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頡院士:“科研”和“創新”不可混為一談,科研不等於創新

20世紀末,隨著集成電路的高速發展,信息科學特別是通信和互聯網迎來了蓬勃發展。信息科學和生命科學是過去50年裡發展最快的兩門學科。生命科學的每次發展都離不開工程技術的發展。例如,沒有顯微鏡就沒有微生物學,沒有CT、磁共振成像(MRI)設備就沒有無創影像學。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5G網絡的發展,以及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轉錄組學等生物學的迅猛發展,信息科學與生命科學的結合將是一個機遇,也是今後發展的一個必然方向。

陈颉院士:“科研”和“创新”不可混为一谈,科研不等于创新

信息科學今後發展的方向之一是集成電路和生物醫學的交叉,如發展與集成電路相關的掌上實驗室芯片。因為很多生物芯片的製作工藝和半導體制作的工藝是相通的,所以集成電路的製作工藝(如溼法刻蝕、幹法刻蝕、等離子刻蝕等)可以應用在生物掌上實驗室的芯片設計上。生物芯片可用於疾病的快速診斷和藥物開發。例如,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生物芯片可以像測血糖一樣提供隨時隨地便攜核酸檢測。通過模擬體內微環境,檢測抗病毒藥物的有效性,將大大縮短藥物開發的週期和成本。

信息科學今後發展的另一個方向是生物傳感器和大數據分析。具體而言,就是發展與電路設計相關的可穿戴生物傳感器,以及與計算機相關的大數據分析。目前,生物醫用大數據分析存在的問題是網上數據的質量無法保證,如數據的出處、對應患者的信息都無法準確獲取。可穿戴生物傳感器可以採集實時數據,個體化數據的採集通過雲計算進行電子存檔,數據的出處、對應患者的信息都有據可查。

當然,設計芯片/傳感器的知識產權保護和所採集數據的安全性也不容忽視。

未來,信息科學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將是開發信息安全技術。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硬件自毀的研究,當芯片受到入侵時,可以自動消除存儲的信息和破壞芯片的佈線結構。

隨著半導體晶體管制作工藝達到納米工藝的極限,我們必須反思今後信息科學的發展和產業化的出路。我認為,“科研”和“創新”不可混為一談,科研不等於創新。以發明便利貼聞名世界的3M公司的傑弗裡•尼科爾森(Geoffrey Nicholson)博士曾經說過,“科研是將金錢轉換為知識的過程”,而“創新則是將知識轉換為金錢的過程”。例如,世界著名的貝爾實驗室擅長將“科研”轉換為“知識”,第一部手機、Unix操作系統、第一個晶體管、第一條光纖都出自貝爾實驗室,有7項諾貝爾獎與貝爾實驗室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但是,貝爾實驗室在將“知識”轉換為“金錢”方面就要遜色很多。20世紀末,美國政府為了防止產業壟斷,把AT&T公司拆分,作為AT&T公司研發部門的貝爾實驗室也被拆分,大部分變成朗訊公司的一部分。後來,朗訊公司的股票大漲,領導層花重金錯誤地收購了一些小公司,以為通過收購就可以提高公司創新能力,結果在路由器方面大大落後于思科公司。隨著21世紀初信息產業泡沫破滅,朗訊公司和貝爾實驗室轟然倒臺,股票價格從70多美元降為1美元以下。由此可見,科研和創新兩者沒有必然聯繫。對科研項目的投入,不一定能有產出。國內一些風險投資公司要的是技術可以馬上變現,但那是華爾街基金管理公司將錢變錢的把戲。將“知識”轉換為“金錢”是需要時間和積累的。

此外,培養“好奇心”也非常重要。嬰兒出生時對周圍的環境充滿好奇,正是這樣的好奇心,驅動人類不斷地創新。老調重彈,我們現行的“死讀書,讀死書”的教育方法要修改。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鼓勵學生能挑戰書本知識,要有“突發奇想”。

陈颉院士:“科研”和“创新”不可混为一谈,科研不等于创新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IEEE Fellow)、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終身教授。曾榮獲2015年度加拿大最佳教授Killam獎、2016年度阿爾伯塔大學最佳教授McCalla獎,以及加拿大國家創新基金領軍人物、加拿大阿爾伯塔健康署首席科學家、2016—2017年度IEEE傑出講師、中加教授協會2012年度獎等榮譽稱號。

《張江科技評論》!

陈颉院士:“科研”和“创新”不可混为一谈,科研不等于创新陈颉院士:“科研”和“创新”不可混为一谈,科研不等于创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