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規定秦國士兵斬獲一顆首級就能晉升一級爵位,那秦國爵位含金量如何?

吧吧娛姐


軍功爵制度在秦代更加類似於一種軍銜制度,它的含金量還是非常高的

“二十級軍功爵位制”是戰國時期秦國獨創的一種軍功爵位制度,目的是為了調動士兵們的積極性,打壓那些整日無所事事的世襲貴族子弟。

這項制度是由商鞅所獨創,共設立20級爵位,士兵只要在戰場上斬殺敵人一名“甲士”,就可獲爵一級。

1、公士

2、上造

3、簪嫋

4、不更

5、大夫

6、官大夫

7、公大夫

8、公乘

9、五大夫

10、左庶長

11、右庶長

12、左更

13、中更

14、右更

15、少上造

16、大良造

17、駟車庶長

18、大庶長

19、關內侯

20、徹侯

自從商鞅頒佈二十級軍功爵制度後,秦國"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而"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軍功爵制度打破了春秋戰國以來的貴族世襲制度,給庶人晉升提供了機會。雖然秦國不是第一個提出軍功爵制度的國家,但是秦國的軍功爵制度卻是最完善的。

按照秦法規定,士兵在戰場上斬殺敵人“甲士”一名,就可獲爵一級,士兵只要拿著敵人的人頭就可以去領賞。

古代人以頭為首,拿一顆人頭就可升爵一級,因此後世就將人頭稱之為“首級”,我們在《三國演義》中經常可以聽到“取汝首級”的話,“首級”的意思就是來源於秦國的“二十級軍功爵位制”。

秦國的“二十級軍功爵位制”的含金量是很高的,例如其中最低一級的“公士”可享有歲俸約五十石,同時另有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雖然公士、上造、簪嫋這些低級爵位仍需要在軍中服役,但是他們在軍中的待遇是比一般士兵好很多的。

軍功爵位固然是個好東西,但是好東西肯定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

首先秦軍所指的“甲士”可不是指普通士兵,必須是敵軍精銳士兵或軍官才可以,否則一場大勝下來秦軍斬殺敵人首級10萬顆,豈不是要加封上萬個軍功爵位,一個國家怎麼可能供養這麼多軍功爵位,這明顯是不符合常理的,所以斬殺的首級必須是敵人精銳士兵,輔助後勤保障的民夫是不算的。

其次秦軍是以“伍”為單位作戰的,一伍裡面有五個人,這五個人中假如有一個人戰死,那麼其他四人均受罰。假如有兩個人戰死,那麼其他三人的罪行更重。如果想抵消罪行,就只能通過殺敵做補償。

也就是說一個小隊如果戰死一人,那麼這個小隊要斬殺一個敵人才能功過相抵,而想獲得軍功爵位,就要使對讓的傷亡高於自己的傷亡,這是非常困難的。

當然,為了防止戰時搶人頭影響軍隊團結,秦法還規定,凡是在攻城戰中斬殺敵人首八千以上,野戰中斬殺敵首二千以上,就是全功。凡立全功的部隊,就對全軍進行賞賜。

但即便如此,想獲得軍功軍功還是非常困難的,即便是白起這樣的“人屠”,其軍功爵位也不過是第十六級的大良造,而制定軍功爵制度的商鞅,其軍功爵位也是大良造。大良造以上的軍功爵則是授予高級官員和王室成員的。而對於普通庶人而言,能升到第五級大夫就非常幸運了,再往上就不可能了。

不過軍功爵和貴族爵位還是很有區別的,軍功爵一般是不能世襲的,只是代表軍功,相當於今天的軍銜,而貴族爵位卻是世襲的。需要說明的是,軍功爵制度並沒有完全代替貴族爵位制度,例如白起的軍功爵是大良造,但是其貴族爵位是武安君,“君”是戰國時期僅次於王的爵位,例如戰國四公子的“平原君趙勝”、“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信陵君魏無忌”。

(武安君白起)


千佛山車神


商鞅規定斬一顆首級就能晉升一級爵位嗎?若是這樣,那麼斬個幾十人爵位不就到頂了,若二十等爵制有這麼簡單,那麼秦國的徹侯就一大堆了。故秦國的爵制當然沒有這麼簡單,而且秦國的爵位獲得的方式也不只有軍功這一種方式,下面來說說。

