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易經》是科學還是迷信?

風水東方張8899


只能說《易經》不是科學,也不是迷信,而是另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更接近於哲學的世界觀!

人們理解世界的方式不僅僅是科學,還有非科學。科學並不代表著正確,與正確並不是劃等號,而非科學也並非代表著錯誤。

科學與迷信雖然對立,但並不是說“不是科學就是迷信”,除了科學和迷信,還有其他認識世界的方式,比如說哲學,神學還有宗教等等!

事實上,科學的出現時間很短,只是到了近代才出現的,科學也是從哲學中獨立出來的學科,哲學和科學的區別很簡單,哲學是從整體上認知世界,科學從局部認知世界!

而《易經》整體來說更偏向於哲學,為科學的發展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它本身並不是迷信,如果是迷信,早就被國家剔除了!

目前科學是我們認識宇宙的最主要最直接方法,科學是基於我們對周圍世界的觀察總結出來的規律,這只是一種方式而已,科學需要哲學思想為其注入新的不同的思考方式!


宇宙探索


易經不是科學,易經是偽科學。這個毋庸置疑,不需要探討。

如果易經是科學,毛主席幹革命就不用馬克思主義了,有易經搖一卦蔣介石不就嚇跑了嗎?三大戰役沒有一次是易經打的。抗美援朝(中國人民志願軍面對以美帝為首的16國聯軍——不包括南朝鮮)沒有易經一點功勞——它是無數革命先烈、愛國主義者、國際主義者一槍一炮一仗一仗打下來的。

如果易經是科學,我們的科學家就不用嘔心瀝血、廢寢忘食、刻苦公關了,有易經搖一卦衛星不就上天了嗎……

易經不是科學,因為祖國的高鐵不是易經創造的。

易經不是科學,中國的國產航母沒有易經的一顆螺絲釘。

易經不是科學,空軍的J_20沒有易經一絲一毫隱身材料的塗裝。

易經不是科學,癌症患者輸液管裡沒有易經一點一滴化療的藥液……

易經和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一度火熱的氣功一樣都是偽科學。

科學都是現代人能夠用現有的數學、物理、化學等知識解釋和證明的。

易經像傳銷(偽直銷)一樣都是被吹的色彩斑斕、五彩繽紛的碩大的泡沫。易經是披著五彩霞衣的彩虹,除了和黃帝內衣一樣貌似神明,剩下的只有赤身裸體和虛無縹緲了。

隨著人類科學技術水平地不斷增強,一些易經的偽科學觀點都將不攻自破、現出原形。

科學技術引領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科學技術永遠都是第一生產力!


星空56431


一提到《易經》,很多人就會感到“神秘”“玄妙”“高不可攀”。而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易經》,往往都是扛著《易經》“招牌”的“大師”給人“算命”“取名”乃至“看風水”等等,又給《易經》增添了太多的“迷信”色彩。反而使中國人對中國人的《易經》產生了“敬畏”之心了,敬之,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畏之,是“神神秘秘、玄乎其玄”。

那麼,究竟《易經》是科學還是迷信呢?

首先,我們來說說“迷信”。發自於“心”,也篤信於“心”,實踐無法證實還深信不疑,這就是“唯心論”,“唯心論”指導的認識就是“迷信”。

我們再來說說“科學”,證明“自然規律”的知識,就是“科學知識”,會隨著實踐的深入、認識的加深而發展。先實踐後認識,而且認識還會隨著實踐而發展,這就是“唯物論”,“唯物論”指導的認識就是“科學”。

由此觀之,“科學”和“迷信”的本質區別就在於,“客觀存在”與“主觀臆斷”。凡是實踐能夠證明的“知識”就是“科學”;實踐無法證明還必須相信的“認識”就是“迷信”。

由此,我們再來分析《易經》就容易理解了。

首先,我們來分析“易”這個字。“日月相重”就是“易”。在中華文化中,“日”為“太陽”,“月”為“太陰”,同一個字能夠體現“陰陽”代表了什麼?就是同一事物的“陰陽”正反兩個方面。換言之,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不管人類認識了還是尚未認識,都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的規律性,中國人稱之為“道”。通過實踐認識,而且經過實踐證明是正確的認識,就是“科學知識”。

