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著名的古代送別詩詞?

玩的就心機


古代的離別和現在的旅遊、出差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交通工具和通訊設備和現在都有天壤之別,很多時候,送別就是永別。

所以古代親朋好友之間的送別,就顯得極為重視。

如果有的朋友對這種觀點不以為然,就想想千古一帝,秦始皇到山東出個差就能死路上。

這樣大概能理解,很多離別對雙方的意義了吧?

眾多的送別詩中,我最推崇的是:王維的《渭城曲》也叫《送元二使安西》,還被後人改成歌曲《陽關三疊》。

王維是唐代著名詩人,精通佛學,人稱“詩佛”,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詩中的“元二”,具體名字不詳,姓元、排行老二。可能只是個小吏,此詩就成於在給其送別的飯局上。

元二要從渭城出發,經陽關,到安西出差(暫且認為不是懲罰 ),那麼這是多遠的一趟路程呢?

全程大概3300公里,放現代人也是一趟遠門,何況是1300多年前的古人,路途遙遠、前途未卜,此別可能就是永別。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開頭還是比較明快,基本屬於暖色調,沒有普通送別詩的壓抑感。

“朝雨”如故友深情,卻無法澆滅“輕塵”,只能潤溼(浥)而已,有欲留不成之意。

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李白有詩: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用客舍、柳色的意象暗喻送別之愁苦。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後兩句確猛然轉折,倒出詩人心中離別之苦,因為經此一別,不知何年何月再相見。

好友此去“異域”身邊再無故人相伴,精神孤寂之苦遠甚於物質條件之苦,自古以來都是如此。“啥都不說了,都在酒裡”。以後這樣舉杯對酌的日子難得了。

作者寫此詩還是安史之亂前,之後發生安史之亂,安西駐軍大調整,吐蕃乘虛陸續佔領隴右﹑河西諸州。

安西四鎮與朝廷的通道中斷,不知好友元二在安史之亂後下落何方,從此渺無音訊。

王維在叛軍佔領長安後,被迫就任偽職,兩京收復後因此獲罪,但是幸運的得到寬恕。

但是之間再無聯繫,離別成了永別,故人不再相見、各了殘生~


詩詞相伴


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在中學課本里學過,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白東遊歸來,至湖北安陸,年已二十七歲。他在安陸住了有十年之久,不過很多時候都是以詩酒會友,在外遊歷,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酒隱安陸,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陸期間,李白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孟浩然對李白非常讚賞,兩人很快成了摯友。開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相會。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時寫下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這首送別詩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調。它不同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於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表現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繫,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嚮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裡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順著長江而下,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遊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裡進行的。


雕刻歷史


前不久還寫了一片送別詩的文章,有興趣可以點我頭條號看一下。

我把送別分為壯別、惜別、悽別、戀別、闊別,就按照這個分類來答。


壯別

《別離》

李龜年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

仗劍對尊酒,恥為遊子顏。

蝮蛇一螫手,壯士疾解腕。

所思在功名,離別何足嘆。

其實也不用說別的,起頭一句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就已經為整首詩定調了。這就是男人之間的別離,我們有胸懷、有夢想,這一別是為了夢想而別,自然不會灑淚,自然是壯別。


惜別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詩寫得特別清新,也沒有離別之淚。只是最後一句,點出西出陽關,再無故人,甚至可能一輩子也不會再見面。我對你的不捨之情,盡在這杯酒中。向《西遊記》演的那樣,太宗送唐僧離別之時,大概就是這種惜別之情。


闊別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這整首詩就在講一個闊字,山闊、江闊、月闊、天闊、雲闊、海闊。

在離開故鄉之際,李白為自己送行,飄逸的謫仙兒,自然不會兒女情長,只有豪邁之闊氣,連故鄉之水,都會送他萬里。

仙的境界就是不同哈。


悽別

《無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悽別,如果從字面意義來理解的話,淒涼、悽慘。

再看詩中所寫:相見難、百花殘、春已死、蠟已幹、鬢已白、月光寒。相見無路,只能拜託青鳥探看。

豈不淒涼?


