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的書法怎麼樣?

存希齋書法


明末清初之際,書壇盛行一種書風,崇尚柔媚而少奮發力雄之氣概。這一背景下,王鐸和黃道周,倪元璐逆勢而起,別樹一幟,提倡取法高古,振興書壇。這就是明代書法史上著名的"三株樹"。

作為這三位大師中的扛鼎巨擘。王鐸的書法不僅在後世受人追捧,就是當時在達官顯貴圈,甚至在海外也享有很高聲譽。比如德國科學家湯若望,流球宰相蔡堅,都通事阮士範等使臣,都仰慕已久紛紛向他求墨寶。如下圖《贈湯若望詩》

於是,清代書法收藏家段春湖稱譽王鐸為"神筆"。並被世人廣為接受。

王鐸"神筆"是有來歷的。洛陽至今還流傳著"神筆王鐸"的故事:有的說他曾夢見王羲之親授筆法;有說王羲之夢中贈他一支神筆。此事未必如真,但一個孜孜以求書法真諦的書法家,做夢見到王羲之也不是沒有可能。蔡伯鍇的"石室神授"。王羲之的"白雲先生"。李太白的"夢筆生花"的故事不也是傳為美談?

王鐸的"神筆",並非浪得虛名。而在於他力矯書壇時弊,獨標風骨。他的出神入化之筆不是神授的,而是集百家之長,融千帖於腕下,勤學苦練來的。

特別是王鐸的草書以其排山倒海之力,橫掃千軍之勢,飛揚神采,痛快淋漓。他憑這支"翰逸神飛"的妙筆。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書法瑰寶。真是"筆下唯看激電流,字成只畏盤龍走"。

下面分別從他悟道書法的經歷,還有他書法的藝術特點,以及歷代大家對其評價三個方面,來具體闡明王鐸書法到底怎麼樣的好。

一 王鐸書法歷程

王鐸(公元1592--1652年),字覺斯。 號嵩樵,別署煙潭漁叟。孟津人。他雖然出身於書香門第,但幼時家境十分貧寒。俗話說"陋室出公卿"。苦難激勵者王鐸在清貧中苦學不已。他學習書法,對自己要求極苛刻,據記載,他學書每字需寫至一萬,不使有死點僵畫。據他說:吾13歲得斷本《聖教序》,臨之三年,字字逼肖"。

還有目前他存世最早的作品,28歲寫得《吳養充先生並孺子張氏墓表》,就是學習王羲之行楷的臨創規範。一派北碑氣象,足見功力深厚;在他的臨寫王羲之很多習作上,都標註"臨吾家逸少帖"。

王鐸的臨帖功夫雖然到了"如燈取影,不失毫髮"的境地。但他絕不甘心於書奴的亦步亦趨。39歲寫得《手啟》墨跡,初具個人面目。43歲《鄭谷華山作》巨幅長條,已是骨力十足,氣勢奪人。

王鐸書法可以說是眾體皆工,而他書法藝術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行,草書上,尤其是草書。然而如果沒有他楷,行,隸,篆的功底,還有其山,水,蘭,竹的繪畫素養。王鐸的草書也不可能達到登峰造極的明清時期"草聖"的地步。

二 王鐸書法風格特點:

關於王鐸書法的藝術特點,我們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欣賞。

1 氣度雄渾的形質美:書法的豪縱與斂收,是兩種不同風格。過於豪縱,易失之野,野則流於江湖氣息;過於謹斂,易失之拘,拘謹則毫無神采。王鐸卻縱而能斂,於縱橫牽制中,見豪放不羈的氣勢。這主要得力於他集百家之長,他雖然學二王靈俊瀟灑筆路,但他的草書落筆卻處處有顏魯公,李邕的厚重渾樸。他尤其擅長於尋丈大屏與手卷上揮灑,一氣呵成,給欣賞者以"飛流直下三千尺","九曲黃河萬里沙"的奇象。沉著而痛快淋漓。

