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的春節,當我為小寶忙昏頭,大寶的一句話驚醒了我

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今年除夕,我頭一次沒回老家,待在廣州一面照顧二胎,一面接待過來看孫的公婆。沒想到又遇到肺炎疫情,剛滿4歲的大寶,和1歲半的小寶每天只能宅在家、打打鬧鬧。面對互相嘶吼的二胎,我的生活實在是一地雞毛。

宅在家的春節,當我為小寶忙昏頭,大寶的一句話驚醒了我

圖源:Shutterstock


作者:辣椒夫人 Madame Spicy

臺灣出生的80後,曾留學英國、旅居美國,再隨老公到內地打拼。相信「生命的真諦,在於透徹地認識自己!而育兒的意義,在於每生一個娃兒,就愈加認清自己的能耐!曾經是每天窩在臺北101的外企產品經理,現在是全職二胎媽媽、兼職自由撰稿人,隨著地域與角色的轉換,每走一步,都更貼近我自己。持續分享最真實的體驗,也期待每位讀者最終都能走向真正的自己!


今年年初章子怡生下二胎,她微博上的一張照片,4歲的女兒溫柔地凝視著剛出生的弟弟,如此有愛的畫面,在我們家雖然也會上演,但是更多的是姐弟倆的連天炮火。

記得弟弟剛出生不久,有一次姐姐因為忌妒他趴在我懷中喝奶,竟然將弟弟的額頭抓出了數道血痕。

慢慢我才發現,二胎以後,大家往往只看見小寶的可愛,卻沒看見大寶受傷的心……(包括我自己

~~)

面對二胎 再多的準備都不夠 !

大寶出生後的一年,我開始和老公討論是否要生二胎。

隨著大寶逐漸長大,生為獨生女的我,開始想象未來她是否會和我一樣,需要獨自面對老去的父母;而遇到各種難題時,身邊也沒有一個血濃於水的依靠。

因為期待大寶的人生比我走得更不孤單,我和老公最後決定還是要二胎,而孩子也能從彼此身上學習。

懷上小寶後,我按照育兒書上的建議,幫助即將升格姐姐的大寶做好心裡準備,希望她能歡喜地期待弟弟的到來。

我和她講了各種關於生寶寶和手足情誼的繪本,還送她一個背在背上的洋娃娃,讓她模擬照顧小寶寶。

即使大腹便便,我還是常帶大寶出遊;直到產後,每週也有幾天,我讓她留在月子中心,與我同床過夜。

但是,真正的挑戰,是回到家以後。

面對著嗷嗷待哺的小寶,和滿心期待媽媽回來後、便能常帶她出去玩的大寶,想要一碗水端平地滿足二胎,真不是容易的事。

宅在家的春節,當我為小寶忙昏頭,大寶的一句話驚醒了我

我和小寶在月子中心。圖源:辣椒夫人

雞飛狗跳的生活!我們不禁懷疑起自己當初想生二胎的決定!

弟弟有著過敏體質,常常要上醫院,照顧他尤其費心。

二胎的頭一年,我因為時刻關注著他的身體狀況,而忽略了大寶複雜而微妙的心理變化。

一方面,她很開心有弟弟的陪伴,同時卻也恐懼媽媽的愛被瓜分。

原本,我沒有特別在意教養專家的提醒,但是後來育兒文章中所寫的各種”亂象”,卻一一在我家上演。

第一是大寶出現了各種”退化”行為。

除了在我喂母奶的階段,姐姐總是要求在弟弟喝奶前,先讓她在媽媽胸前”假喝奶”,後來她更開始模仿弟弟的各種動作,包括吃手和流口水。

此外,還有一出生寶寶的戲,我不厭其煩地和大寶演了一年,直到今天-每晚哄睡時,她將頭鑽向我的肚子,然後再將頭伸出我的衣服,假裝自己是剛出生的小寶寶,並且發出”哇哇哇”的哭聲。