戀別

《鵲橋仙》

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永遠是這樣。他擅長用這樣婉約的手法揪住讀者的心。

明明是一對戀人吧,偏偏被銀河相隔。每年只有一次機會相見,而僅這一面,便勝卻人間無數。你我的愛情亙古不變,我們對待彼此柔情似水,即使一年一面,又有何遺憾?雖然沒有朝朝暮暮,但我們有一萬年,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也可自話


人世間最珍貴的莫過於真誠的友情,朋友之間深切的友誼,如同幽香的蘭花開在深谷,又彷彿天上的浮雲伴身漂泊。

摯友同事離別,就要天各一方,不知何時相見,這時,你是否應該給你的朋友說一些離別贈言,祝他一路順風友誼長存呢?在這方面,重情俠義的古代中國人為我們現代人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我們知道,儒家思想核心是“仁、義、禮、智、信”。作為古代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這五字成為古代志士仁人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



《戰國策·燕策三》,曾記述了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這一悲壯的歷史故事,文章通過一系列情節塑造了英雄荊軻重義輕生、勇於犧牲的俠義精神。

公元前227年,荊軻依計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嬴政。臨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河邊為荊軻送行。送別場面異忽悽悲,好友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著拍節高聲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悲壯激昂。送別的眾人都睜大了眼睛,頭髮都向上豎起頂住了帽子。荊軻歌罷上車離去,始終不曾回頭看一眼。這首離別的詩句是何等的慷慨悲涼!

送別的詩詞並非都是這樣大氣磅礴,我們最為熟知的詩仙李白就利用詩歌抒寫出與友人的真摯情意。 清代袁枚《隨園詩話補遺》所載:唐天寶年間,涇縣豪士汪倫聽說大詩人李白南下旅過,欣喜萬分,寫信給李白:“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涇縣,李白問汪倫桃園酒家在什麼地方,汪倫回答說:“桃花是潭水的名字,並無桃花。萬家是店主人姓萬,並沒有萬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汪倫用自己釀的美酒款待李白,兩人把酒論詩由此結下深厚的友誼。


到了李白要走的那天,汪倫送給李白名馬綢緞,派僕人給他送到船上。設宴送別之後,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正要離岸,忽然聽到一陣歌聲。李白回頭一看,只見汪倫和許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誼,古樸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動。他立即鋪紙研墨,寫下此詩給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此送別詩有明顯的民歌之風,自然質樸,清新流暢。詩仙太白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用對比手法,表達了對汪倫深情相送的感激。寫出了與之真切的友情。

當然,古代的離別詩並非總是友誼的頌歌揚詞, 男女之間的離別在詩詞上的表現更加深切婉轉。據《能改齋漫錄》記載,宋徽宗宣和年間,有人題詞於陝州府驛壁雲:“幼卿少與表兄同硯席,雅有文字之好。未笄,兄欲締姻。父母以兄未祿,難其請,遂適武弁公。明年,兄登甲科,職教洮房,而良人統兵陝右,相與邂逅於此。兄鞭馬,略不相顧,豈前憾未平耶?因作《浪淘沙》以寄情雲。”


目送楚雲空,前事無蹤。

漫留遺恨鎖眉峰。

自是荷花開較晚,孤負東風。

客館嘆飄蓬,聚散匆匆。

揚鞭那忍驟花驄。

望斷斜陽人不見,滿袖啼紅。

這首詞上片筆墨集中寫兩個有情人驛館偶遇而又倏然而別感人的一幕。青梅竹馬多年不見的表兄,突然出現眼前,勾引起自己多少相思恨。可是人眼前,詞人卻不能對他面訴衷情;頃刻間情人又策馬而去,又只好忍看他匆匆離去,只能徒然遠遠地“目送楚雲”,心中有多少悽楚,多少悵惘,大有往事不堪回首之慨。女主人公幼卿發出一聲輕輕嘆息:“前事無蹤!”“前事”,自然是指那段共度的美好的時光,然而,往事如煙消渺無跡,心靈深處留下深深痛楚。作者空有遺恨,不能明言,但是又難以排遣。於是她轉而自怨自艾,歸咎於命運:“自是荷花開較晚,孤負東風!”荷花的借喻隱約其辭,暗示自己命運多舛。

