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搶玩具起衝突,大人如何有分寸地引導?

吖-壤


寶寶們在一起玩耍,一言不合就突然起了衝突,就拿“搶玩具”來說,這可能是最常見不過的事情了,那麼在孩子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搶走時,或者自己的孩子搶了別人的玩具時,家長應該如何處理和正確的引導呢?

寶寶的玩具被搶怎麼辦?

這時家長應該第一時間問問孩子的感受,小朋友拿走了你的玩具,你願意嗎?孩子若不願意,並且表示不想分享讓其他小朋友玩,媽媽應該告訴孩子“沒有經過你同意,他不能玩你的玩具”。如果孩子自己可以很順暢的表達給對方,這時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去給對方說清楚,孩子若自己解決不了,家長可以出面幫助孩子要回玩具,家長這時可以這樣說“你好,你想玩弟弟的玩具要經過弟弟的同意奧,這是弟弟的玩具,他還沒有玩夠呢”。

另外,逼著孩子分享是對孩子的一種剝削,很多家長礙於面子和禮貌,覺得應該讓孩子大度分享,而強制的分享,是對孩子的傷害。寶寶在2歲左右,他可以從照片和視頻中認出自己,明白了“你”和“我”的不同,慢慢的寶寶會通過外界的物品來更好的確認自我。尊重孩子的意願,可以培養孩子的自尊水平。

家長在平時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教育孩子,可以不分享,但不是自己的東西也不要拿。大人不能強迫孩子去分享,孩子不願意也沒什麼錯,但是要讓孩子明白那些東西是自己的,那些東西是不屬於自己的。

2.教會孩子商量。家長可以把平時的命令語氣改為商量,這樣可以促進一件事情的達成,讓孩子的自我邊界更清晰,讓孩子做一個有耐心的人。

3.家長要做好榜樣。尊重孩子的喜歡的東西,幫助孩子保存好。借用孩子的東西時,要提前打招呼。

4.拿了別人的東西要負責任。如果家長髮現孩子拿了別人的玩具,應該帶孩子去歸還給小朋友,並且要求她道歉。


兒科醫生鮑秀蘭


孩子們搶玩具起衝突是孩子們之間經常會發生的事情,這種事情發生在我女兒身上也很多,有時候是在遊樂園裡,有時候發生在自已家裡,我一般都看情況來讓孩子自已解決,只有她們解決不了的時候我會出手引導她們。

第一種情況,別人搶她的玩具

比如我經常帶女兒去遊樂園玩沙子,有一次她玩沙子的玩具被一個小男孩拿走了,女兒發現後就看著我,希望我幫助她,我就先問她,這個玩具你還需要玩嗎?如果你不玩,別人拿去玩也可以,因為這個玩具是公共的。她點點頭說還要玩,然後我對她說:你的玩具被拿走,應該自已要回來,你可以好好跟小朋友說,這個玩具是你先拿到玩的,小朋友應該經過你同意才能拿走,不然就是沒禮貌,這裡還有很多玩具,可以讓他先去找其它的玩。等你不玩這個玩具了,再把它給這個小朋友玩,於是女兒就去找男孩要回來了。(一般家長都很通情達理,會讓孩子還回來)

當時也有要不回來的時候,那時候我就會告訴女兒這樣不經過別人同意就拿走玩具的行為是不對的,那個小朋友做的不對,他不肯還給你玩具可能是他還小不懂事,我們可以讓讓他,畢竟你自已沒有看好你的玩具,沒在第一時間阻止也有一點小問題。而且你已經玩過一會了,所以為了補嘗你的損失,爸爸幫你找個替代的玩具或者給你一個獎勵,雖然還會不情願,孩子還是很容易轉移注意力的。

第二種情況,大家同時搶,各不相讓

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家裡,有時候家裡來了小朋友一起玩,就會為了一個玩具互不相讓,這種時侯我一般先讓她們安靜下來,先各自把情況說清楚,然後告訴她們,要麼大家一起玩,要麼就分個先後輪流玩,可以用剪刀石頭布的方式,也可以用猜硬幣的方式來決定。

第三種情況,是搶別人的玩具

這個在她小時候就給她灌輸過,不能在別人沒同意的時候就去搶別人的玩具,如果真的想玩,可以用自已的玩具去交換,看別人同不同意,如果不同意那也沒有辦法。因為不是你的東西,不能強求。