在西方“科學知識”沒有引入中國之前,中國人的全部知識都來源於實踐,而且都是經過千百年實踐證明是正確的“中國人的知識”,諸如:中醫、天文、曆法、氣象等等,我們為之命名為“道知識”。中國人“師夷之長”學習的“科學知識”,經過實踐證明是正確的“科學知識”,也是“道知識”。

說《易經》並不全面,因為《易經》是孔子注《周易》而得名。 那就要說《周易》,《周易》是文王“尤里之厄”時 “推八卦”而成。那麼說《周易》還不全面,還要上推到“八卦”。“八卦”是伏羲觀日月星辰、觀自然萬物、觀人民生產實踐總結而成。

那麼“八卦”就真的是伏羲創造出來的嗎?可以肯定的回答,絕對不是。伏羲只是一個集大成者,他集的是伏羲之前,千百年來中國的先民們在與自然鬥爭中總結出來的“道知識”之大成而已。

感謝我們偉大先祖,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綿綿不絕始終都沒有斷代的“中華文化”。《周易》有文字可以考證,即便是在伏羲時代,沒有文字考證,老祖宗也給我們留下了“文化符號”,“八卦圖”、“洛書”、“河圖”這樣的“圖形”就是“文化符號”。再往前推,永不磨滅的巖畫、萬年不朽的玉器,就是我們偉大的先祖與自然抗爭的“文化符號”。這些“文化符號”,就是中華文明的標誌。

有了沒有斷代的文化延續,就有文化發展。遠古的中國先民與自然抗爭總結出來的“道知識”,啟發了伏羲,從而誕生了“八卦”;“八卦”之後又誕生了《連山易》又稱《夏易》,《歸藏易》又稱《商易》,文王集大成而誕生了《周易》,孔子注《周易》為之命名為《易經》,並推舉為“群經之首”。

由此觀之,《易經》是千百年中國人實踐的結晶,是不斷髮展的“道知識”。由此,《易經》是“科學”還是“迷信”不就“涇渭分明”了嗎?

《易經》豈止是實踐的結晶“科學”的結論,《易經》是一部高於“科學範疇”偉大的哲學鉅著,不僅在歷史上有指導意義,對今天如此發達的文化時代也具有指導意義,《易經》始終生活在中華民族中間,從古到今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們炎黃子孫。

研究《易經》的人都知道,在《易經》中能夠找到,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法家思想,乃至諸子百家的思想都能找到。

我們不能說《易經》是“集”百家之“大成”,因為《易經》遠遠早於百家爭鳴時代,只能說諸子百家的思想,源於《易經》。我們完全可以說,《易經》是中華文化之源。

《易經》給我們中華民族的萬代子孫提供了“價值觀”和“方法論”,二者合二為一就是“指導思想”。就是這個“指導思想”使得我們中國民族,千百年來,強盛時不會恃強凌弱;疲弱時還能否極泰來。使得中華文化千秋萬代都沒有斷代,而且還得到了長足發展。

《易經》是一部偉大的哲學鉅著,六十四卦,闡述的是萬事萬物六十四種基本的變化趨勢,換言之,就是六十四種普遍存在的“規律性”,而這些“規律性”又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聯繫的。

六十四卦中相鄰的卦與卦之間,要麼是相輔相成關係,要麼是承上啟下關係,要麼是因果關係,總之都存在辯證關係。而整個六十四卦就是一個有機整體,呈現“陽極生陰,陰極反陽”“泰極而否,否極泰來”的變化週期,就是一個“太極八卦圖”中的“陰陽魚”,而三維空間就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陰陽魚”。

六十四卦中任意一卦,就是“該卦”的變化趨勢;“該卦”的六個爻,就是變化趨勢的發展方向。只要讀懂了“卦象”的“寓意”,讀懂了“卦辭”“彖辭”“象辭”的內涵,就讀懂了“變化趨勢”;讀懂“爻辭”“象辭”的內涵,就知道了應對變化的方法論。這就是我們應對萬事萬物變化規律的指導思想。

當六十四卦中任意一卦中的六個爻發生變化時,就會與其他六十三卦也存在“動爻”和“變卦”的辯證關係。那麼六十四卦一共有384爻,會演變成多少種變化趨勢?就好像圍棋一共有361個交叉點,從有記載的那一天起,圍棋就沒有重複過的棋局一樣。六十四卦的變化趨勢,用“無窮無盡”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有人說《易經》是宇宙萬物的“總公式”也毫不誇張。