二十等軍功爵

所謂斬一首,爵一級的說法是出自《韓非子·定法》,其雲:“商君之法曰:斬一首者爵一級…斬二首者爵二級…”這是通過軍功的方式來獲得爵位。按照學者研究出來的結果表明,這種一直持續到斬五首者,爵五級。之後就是率50人得16首以上才能爵六級,然後第十級以上的爵位如何獲得就已經不詳了。

若是光通過斬首就能得到爵位,那麼長平之戰結束後秦國獲得侯爵之人應該比比皆是,但是根據現存的史料記載,秦國的侯爵並沒有很多。可見秦國的爵位,越到後面就越難以獲得,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還有這各種相應的附加條件,比如控制己方的傷亡人數等等。



含金量嗎?

秦國賜爵的方式有幾種,比如因官賜爵,因吏賜爵,因軍功賜爵,因納慄而賜爵,因移民賜爵以及對普通庶民賜爵等等。總得來說,秦的爵位可以分為民爵和官爵兩大部分。民爵從第一級公士到第八級的公乘,大多數是授予庶民的,而第九級五大夫以上的爵位一般授予官吏。

那麼秦爵的含金量高嗎?二十等爵制不僅僅只是爵位,而且還能相應的獲得田地與宅地以及免去奴隸身份等很多方面的好處。所以長平之戰在最後決戰之時,秦昭襄王發動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去前線,並且“賜民爵各一級”,可知秦爵的含金量還是蠻高的,不然也不會用這種獎勵辦法來提高戰士的積極性。這種雖然是民爵,但更能體現秦爵位的含金量。




總之秦爵位的含金量高才能使得人們為之賣力,但同時越到後面就越難以晉升。其實想想也知道,若是很容易就能達到頂級,那麼這爵位有多少含金量可言?不就是因為晉升到後面越難,獎勵越高,含金量也就體現出來了嗎!


淡看天上月


這是商鞅創立的

二十等爵

只有第一等爵——公士,才是“斬獲一名甲士首級,晉升一等”。

也就是說,你殺了敵方一名披甲的士兵的首級,就能晉升一等爵。

看似很容易,秦國連年打仗,殺一人不容易嗎?

可是要看清楚哦,是“甲士”哦,可不是一般士兵,一般士兵是不披甲的。

“甲士”一般都是隊長之類的小官了,要不就是衝鋒死士,沒那麼好殺的。

就算你僥倖獲得一等爵位,在想往上晉升也是困難重重,不再是殺一人就可以的了。

單靠拿人頭,也只能升到第四等爵

想往上升,就要靠集體功勳

只有團隊打了勝仗,才能有功勳。

這也是為了

讓士兵在戰場上知道協作,而不是一味的搶人頭

要知道,那個坑殺趙國40萬人的,人屠白起,也不過是16等爵

已經是軍人能獲得的最高榮譽了。

秦國之所以有這樣的制度,就是為了刺激將士奮勇殺敵

但是自古作戰,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白起一戰殺趙國40萬人,可是自己也損失20萬人。

有多少人能活著拿到爵位,但是人們還是在這條追尋功勳的道路上,前仆後繼

雖然是最低的爵位獎勵可是相當豐厚

《商君書》明確規定,一等爵,獎勵良田100畝

,一座佔地9畝地大房子,還給配一名傭人

這是許多人一輩子都得不到的,所以才有人願意為此而拼命

但這也只是統治者畫下的一張大餅

,很少人能夠吃的著。

但是真要是得到了,那就是實打實的好處含金量非常高

這也是秦國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老蟲


大秦二十爵位從下到上依次為: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我們又都知道秦國能夠一統六國,軍功爵制功不可沒,因為當時的爵位有著極大的誘惑力。那麼,看上去如果斬獲一顆首級就能晉升一級爵位,如果小兵足夠厲害的話,僅僅一場戰爭豈不是就可以走上人生巔峰?

然而!

你以為軍功授爵全部是按照一顆首級就升一級爵位的原則來的?呵,年輕!

