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晚年有多悽慘?原因是什麼?

小小嬴政


戚繼光是我國曆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懷抱著“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凌雲壯志,橫掃東南12載,獨鎮薊州16年,指揮著紀律嚴明、戰無不勝的戚家軍,保家衛國,抵抗侵略,是大明王朝真正的萬里長城。

(戚繼光劇照)

在東南沿海的抗倭鬥爭中,戚繼光先後80多次同倭寇浴血奮戰,鮮有敗績。先後取得了台州、福建、興化、仙遊等大捷,痛殲來犯的倭寇匪患,守護著沿海百姓的安寧,換來了大明子民的富足。

其後,戚繼光轉戰北方,奉命鎮守薊州。在此期間,戚繼光一邊操練兵馬,一邊修整長城。始終做到枕戈待旦,常備不懈。“在鎮16年,邊備修飭,薊門宴然”,同樣讓蒙古鐵騎聞風喪膽,不敢犯邊塞秋毫。期間雖有幾次小規模的戰事發生,但都被戚繼光輕鬆擊退,打得韃靼騎兵毫無還手之力。

戚繼光在戰場上的所向披靡,來源於他的傑出軍事理論和思想,這些思想和理論,都體現在他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裡。這兩本著名的兵書,也讓戚繼光成為了一位偉大的軍事戰略家。

戚繼光戎馬一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橫戈馬上行”,平南倭,抗北虜,上安社稷,下撫黎民,用幾十年的赫赫戰功換得大明難得的安寧,為大明朝立下了不世之功。

但就是這樣的一位忠君愛民的曠世奇才,在晚年卻十分悽慘。

萬曆十年,戚繼光被萬曆皇帝從北方重鎮薊州調任廣東。當時的廣東倭患已平,幾無戰事。朝廷將這樣一位雄才大略的軍事奇才,從邊關要塞,一下調到天下太平的廣東。從指揮十幾萬虎狼之師的大將,淪為手底下只有區區2000兵馬的兵頭,實則是剝奪了他的兵權。戚繼光就這樣被朝廷棄用了。

一年後,戚繼光再遭打擊,他廣東總兵的職務也被罷免了,只好收拾行裝,回到山東老家。

(萬曆皇帝劇照)

由於戚繼光被罷,戚家軍眾多將領也受到牽連,或罷官免職,或遭貶流放。他唯一的弟弟戚繼美,也被罷免了貴州總兵一職,先於戚繼光回老家了。

但當戚繼光風塵僕僕趕回老家時,迎接他的,卻是弟弟去世的噩耗。58歲的鐵血硬漢戚繼光,痛不欲生,欲哭無淚。

但是,厄運又接踵而至,從小妾那兒過繼給妻子王氏的兒子戚安國,不幸染病夭折,這個打擊讓王氏幾乎精神失常。終於在萬曆14年,王氏憤而執意離家出走,扔下了孤獨的戚繼光。

善良的戚繼光不得已,把自己一生微薄的積蓄全部交給了王氏,以保證她後半生的生活。

此時的戚繼光,一邊承受著罷官回鄉的巨大落差,一面又要面對家破人亡,妻離子夭的悲慘局面。更為窘迫的是,戚繼光已一貧如洗,生活無以為繼,甚至“醫藥不備”,連看病的錢都沒有了。

萬曆15年,蒼老憔悴、貧困潦倒的戚繼光,在一個風雨如晦的夜裡悽然離世。“雞三號,將星隕矣”。但萬曆皇帝,居然對這個朝廷柱石的去世,沒有任何反應,任由當地百姓自發地安葬了他們心目中的英雄。

那麼,導致戚繼光晚年如此淒涼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張居正劇照)

主要原因是張居正的去世。

萬曆10年,內閣首輔張居正去世,由於他生前大權獨攬,在輔政的10年期間,大力推行改革,開罪了不少朝中權貴,也讓萬曆皇帝對他很是忌憚。

當張居正去世後,萬曆皇帝就開始了對張居正的清算,誣陷他“貪濫僭奢,招權樹黨,忘親欺君,蔽主殃民”。萬曆皇帝不但抄了張居正的家,剝奪了他的所有頭銜,還開始了對所謂“張黨”的秋後算賬。

戚繼光無疑是“張黨”的核心成員之一。沒有張居正的鼎力支持,他根本不可能建立如此赫赫戰功,讓自己名垂青史。

《明史》載,戚繼光“賴首輔大臣張居正倚任,事與商榷”。同時,張居正為了讓戚繼光“動無掣肘”,把他身邊意見不合的官員全部調離。《明史》裡是這樣說的:“有欲為繼光難者,輒徙之去。”可見張居正對戚繼光的信任。

因此,戚繼光能夠忠實地執行張居正的軍事策略,南平倭寇,北據韃靼,讓當時的大明邊境固若金湯。

張居正離世後,對他的清算,自然會波及到戚繼光。別有用心之人,甚至指責戚繼光和張居正有謀逆之心,說他們“夜中開門遞進,意欲何為?莫非反狀呼”。

昏庸又自私的萬曆帝,在宵小之輩的鼓譟下,開始厭惡這個立下了蓋世奇功的邊關大將。

在這樣的氛圍中,時任兵部給事中張希皋和張鼎思為取媚萬曆帝,上書彈劾了戚繼光,戚繼光的厄運由此開始。

就這樣,這位為國為民出生入死、功勳卓著的一代民族英雄,就此隕落。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戚繼光晚年境遇悽慘,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事業和家庭。  

