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腳,小荊州,傳承六百年的記憶

六百年的風雲變化,小鎮商業繁榮的古今傳奇。

在烏江上游的三岔河畔,回龍溪蜿蜒流淌。“龍溪夜月”、“九獅拜象”等景色引人入勝,明清古街的青石板路上人聲鼎沸,一派繁榮的景象。

這就是巖腳古鎮,舊稱“羊場”。雍正七年雲貴總督鄂爾泰將滇黔驛道改道,把湘滿驛(盤州)至安莊驛(鎮寧)的驛道改從郎岱廳毛口經西陵渡過北盤江,在盤州廳蒿子卡與舊路相連。

這一改道使巖腳成了連接川、滇、黔的交通要道。在這之前,巖腳就處在水城到安順,大兔場(納雍)到郎岱,平遠(織金)到郎岱的驛道交匯點上。

巖腳,小荊州,傳承六百年的記憶


巖腳,小荊州,傳承六百年的記憶


巖腳,小荊州,傳承六百年的記憶

巖腳因地處交通要道而成為了繁華的商埠。乾隆十九年設置羊場巡檢司,民國三年改羊場巡檢司為羊場分縣。

巖腳古鎮不僅是商業重鎮,也是手工業發達的製造業重鎮。有六百四十年曆史的巖腳古鎮湧現了代表“文、武、農、商”的四大家族——龍、彭、夏、田。

“龍家的頂子”,意即文。位於鎮中心的“東洋樓”,建於民國初年,為三層石木結構,是具有中國傳統的三合院形式,又有日本近代元素的建築。這座“東洋樓”為龍家所建,龍幼安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與國民黨二號人物何應欽同窗。龍幼安回國後,成為貴州農學教育的鼻祖、貴州農學的先驅、貴陽農業學校的創始人,是六盤水的第一位留學生。

“彭家的漢子”,說的是彭家出武將,一代北伐名將彭公武就是巖腳人,與朱德、楊森、熊克武同為雲南講武堂同窗。

“夏家的穀子”,指夏家擁有巖腳眾多的土地,眾多的水田,所以,夏家收的租子——穀子很多。

“田家的銀子”,指田家在古鎮的生意做得很大,賺的錢很多,是有名的富商。

巖腳,小荊州,傳承六百年的記憶


巖腳,小荊州,傳承六百年的記憶


巖腳,小荊州,傳承六百年的記憶

巖腳古鎮除了四大家族之外,由於商業繁榮,從業者眾多,各行各業都十分發達,湧現了鐵器一條街、銀飾一條街、斗笠一條街、裁縫一條街、美食一條街的盛景。

新中國成立以後組成了“八大社”:斗笠社、面業社、鐵業社、運業社、油炸社、理髮社、縫紉社。

這一切的一切無不是這座六百年曆史古鎮的記憶、無不是這種商業重鎮的靈魂。滄海桑田留給這座古鎮的是曾經的濃墨重彩,現在的淡淡的回憶,甜蜜的回憶。

願巖腳古鎮的明天更將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