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的日本经济!一关键指标13连跌,中国将成其救命稻草

在2005年一个即乏味,又没什么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天涯论坛(没错,今天的话题就是那么有趣,要从当初那个考古级的中国网络论坛天涯,开始聊),以为名叫雪亮军刀的网民,发了一篇帖子,推测中国经济能在2030年时赶超日本。


可想而知,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中,这个帖子遭来了多少反驳,嘲讽,甚至谩骂,彼时日本经济刚刚走出谷底,开始显现脱离广场危机征兆的迹象。银行不良债券得以缓和,股市和低价也开始回暖。


绝望的日本经济!一关键指标13连跌,中国将成其救命稻草

而自2006起(也就是安倍晋三首次出任日本首相的那一年),日本GDP,市场流动性都开始全面复苏,加之当时第三次工业革命红利全面迸发,全球贸易进入爆发阶段,致使当时中文网络里,关于"日本从未衰落"的说法,大行其道。


可我们如果从结果倒退过程的话,就会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我们仅以2012-2020年的数据为例,"安倍效应"确实在2013年,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亮眼数据,但是在2014年,日本GDP增长几乎为0,IMF对日本2020经济增速的预测,也不过只有0.5%。


在近期公布的一组数据中,作为一个颇为依仗贸易的国家而言,日本出口已经连续萎靡13个月,而在12月,日本贸易赤字却高达1525亿日元(你想想他们家老大哥美国,那么大体量难么多人,才多高赤子)、


安倍经济学的逻辑,就是那么有趣,你肥叔曾在前文介绍,安倍的最终目的不在于通过量化宽松刺激经济,而在于借货币政策扩张,逆向收购国债,压缩金融财阀权利,并不断缓和日本债务危机。


绝望的日本经济!一关键指标13连跌,中国将成其救命稻草

自2015至2020年里,日本经济的表现,可谓是令人绝望的,这种绝望体现在一种无趣的匮乏上,无论是经济增速也好,通胀也罢,工业指数也好,都是以一种龟速慢慢爬行着,就和一只小手在挠痒一样,始终抓不到痛处。


1


日本经济神话是如何破灭的?


要想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就先需要,日本经济神话,其实从来都没有开始过,即便在所谓"日本经济神话"盛行的那几年,其经济增速也是十分迟缓的,在一方面而言,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体都增长较为缓慢,第二,在安倍之前长期奉行通缩政策的日本,恰好错过了产业革命的成熟期。


这点我们可以从几组数据看到最直观的结果:

绝望的日本经济!一关键指标13连跌,中国将成其救命稻草

在1989年的世界前十大企业中,日本占据数个席位,而在今天,全球十大企业,甚至说的通俗点,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都难见日本人的影子。


但与此同时,企业债务比例减少,海外投资却在持续上升。


绝望的日本经济!一关键指标13连跌,中国将成其救命稻草


绝望的日本经济!一关键指标13连跌,中国将成其救命稻草

这是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我们通常不单纯把企业负债比,视作衡量一家公司成败与否的标准,但是如果结合安倍经济学现状,以及日本赤字的具体问题,这个指标,就变得颇为有趣。


嗯,有句话叫什么来着?


自己人坑自己人?


安倍同学这一手坑爹的操作,还真是玩的飞起。


2


你肥叔曾在前文介绍,对于日本这样的"资源配置型"国家而言,做好服务大经济体的工作,垂直于产业链上的核心位置,才是最恰当,也是最稳妥的选择。


但往往也是这样的国家,内部既得利益群体势力庞大,精英层的反应和决策能力,是极为缓慢的。


日本崛起的逻辑并不复杂,在一战二战时代,随着亚洲老大哥中国暂时退出,整个亚洲出现了巨大的权力真空,日本一边靠抄底亚洲资本,完成原始累计外,一边利用高杠杆,大集成,迅速实现工业化——在上个世纪,日本电子业之所以能对美国形成巨大威胁,恰好是因为政府主导的大投资形成的。

绝望的日本经济!一关键指标13连跌,中国将成其救命稻草

随着产业链形成,日本面临着所有经济体需要考虑的下一个问题:渠道。


幸好,随着本世纪初,全球贸易爆发,日本顺利收割了一波红利。


说到底,资源配置,是先有配置,后有资源,在产业链上,日本或许仍有一定优势,但在政治生态链上吗,日本注定只能和其历史定位一样,只能去服务其他大型经济体。


3


所以,随着全球产能寒冬来临,日本出口下滑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实,其实在之前,路透社就曾预测其出口将下滑4.2%,可不料实际数据更加夸张。


尤其是随着摩擦扩大,日本在汽车,芯片产品上对美国等国家锐减,但意外的是,日本对其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出口,增长了0。8%,且为最近十个月来的首次增长。


偶然,巧合?


我们不会妄加推测,但事实上,中国已经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并且随着美国金融风险上升,投资回报率下降,日本外资也开始向中国倾斜。


嘿嘿,都说资本远比政治敏锐,在2019年,中日韩自贸区加速推进,RCEP也有重大突破,说到底,服务型国家,服务谁不是服务?


在美国已经不好使的关口,另寻下架的,又何止日本一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