2 草中有楷的筆法節奏美:王覺斯用筆,氣勢奔放而筆筆不苟。行筆有疾有緩,頓挫轉折有紋理可尋。他筆法既重又狠,多中鋒用筆與側鋒並舉,方圓兼顧,筆畫毫無呆板拖沓,使人有點畫清晰乾脆的明快感。

姜白石說:"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未嘗亂其法度"。《書譜》說:"伯英不真而點畫狼藉"。這些草聖不傳之秘,王鐸是心領神會,身體力行的。

字的欹側跌宕為其書法最鮮明特徵。他很少連續兩字向同一方向傾斜,往往上一字右傾,下一字必左斜或中間過度一正體字作調整,或在連續數字欹側後再以平穩之字撐起。如下圖。《長樁寺舊作》長軸中三個字排列技法。"儻"字整個右下傾,尤其上部加重之筆,已違常規,緊接一筆書"然"字,中間過渡搭配合理,但是"歸"字之末筆卻向左下斜去和第一個字相呼應。產強烈的節奏感和對比,達到險絕而又平正的均衡美,和諧律。

3 漲墨淋漓的筆趣美:"漲墨法"源於何時,不得而知,但將其發揮淋漓盡致者,可數王鐸了。漲墨者,墨跡溢出筆墨之外也。"焦濃重淡輕",繪畫筆法墨之五色, 書家中非具書膽者莫敢為之。前面提到王鐸有很深的繪畫功底,深得墨法之妙。他以濃墨飽蘸再加上水寫到生綾上,水墨就漲出一個淡墨團,但原筆畫墨跡仍很清晰,從而增加了墨色層次和趣味。滿紙雲煙,筆墨造險,真如同杜甫詩形容的"元氣淋漓障猶溼"。

如下圖,其代表作《商丘道中》長軸,用筆斬釘截鐵,險勁而穩,疾書而澀,放縱而精斂。腕力分寸掌握的甚為得當。特別其幾處飛白筆跡。如第一行"寒重","悽",第二行"藜"等字,頓挫抑揚,矯健有力。不弱,不媚,不枯,不俗,行筆恰到好處。

4 錯落跌宕的章法美:

通過疏密斜正的對比呼應,取得變化而又平衡的藝術效果,是王鐸行草章法佈局的特長。王鐸草書氣暢神旺,一以貫之。其佈局險勁而開張。奇絕而大方;字與字,行與行的起承迴轉欹側之勢,使得整體行氣尤為率真飛動,風神灑脫。其行草雖然狂放不羈,章法依然十分嚴謹。就是常說的"無一筆無來歷處"。其結構,章法,布白的穿插變化,妙趣橫生,生機盎然。別具匠心。

總體來說其筆意章法慣於製造險絕,又善於化險為夷,突破陳規,不禁令人拍案叫絕。

三 歷代大家對王鐸極其書法的評價

王鐸的悲劇人生和矛盾人格,使他既做不了黃道周頂天立地式的英雄,也成不了吳三桂式詭詐善變的梟雄。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反而成就了他書法藝術上的昇華。

清張宏在《瘦聞續筆》中評價他:"昏聵益甚,微翰林士則又餘,為宰相則不足"。王鐸在新朝舊代的更迭中,猶猶豫豫,最後做了官場的犧牲品。使他在經歷了困頓,戰亂和失意之後,創造出了驚世駭俗的大量書法力作,詩文書畫成了他晚年唯一的精神寄託。

傅山曾說:"王鐸四十年前極力造作,四十年後無意合拍,遂成大家"。

黃道周也說:"行草近推王覺斯,覺斯方盛年,看其五十自化"。可見王鐸落寞的晚年,正是他書法藝術爐火純青的高峰。

當代“草聖”林散之,自雲以"王覺斯為友",稱其草書“覺斯書出於大王,而浸淫李北海,自唐懷素後第一人。”甚至在1966年借到一本《王鐸草書杜詩》,6年後的1972年歸還時題跋道:"朝夕觀摩,不忍釋手……佳書如好友,不忍離別,因題數語,以志留連之意雲耳"。