下面跟著我劃重點:秦國軍功爵制共有二十級,靠著個人勇武斬首,最多能升到第四級“不更”,再往後就得看你的團隊殺傷和自己損失,計算之後一旦發現殺傷和損失之比過低,就會削爵乃至軍法處置

換句話說,只有團隊殺敵多過損失才記軍功,殺敵和損失相當則無功無過,損失多於殺敵則集體有罪。且如果一戰下來自己的團隊如果敵兵首級一個都得不到那你就要被斬首了。而且就算你戰神附體,個人連殺二十人,且割下二十人的首級,也不能確保帶著團隊的你和部下能晉爵。因為商君之法規定,必須是你的團隊手下斬首三十三人以上(不鼓勵軍官親自搏殺),這才能“盈論”晉爵。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就算只靠著首級升到前四級的爵位,也算了不得了,為什麼呢?因為只要到達前四級爵位,也算得上是變成“高富帥”——貴族了。哪怕是最低等級的“公士”,那也是響噹噹的“士”了。按照春秋戰國時候貴族劃分等級,是天子-諸侯-卿大夫-大夫-士,不過這些人都是靠著血脈做到的貴族

,現在秦國一個庶民,可以靠著自己的戰功成為一個“士”,雖然僅僅是最低級的貴族之列,但難道不值得高興嗎?

等到升級升到“不更”的時候,你再也不用服更役了,但基本上就再也沒有單打獨鬥的機會了,擔任軍官已然是必然的事情。少則三人,多則十五人,而他們都是你的下屬,這個時候你就要為他們考慮了,不僅僅是考慮他們的生命安全,還需要考慮你自己的功勳。

只要考慮到秦軍獨特的斬首計功特色,必然馬上清楚這種計算方式會帶給管理多大的難處——如果有下屬斬首對方敵人,你們全隊必然要馬上掩護,協助他割下首級。否則,人人都浪戰而亡,戰後清算的時候,你這個小隊長就算到頭了。

不過,一般情況下,就算從不更爵位開始後的軍功爵越來越難獲得,但是,靠著自己的努力和搏殺,確實存在確確實實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因此,在《商君書》裡面寫著:“民聞戰而相賀也,起居飲食所歌謠者,戰也”,“民之見戰也,如餓狼之見肉”。


戴老師講歷史


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殘酷的一段時期,儘管當時的人口規模不是很大,可是戰爭規模卻是空前,甚至比後來的許多亂世猶有過之。比如長平一戰,秦趙兩國投入的兵力就都在大幾十萬,光是趙國陣亡的將士(包括被白起坑殺的),就有四五十萬。如此慘烈的戰爭,古今中外都是罕有的。

所謂的戰國七雄之中,最出名,實力也最強的,就是秦國了。在當時,秦軍有“虎狼之師”的稱謂,令敵人聞之喪膽。正是靠著這支軍隊,秦王政才能成功地一統天下,讓戰國上百年的硝煙得以暫時消弭。

秦國的勝利,從根本上說,得益於孝公時期商鞅變法的成功。商鞅是當時有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原本是衛國人,據說是衛國公室後裔。早年曾求仕於魏國,但不得志,後來轉投秦國,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並開始掌握大權。

自此以後,商鞅就將自己的才能以及抱負一一施展出來,並讓秦國的國力迅速提升,也讓秦國的軍隊從此有了“虎狼之師”的稱謂。

商鞅改革秦國的爵位制度,將其細分為二十級

商鞅將秦國的軍功爵位一共分為二十級,從一級公士、二級上造,一直到二十級徹侯。

這二十級爵位中,最出名的,應該就是“大良造”了,因為戰國四大名將中的白起以及王翦,就都曾擁有過這個爵位。然而它還並非最高爵位,只不過在二十級爵位中排名第十六而已。但這已經是一個普通人憑藉軍功能夠達到的最高爵位了(以白起之強,尚且如此)。

在此之上的四大爵位,只有出身公室或者皇親國戚才可以享有,比如秦昭王的舅舅魏冉,就曾獲得過徹侯這個最高爵位。

普通人可通過斬獲敵人首級來獲取爵位

商鞅之所以要改革秦國的爵位,為的就是激發秦軍將士的戰鬥力,因為爵位是可以通過斬獲敵人首級來提升的。比如最低級的公士爵位,門檻就非常低,只需要在戰場上斬獲一名敵人的首級就可以獲得。

正因如此,秦軍上了戰場,就彷彿磕了藥一般,因為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能夠僥倖殺掉一名敵人,並割下他的首級,就可以回去受封爵位,從而實現“階層跨越”。然而戰場畢竟是非常兇險的,秦軍將士如此拼命,難道“階層跨越”對他們來說就真地這麼有吸引力嗎?

