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古代都喜歡用三和五來記述和表達呢?

Death_Adder


為什麼在古代都喜歡用三和五來記述和表達呢?

這個問題歸類到文化類別可能更恰當。

1.古人為什麼崇尚用“三”?

這要先弄清“三”的本義。《說文解字》說“三”,天地人之道也。

在《說文解字注》中,就說得更具體,它不僅說“三”是數之名。為“天地人之道也。”還引用陳煥注說,數,即是指易數。三,為成數。三兼陰陽之數而言。一下曰道立於一,二下曰地之數。王(疑為“三”誤)下曰三者、天地人也。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其字與乾卦的符號幾乎是相同的:

又說,二下曰從一耦一。以一儷一也。此曰一耦二為三。以一儷二也。三畫而三才之道在焉。故謂之成數。

因此,三,好比乾☰卦三爻,有天地人三才融合於“道”並存於“自然”的象徵。乾,元亨利貞。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終,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尚三,其實有追求道法和自然,期盼世界、事業生生不息興旺發達的潛在的意願。

與其說古人尚三,不如說是古人尚“道”。

古人尚三,用詞非常豐富,如:三徑、三緘其口、三年五載、三人成虎、三清、三元、三教九流、三秋、三界、三五、三昧、三生、三輔、三臺、三山、三十而立、三甲、三老、三從四德、三冬、三陽開泰 、三綱、三焦、三寶等等。

2.古人為什麼崇尚用“五”?

五,其實是陰陽在天地之間交午的形象。其甲骨文、金文、小篆形象都很相近,如:

其一上一下,成“二”,表示天地,中間的X表示陰陽交午。X,在新石器時代就普遍存在。

陰陽交午,是原始先人觀察太陽得到的認識。從中得到日月運行的規律,以及天地萬物與太陽運行規律的關係。甚至可能由此產生曆法,形成太陽崇拜。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五”,潛藏著表示天地之道,與道法自然深奧的道理。

五,又專指五形,所以《說文解字》說其為: 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謂之神。天地不過陰陽盈虛消長的載體,萬物不過陰陽周流的表現。而“五”蘊含其義。所以尚五就不奇怪了。

五,五方五行之中,用易數來說,其位在中。中國傳統文化尚“中”。其實也與此有關。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與“五”的深刻內涵其實是相通的。

古人用五表達的例子也很多,如五行、五光、五穀、五色、五聲、五味、五服、五福、五刑、五嶽、五德等等。


水煮周易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但可以試著解釋一下,三或者五都是代表極數,《易經》《道德經》都會說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三得九,九為最大,五也算個極數更是多見,五體投地,代表全部的佩服,人有五官,一隻手是五指,天地造化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功勳卓著莫過三皇五帝,開天地闢未來有了泱泱華夏。人間帝尊莫過九五,也是一種尊崇。(當然了小三可不受女人待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