當代大家啟功先生對王鐸很讚賞,賦詩一首:"破陣聲威四海聞,敢移舊句策殊勳。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次君"。

王鐸在他四十八歲時,回望自己人生及書法歷程,曾頗為動情地說:"我無它望,所期後日史上,好書數行也。"

縱觀他的一生,唯在書法的天地間,才使其靈魂自由徜徉,使他在經受著外界與內心的雙重痛苦,還有"喪失名節"的自責與懺悔的焦灼中。把怨苦,彷徨,孤獨都裹挾在蒼勁飛騰的線條裡,得到宣洩和抒發。他為自己鍾愛的書法藝術付出了畢生心血,書法終究饋贈給他不朽的名聲和人格的迴歸。


張勁逸


在討論王鐸書法之前,先稍微熟悉一下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嵩樵,河南孟津人,明末進士,入清後任禮部尚書,據說在清朝為官八年,王鐸博學好古,工詩、古文、書、畫,但書法獨具特色,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

在書法的“篆、隸、楷、行、草”五體中,王鐸以行、草成就最高,其草書作品中夾入行書,被稱之為“雨夾雪”,故也有

“神筆”之美譽,開篇中提到董其昌(1555—1636),王鐸與董其昌有“南董北王”之稱,而董其昌又年長王鐸30多歲,按這推測,王鐸的書法風格略微有董其昌書法的影子,

而董其昌習書從顏真卿入手,遍臨晉唐宋元各家,在注重古意、吸收古人精髓的同時,又力圖做到為我所用,融會貫通,其書法融王羲之的秀逸與顏真卿的樸拙於一體,有“楮墨空元透性靈”之譽,又有“姿致中出古淡”之評,董其昌又與米萬鍾、邢侗、張瑞圖合稱“明末四大書家”,





王鐸又與董其昌齊名,可想而知,王鐸的書法造詣了,將王鐸並列為“明末五大書家”都不為過,其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又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王鐸草書縱逸、放而不流、縱橫鬱勃、骨氣深厚。總而言之,王鐸的行草書風豪放樸拙、個性鮮明。


詩夜城主


明朝末期,有兩個書法家在當時和後世有較大影響,一個叫董其昌,另一個就是王鐸。史稱南董北王。南派的董其昌們沿明人尚態的道路發展,習正統書風。北派的王鐸 ,黃道周等走雄強峻逸,崎嶇怪異的路線。王鐸是其代表。“文安健筆墦蛟螭,有明書法推第一“。清人吳昌碩這樣推崇他。當代林散之認為,王鐸是“自唐懷素後第一人“。可見王鋒在書法史上還是有很高的地位的。

明朝時期的經濟發展,已有資本主義的萌芽。物質生活相對豐富,也反映在了書法上。其主要表現是寫字用的紙張,較之於前代列朝要便利。明式傢俱的普及,也對書法對於家居的裝飾作用有了需求。這時候,人們已經常見四尺,六尺對開這樣豎式的書法作品了。這為王鐸的雄強,開張,縱橫捭闔的書風提供了條件。王鐸的書法在日本很有影響,甚至有日本人說“后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

當代也很有人崇拜王鐸。前一二十年間,習王鐸成風,書友間相談,往往會聽到“他王鐸學的不錯。"

至於王鐸降清,政治名譽上的詬病。另說。


四端書法


王鐸的書法作品出版物本人存有一套十本,主要是行草書,且草書居多。其作品有單獨的草書和單獨的行書,也有行草書體都有的書法創作。

對於王鐸的書法我們應該從多角度的去看。

一:行書有臨本也有創作體,無論是臨本或是創作體,都展示了他紮實的基本功。

二:草書有小草也有大草,(我們平時所說的小草與大草的區別只是在於字與之間的連帶上,字字獨立的稱之為小草,連帶多的稱之為大草,收放開合程度很大的則稱之為狂草了。)王鐸是草書行書兼而有之,並且,還將行書容入創作之中,這就曾加了作品的靈動性,讓人看著非常的自然流暢。