先秦時代,階層跨越非常困難,對普通人吸引力極高

如果是今天,讓一個人冒著生命危險來博得階層跨越的可能,想必絕大多數人都會打退堂鼓。然而在那個年代,這種獎賞卻對普通人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這是因為,先秦是一個階層嚴重固化的時代,從最高一級的王(周天子以及後來稱王的諸侯),再到諸侯(公侯伯子男),再到大夫,再到士,都是嚴格世襲的。下級階層的人想要實現跨越,難度極大,除非是立下大功。

比如秦王先人,商周交替之際由於是支持商紂王的,被從諸侯貶為庶人,後來因為為周王室養馬有功,才從庶人上升為大夫,又花了兩百多年時間,因為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而被封為諸侯。秦王祖先的階層跨越,可是以百年計的,這就足以看出當時階層固化之嚴重,以及下層想要實現階層跨越的難度之大。

正因如此,商鞅頒佈新的爵位制度後,就立刻讓秦國底層的民眾看到了希望,因為他們只需要家裡有一個人上戰場斬獲一名敵人的首級,就可以實際階層跨越了,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事。然而真有這樣的好事嗎?容易得到的爵位,含金量又會有多高呢?

理想很豐滿,現實則很骨感,低級的爵位含金量並不高,甚至也不易得

從表面上看,只要殺敵斬首既可獲得爵位,似乎是一件容易的事(相對於以往的立大功)。然而實際上,能夠輕鬆獲得的爵位,就只有最低的公士而已,再往上,就非常困難了,比如第二級的上造爵位,就需要斬獲五名敵人的首級才行,再往上,就更多了。

戰場上是九死一生,能夠活著回來就已經極不容易了,更何況斬殺這麼多敵人的首級。所以說,單憑戰場殺敵來獲得爵位,除非是天選之子,否則恐怕早就把命給送掉了,正所謂有福得卻無福享。

至於“容易”得到的公士爵位,則只有田地一百畝,宅子九畝,外加一名僕人。這其實很難說是階層跨越,不過就是比普通平民稍微富裕一點而已。

所以說,商鞅就是充分利用了底層平民對“階層跨越”的渴望,讓他們以為殺敵就可以輕鬆獲取爵位。而事實上,通過殺敵獲得的爵位,含金量並不高,而且越是高等的爵位,也就越難通過殺敵獲得,畢竟在戰場上,就算你武藝再高強,也不可能總有那麼好的運氣。

《史記》等


汗青正浩


秦國20級軍功爵位制規定,斬獲敵人甲士首級一個,就可以升為“公士”,獲得“田一頃,宅一處,僕人一個”。這樣看起來,似乎秦國的軍功很容易建立。畢竟秦軍打的勝仗非常多,似乎只要獲得一個首級,就能夠從平民進入“士”的階層。

(王齕劇照)

那麼,秦國的軍功爵位制度,真的不值錢嗎?

其實,這顯然是一種誤讀。《史記》中記載,王齕在率領秦軍在長平與趙軍對峙的時候,他的爵位才是左庶長。左庶長是多少級的爵位呢?10級。這麼低的爵位,就已經是軍中的統帥了。王齕手下的那些人,顯然在爵位上不可能超過王齕。我們再看後來王陵率領秦軍圍攻邯鄲,王陵當時是什麼爵位呢?五大夫。五大夫是哪一級呢?9級。比王齕的左庶長還低一級,但他依然是軍中的統帥。

由此可見,在秦國的軍隊裡,實際上士兵們所獲得的爵位都不會很高。

我們再也看一段事實。當時白起把趙括包圍在長平,因為白起人手不足,於是,秦王在全國範圍內徵召15歲以上的少年去當兵。作為一種鼓勵,秦王給所有徵召入伍的士兵們都晉升一級軍功。也就是說,升他們為“公士”。這個鼓勵政策,極大了鼓舞了那些年輕人們。他們參軍的勁頭非常踴躍,積極加入進來,開赴長平前線,和趙軍殊死搏鬥。

要知道,整個長平之戰,秦軍總共殺了趙軍45萬人,但是秦軍自己實際上也損失了20萬人。這20萬人中,有多少屬於那些為了獲得一級軍功,衝向戰場去拼命的!正是因為他們非常拼命,甚至戰死也不足惜。由此可見,秦國的軍功獲得,有多麼的不容易!