其次,是各種對弟弟的攻擊。

剛開始,姐姐常趁我餵奶不注意時,偷偷捏弟弟的腳。到現在,她直接正大光明地推打弟弟。

後來我發現,大寶的心思比我想象的更加細膩,雖然大多數的時候,她是出於忌妒,或有時因為弟弟先不小心弄到了她,進而想要報復,以宣洩自己的情緒。

但也有些時候,她是因為弟弟咬我或打我,她生氣媽媽被欺負了,覺得自己要保護媽媽進而處罰弟弟。

至於小寶,從小就顯現早熟的一面,完全不是省油的燈。

記得半歲左右,弟弟就嘗試將在我懷中撒嬌的姐姐推走。他比姐姐脾氣更大,但卻又更懂得討人歡心,犯錯後總是用兩顆深深的酒窩來化解自己的錯誤。

讓人好氣又好笑的是,有一次帶姐弟出去玩,姐姐不小心摔倒在地,跑來求安慰,弟弟見狀馬上故意也摔一跤,然後立刻衝過來和我裝哭臉。

面對姐弟倆的各種打鬧與爭寵,其實不只是我,連不常在家的老公都感到心累。有一次不經意的說出口,當初是不是不該生二胎?

宅在家的春節,當我為小寶忙昏頭,大寶的一句話驚醒了我

姐姐抱著剛滿月的弟弟,覺得好興奮。圖源:辣椒夫人

“媽媽不愛我了!” 我將自己掏空般的付出,大寶卻仍感受失寵 !

去年年底,家裡換阿姨、老公不斷出差、兩個娃兒又接連生病,我在烏煙瘴氣的生活中,感到渾身乏術。

當時,面對這對不斷打鬧的二胎,我心中感到特別煩,對於大寶的管教也更加嚴厲。

原本以為,她會因此不敢招惹弟弟,沒想到竟然變本加厲,有一次還拿筆戳了弟弟的臉。

那次,我忍不住對大寶大吼一頓,她接著竟然哭著說”媽媽不愛我了!” 這一句話,像一把利刃戳痛了我。

付出了這麼多,大寶竟然認為我不愛她?

家裡的狀況穩定後,我開始嘗試站在大寶的立場去想,為啥她老覺得自己的愛少了。二胎以前,大寶是家族裡唯一的孩子,她得到眾星拱月般的關注。

小寶出生後,她卻被迫要學習分享,不只要分享她最愛的媽媽,有時爺爺奶奶也因為逗弟弟,不經意地將她冷落一旁。

好幾個夜晚,大寶哭醒來找我,說媽媽不見了。

當時我卻沒有正視她心中的不安和焦慮。尤其上幼兒園後,她覺得和媽媽在一起的時間變少了,更加不願和弟弟分享。

慢慢地,我發現嚴厲的指責,不但無法讓她對弟弟更加友善,反而造成她對弟弟更多的不滿。

現在,我用各種方式讓大寶知道,即便有了弟弟,媽媽對她的愛依然源源不絕。身為二胎媽媽,處理手足的關係,也需要一些方法和技巧。

這次我正好利用寒假的機會,調整了我的二胎的相處方式(尤其是對大寶),也逐漸感受到親情的升溫。

宅在家的春節,當我為小寶忙昏頭,大寶的一句話驚醒了我

兩個娃兒一同擠在小寶的嬰兒床上。圖源:辣椒夫人

創造更多互動機會,增進手足情誼

在家裡,姐弟倆總是固執地搶著同一個玩具,所以平時週末我更喜歡帶姐弟倆外出,變換不同的場景,他們總是能玩得更加融洽。

但今年春節不同,足不出戶的生活真是把娃兒悶壞了!所以我開始找尋各種可以在家玩的遊戲。

例如,我們把家裡的大陽臺清空,當作姐弟的小球場,他們在陽臺比賽丟球,激戰一個上午也不累;吃水果前,我讓大寶在紙上畫出一個臉型,拿出藍莓、聖女果和香蕉,再搭配幾片菜葉,讓大寶在紙上用水果和蔬菜排出不同的臉譜,小寶雖然還不太會動手做,但是也懂得用他的方式,參與我們的遊戲,姐姐排好,弟弟負責一起吃掉“作品”,讓午餐後的吃水果時間更有樂趣。

在這個非常時期,雖然不適宜帶娃去樓下滑梯區玩耍,避免孩子們互相接觸易增加感染的風險,少了一個可以耗體力的方式,但我偶爾還是會帶他們到小區空曠無人的地方,讓姐弟倆玩自己發明的遊戲。