三:王鐸的草書從整體上看姿勢萬千,線條的彈性和張力十足,通篇佈局協調一致。好多筆畫則是在不經意中出筆和收筆,起到了異軍突起,險處取勝的效果。

四:個人的推斷。

王鐸使用的可能是長鋒筆而且是高執筆創作。

什麼事有一利也有一敝。長鋒高執筆進行草書創作可以使線條的拉扯舒展空間加大,便於長線條的形成。不利之處則是線條的基本造型難以控制。

對於草書的基本要求是"好鳥入林而不觸枝,驚蛇入草而不觸葉"。在王鐸的草書創作中,觸葉觸枝的現象時有發生,這是長鋒高執筆創作中的無奈。雖然如此,決不影響其在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其具大貢獻將會一直滋養著今人和後人。


楊炳升66


王鐸的書法怎樣?

王鐸,河南孟津人,字覺之,號痴仙道人等。壽世一花甲。明亡後,到南京擁立福王,得封禮部尚書。清兵攻破南京,他和福王同被俘後降清。不久,即被清廷起任禮部尚書。從此,被受世人唾罵。這也使他心靈蒙受莫大創傷。在世僅僅六十載便辭塵仙去。他的書法成就主在行草,縱橫捭闔,大氣磅礴。瀟灑雄健外,猶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急湍,一瀉千里,似乎驚動天地。他的書法傳入日本,備受關注,有“后王(王鐸)超先王(王羲之)”之說,亦有“懷素後第一人”之譽。他的小楷樸厚高古,大楷雄強恣肆。因他的字在明末清初深受家鄉民間的喜愛,被河南人美稱為“神筆王鐸”!他的書法美學專著《文丹》問世,猶如春雷,震驚朝野。他驚世駭俗的審美意圖一統當時柔弱的書壇。他變化如神的書法一掃當時清秀俊美的“幹祿體”,而另創險峻雄強的書風。他的書法最大的特點是:偏旁易位而創造出峻挺險拔之勢,左右結體的字他偏寫得左高右低或反之,從而或正或斜,給人奇險絕麗之感。整篇作品章法縱橫變幻無窮、筆力險峻奇絕、體勢遒勁灑落。作品點畫勾環盤繞之中忽作龍蟠虎踞之頓重墨而仍見豪放大方。書法線條猶如百花婀娜搖曳。飛白與濃重交錯有致。作品自顯新穎奇趣。

他縱而能斂、化險成奇,由此可見,王鐸的書法,在章法和技巧上已超越前人。特別是他的草書,行筆由枯到潤、由潤漸枯,顯隱起伏、連斷自如、節奏明快、三筆一停、三筆一斷、細粗快慢、濃淡變化都能掌握得分寸不差,章法以波浪式的節奏,輕重緩急中盡顯奇妙,給人以美的享受!

有人評論,在米芾死後的五百年間,能夠承其薪傳而另出蹊徑者,似乎僅王鐸一人而己!






阿燚黃南開


在書法上王鐸是一位各體皆能、風格多樣的書法全才。無論是偉岸遒勁的大楷、高古樸厚的小楷書,還是他那飛騰跳躑的行草書,在晚明書壇上都應說是一流的。正書在王鐸作品中不多見,源於唐人而能自出胸襟。

王鐸降清後八、九年時間,書風更趨成熟老辣,其狂草技法已臻化境。書法成了其“貳臣”的心理矛盾和落寞情懷的排遣,故作品已失去崇禎朝的扛鼎之力和奮發之氣,而轉為理性和孤冷。







李雅彬


行草書成就高,當今很多人學行草書取法於王鐸。


硯翬


取法二王,神來之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