(白起劇照)

那麼,為什麼秦國的軍功獲得非常不容易呢?

實際上,秦國制定的這個軍功爵位制度,看起來簡便易行,可操作起來,卻有非常大的難度。很多時候,根本沒有可操作性。為什麼這麼說呢?

軍功爵位制上說,斬獲敵人甲士首級一個,就可以升一級獲得“公士”爵位。這裡的“甲士”該如何理解?歷史上有各種各樣的解釋。有人認為,“甲士”就是披甲勇士,也就是穿鎧甲的勇士。有的說,“甲士”應該是指軍隊中最精銳的前鋒士兵。不管是哪一種,在戰場上,秦軍士兵要有好運氣,才能遇到這樣的軍隊作戰。要是運氣不好,就算打敗敵人,獲得了敵人不少首級,也不符合這個規定。

就算運氣好,能夠在戰場上遇到敵軍“甲士”,但獲得敵軍“甲士”首級,其實也很不容易。打敗了,肯定不可能記功。就算獲得敵軍首級,顯然也不行。打勝了,那還得到戰場上去清點對應。畢竟在打仗的過程中,士兵是不可能一邊打仗,一邊把敵人的首級割下來拴在腰上,或者裝進口袋裡的。那樣做,一方面時間來不及,另一方面,腰上掛著這麼一個首級,也不好繼續打仗。而且,關鍵是,就算是掛一個首級在腰上,拿回去也沒用。你怎麼證明你那顆首級是“甲士”的首級?“甲士”披的甲都在身體上,沒在腦袋上。就算腦袋上也有頭盔,這個頭盔也不容易和腦袋一起存貯。

(長平之戰)

總之,在戰場上一邊打仗,一邊割腦袋的辦法,完全缺乏操作性。

所以我認為,真正的戰功,應該是在打仗的時候,伍長之類的人會記他手下士兵殺敵的人數。士兵呢,割一隻耳朵之類的放在口袋裡,戰勝後,再到戰場上去清點對應(伍長也不敢隨便說,因為說錯了,那就是大罪)。當然,要是打敗,就沒辦法對應,也不會記功了。

由此可見,戰場上真正作為軍功記下來,其實非常不容易。

作為軍功記下來不容易,但是失去軍功卻很容易。秦國有非常嚴苛的法律,稍微不注意,就會犯罪。犯罪以後,就得把軍功拿出來抵扣。《史記》就記載過白起曾獲罪,軍功降低的情況。

秦國還有一種罪叫做“連坐”。也就是說,你本人並沒有獲罪,但是你的家人,或者是你的鄰居,或者是你同一“伍”同一“什”的人犯罪,你也會跟著獲罪,也會把軍功拿出來抵扣。這樣一來,就算自己很注意自己的言行,軍功也會因為一個毫不相干的原因減少。

所以說,在秦國要真正建功,其實並不容易。以至於像王陵、王齕這樣的一代統帥,居然只是9級、10級這樣的軍功級別。


張生全精彩歷史


斬首一級就升一個爵位,理論上基本上上了戰場的人,只要不死,基本上都能夠獲得晉升。
理論上來講在其他六國之中,能夠擁有官爵的一般都是貴族,因此秦國通過戰功升級的方式,開創了歷史的先河。
商鞅制定的秦朝二十級軍功爵位制,豈不是人人都能夠爵位,那爵位還有什麼甜頭。
爵位一旦濫封,那麼人人享受待遇,國家哪裡有那麼多錢能養得起這麼多爵位的人來呢?
其實這裡有一個誤區。
秦朝制定的二十級軍功爵位制,確實是能夠一級一級的往上升,其中這二十個級別分別是: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不過想要從最低的公士升到最高的扯侯,並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麼容易。
理論上普通人晉升公士,史書記載,斬殺敵人一個首級,就能晉升為公士,待遇為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
後來根據法家研究來看,商鞅制定的升級制度,斬首兩級應該就能升到第二等級,然後隨著逐漸增多,就能升的越高,但並沒有說升到最高等級以後,應該是怎樣的。
而且史書上也沒有記載有人通過軍功升級升到徹侯的,不過秦始皇時期,不少有功的將領,後來都被敕封為侯爵,似乎也驗證這種說法。
秦代將領中擁有爵位的人雖然多,升到高級的也並不是很多,秦代一開始施行爵位制度的時候,是官爵不分的,如王齕,和白起同一時期的名將,打韓國奪取上黨地區的時候,爵位為左庶長。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五大夫王陵奉命率軍攻打趙國的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當時五大夫爵位中還有鄭安平,因討好丞相範睢而被授予爵位,作戰中全軍覆滅,投降魏國。
由此可以斷定的就是,在秦國低等級爵位雖然很多,但是逐次升級到高等級爵位以後的人很少,而且也有說法,一般升級到高等爵位以後,計量功績除了參考斬首的數目以外,自身傷亡也要計算在內。因此能夠一直晉級的人並不是很多。