接著幼卿便著重寫這次重逢帶給她的悲痛。“客館嘆飄蓬,聚散匆匆”,這兩句充滿了多少人生的感慨和謂嘆,人生就象隨風飄的蓬草,誰料想兩個離別多年的戀人,會突然他鄉相遇?然而相見卻又立刻相別,人生的離合、聚散,為何如此匆匆!“於是幼卿便寫出這短暫的扣人心絃的一幕:”揚鞭那忍驟花驄“。這一幕也就是《能改齋漫錄》記述的情景:兩人”相與邂逅於此,兄鞭馬,略不相顧,豈前憾未平耶?“可以想見,面對此情此景,這一剎那間,內心翻騰何等劇烈的痛苦。也許因為他對幼卿有誤解,有怨氣,即所說的”前憾未平“所以才給馬兒狠狠一鞭。然而這狠狠一鞭,看似無情卻有情啊!最後,幼卿只好獨自默默地吞嚥下這人生的苦果,心中痛楚永遠難逝。由才揮筆而成這篇千古離別之詞留金於世,這樣我們現代人才有機會賞析古代的送別詩詞。


清瘦客


古人寫送別的詩詞很多,他們以詩詞表達內心波濤洶湧的情緒,歌詠離別的哀愁與幽怨。

在眾多離別詩詞中,男子們寫離別灑脫利落許多,他們主要是表達兄弟間的情誼,是王維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曹植說“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沒有以聲勢浩大的形式去渲染離別,或者用優柔寡斷的心思去勾勒離別,男兒間的離別很簡單,一句話,一杯酒,一個握手的祝福足矣。

倒是女兒家的離別顯得幽怨哀愁了許多。女子話離別,多是寫給那個即將奔赴他鄉考取功名的心上人,或者是征戰沙場的將士,亦或者,是一個騎白馬一見傾心的白衣書生,如薛濤所言“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都說古代女子守得了一心一意的心,卻守不了男兒志在遠方的心。奈何你的名字叫女子,橫撇之間全是顧影自憐的無奈與相似的淚水。

唐婉寫“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這女子,也曾擁有過一段燦爛熱烈的愛情,只是兵荒馬亂的年代裡,謀生與謀愛一樣艱難。曾經那男子許諾他雙宿雙飛,而今又為了那離家的男子心心念念,望穿秋水,哭花了妝容,哭得相思滿地惹人憐。她記得的是他承諾過的山盟與海誓,卻不曾記得他說了再見後的那句再見,能否真的還能相見。

李清照說“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其實古時那些憑欄張望的女子們,她們要的,亦不過是洗盡俗世鉛華後,在舊年光陰裡能與相愛之人擇一處山清水秀之地,過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看日出日落,聞鳥鳴犬吠。

古代的離別詩詞很多,每一首詩詞都能讓人讀完心生哀慼。


沈善書


古代送別古詩:

1.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作者] 李白[朝代] 唐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 王維[朝代] 唐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芙蓉樓送辛漸

[作者] 王昌齡[朝代] 唐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4.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 楊萬里[朝代] 宋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5.贈汪倫

[作者] 李白[朝代] 唐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6.送靈澈上人

[作者] 劉長卿[朝代] 唐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三七姑娘


送別詩很多,出過書,如《歷朝送別憶舊詩》《歷代送別詩選注》《唐人送別詩選》。

我們不妨找一個主題吧,比如說,有一類送別詩總要提到“青草”,還有“王孫”。為什麼?

最出名的送別詩當然是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賦得”什麼意思?凡摘取古人成句為題之詩,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通常用在命題作文的場合。也就是說,未必像中學教科書裡講的那樣,白居易送了友人,回來感慨萬千,揮筆寫下一首送別詩。不是的。不如說當時的情況更像是,白居易拿到一個題目硬寫。但奇怪的是,這首詩卻千古流傳了。

另一首王維寫的送別詩: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其實,上面兩首詩中的“青草”與“王孫”來自《楚辭》中的《招隱士》

作者不是屈原,是漢代的淮南小山: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偃蹇連蜷兮枝相繚。
山氣巄嵷兮石嵯峨,溪谷嶄巖兮水曾波。
猿狖群嘯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歲暮兮不自聊,蟪蛄鳴兮啾啾。
坱兮軋,山曲岪,心淹留兮恫慌忽。

說法很多。簡單講一種,深山老林非常險惡。大家思念遠遊的淮南王劉安。劉安是劉邦的孫子。正宗的王孫。唐代的白居易和王維在詩中提到青草與王孫,至少有致敬淮南小山的意思。此後的古詩中,這種致敬不絕如縷:

《平涼》
(明)李攀龍
春色蕭條白日斜,平涼西北見天涯。

惟餘青草王孫路,不入朱門弟子家。
宛馬如雲開漢苑,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萬里封侯筆,愧我談經鬢有華。
《王孫遊》
(齊)謝朓
綠草蔓如絲,雜樹紅英發。
無論君不歸,君歸芳已歇。

古人有一種修辭習慣被濫用之後不太好,“桂華流瓦”美不美?美。桂華指的是月光。桂華為何是月光?因為月亮裡有棵桂花樹。月光就是桂華。聽上去還行?但後來一提到月光就用“桂華”,陳詞濫調了。送別的詩歌,後來“王孫草”就成了陳詞濫調。沒什麼意思了。

唐李頎 《題少府監李丞山池》詩:“窗外王孫草,床頭中散琴。清風多仰慕,吾亦爾知音。” 宋穆修 《寒食》詩:“江邊又寒食,傖客奈離襟。恨滿王孫草,愁多望帝禽。” 元丁鶴年 《兵後還武昌》詩之一:“歸期實誤王孫草,遠信虛憑驛使梅。” 清朱鶴齡 《哭葉中翰元禮》詩:“遠道王孫草,羈愁少婦詞。”

神州袖手人


曾經買過一本書,名字就叫《唐代送別詩選》。

不過現在那本書的內容多不記得了,但是記得一首很有名的,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這首詩竟然是送別詩?

後來想想,留別也是送別。

看唐詩,感覺唐人多半時間都是在路上,所以離別時間很多,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很多有名的唐詩其實都是送別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在寬廣的曠野上,一群詩人在遊蕩,他們為了理想拋家舍業,甚至不怕隔壁的老王。

有一個不是詩人的唐人的故事:

唐玄宗他大舅哥楊國忠去江浙當官經年,他老婆很想他。

兩年後楊國忠回家,發現自己喜當爹,孩兒子都好幾個月大了,怒問他老婆:怎麼回事?

他老婆說:老王不是老楊啊,我跟你說,你走之後我太想你了,日也想夜也想,就連晚上做夢都夢見和你啪啪啪,然後我就懷孕了。

楊國忠說:沒毛病,這都是因為你太想我了。

這故事出自《開元天寶逸事》,可見古人離家出走的日子都是以年計算的。而且,那時候當官或者求官是不能帶家眷的。

如果汪峰問他們:你的夢想是什麼?

他們一定會很傲嬌的回答:遠方。

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白至少是這樣的人,他的夢想一直在遠方,一直在路上。至死方休。

很多唐人也和他一樣,這就是他們的風骨。他們大多時間都在送別和被人送別,送元二,送王十一,送孟浩然,贈汪倫,贈孟浩然,贈王山人,贈衡陽妓

因為路途遙遠,因為沒有高鐵和汽車,有時候一次離別就是永訣。

比方李白和杜甫,作為李白一輩子的迷弟,杜甫為李白寫了14贈別的思念的詩,李白只有四首詩。但其實他們只見過三次。

最後一次杜甫和高適李白一起的嗨皮,成了後來杜甫的永恆美好的回憶,那一年他34歲,李白45歲。所以天寶年4年的這次離別,也成了李杜兩人的永別。

雖然16年後李白才因為撈月而亡,但是,這16年間兩人的道路再無交集,兩人再未相見只有思念,還是杜甫的單相思。

因為距離產生美,因為距離導致每一次的離別都蕩氣迴腸。作為離別的重要饋贈,離別詩才顯得纏綿悱惻,餘味悠長。

比方,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比方,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寫的有點跑題了嗎?

