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什么现在疗效不好了?来看看蒲辅周的传奇……


中医为什么现在疗效不好了?来看看蒲辅周的传奇……


  周恩来总理曾向一位川籍中医问道:“你给我开的药为什么特别灵?”那位医生风趣地回答说:“别人把你当总理医,我把你当病人医,总理的病非医生所医,病人的病,自是医生可医的。”此人就是周恩来的保健医生蒲辅周。

蒲辅周(1888-1975),现代中医学家,四川梓潼人。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热病。伤寒、温病学说熔于一炉,经方、时方合宜而施。在几次传染病流行时,他辩证论治,独辟蹊径,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为丰富、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曾任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生前担任我们最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保健医生。蒲辅周一生勤于临床,著述较少,除发表的几篇论文外,其临症医案经学生门人整理出版者有《蒲辅周医案》和《蒲辅周医疗经验》等。
  
  蒲辅周一向对自己严格要求,从不文过饰非。他早年在家乡行医,且已享有盛誉,但由于一次偶然的医疗失误,他便毅然停诊3年,闭门读书,反思自己的不足。他这种从严要求的治学精神,使他在临证时能分辨细微,审证诊脉之准确较他人更胜一筹。如在一次为一重型乙型脑炎患者会诊的讨论中,出席的医生都认为该患者高热灼手,胸腹痞满,已3日不大便,脉沉数,苔黄腻,可以用泻下的方法治疗。而蒲辅周却认为,虽胸腹痞满,但痞满而不坚,脉象不是沉实而两尺呈现滑象,苔厚腻而非老黄,所以不需用下法,大便会自行排出。正当医生们认真剖析,意见渐趋一致时,护士来报告,说患者已下溏粪。他认证之准确,令同仁叹服。


  

1969年,蒲辅周会诊一肝炎患者。肝功能虽转正常,但因肺部感染咳嗽,血象高,血沉快,24天发热不退。历用多种抗生素和中药,都无效。蒲老见其汗出多,微恶寒等。舌质艳红,有裂纹。脉弦大按之无力。断为气阴两伤,治以固卫养阴,甘温酸敛,甘麦大枣汤合玉屏风合剂化裁。经治医师怕停抗生素出意外,病人又拒服抗生素,医师与家属商定,将抗生素佯装蒲老中药的“药引子”,让其服用。服蒲老中药后,第三天体温正常。经治医师说“药引子即抗生素,要继续用。”怎料患者拿出一纸袋说:“药引子全在这里。情况转好,体温下降,全是蒲老中药的作用。”西医顿显窘迫和尴尬。连北京高年资的西医均为折服。认为中医药不但能治慢性病,而且善于治急性病。称蒲辅周取得的是震惊医坛的显赫治迹。


蒲辅周少时名启宇。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生于四川梓潼县城西西溪沟(今潼江村)。启宇七岁即读私塾。白日课读,晚间习字或听祖父讲《幼学琼林》、《千家诗》。启宇从小养成勤奋好学品质。十一岁涉猎诸子散文。《论语》多篇已能成诵。


  1903年,蒲启宇十五岁,开始随祖父,父亲学医。白天侍诊,晚上读书。从《内经》、《难经》、《伤寒》、《本草》、《金匮》到《外台》、《千金》以及叶天士、吴鞠通、闫纯玺、李恒超、愈根初等诸家著作。祖父教诲,一读二思三临床。耳提面命,严格课导。每至深夜,不知疲倦埋头苦读。诸如《灵枢本神篇》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气少”。《伤寒论》中的“汗出不可令如水淋漓,如水淋漓,病必不除”。叶天士的“不可就认板法”。等等重点字句,又勾又圈,反复背诵。
  1906年,启宇18岁出师,坐诊县城东街“杏林药堂”。梓潼贫困山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来,不是大旱,便是水涝。青壮年外出乞讨,老弱病残饿死病死不少。人民极端贫苦。瘟疫时时发生。启宇对就诊病人,一丝不苟,认真诊断,活人很多,小有名气。
  一天,启宇从帝主宫(现川剧团处)前过,见一堆人,面带戚容。一妇人衣服蓝褛,跪在一小儿前抢天呼地。儿脸蜡黄,又瘦又小。旁吐一滩,双眼不睁,浑身抽搐。启宇一见,分开众人,顾不得肮脏,用长袍把病人一裹,直奔回杏林药堂。众人哗然。有认得的说:“好了,蒲老师来了,有救了”。街上人如鲫鱼过江,齐拥向杏林药堂。启宇将小儿平放,让伙计拿来碗和清油,手脚之麻利。采用刮沙法,用碗口沾点清油,从上至下自风池、风府刮至骶骨两旁;又从手弯,腿弯刮,过劂阴、太阴穴位。只见皮肤出现紫红点。病儿不再四肢抽搐,平缓过来。慢慢睁开眼来。围观的人们欢声雷动。小儿母亲“咚”的一下给启宇跪下,磕头叫:“菩萨,活菩萨”。从此,市面上传开了杏林药堂有个蒲“神医”。