另外斬首一級就能得到最低等的公士爵位,也仍然是屬於最低等層次,只能享受一定待遇,但是仍需服役,除非一直晉級到第四等不更,才有特權允許輪流服役,但也不能不服役,一直到第八等公乘一下等級爵位,仍需要服役,是普通士卒之中的一員,漢代以後五大夫以上才是高爵,能爬到這個層次的人,也極不容易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雖然晉升不易,但還是讓人趨之若鶩,因為自秦代之前,幾乎普通百姓服役作戰,並沒有特殊的待遇,死就是白死,立功也不會有任何獎勵,雖然公士、上造還是最低等的爵位,但畢竟能享受待遇,和普通人有了差別。

漫步史書


簡單來說,商鞅變法之後,給秦人們畫了一張張大餅,然後大聲宣佈:

這些餅都是你們的,去拿敵人的人頭來換吧!拿得人頭越多,能換到餅就越大!


秦國的士兵們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非常的興奮,在戰場上一個個嗷嗷的叫著衝上了敵人,像打了雞血一樣。在這一張張大餅的刺激上,秦軍變成了虎狼之師,橫掃六國。

商鞅畫的餅子就是爵位,從低到高依次分為二十級:

1 公士 、2 上造 、3 簪嫋 、4 不更 、5 大夫、 6 官大夫 、7 公大夫 、8 公乘 、9 五大夫 、10 左庶長 、11 右庶長 、12 左更 、13中更 、14 右更 、15 少上造(少良造) 、16 大上造(大良造) 、17 駟車庶長 、18 大庶長 、19 關內侯 、20 徹侯(通侯)


根據《商君書》記載,最低等級的公士爵位獲取難度也並不低,能得爵(甲)首一者,賞爵一級。也就是說,不是隨便殺一個普通士兵就能獲得公士的爵位,而是要殺帶有爵位或者精銳的士兵才行。(先秦時期,並不是每個士兵都能穿得上鎧甲的)

當然,即便是最低一級的公士,獎勵也不算太低:益田一頃,益宅九畝,一除庶子一人。翻譯過來就是良田百畝,佔地九畝的宅子一座,還有一個僕人。

其實從這個獎勵來看,含金量還是很高的,有田有房還有僕人,而且這僅僅是最低級別的公士,更不用說級別更好的爵位了,但前提是你得活著回來才行。

當然這個爵位僅僅是個爵位,不是官職,就算你得了爵位,該服兵役的還是得繼續服兵役,如果戰死了,軍功可以給兒子繼承。

但是,靠拿人頭能晉升的爵位也是有限度的,最多隻能晉升第四等級的不更爵位,而且想要晉升到這個爵位也不是四個人頭就夠了的。想要再上升,那隻能靠集體功才行。

其實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能拿到最低一等的爵位就已經不錯了,畢竟六國士兵中能穿上鎧甲的人就那麼多。能一般能獲得二級三級爵位的士兵,基本就是秦軍中精銳部隊了。

不過,想要單純的靠著軍功,秦朝建立以前最高也就到16級的大良造,百萬人屠白其的爵位就是大良造,已經代表一個秦國軍人的巔峰了。(後來,秦滅掉楚國後,秦朝建立,秦始皇大賞功臣,王翦父子分別被封為武城侯、通武侯,已經是最高級別的列侯了)


