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可以“一稿多投”,武漢病毒科研讓更多人認識BioRxiv

最近,有關武漢冠狀病毒的科學研究成果陸續發佈,很多小夥伴注意到,很多文章都是發佈在

bioRxiv上,這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期刊,也沒有影響因子,大家可能會奇怪,這些研究者難道不怕別的人竊取他們的idear嗎?


原來可以“一稿多投”,武漢病毒科研讓更多人認識BioRxiv


其實這樣做反而是搶佔了先機,原因還得從什麼是預印本說起...


大家知道一稿多投是學術不端的行為。學術期刊接收研究論文的一個基本前提是唯一性,即一個稿件不能同時提交給兩個雜誌去評審,更不能把同樣的文章在兩個雜誌上發表;簡稱為“一稿不能兩投”。《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等著名期刊甚至還有一項針對其擬登載文章的新聞報道進行管理的“禁發令”,即與某篇文章相關的新聞稿在雜誌的指定時間之前不得發佈。


但預印本的出現打破了這個遊戲規則,即研究者先把未經評審的學術論文通過網絡直接發佈在一個開放平臺上,供廣大用戶免費訪問和使用;同時這些預印本論文又可以提交給學術期刊,通過同行評審後作為正式文章發表。最早的預印本平臺是美國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在1991年建立的“

arXiv.org”(https://arxiv.org/);目前該平臺擁有的論文數量已超過140萬篇。中國近年來也成立了多個“預印本”平臺,例如“中國科學院科技論文預發佈平臺,ChinaXiv.org”(http://chinaxiv.org/)於2016年1月開始接受研究論文,到2018年的三年時間內已有稿件1萬1千多篇。最初的預印本文章主要集中在物理學和數學等理論科學領域,但如今實驗科學領域也有了自己的預印本平臺,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在2013年建立的生命科學預印本平臺“bioRxiv”(https://www.biorxiv.org/)。預印本目前已經涉及到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方方面面。


原來可以“一稿多投”,武漢病毒科研讓更多人認識BioRxiv


不論是商業性的或非盈利的出版社,最初均不歡迎預印本的到來。《自然》等各種科學期刊當時都表達了對IEG的強烈反對;《科學》的一位編輯甚至稱IEG 的文章是“政府下屬部門的低劣作品”【1】。1966年末,13種生物化學期刊共同禁止接受在IEG 分享過的文章;在IEG 的首位領導者格林(Green,D)看來,這是科技期刊集體扼殺科學交流史上最具革命性的創新活動[1]。NIH不久就關閉了IEG,主要理由是不能繼續承擔其複印費用。到了1999年,時任NIH 院長的瓦莫斯(Varmus,H)博士曾提出一項由NIH 資助的預印本服務項目“E-biomed”,可這一設想很快又被出版商再一次扼殺【1】。但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今天的科技出版界最終還是接受了預印本,“bioRxiv”甚至成了《科學》雜誌2017年度十大“科技突破”新聞之一。“中國科學院科技論文預發佈平臺”收集了近2萬6千種國際學術期刊的預印本政策,其中絕大多數期刊都接受預印本形式,包括《細胞》、《自然》和《科學》等著名學術期刊;只有1千7百多種刊物拒絕接受預印本,不到這些期刊總數的7%。


當今在物理和數學等理論學科中,預印本平臺的地位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越了傳統的科技期刊。在2017年的Google Scholar h5-index的計算機視覺領域排名中,arXiv位列第二。研究者目前通常會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首先在預印本平臺上發佈,例如英國數學家阿蒂亞(Atiyah, M)在2018年9月以預印本形式發佈了證明黎曼猜想的論文。與此同時,預印本平臺也成為科研人員瞭解物理和數學等學科的最新研究進展和動態的主要途徑。當前,大約80%被引用量最多的物理和數學期刊論文都可以在arXiv上找到相應的預印本文稿。據統計,自arXiv成立以來,幾乎所有發表在高能物理學期刊上的文章都在arXiv的高能物理學板塊中以預印本的形式發佈過在生命科學領域,一個得到NIH1.2億美元資助的大型研究項目聯盟“4D Nucleome”甚至提出這樣的要求:其成員必須在向同行評審的期刊投稿之前或同時向預印本網站提交論文稿件【2】


學術權力的轉換


同行評審是現代學術交流的基石,被公認為是科技期刊判別研究論文的科學價值和保障文章學術質量的重要手段;而研究人員通常也不會去引用未經同行評審的研究論文。但是,預印本的出現打破了這個傳統。在預印本的發佈過程中,研究者把其文稿發送到特定的預印本平臺,該平臺只是檢查一下文稿內容是否符合相應的科研領域,然後就可在一兩天之內在線發表,免費供人閱讀和隨之而來的引用。也就是說,研究者的文稿在沒有經過同行評審的情況下能夠以預印本的形式用於學術交流。


