王當初對明教四分五裂的局面痛心疾首,離開明教,開創了天鷹教。其時謝遜仍然為明教的護教法王,殷天正的出走,不光是對楊逍的傷害,也是對謝遜的打擊。


那個時候,兩個人的友誼,就已經開始“心生嫌隙”。

其次,天鷹教得了屠龍寶刀,殷素素在王盤山揚刀立威,這本來是一件十分出彩嘚瑟的事情。別人都不來砸場子,偏偏你這個昔日的好兄弟金毛獅王幹了這件“缺德事”。


第三,你謝遜把屠龍刀搶去也就罷了,你把我女兒殷素素也劫走幹什麼?

要知道殷素素可是殷天正的愛女、掌上明珠,還是天鷹教的總參謀長,殷天正的左膀右臂。


就這麼被謝遜野蠻搶走,在冰火島上一十二年,音信不通,生死不明。

你說殷天正氣不氣!


孫少俠品金庸


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裡,金毛獅王謝遜和白眉鷹王殷天正,二人原本同屬明教的護教法王,親如兄弟,後來卻因何反目成仇?

01

謝遜和殷天正分道揚鑣屬實,反目成仇不至於。

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明教幾大護教法王裡,金毛獅王謝遜、白眉鷹王殷天正,二人情同手足,親如兄弟。

明教教主陽頂天因閉關練功,走火入魔而亡,因事發突然,明教上下不明就裡,認為教主失蹤,一時陷入內亂。



群龍無首的明教高層,原本個個都是英雄好漢,心高氣傲,互不服氣,逐漸內訌,偌大的明教,一時陷入四分五裂之中。

白眉鷹王殷天正,看不慣明教上下的分裂和內訌,憤而離教出走,自創天鷹教。

金毛獅王謝遜,則受其授業恩師成昆的陷害,濫殺無辜,在江湖掀起一場腥風血雨,成為武林公敵。

謝遜為報家仇,從天鷹教手裡搶走了屠龍刀,從此,殷天正和謝遜這對昔日兄弟,開始漸行漸遠。

但要說二人反目成仇,倒還遠沒到那種地步。

02

謝遜與殷天正二王的分離,是成昆分裂和報復明教的一個縮影。



“混元霹靂手”成昆,年輕時同其師妹情投意合,不料明教教主陽頂天也看上了其師妹,隨後陽頂天上門提親,成昆的師妹便嫁給了陽頂天。

惱羞成怒的成昆,發誓要報復陽頂天和他的明教,他一方面同其師妹通姦,間接害死了陽頂天。

另一方面,身為明教護教法王的謝遜,是成昆的徒弟,他殺了謝遜全家十三口人,其中包括謝遜尚在襁褓之中的兒子,同時還姦殺了謝遜的妻子,這一切,使得謝遜心智大亂,一心復仇,濫殺無辜,從而陷明教於不義之中。

明教上下的分裂,殷天正的出走等等,其實都是成昆一手策劃的,殷天正和謝遜之間的反目,只是成昆分裂、打擊明教的一個縮影。

03

殷天正為救謝遜,參與大戰少林“三渡”神僧之役,力竭而亡,二人兄弟情誼全面昇華。

金毛獅王謝遜因殺人太多、罪孽深重,被關押在少林寺中,由三位“渡”字輩神僧看守。



明教在新任教主張無忌的帶領下,精誠團結,為救謝遜,張無忌帶領明教光明左使楊逍、白眉鷹王殷天正等上少林寺,與“三渡”神僧擺下的大陣對戰。

殷天正因年事已高,對戰中力竭而亡,臨死前感嘆,世上恐怕只有張三丰出山,方可破此陣。

綜上所述,白眉鷹王殷天正和金毛獅王謝遜,二人並未反目成仇,相反,最後殷天正還是為救謝遜而亡,為兄弟感情,灑下了最後一滴血。二人的兄弟情誼,令人佩服。

我是週會,專注解讀金庸、古龍武俠,“人生苦短,江湖情長”。更多評論與感悟,請點擊左上角頭像關注。

您對這個問題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咱們一起討論。


週會567


金毛獅王和白眉鷹王都是明教的護法,年少時一同加入明教結拜為兄弟,陽頂天死後明教四分五裂明爭暗鬥,白眉鷹王看不慣就離開明教自創天鷹教,而謝遜為了報仇也離開了明教投靠殷天正。