《易經》能不能“算命”呢?回答很簡單“能”。“算命”不就是算“趨勢”算“可能性”嗎?不就是根據“規律性”推斷“趨勢”“可能性”嗎?算出來的是“命”,而可以改變的是“運”,《易經》就是告訴我們改變命運的方法論。

佔得“乾卦”並不代表你就會“登峰造極”,“物極必反”“亢龍有悔”也許就是“歸宿”;

佔得“泰卦”並不代表你就會“高枕無憂”,“盛極而衰”“泰極而否”也許就是“結局”;

佔得“否卦”並不代表你就是“倒黴透頂”,“陰極反陽”“否極泰來”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因此,我們一定要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易經》,《易經》本身就是一部哲學鉅著,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偉大辯證法,闡述的是“一群矛盾”之間的辯證關係,是《矛盾體系理論》,是遙遙領先西方几千年的中國人的“哲學”。

只知道一對矛盾的變化情況,這就是典型的西方二元文化的哲學,到今天為止,西方人的所謂哲學,最高境界也僅限於此了。

他們不明白,這種“原始的辯證法”,最多隻有25%的“和諧”,而他們的所謂“和諧”,還是建立在“壓迫”“掠奪”“殘酷統治”的基礎上的。千百年來,西方几乎就沒有停止過戰爭。他們只知道弱肉強食的“征服”,用“強”來殖民“弱”,無休止的掠奪,這就是他們的所謂“零和博弈”。

為了這25%的“好”,西方文化更多體現的是矛盾“鬥爭”的一面。要麼好,要麼壞,今天是朋友,明天就是敵人。這就是西方永遠都不可能出現“大一統”的局面,他們沒有“國家”的概念的原因。

到如今,西方的二元文化哲學,在中華多元文化哲學面前,還只是相當於“幼兒園”水平。所以,我們最不怕的是西方人“亮肌肉”,我們最歡迎的是與西方人“鬥智”,因為,他們的祖宗沒有給他們留下優秀的文化遺產。更值得中華兒女慶幸的是,他們到今天為止,還沒有人讀懂中華文化,而我們通過學習,對他們的文化卻瞭如指掌。


孟小春大白話國學


實際上易經既不是科學也不是迷信,而是屬於超科學的易道之學。我讀過易經,雖然不能盡情領會其中之奧秘,但我自己覺得,它非常值得一讀。

易經的內容最早只是記載大自然、天文和氣象等的變化,古代帝王作為施政之用,百姓用為占卜事象,它是我們人類社會最寶貴的財富。

易經的起源與發展要比現代科學早得多,它的確不能被定義為科學。並且,兩者不僅起源時間不一樣、萌發地點也不一樣。

易經作為超科學的易道之學,它在我們人類社會中可以對各個學科各個領域提供靈感和智慧的啟迪,就像物理學中的正負電子的運動,可以用《易經》中的陰陽變化規律來推理等;在建築方面,可以運用易經風水學進行涉及,在這方面,我們國家的古建築,故宮正是運用易經原理設計的。

而迷信並不是傳統文化中所有的專利,迷信所指的是,在沒有完全理解認知的情況下,就對事物盲目的相信,這才是迷信。





易心向上


問題是“你認為……”,那麼就談談我個人對《易經》的看法。

首先,作為普通讀者,我總是覺得國學大師們誇大了四書五經的各種價值,有誤導之嫌。這裡不便展開討論,只談談《易經》。

我首次接觸《易經》,是在90年代初。當時野心勃勃,買來《易經》英漢對照版,想把它翻譯成世界語,對國外的朋友介紹中國經典。通讀之後,恕我直言,沒有發現任何文學藝術和科學價值,除了那64卦圖,的確可以對應二進制。本人專業是數學,驗證一下64卦圖的二進制機理舉手之勞,也很興奮。後來查閱資料,萊布尼茲發明二進制根本與《易經》無關,我就打消對老外吹牛的念頭。當然啦,無論是巧合還是《易經》作者有意為之,二進制體系實實在在體現在書中。