例如,前天姐弟倆在小區地上撿到了幾根樹枝,他們異想天開地將樹枝當作紙飛機丟,比賽看誰丟得遠。

姐姐還發明瞭許多怪招來教弟弟,也因為弟弟總是模仿著她,而讓她感到沾沾自喜,開始體會到當姐姐的成就感。他們玩得不亦樂乎,我則在旁靜靜陪伴,不過只是幾根樹枝,就讓姐弟倆消磨了一整個上午。

比起帶著娃兒玩遊戲,我通常更喜歡看著姐弟倆自己玩,不介入他們創造出來的天地,除非有危險的狀況。在遊戲中,他們建立日益深厚的感情,也逐漸喜歡上對方的陪伴。

宅在家的春節,當我為小寶忙昏頭,大寶的一句話驚醒了我

姐姐帶著弟弟玩,對於能夠”做老大”感到特別驕傲。圖源:辣椒夫人

營造和大寶獨處的甜蜜時光

寒假之前,每天我送大寶上學後,弟弟便有大把的時光獨享媽媽的愛。

但相對於小寶,大寶從放學以後,和媽媽的相處就進入倒數計時,又還要和弟弟分享,她覺得媽媽的關注和時間永遠不夠。

所以,每天放學後,總是要求”任何事都要媽媽陪”。從洗手、上廁所、吃飯、洗澡,她沒有一樣不爭取媽媽在她的身邊。

為了讓大寶能和小寶一樣,擁有一些媽媽能單獨寵愛著她的機會,我總是早早哄弟弟入睡,創造短暫和大寶獨處的時光。

這段時間我讓她挑選自己喜歡的故事書來講,或陪她玩靜態的遊戲。雖然這段時間通常連半小時都不到,但能夠擁有媽媽全心的陪伴,大寶總是笑得甜滋滋,覺得真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時光。

寒假來臨,偶爾我將小寶交給公婆,窩在房間裡和大寶玩“公主變裝”的遊戲:和她一起用我的絲巾、髮飾,裝扮成想象中的公主。我發現,通常和我單獨玩耍的那天,她心情總是特別好,對弟弟的態度也更加”友善”。

避免互相比較,不強迫以大讓小

我相信許多教養專家說的,父母本身的態度將影響手足之間的關係。

所以我不斷告誡自己,在責備娃兒時,要就事論事,不要拿小寶的長處來數落大寶的短處,反之亦然。

並且,儘量培養孩子的共情,而不是強迫姐姐“孔融讓梨“式地,什麼都要讓著弟弟,這樣同時也會將被讓的小寶,養成一股嬌氣。

弟弟犯錯時,我在大寶面前同樣地指責和處罰,讓她知道媽媽不是總是偏袒年幼的弟弟,但是同時也告訴她”弟弟這個階段的確還有很多事不懂,就像你小時候一樣,常常會犯錯。但是他很愛你,也會慢慢長大懂事,希望你能做他的榜樣。”

寒假期間,不只我和二胎相處,因此我也花了一些功夫,和長輩溝通我的教養原則,希望他們也能多加留意。

解決手足關係的矛盾,從看見娃兒的內心開始

回憶起寒假前的某一天,幼兒園放學的大寶,不但因為搶玩具而推倒弟弟,更做了一連串讓我生氣的事情,當時忙得焦頭爛額的我,忍不住怒氣,把她轟出家門外罰站。

接著一陣哭天喊地”媽媽不要我了! 媽媽不愛我了!”

進門之後,大寶反常地馬上安靜下來(通常她會繼續哭鬧),原來真的是被我嚇到了,她深怕被媽媽遺棄。

而我此刻也明白到,這種處理方式並不好,反而更加深大寶內心的恐懼。之後,我更加提醒自己,多冷靜地和孩子溝通道理。

宅在家的春節,當我為小寶忙昏頭,大寶的一句話驚醒了我

雖然作為二胎媽媽,將一碗水端平,實在很難,而自己有時難免也會有情緒。但一路走來,給我最大的學習,就是要多留意娃兒的內心,瞭解行為背後真正的動機,多一點陪伴、少一些指責,才能給兩個孩子更和諧友愛的手足關係,也才能讓我們不後悔,當初想生二胎的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