白眉鷹王和金毛獅王本是最好的兄弟,但是謝遜自從一家被成昆禍害後就性情大變,他只想報仇為此他到處殺人並留下成昆的名字,本想逼成昆現身沒想到正中了成昆的奸計。

天鷹教奪取屠龍刀後召開揚刀立威大會,由於屠龍刀一直被傳言“寶刀屠龍號令武林莫幹不從”的武林神器,謝遜為了報仇決定奪取屠龍刀,在揚刀立威大會用獅吼功殺了各大幫派的人並擄走張翠山和殷素素。謝遜志在屠龍刀為了不讓人知道自己的行蹤所以才殺光所有人,他只不過是被仇恨矇蔽了雙眼失去了理智,換做任何一個人看到父母和全村人被自己最信任的人殺死、兒子被摔死、老婆被凌辱都會不擇手段的去報仇。我覺得白眉鷹王和金毛獅王從未反目成仇,只不過兄弟情義淡了而已,謝遜處心積慮想著報仇殷天正則想著光大天鷹教,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



胖胖福利社


金毛獅王和白眉鷹王本來同為明教四大護教法王,結為兄弟,互相之間情逾骨肉,可以說原本關係相當之不錯,只是後來金毛獅王和白眉鷹王鬧翻了,簡直到了反目成仇的地步,好不容易白眉鷹王拿到屠龍寶刀,意欲揚刀立威,結果被金毛獅王砸了場子,不說殷白眉的一干手下,差點連他女兒殷素素一起殺害。這其中到底是何緣故?震驚俱樂部大幅標題:昔日情如兄弟,如今連兄弟女兒都不放過。到底是何原因?其中有何故事?

中國曆來有句話叫做大義滅親,還有句話叫做公私分明。金毛獅王因為何事加入明教的呢?其實從他勸師父成昆加入明教可知,本來是一幫熱血朋友,本著驅除韃子的願望,一起在明教努力,為實現這個目標為奮鬥。結果呢,因為明教教主陽頂天失蹤,群龍無首,明教大佬們為了教主之位鬧得四分五裂,但是即便他們鬧得多僵,但無人出教。白眉鷹王爭教主之位不成,反而成立了天鷹教,準備單幹去了。值此明教多事之秋,鷹王此舉勢必更加重明教四分五裂的局面。為了明教大義,謝遜多次勸說白眉鷹王,結果反而鬧僵了。金毛獅王自然就和白眉鷹王過不去,去踢王盤山的場子為的就是證明白眉鷹王破門出教後未必能有什麼成就。金毛獅王和白眉鷹王的矛盾非為私義,乃為明教分裂之公義也。

其實非止謝遜對殷天正破門出教創立天鷹有很大意見,明教當時職位最高的楊逍也是痛恨不已。楊逍為避有爭教主之嫌,一人獨自去了坐忘峰,可見楊逍從無爭教主之意,而此後更是一心輔佐張無忌,成為教主左膀右臂。王盤山天鷹教揚刀立威之時,謝遜說這是殷天正失算了,否則有他坐鎮,自己搶奪屠龍刀不一定能成功。而從紀曉芙的口中我們知道,當時楊逍是準備前往王盤山踢場子的,殷天正不在多半是為此事。其實從楊逍這個沒教主野心但是權位最尊的人對白眉鷹王獨創天鷹教一事可見,諸人對白眉鷹王單幹意見那是非常大的。這就是謝遜和殷天正產生矛盾的根本原因。正如一個公司老大徒然失蹤,剩下的人雖然對爭老大位置各有看法,但是都是為著想把公司做好的方向去的,這時候一個高層突然離職,而且還自己去創立公司,其他在的人能沒想法嗎?這個頭一帶,人心就散了啊。

謝遜雖然和殷天正在是否離開明教之事上有意見,但是兄弟感情並沒有變。謝遜自己流落冰火島,在張無忌和父母回中原後,一人苦熬多年,在和紫衫龍王談及殷天正時依然對他十分關心,而且說起當年之事,人前稱的是自己的當時年輕氣盛的不是。在張無忌二打金剛伏魔圈時,還是口口聲聲的叫殷二哥。兄弟感情依然未變。