我放棄了翻譯原文的打算,但為了對得起自己辛辛苦苦讀完全書的過程,根據64卦的文本,以詩歌的方式“詮釋”了64卦。不久之後,這64首詩歌結集在法國出版。再後來,這個集子又收錄在本人世界語原創詩集《安泰之歌》(kantoj de anteo),在美國出版。從文學層面來說,我是感謝《易經》的。客觀講,我為推介《易經》也算有功之臣。

為何我會把《易經》詩歌化呢?看看第一卦吧:

第1卦
乾為天(乾卦)自強不息

上上卦
象曰:困龍得水好運交,不由喜氣上眉梢,一切謀望皆如意,向後時運漸漸高。這個卦是同卦(下乾上乾)相疊。象徵天,喻龍(德才的君子),又象徵純粹的陽和健,表明興盛強健。乾卦是根據萬物變通的道理,以“元、亨、利、貞”為卦辭,示吉祥如意,教導人遵守天道的德行。

其中“困龍得水好運交,不由喜氣上眉梢,一切謀望皆如意,向後時運漸漸高。”不就是詩歌嗎?我利用文本中的意象,擺列組合,拓展發揮,自然就把“卦”轉化成詩了。

詩歌可以天馬行空,故弄玄虛,分行文字沒人敢說不是詩歌,因為評論者害怕被人指責不學無術。

我承認我不學無術,一直認為《易經》被故弄玄虛了。我也真真切切不知道易學大師們如何運用《易經》算命、預測吉凶、尋人、起名、婚配,指導風水、人生、經濟、治國等等。

親愛的今日頭條朋友們,你們從上述引用文本中看出了什麼呢?哪一點反應了科學?

我相信,《易經》成書伊始並沒有迷信的成分。《易經》被後人迷信化不是《易經》的過錯。就像《詩經》,除了幾句家喻戶曉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類,那些雅、頌真的有文學價值嗎?至少我不會指導我的子女去讀《詩經》。我被誤導了,或者我誤解了經典。歷史學家研究經典另當別論,比如於丹講《論語》,她有她的道。

再次聲明,我不學無術,只能有如上認識了:《易經》成了迷信,與科學無關。真實想法,不怕貽笑大方。


Anteo


一,易經是古代人智慧的結晶,是國學經典,它的陰陽消長理論,給後人有啟發性的教益。說明事物都是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人們對待事物,要以中為度;

二,引申在生活中,有些人要禁止自己的過激行為,比如:抵制正常的公共秩序、酒駕、襲警、襲擊公交司機等;

三,易經引申了為人處事的道理,要以中為度,不可過於熱情,或過於冷漠;

記得我同學的弟弟選了一個女朋友,兩個月後,全家結伴旅遊,大家對九寨溝山水驚呼時,那個女孩子,面無表情,從未有所感嘆和激動,旅遊的氣氛被她破壞了,回來兩個人就分手了。

四,易經是一部奇書,有著常人難解的奧秘,有其科學性和啟發性。





路人粉莉莉


首先這個問題,借用曾仕強教授的話說,定義周易為迷信的人,你先問問他看過周易嗎?如果看都沒看過,怎麼能定義為迷信呢。

就連孔子看完都給易經做注,寫下易傳。

命運確實是客觀存在的,現在我們口中所說的命理,是來源於周易,而周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裡面的哲學思想和理論上下傳承兩千多年,不是任何東西可以抹滅掉的。

而山,醫,命,相,卜,稱為玄學五術,殊途同歸,其中中醫更是譽滿全世界,這些都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墨琰易道


《易經》又稱《周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其內容包括《經》和《傳》兩部分,包含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哲學和人文實踐等內容,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作。那麼,《易經》到底是科學還是迷信呢?


我認為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待。說它是迷信,可它又有科學的一面,說它是科學,可它又有迷信的一面,所以這可以說是一個有著模糊答案的問題。首先,《易經》中記錄有各種卦辭和爻辭,這是古人(包括今人)用來占卜用的,也就是我們現在的算卦,從這點來看,算卦與科學是背道而馳的,是相對的,並且算卦也經常與迷信沾邊,被歸為迷信,那我們就可以說《易經》是迷信了。

當然,《易經》中除了占卜之類的東西,還存有自然哲學和一些人文實踐等內容。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都是我國古人經過長期的實踐經歷所歸納總結出來的,這些辯證的思想後來為我國哲學的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由於有一定的實踐經驗,所以我們透過這些哲學道理又可以稱《易經》是科學的。並且《易經》中涉及天文,地理,樂禮,兵法,算術等方面的內容,對後世各個學科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有些內容經過了實踐的檢驗,也可以說是真理的,科學的了。