在育兒的道路上充滿了未知與樂趣,我是樂於分享育兒知識的寶爸,讓我們與孩子共同成長。喜歡可以關注我


甜甜的甜甜


孩子們搶玩具,大人怎麼樣去引導?首先大人要理解孩子的心理。我們總說理解萬歲,可大人們卻很少去理解孩子們的心理。我們總在抱怨社會不公平,可大人們卻可以野蠻去對待孩子,讓他們感到不公平。

我經常帶小寶去當地步行街玩,那裡有幾家玩具店,店門口總是擺放積木桌子,放一些積木吸引小孩,每天會有一些小孩圍在那玩。小寶一歲多時,她也會在積木桌那去湊熱鬧,不過她每次拿到積木時,會主動送到旁邊的大哥哥,大姐姐手上。她這個時候對玩具其實沒有概念,主要是想找小朋友玩,所以只要手上有玩具,基本上她都會主動送給其他小朋友。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二歲多,開始產生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開始喜歡說不了,開始喜歡一些玩具了,再到步行街去玩時,有時還會到積木桌那去玩,這個時候的她不僅不會主動把積木送給別的小朋友玩,有時候還會發生爭搶。這時候我會看情況去處理,如果是她先去玩的,本來小積木很多,她一般不會全部佔有,只是玩其中一部分,如果有小朋友搶她在玩的積木,我讓她自己去處理,有時候她會給別的小朋友玩,有時候不願意給,要自己玩,我從不會去強制她分享。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東西,也有爭取自己喜歡東西的權力。玩具在大人眼裡不算什麼,可在小孩子眼裡卻是開心的源泉,為什麼要犧牲她的開心去滿足別的小朋友呢?這時候大人強制讓她去分享,是站在大人的立場去處理問題,可她不懂,只有讓她感到委屈,明明自己在玩的東西,為什麼要讓給別人?第一讓她在家長那得不到安全感,第二讓她以後不敢去爭取自己的權利。普京說:俄羅斯沒有一寸土地是多餘的。中國說:南海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作為一個國家有寸土不讓的立場,小孩也有保有自己玩具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干涉,呵呵。如果那天是她後去的,她去搶別人的玩具,我會去制止,告訴她:這是哥哥、姐姐在玩的東西,如果你想玩,你要問哥哥、姐姐願意跟你一起嗎?如果願意,你們就一起玩。如果哥哥、姐姐不願意,我們去玩旋轉木馬、騎車,好嗎?她都會答應,很少去糾結非要玩的地步。一般帶她離開時,她都會主動跟其他小朋友打招呼:哥哥!bey!

在小朋友多的小區,在帶孩子出門玩時,帶上一件玩具,當跟其他小朋友玩耍時,讓孩子分享給其他小朋友,分享的過程必須讓他感到開心而不是痛苦,只有喜悅的分享才會讓他慢慢學會如何去分享,在家庭中,有時候讓他把的零食分享給大人,如果不願意分享不要批評,如果願意分享,大人要接下來,並給予讚揚。大人經常逗孩子分享零食,可又不接,慢慢讓孩子感覺大人的不真誠,會失去分享的興趣。人的進化是有一個過程的:先愛自己--愛家人---愛別人--愛社會。所以孩子之間如果發生爭搶玩具,先看這個玩具的歸屬權是誰的,再讓孩子學會去徵求別人的同意,如果徵求得不到同意,就用其他的興趣轉移孩子注意力。


觀雲聽海


孩子們搶玩具起衝突, 大人如何有分寸地引導?
首先,孩子們搶玩具起衝突,是很正常的事情,這個事實我們要接受並接納。而且,這種衝突不僅僅限於搶玩具,也有其他原因導致的衝突,起衝突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把孩子之間簡單的小衝突與孩子的品質聯繫起來。

大約從孩子兩歲半開始,孩子開始嘗試著和其他孩子交往。到三歲時,基本就很喜歡和同齡小夥伴一起做遊戲,玩玩具了。

無論是因為搶玩具,還是其他原因導致的衝突,大人要做的是:

一,讓孩子自行解決。

父母先不要插手,先觀察,儘量讓孩子們自行解決,每一次學習解決衝突的過程,就是他們成長的過程。
除非孩子們發生衝突時,父母預料到會有危險和傷害,比如情緒崩潰導致動手行為,就應及時介入,但這時候父母的介入始終是一種示範和引導,而不是法官,去評判孩子們。