就此打住。


薛白袍


最著名的難道不是蘇李贈別詩嗎?就是辛棄疾詞中說的「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

起初,李陵與蘇武曾經一同擔任過侍中。蘇武被扣留後的第二年,李陵降了匈奴,不敢去見蘇武。過了很長時間,單于派遣李陵去看望蘇武。李陵勸蘇武說:“即使在這裡守節也不會有人知曉。你的兩位兄弟已死,母親也去世了,妻子已經改嫁,十幾年過去了,妹妹和子女也不知是死是活。人生就如同早上的露珠一樣短促,何必在這裡長時間的折磨自己!況且漢武帝年事已高恩威無常,大臣無罪被殺的已有十幾家。”蘇武表示自家歷代受國家恩養,必當不辱使命效忠國家,自己對於漢武帝的忠誠就如同兒子對父親的忠誠一樣不需要回報。李陵被蘇武的堅貞不屈所感動,長嘆:“唉!真是義士!我和衛律的罪過簡直比天還高。”然後流淚與蘇武告別。因為他自己沒臉送蘇武禮物,便讓妻子出面賜送牛羊。

後來,李陵又去見蘇武,帶去了漢武帝已死的消息,蘇武聞後對南哭拜,悲哀過度以至吐血。

蘇武在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返回漢朝,李陵擺酒宴送別他時說:“假使漢朝不誅殺我的家人,我或許能像曹沫那樣立功贖罪。但皇上殺了我全家,這是世上最大的侮辱,我沒有什麼可留戀的了。你我一分手,再沒有相見之日了。”並親自作起舞唱道:“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催,士眾滅兮名已潰。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蘇武李陵的贈別詩,在鍾嶸的《詩品》中被列為上品,也是舊文學史觀中,五言詩之鼻祖。甚至唐代大詩人杜甫都說「李陵蘇武是吾師」(《解悶十二首》)。

《文選》所載七首分別是:

李陵與蘇武詩三首
良時不再至,離別在須臾。屏營衢路側,執手野躑躕。仰視浮雲馳,奄忽互相逾。風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長當從此別,且復立斯須。欲因晨風發,送子以賤軀。

嘉會難再遇,三載為千秋。臨河濯長纓,念子悵悠悠。遠望悲風至,對酒不能酬。行人懷往路,何以慰我愁。獨有盈觴酒,與子結綢繆。

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徘徊蹊路側,悢悢不得辭。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努力崇明德,皓首以為期。

蘇武與李陵詩四首
骨肉緣枝葉,結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商。昔者長相近,邈若胡與秦。惟念當離別,恩情日以新。鹿鳴思野草,可以喻嘉賓。我有一樽酒,欲以贈遠人。願子留斟酌,敘此平生親。

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歡娛在今夕,燕婉及良時。征夫懷遠路,起視夜何其。參辰皆已沒,去去從此辭。行役在戰場,相見未有期。握手一長嘆,淚為生別滋。努力愛春華,莫忘歡樂時。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

黃鵠一遠別,千里顧徘徊。胡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何況雙飛龍,羽翼臨當乖。幸有絃歌曲,可以喻中懷。請為遊子吟,泠泠一何悲。絲竹厲清聲,慷慨有餘哀。長歌正激烈,中心愴以摧。欲展清商曲,念子不能歸。俯仰內傷心,淚下不可揮。願為雙黃鵠,送子俱遠飛。
燭燭晨明月,馥馥秋蘭芳。芳馨良夜發,隨風聞我堂。征夫懷遠路,遊子戀故鄉。寒冬十二月,晨起踐嚴霜。俯觀江漢流,仰視浮雲翔。良友遠別離,各在天一方。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長。嘉會難再遇,歡樂殊未央。願君崇令德,隨時愛景光。

吳季玄


有一首著名的送別詩,但大部分人只知道前四句,這是白居易的《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有一首告別戀人的詞,寫盡纏綿悱惻,作者自稱“奉旨填詞”,這是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悽切》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有一首送別壯士的詩,今人讀來依然感懷悲壯,這是駱賓王的《於易水送別》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有一首送給妻子的詞,寫盡依戀之情,卻也飽含義無反顧,這是毛·主席的《賀新郎·別友》

揮手從茲去。更那堪悽然相向,苦情重訴。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知誤會前番書語。過眼滔滔雲共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悽清如許。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憑割斷愁絲恨縷。要似崑崙崩絕壁,又恰像颱風掃寰宇。重比翼,和雲翥。

離別,有告別友人的,有告別愛人的,也有送別壯士的,但所有離別,私以為都不如告別愛人,奔赴未知的革命之路,為理想拋頭顱、灑人血。

在偉人壯懷激烈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熱淚、看到的是不捨,一句“人有病,天知否”,寫盡了人世間的悲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