《易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大道之源,討論它是科學還是迷信已經顯得沒那麼重要了,不管它是科學也好,迷信也罷,我們中華兒女都要認識到它的價值所在,學習其中的思想與智慧,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時間史


用“科學”或“迷信”來定義《易經》,都不妥當。

《易經》有兩套系統,一套是巫術,一套是哲學。作為巫術的《易經》,是它最初的面目。作為哲學的《易經》,是儒家的經典。

《易經》的筮法,以數目為基礎來判斷吉凶。數目的神奇,大約吾國先民已有深刻的領會,所以相信數目自帶魔力,覺得宇宙的奧秘在數字之中。另如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萬物由火、水、土、風四元素構成,它們又都是由數字演化而來。

直到現在,人們還對“奇數”、“偶數”每生好惡之心,也許便是那些巫術的遺蹟。

人生有數,凡事都有定數。似乎那本賬早就算好了。八卦專家用一種基於數目的神秘的方法,得出一卦,然後趕緊翻書,打開《易經》,找到相應的卦辭、爻辭,就啥都明白了。《易經》的筮法,從早先在甲骨上的卜法演化而來。卜法大多用牛的肩胛骨,鑽、灼,然後根據兆像研判吉凶。卜法的兆像據說有一百二十體,但有時新出現的兆像並不能歸到其中,便得再造新辭。筮法則精密些,卦數是一定的,卦爻辭是一定的,翻書可得,確實比較容“易”的。

筮法早已失傳,《易經》裡的卦爻辭如今也不好懂。有些卦爻辭並不聯貫,像是拼湊在一起似的。也有可能是當時的卜筮官故意為之,自秘其技,豈能讓外人輕易看明白。(原諒我的小人之心)

作為巫術的《易經》,確有幾分迷信的臭味。但也要看你對卜筮的認識及態度。如果認為卜筮便能確知未來,大約將成為迷信。如果認為卜筮是為了表示重視,是為了表示對做重大決定的慎重,是順人之情,而不是為了求以得之,那就不是迷信,而是一種詩意。

《易經》成為儒家的經典,大約是在戰國末期。孔子不講怪力亂神。《古論語》說的:“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句話,不一定靠得住,因為另一版本《魯論語》中是“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孔子所教授的,也只是《詩》、《書》、《春秋》這些。孟子治《詩》、《書》頗精深,《孟子》中時有稱引,也未見說到《易》的。戰國末期,陰陽家及道家學說盛行,比如鄒衍先生,混得風生水起,不像儒家那般不招待見。也許是在此背景下,儒家重視起這部《易》來。他們並不是解釋一下《易》的卦爻辭就完事,而是下了大功夫,借卦爻辭闡發儒家的倫理思想和政治哲學,當然也吸收了一些道家的思想。這就是所謂《易傳》。較有系統的即是象辭和彖辭。此外還有《文言》、《繫辭》等,後來又發現《說卦》《序卦》《雜卦》三傳。似是彙集眾說而成。到了漢代,《漢書·藝文志》便把《易》列為“六經”之首了。並且把伏羲神農文王周公孔子等聖賢與《易》都聯繫上,這樣,本是卜筮之書的《易》就高大上偉光正起來。



作為儒家經典的《易經》,自然不是迷信,而是一種哲學。

“六經”皆史也。如果說《春秋》是明顯的史,那麼《易》則是隱藏著史的道理的。把卜筮的《易》與哲學的《易》結合在一起,可以理解為《易》是根據以往的事實總結出一些原則和道理,再用這些原則和道理推測現在和將來的趨勢。這樣,《易經》是社會學。


莫安排


易經是天道運行規則,形而上謂之道,就是道,易經是華夏民族文化核心,是源頭活水。

道生無,無生有,天人兩分以後,人們只能感知眼睛看到的有,對於有之前無無法感知,很多就理解不了天人合一,遵循天道自生自化的過程。

大自然其他生物都遵循天道自生自化,不需要人道人為推動,因為道生萬物,化萬物,出生入死,生生不息。因為人已經脫離天道太久。

科學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象學,象學的盡頭是易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