二,把孩子帶離紛爭發生的環境,不要過分計較誰對誰錯。

與其對調皮的孩子痛批一頓,不如先安撫受委屈孩子的情緒。

三,等孩子平靜的時候,可以和孩子討論事實。

可以先用一個開放式的問題來提問,比如“你們怎麼了”,這樣做可以引導孩子聚焦在“事情”本身,而不是情緒上,也是給孩子一個態度“我們是一起來解決問題的”,而非“你們幹嘛又吵架了,整天在吵什麼”式的指責。
接著用“我看到/我聽到”來開頭,是個很好的事實總結性話語。比如“我看你玩著玩著走開了,發生了什麼事情呢”,等孩子回覆時,可以先複述一遍孩子的話,“你說xxxxx,然後你生氣了,那你能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情嗎?”複述結合提問的方式,也給了孩子站在對方視角,傾聽對方如何表達觀點的機會。

四,教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就是說,讓孩子說出生氣,憤怒這種感受。剛開始的時候,或者說孩子較小的時候,可能並不表達自己的情緒,我們可以給孩子作出示範:“我看到你很生氣。”(定義情緒),”我看到你一邊走開,一邊抹眼淚了“(描述行為)

五,和孩子討論以後出現類似事情怎麼辦。

如果再和夥伴吵架,除了生氣跑開,還可以有其他解決方案嗎?比如 ,和小朋友換著玩具玩,兩個人輪換著玩等等,如果孩子實在沒有什麼想法,父母可以提出一些建議,比如下次再出現了爭執,可以兩個人都不說話冷靜下,再一起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或者找大人幫忙解決等等。
大人可以根據當時的衝突情況,給出合理建議。

六,在家裡多和孩子玩角色扮演遊戲 。

也可以藉助一些繪本,比如《我會表達自己》系列、《不要隨便欺負我》,引導孩子學習社交技巧。

最後,需要提醒家長的是,就事論事,不要把小衝突上升到人格判斷,給孩子貼標籤,比如“孩子就是不謙讓”、“孩子就是被欺負了”,如此,我們才能有效地幫助孩子發展自己的社交技能。

華麗麗的分割線………………………………………………………………………………………………

我是麥子媽媽,育兒先育自己,願以自己的成長為孩子做出榜樣。如果喜歡我的回答,敬請關注。


麥子媽媽說育兒


“孩子們有衝突了,大人如何幹預”

同伴衝突對兒童的社交發展有很多積極的意義,父母在干預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的原則:

1、不過早干涉。大人過早的干涉,會使孩子學到“衝突是不好的”、“我沒有能力解決衝突”等觀念,也讓孩子失去了自己體驗衝突和學習解決衝突的機會。因此:儘可能在以下兩種情況下,不必“過早干涉”:

√安全範圍內。預期環境是可控的,沒有出現不可控的人身傷害等。(如果孩子們已經動手了,大人首先要做的是把他們分開。)

√ 孩子尚在等待和觀察的時候。還沒有動手,還在思考、猶豫的時候等。

√父母有時間有精力、後果比較可控的時候,不必過早干涉。

2、不替代解決。大人往往一看到孩子哭就著急了,會馬上告訴孩子怎麼做,或不要怎麼做。但其實,孩子有權體驗到任何成長中自然發生的負面情緒,父母要做的是接納和安撫這些負面情緒(不高興,著急,生氣,委屈,挫敗感等),而不是拒絕和規避掉它們。我們不需要當孩子“負面情緒”的消防員,而是成為孩子“負面情緒”可以安放的港灣。然後,再根據具體情境,向孩子提供有建設性的建議;幼兒園階段的時候,可以給孩子提供選擇,鼓勵他自己想辦法解決衝突。

那麼,給予以上原則,和這個場景,具體可以怎麼做呢?