但不管怎麼說,商鞅畫餅之前的秦國士兵,打了勝仗基本也沒啥獎勵(都被長官拿走了);而畫餅之後,至少有了改變人生的希望。


小鎮月明


商鞅在變法的過程中創造了一種新的體制――軍功爵制。

平民甚至是奴隸都可以通過上陣殺敵來改變命運,而原來的貴族如果三代沒有軍功就會被消去爵位。

可想而知,僅此一點就可以說明秦國爵位的含金量有多高。




一,擁有軍功,奴隸也翻身

所謂軍功爵制就是說沒有軍功就沒有爵位。只有在對敵戰爭中取得戰功才能被授予爵位,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殺敵。

上陣殺敵一人獲得爵位一級,殺敵方一名甲士授爵一級,獎田一傾、宅一處,奴隸一名。

普通士兵是沒有“甲”的,所以只有像魏國的“武卒”之類或是隊長級別的才能稱為“甲士”。

想想曾經的魏武卒是多麼的勇猛,他們可以和韓國的弓弩、趙國的騎兵相媲美,他們每個人都是神射手。

沒有軍功,貴族變平民。

為了消除舊貴族勢力,增強中央集權;商鞅變法的另一個核心就是消弱舊貴族的勢力,加強王權。

變法中規定,貴族只能世襲三代;如果三代以後家族沒有軍功的將成為平民。

所以在商鞅變法後,秦國的貴族為了保證自己的地位,拼命的在戰場上殺敵立功;為自己以及家族爭取爵位。

貴族或宗室成員沒有軍功不能記入族譜,所有軍功的宗室貴族成員是被歧視的

爵位不同待遇不同

開始時秦國的爵位只有18級,從低到高為:公士、上造……大良造;後來增加了關內候與列候兩個爵位。

只要有軍功,爵位將不斷上升;曾經的人屠~白起就做到了大良造的位置(但是再高的位置也只是給老闆打工,後來被老闆炒了魷魚)。

在軍隊他們按照爵位高低來分配優劣不同飯菜。三級爵位的士兵軍糧包括米一斗、醬半升、菜羮一盤;二級爵位吃粗米;由此可見沒有爵位的普通士兵只能勉強填飽肚子。

爵位對於當時的秦國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他的含金量很高。商鞅通過這種軍功爵位的制服不僅調動了平民與奴隸的積極性,同樣也調動了貴族的積極性。


蟻史為諫


這對當時戰火不斷的時代而言,這可是奮勇殺敵就能擁有光明前程的手段,這可讓不少人動了心。但是如果真的這樣算起來,那麼升級到最高爵位豈不是很簡單,只要殺死20個人就完成了任務?其實,哪裡會有那麼簡單,商鞅不過是給大家畫了一塊餅,想要吃到這塊餅,還是要付出很多辛勞的。




秦國軍功分為二十級,分別為: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言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麻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所謂一顆首級進晉一爵只是指沒有爵位的士兵殺敵一人,可獲得公士爵位;殺五名敵人可升上造爵位;殺九名敵人可升簪表爵位。不更以上的爵位以集體功論,首先要戰勝,其次看戰勝的結果來論功行賞。戰神白起一身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麾下將士斬敵百萬以上,也僅僅獲得大良造爵位,可見對於軍人而言,大良造就是最高爵位了。駟車庶長、大庶長是秦國公室成員執掌王族事務元老的爵位,外人是不能得到此爵的。其次,也並不是殺死誰都能得到爵位,而是要殺死對方的有爵位的人,《商君書》中寫道:“能得爵(甲)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




這句話言簡意賅的意思就是,秦國用來晉升爵位的首級並不是普通士兵的首級,而是敵國有一定地位的長官的首級,就像是有“爵”或者是有“甲”稱謂的長官。

秦國的爵位可以做很多事情,爵位的作用可是舉足輕重的,根據繼承製,爵位可以世襲,只是要降兩級繼承。這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護了世家大族的地位,而且也緩和了階級矛盾的作用。 另一方面,爵位也可以用來抵罪,甚至是取笑家人的奴隸身份,等等生活在秦國,如果擁有爵位,可以很大程度上相當於免死金牌來使用,一人獲得軍功,全家人都可以受益,不管是什麼樣的人,都在追求晉升,來獲取更高的爵位。



所謂的“秦國士兵斬獲一顆首級就能晉升一級爵位”,其實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了激勵士兵們在戰場上浴血奮戰,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斬獲一顆首級就能晉升一級爵位。 所以說秦國的二十級軍功爵含金量還是挺高的,因為不容易達到的位置,含金量都比較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