  1908年,启宇为感激病人的赞誉,表示他济世救人的志向,改启宇为辅周。取辅助贫弱,周济病人的意思。
  1911年,蒲辅周人年青,侧隐心很重。看病不分时间,地点。有时路遇病人,田坎地角一坐,便拿脉处方。还叮咛如何煎药。平易近人,医术又高,很受县人欢迎。
  1921年七月连日大雨,潼江水涨路阻,城墙倾倒四十余丈。庄稼被淹,米价飞涨。县城鸡市拐(现紫阳街)拥集大批灾民。蒲辅周早出晚归为灾民义诊,施药。
  1932年,蒲辅周置田二十亩,创西河义渡。
  1934年,蒲辅周又拿出节俭之资,买田五十亩创办“同济施医药社”,请名医免费为贫困者诊病,捡药。乡民拍手相庆。蒲辅周成为潼城百姓有口皆碑之人。
  1935年,蒲辅周与弟子薛崇成来成都,住成都会馆。同年冬天,成都温病流行,病人拥堂塞铺。四十七岁的蒲辅周详细诊断,认定系“寒包火”,即用麻黄开表。可是当地“麻黄发汗过峻,成都人禀赋薄,禁不住发表”的观念根深蒂固。病人见方后不敢取药。改它药代替又无效。辅周思索再三,便将麻黄研末为引子发放。果然,经他看病的无不效验。于是名噪省城。
  接三弟来信说,梓潼霍乱流行,一天死数十人。辅周面戚心悲。立即汇二百个大洋处方一张。要三弟将治霍乱药方抄写四处张贴。将汇款买药,半价发售,贫穷的分文不收。

  1941年,蒲辅周五十三岁喜得第二子,取名志孝。此子禀赋酷似乃父。长大,辅周留身边传医。果然,而立之年志孝即成名乡梓。
  是时,辅周积极支持从四川医学院毕业的弟子薛崇成走中西医结合道路,让其考入华西大学,并选择神经专业。辅周说:“若古人固步自封,今《本草》便只有一本了”。
  1955年,中央根据毛泽东 1954年6月作的“即时成立中医研究机构,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批示,作出贯彻中医政策的指示。《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卫生部成立了中医研究院,向各省征调著名中医,担负科研、教学、医疗重任。全国各地共调有30多位中医。蒲辅周是其中之一。
  

中医为什么现在疗效不好了?来看看蒲辅周的传奇……


中医为什么现在疗效不好了?来看看蒲辅周的传奇……

1956年,北京地区流行乙型脑炎,死亡率很高。儿童医院,第一传染病院都住满病人。许多医生仿效石家庄地区治疗乙脑经验,仍用白虎汤,结果屡试无效。人们大惑不解。甚至怀疑白虎汤对乙脑的疗效。后辅周往视。蒲辅周翻阅文献,通过客观仔细全面分析,认为去年石家庄地区发病,是因久晴无雨,天暑地热,属暑温偏热,采用的白虎汤,可辛凉透邪,清气泄热,切中病机。然而,今年北京地区发病,久雨少晴,天暑地湿,势必温热交蒸。人得病虽是暑温,但应偏湿。蒲辅周投药改用湿温法诊治。遣用杏仁滑石汤,三仁汤等芳香化理,通阳利湿之方剂,大获神效。使许多垂危病人起死回生,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


  1958年,一产后血崩不止的妇女,虽经注射及口服药物,输血,刮宫等措施治疗,八周后仍血块及浓汁流出。面唇苍白,声低气怯。身痛肢麻,肤肌甲错,面目四肢浮肿,六脉微细。请辅周会诊。辅周诊为流血过多,气血两虚,冲任受损,六脉失统,升降失和,营卫不谐,气不帅血,血不固气,已属危笃症候。辅周细问知其尚能进薄米汤一碗,胃气尚存,还有运药剂之能。便予固气止血剂九付,血流减少,食欲转好。又改投黄芪建中汤加党参、当归、阿胶以补气生血,调和营卫,一剂而血止。续进气血双补及血肉有情之品,复还其旧,竟全愈。病家感激之至,蒲先生蜚声中外。



中医为什么现在疗效不好了?来看看蒲辅周的传奇……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请相信,如果缘分十足,你一定会被治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