1、安慰情緒,反饋需求。各自安慰自己的孩子,說出孩子的願望。堂姐的爸爸可以先安慰堂姐,說:“你想要回你的玩具了是嗎?”抱著孩子說“嗯,你有點著急。”我們可以對自己的孩子說:“你還想玩是嗎?你還沒玩夠。”

2、幫助孩子從衝突中學習,採取積極的策略。比如,堂姐的爸爸可以說:“你可以想拿回來,但用手直接搶,別人會不高興的。”“你可以用小嘴巴先告訴妹妹,還給我,我要玩。”如果孩子語言發展有限,大人可以走過去幫助孩子發出這個請求:“你玩完了嗎?我要玩了,請還給我。”幫助孩子學習最重要的社交規則: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立場,用語言溝通,而不是直接動手。我們則可以先啟發孩子同理堂姐:“堂姐哭了,她想玩了,她可能覺得這是她的玩具。”“下次我們玩姐姐的玩具,先和她商量好玩多久,或者交換著玩好嗎?”“你可以告訴姐姐,還能再給我玩一會兒嗎?”等。示範和演示給孩子看,要怎麼說,音量多大,做什麼動作合適等。也可以在家裡模擬練習,進行角色扮演的遊戲,互換角色體驗一下,幫助孩子內化學習。

3、做好孩子受挫的準備。哪怕我們教了孩子用嘴巴去表達、和別人商量,社交中還是會有別人不同意、被其他長輩干涉強行拿走等情況,所以,我們也要允許自己的孩子受挫,安慰和表示同情就夠了。總之,同伴衝突中,如果孩子缺乏交往技能,使用搶奪、打人、破壞等消極的交往策略,往往會引發對方的憤怒、報復和成人的干預。

分享一個適合學齡前兒童用得識字軟件【貓小帥學漢字】,家裡或者身邊有適齡兒童的話可以去下載一個試試哦,這裡面有豐富的童話故事,還有有趣的冒險任務,孩子可以和喜歡的童話人物一起學習漢字,不知不覺中對漢字產生興趣。

更多育兒的資訊可以關注一下【4399小評菓快樂育兒】


愛生活的阿澄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孩子們搶玩玩具起衝突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如果你的孩子從來沒有搶玩玩具,大概也得擔心,需要多培養勇氣,自信等等。

但是如果衝突升級,孩子對於衝突的處理方式不對,也是一個問題,關於這個問題,建議大人這樣引導。

1.孩子正在起衝突時,如果沒有特別嚴重,建議大人不要插入,讓孩子們自己解決。

2.無論孩子們解決好了或者解決得不好,事後可以和孩子一起反思。很多家長看不起馬後炮,但正是等孩子冷靜下來後的反思讓孩子能夠真正改變。

3.我建議著重引導孩子學會“分享”和“說不”。分享是一種生活方式,能讓孩子的生活更加陽光,說不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能讓孩子的生活更加輕鬆。學習分享和說不不僅僅是要學習概念,更多的是如何表達,如果學會了分享和說不,我想以後的衝突會越來越少。


Amanda親子閱讀


孩子搶玩具起衝突,該讓的地方讓、不該讓的地方堅決不讓,大人對孩子的教育應該保持這樣的的態度

孩子搶玩具有一定的針對性,並不像人們平常所說的僅僅“喜歡”就會去搶

孩子搶玩具,基本上是在互相認識的人中間發生,彼此不認識的人,一般不會出現“搶”的情況。

① 想通過“搶”而得到情感滿足

搶玩具的事多發生在三歲左右,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強,喜歡別人的玩具時,有些孩子會通過搶的方式達到“擁有”的目的。

對於“搶”的後果他們並非完全“不懂”,這麼大的孩子其實很“聰明”,他們清楚大人對自己的寵愛,想通過“搶”的方式給大人傳遞自己心中的“信息”:這個玩具他想要!

不少家長在自己孩子搶別人的玩具時,會安慰孩子:不要他的,咱們去買、買一個更好的。

這種安慰的“效果”,直接讓孩子對搶更有“興趣”。

其實,孩子需要的不是“玩具”,而是一種佔有,對別的孩子東西佔有引起的“快感”。

② 對被“搶”的對象心中有所“權衡”

孩子搶別人的玩具,並不是“隨機”的,而是具有一定的針對性

  • 如果明顯的感覺到自己的力量不如對方,這種情況下對方的玩具再好、再吸引人,孩子一般也不敢去搶,最多跟家長哭哭啼啼的要。
  • 當覺得對方比自己“弱”,心中有一定“勝數”,才敢“肆無忌憚”的去搶;有時不但是搶玩具,甚至還要把被搶的孩子推倒在地。

對於自己孩子搶別的孩子玩具,以及自己的孩子玩具被別的孩子搶,家長要區別對待

第一,自己孩子搶別的孩子玩具

遇到這種事情,家長絕對不要以孩子小為藉口、無限制的寬容孩子的行為,這樣做其實會害了孩子:

  • 給予必要的“懲罰”,讓孩子明白“搶”要付出代價,懲罰的目的是給孩子長長記性,不要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懲罰不一定是體罰,也可以是不滿足孩子的某種要求,比如孩子想要的玩具暫時不買給他,一直到改正錯誤為止。
  • 弄清楚孩子搶玩具的“意圖”,有的放矢加以正確引導。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想得到別人的玩具,必須經過別人的允許。

第二,自己孩子的玩具被別的孩子搶

當自己的孩子玩具被別的孩子搶,家長不能夠讓孩子一味的“忍讓”,而要教育孩子:

  • 儘可能與搶玩具的孩子“溝通”,比如玩具共享,但這種溝通是有“原則”的,兩個孩子之間必須“平等”,而不是無原則的一個去“討好”另一個。
  • 保護好自己的玩具,對自己的東西要有擁有意識,學會愛惜和保護。
  • 遠離愛搶玩具的孩子,別人的孩子你不方便教育,但可以教育自己的孩子,遠離“傷害”。

綜上所述,孩子們搶玩具起衝突,大人不應該為了保持“一團和氣”而一味委屈求全和稀泥,應該結合孩子成長特性進行是非分明的引導和教育


育兒一千零一夜


小孩子搶東西的情況時有發生,但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情況主要就是因為家長沒有教會小孩子“物權意識”。什麼叫“物權”,這是一種法定權利,是每一個人都擁有的控制、管理、使用所有權歸自己所有的物品的權利。教會孩子“物權”,就可以輕鬆的處理孩子搶奪玩具而引發的衝突。

教會孩子“物權意識”,很簡單,主要要遵守如下原則:

誰的玩具誰說了算,公共的玩具按順序玩。

第一條:誰的玩具誰說了算。

也就是玩具的物權歸誰,誰就說了算。孩子可以決定ta是否要給其他人交換玩具,或者分享玩具。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為了讓孩子廣交朋友或者為了面子,要儘量的引導孩子去分享自己的玩具或者跟其他小朋友交換玩具,但千萬不要強迫孩子,一旦通過強迫的手段讓孩子交出玩具,這不僅沒有維護孩子的物權,反倒侵犯了孩子的物權。

剛開始的時候,小孩子可能不願意分享,這也很正常,就比如你很珍愛的,剛剛買的大衣,自己還沒穿,就要借給別人穿,你願意嗎?這個時候家長可以適當的引導孩子,比如這樣說,你的玩具你說了算,但是媽媽建議你和小朋友交換一下,你看,你自己玩自己的玩具,只能玩一樣,你跟小朋友交換,可以玩到兩樣玩具,是不是更好呀。

當然,在外面玩的時候,也會遇到霸道的小孩,主動搶自己小孩的玩具。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一方面安慰自己的孩子,跟孩子強調,搶別人的玩具是不對的,你現在需不需媽媽或者爸爸去陪你把玩具要回來,但是因為這是小孩子之間的事情,所以要你先去跟他交涉,如果不行爸爸媽媽可以幫你去跟他的家長交涉,還是你決定暫時先借他玩一小會,過一會再要回來。

這個過程不僅教會了孩子物權,還教會了孩子交涉,不懼怕強勢,同時也教會了孩子平等,不以大欺小。

第二條:公共的玩具按順序玩。

對於公共的玩具,要教導孩子排隊,按順序玩。當前一個小朋友玩夠了,他就可以去玩。但很多時候,前一個小朋友玩的時間很久,孩子等不及了,可以讓孩子主動去交涉,可不可以一起玩,但如果前一個小朋友拒絕了,也要讓孩子繼續等待或者放棄等待。放棄也是一種選擇,並不一定所有的困難都要迎難而上,放棄如果可以讓你有比等待下去更快樂的心情,放棄也是不錯的選擇。


國家一級人力資源管理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關注人力資源、心理健康和育兒領域,歡迎關注我,共同討論人力與心理那些事兒。