謝遜本就是文武雙全,而且為人精明,除了意氣用事之外,大事基本還是看得很清楚的。所以說於私和殷天正是兄弟之義,但是於公,殷天正卻加劇了明教分裂的亂局,導致了後面謝遜砸殷天正場子之舉,王盤山一戰讓天鷹教和武林正派矛盾急劇加深,而且殷天正愛女殷素素流落荒島。


斌比冰水冰


在玉盤山上,謝遜與張翠山、殷素素交談時曾說過這樣的話:

倘若殷教主在此,一來我自忖武功最多跟他半斤八兩,二來唸著故人交情,總也不能明搶硬奪。殷教主向來自負算無遺策,今日此刀落入我手,未免於他美譽有損。

這句話點明瞭謝遜此來踢天鷹教的場子,就是為了出一口惡氣,但是按理說他們曾同為明教四大法王,本應情同手足,為何看起來似乎積怨很久了呢?二十年後,謝遜與張無忌和周趙韓殷四美說出了他和殷天正翻臉的原因。


紫衫龍王叛門出教,陽頂天神秘失蹤,教中眾兄弟尋覓教主不得,為爭教主之位,事情越來越糟。白眉殷二哥竟又下了光明頂,自創天鷹一教。我苦苦相勸,他堅執不聽,哥兒倆竟致翻臉。二十年前王盤山天鷹教揚刀立威,金毛獅王趕去踢他場子,一來衝著屠龍寶刀,二來也為了出一口當年的惡氣,存心要給殷二哥下不了臺,讓他知道離開明教之後,未必能成甚麼氣候。唉,今日思之,卻也未免太過意氣用事了!”

事情起因到這裡就變得清晰明瞭,殷天正因為眾人不推舉自己當教主,一氣之下負氣出走,自創天鷹教,謝遜苦苦相勸,殷天正堅決不聽,兩人就此翻臉成仇。

那麼,陽頂天為什麼要把教主之位傳給謝遜,而不是殷天正、楊逍這些人呢?首先明教的光明左使主抓教義宣傳,光明右使主抓情報工作,兩人乾的都是輔助性工作,沒有獨當一面的能力,而四大法王中紫衫龍王是波斯總教派來的,青翼蝠王身有重疾,所以只有殷天正和謝遜具有爭奪教主之位的實力,那為什麼陽頂天要在遺書中將教主之位傳給謝遜,而不是殷天正呢?原因很簡單,謝遜是成昆的徒弟,叫陽夫人師姑,兩人交情匪淺,如果謝遜當了教主,就能跟陽夫人共治明教,陽夫人在明教的分量只增不減,而如果殷天正當了教主,陽夫人可能就會被邊緣化,這全是陽頂天為了一己私利所為,所幸這封遺書沒有被傳出去。

陽頂天暴斃之後,明教群龍無首,殷天正當教主的呼聲最高,唯一堅決反對的就是謝遜。兩人因此大打出手,殷天正為了大局,離開了光明頂,到江南管理天鷹教。殷天正一走,教內根本沒有人服謝遜,於是他也一氣之下下了光明頂,回家給孩子過滿月,結果就悲劇了。

如果殷天正支持謝遜當教主,謝遜就不會回家給兒子過生日,即使過生日,排場也很大,前呼後擁戒備森嚴,成昆且不說沒有殺他全家的心思,就是有這心也沒這膽,謝遜就會成為陽頂天第二,過上人人豔羨的生活,老婆孩子其樂融融。正因為殷天正不支持他,他才有時間回家給孩子過生日,結果被成昆滅了門,從此心性大變,濫殺無辜,所以他記恨殷天正的原因就在於此。

以上就是我關於“金毛獅王和白眉鷹王原本關係不錯,後來為什麼反目成仇?”的回答,歡迎大家討論。


啟迪文摘


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說雙方的性格 雙方所處的位置 雙方的態度……

關鍵他們沒有求同存異,倘若求同存異了,小說會是另外一種版本了,這還在於剛過世不久的金庸先生想法!

他為什麼會被像我們這樣熱愛武俠小說的喜歡,是有原因的,你們說呢😊

手機屏幕的你,是不是也是金庸先生的fans


文化傳播人


白眉鷹王與金毛獅王開始並沒有反目成仇,因為陽教主失蹤後,金毛獅王急於找成昆報仇,並沒有心情和白眉鷹王爭奪教主之位。後來為了奪屠龍刀,才在王盤山和天鷹教結下樑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