顯而易見的是,沒有同行評審的預印本模式與學術期刊相比,其知識傳播速度大大加快了。但比文章發表速度加快更為重要的是,沒有同行評審的預印本模式改變了當今的學術生態。在科學建制化的今天,隨著在科技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成為職業研究者的主要目標——“不發表就玩完”(publish or perish),期刊的審稿人也獲得了很大的學術權力,可以決定文章的“生死”,有時也難免出現利益衝突。而權力和利益自然衍生出了一系列問題。《科學》子刊《Science Signaling》的亞法(Yaffe MB)主編在一篇討論同行評審的文章中就列舉了審稿人常見的6個問題,並提醒審稿人:“

我們應該去幫助一項工作得到發表,而不是去努力阻止它發表【3】預印本的出現從根本上把發表文章和進行學術交流的權力還給了作者。


文章也能“迭代”


科技期刊發表一篇研究論文的基本條件是,該項工作已經取得了相對完整的研究成果。換句話說,期刊通常不會發表一篇尚未完成的研究工作。因此,研究文章一旦在雜誌上登載出來,就屬於“完成時”,原則上除了允許對個別文字進行刊誤外,文本內容和數據是不能更改的。然而,預印本卻處於一種可以被不停修改其內容和數據的“進行時”發佈狀態!在arXiv或者bioRxiv上發佈的預印本都可以被作者主動更新為新版本,這些更新後的不同版本都被保存下來並有明確的日期標註;一個預印本的不同版本甚至可以被分別引用。因此,預印本論文就如同計算機程序一樣,從初稿發表之日起就可以被陸續“迭代”(iterate)出一個比一個更為完善的版本。


導致預印本“迭代”的深層次因素是科學交流價值觀的改變。隨著當前整個社會的生活節奏加快以及功利化程度的加深,科學研究也進入到了一個快速變化和充滿競爭的時代,研究者時刻都在渴望著出成果。把階段性的研究結果及時地報道出來已經成為科學共同體乃至全社會所認可的知識傳播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例子也許就是2001年2月《自然》和《科學》分別發表的“人類基因組草圖”,該草圖大約覆蓋了人類基因組的90%左右。國際人類基因組測序聯合體到了2003年4月才正式宣佈人類基因組全圖繪製成功,2004年10月才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相應的論文。可以說,預印本的“迭代”策略就是這種新的科學傳播理念的典型代表。從預印本的“設計”來看,一方面通過及時發佈研究論文的早期版本讓研究人員和社會提前關注相關的研究成果,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研究工作的重複;另一方面則隨著研究工作的進展實時地更迭文章的版本,以儘可能保證預印本論文的科學性和完備性。


最後總結下,什麼是預印本?


文章作者在寫作完成後,可以將文章事先公佈在網站或公開平臺供人參考或點評。在完成預印本後,預印文章也會收到一個DOI號與相應的licensing terms。


預印本有何優點?


預印本的優點來自三大方面。首先是學術成果所有權,在文章在預印本平臺公開後,其實是對作者個人的成果的所有權給予的肯定。二是反饋意見,預印本的實現,不僅幫助作者實現了成果的所有權,也同時給予了作者在正式投稿前就接收反饋的機會。一般外審的評委數量畢竟有限,那麼公開評論機制就給予了作者不斷修正完善學術成果的機會。第三是關注度和引用率,預印本無疑將幫助作者優先展示其學術成果。有研究表示,採用預印本的文章,往往在正式發表後擁有更高的關注度,altmetric的評分也更高(ref [a])。


採用預印本作者有何義務?


若是在向期刊投稿前就已在其他平臺採用了預印本服務,在投稿時作者就有義務告知期刊及編輯在其他平臺獲取的預印本DOI號和licensing terms的情況。同時,當文章正式發表時,作者必須將預印本狀態更新至正式發表狀態,並且其中必須包含發表所在刊物的DOI號和URL鏈接。


參考文獻:

1、Kaiser, J. In a 'forgotten experiment,' biologists almost launched the preprint revolution—5 decades ago. Science 2017, doi:10.1126/science.aap7593

2、 Dolgin, E. Big biology projects warm up to preprints. Nature 2016, doi:10.1038/nature.2016.21074

3、Yaffe, M. B. Re-reviewing peer review. Sci. Signal.2009, 2:eg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