一心可以二用


孩子爭搶玩具,大人要根據當時的情況予以處理。家長既不要偏袒自己的孩子,更不必為了面子而委屈了自己的孩子。


我家孩子在搶奪其他孩子的玩具時候,我會及時阻攔,然後與對方孩子或者家長溝通,如果對方同意就讓自己孩子玩,如果對方不同意,就讓寶寶拿手中的玩具去換。曾經遇到過對方孩子不換的情況,而我家孩子非要玩,講也不聽。有幾次哭著去買了同樣的,有幾次是買不到的,就讓孩子哭個夠,但有時候孩子也依說,換了其他玩具接著玩。總之,孩子的心思你別猜,猜來猜去也猜不明白。


當別人搶我家孩子玩具的時候,我會爭取孩子的意見,如果我家孩子不給那麼就拒絕,對方已經搶到手了,就拿回來還給自己孩子。會建議對方孩子與我孩子商量,交換玩具,如果孩子同意他們自己玩,如果不同意,那就各玩各的。


在這方面每次遇到情況時候,我都會站在旁邊,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是否會延遲處理,給孩子機會讓他自己解決。

COCO教主


孩子們搶玩具起衝突,大人如何有分寸地引導?

同伴衝突對兒童的社交發展有很多積極的意義,父母在干預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的原則:

1、不過早干涉。大人過早的干涉,會使孩子學到“衝突是不好的”、“我沒有能力解決衝突”等觀念,也讓孩子失去了自己體驗衝突和學習解決衝突的機會。因此:儘可能在以下兩種情況下,不必“過早干涉”:

√安全範圍內。預期環境是可控的,沒有出現不可控的人身傷害等。(如果孩子們已經動手了,大人首先要做的是把他們分開。)

√ 孩子尚在等待和觀察的時候。還沒有動手,還在思考、猶豫的時候等。

√父母有時間有精力、後果比較可控的時候,不必過早干涉。

2、不替代解決。大人往往一看到孩子哭就著急了,會馬上告訴孩子怎麼做,或不要怎麼做。但其實,孩子有權體驗到任何成長中自然發生的負面情緒,父母要做的是接納和安撫這些負面情緒(不高興,著急,生氣,委屈,挫敗感等),而不是拒絕和規避掉它們。我們不需要當孩子“負面情緒”的消防員,而是成為孩子“負面情緒”可以安放的港灣。然後,再根據具體情境,向孩子提供有建設性的建議;幼兒園階段的時候,可以給孩子提供選擇,鼓勵他自己想辦法解決衝突。

那麼,給予以上原則,和這個場景,具體可以怎麼做呢?

1、安慰情緒,反饋需求。各自安慰自己的孩子,說出孩子的願望。堂姐的爸爸可以先安慰堂姐,說:“你想要回你的玩具了是嗎?”抱著孩子說“嗯,你有點著急。”我們可以對自己的孩子說:“你還想玩是嗎?你還沒玩夠。”

2、幫助孩子從衝突中學習,採取積極的策略。比如,堂姐的爸爸可以說:“你可以想拿回來,但用手直接搶,別人會不高興的。”“你可以用小嘴巴先告訴妹妹,還給我,我要玩。”如果孩子語言發展有限,大人可以走過去幫助孩子發出這個請求:“你玩完了嗎?我要玩了,請還給我。”幫助孩子學習最重要的社交規則: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立場,用語言溝通,而不是直接動手。我們則可以先啟發孩子同理堂姐:“堂姐哭了,她想玩了,她可能覺得這是她的玩具。”“下次我們玩姐姐的玩具,先和她商量好玩多久,或者交換著玩好嗎?”“你可以告訴姐姐,還能再給我玩一會兒嗎?”等。示範和演示給孩子看,要怎麼說,音量多大,做什麼動作合適等。也可以在家裡模擬練習,進行角色扮演的遊戲,互換角色體驗一下,幫助孩子內化學習。

3、做好孩子受挫的準備。哪怕我們教了孩子用嘴巴去表達、和別人商量,社交中還是會有別人不同意、被其他長輩干涉強行拿走等情況,所以,我們也要允許自己的孩子受挫,安慰和表示同情就夠了。總之,同伴衝突中,如果孩子缺乏交往技能,使用搶奪、打人、破壞等消極的交往策略,往往會引發對方的憤怒、報復和成人的干預。因此我們啟發孩子嘗試改變策略,在以上引導下學習一些有利於衝突解決的積極策略,如協商、合作,並在以後的衝突中加以運用。

【4399小評菓快樂育兒】,分享早教育兒、安全教育、營養輔食等豐富知識,幫你快樂育兒。歡迎讀者點贊、轉發、收藏、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