事業方面,對戚繼光來說最不妙的就是,他多年以來的大靠山張居正倒臺了,張居正身死之後,神宗皇帝開始了對張居正的大清算,作為張居正一手提拔起來的絕對親信,戚繼光還是被波及到了。  

政治鬥爭是無情的,站隊是否正確,決定著一個人的政治前途。  

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六月,張居正病逝,他死後不久,有人提醒萬曆皇帝,說是戚繼光與張居正關係密切,如今擔任薊鎮總兵,相當於宮門外面有一隻猛獸,而且是隻聽從張居正節制的猛獸。

這個“提醒”直擊萬曆皇帝心中最脆弱的地方,於是,在萬曆皇帝的暗示默許下,戚繼光被彈劾,從薊鎮總兵的位置上調任廣東總兵,表面上官職幾乎沒動,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拱衛帝都的重要地位。  

許多人到北京請願,求萬曆帝留下戚繼光,然而萬曆帝不允。戚繼光臨行前,市民罷市,百姓遮道,眾部將也感傷不已。  

萬曆十二年,清算張居正的政治運動達到高潮,戚繼光何等精明老辣,他看出風頭不對,向萬曆皇帝提出辭職,想借此遠離政治漩渦,保留幾分名將尊嚴。 

但對這位戰功卓著,蕩平倭寇之亂的名將,萬曆皇帝絲毫不給面子,他直接把戚繼光免職,宣佈戚繼光是張居正的黨羽,這種政治身份,完全是判了戚繼光政治死刑。  

戚繼光迴歸蓬萊老家,朋友很少,沒幾個人敢與他往來。  

戚繼光不光是事業悽慘落幕,他的家庭也出現了巨大變故,主要有以下幾件事情:  

他罷官回家的路上,得知小自己六歲的弟弟戚繼美病逝。  

這個戚繼美也不是一般人物,他大半輩子跟隨哥哥東征西戰,掃平倭寇之後,又來到北方,與蒙古鐵騎頻繁作戰,最終官至雲貴總兵。  

萬曆十一年,戚繼美的妻子病亡,隨後,他被罷免回家(毫無疑問,受到了戚繼光的牽連),緊接著,戚繼美的兒子暴病身亡,幾重打擊下,戚繼美也病逝了。  

萬曆十二年十月,戚繼光趕回老家後,看到弟弟的靈柩,悲從中來,嚎啕大哭,這位明朝中後期最傑出的名將,也有熱血柔腸。 

 

失去與之感情深厚的弟弟之後,更大的悲劇發生了:戚繼光的原配妻子王氏,拋棄他而去,回到了孃家,而且,捲走了戚繼光的所有家財。

要說起這位王氏,也是歷史上留下一筆的人物。  

早年王氏通情達理,對戚繼光是真愛,家裡貧困,買回一條魚來,她吃魚頭魚尾,留著'魚身給丈夫吃。  

戚繼光在浙江一帶抗擊倭寇的時候,王氏和戚家軍家屬們居住在新河所,守軍很少,忽然有一大批倭寇偷襲,緊急情況下,王氏說服所有戚家軍家屬穿上戚家軍軍服,站到城牆之上,把倭寇嚇跑了。  

這麼一位賢惠,而且有勇有謀的好妻子,怎麼就會拋棄戚繼光而去呢?  

其實,也怪命運弄人,公元1545年,戚繼光和王氏結婚,在戰場上殺人不眨眼的戚將軍,相當懼內,可見王氏的性情暴烈。  

兩人的脾氣倒是可以融合,問題出在:兩人多年沒有子嗣。  

這在當時那個年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王氏還堅決不同意戚繼光納妾,一直拖到公元1563年,戚繼光瞞著夫人王氏,在外面娶了三個小妾,生育了五個孩子,直到孩子長大,王氏才得知此事。  

王氏怒不可遏,戚繼光下跪求和,最後兩人談妥,把其中一個孩子過繼給王氏當兒子。

王氏雖然無奈痛苦,但也只好承認現實。但偏偏,這個凝聚了她滿心關愛的孩子早夭了。這樁悲劇發生在戚繼光被貶官回家之前,王氏萬念俱灰,精神有些失常,離開了戚繼光。  

戚繼光晚年的時候,身體很不好,肺病久病不愈,貧苦交加,連請大夫拿藥的錢都沒有。  

在戚繼光去世前三個月,河南道御史傅光宅曾上疏建議重新起用戚繼光。萬曆帝不但不予採納,反而給傅光宅奪俸兩個月的處分。  

公元1588年,年僅六十歲的一代名將戚繼光溘然長逝,他的人生曾經無比輝煌,也註定永垂不朽,然而他的晚年人生卻以悲劇收場,讓人扼腕嘆息。 


我見青史多嫵媚


戚繼光晚景悽慘主要是因為——靠山倒了!老婆跑了!

如果說抗倭英雄是戚繼光正面的話,那善於官場鑽營、極會尋求官場靠山則是戚繼光的側面。

與岳飛純粹的精忠報國、缺乏官場智慧不同,戚繼光在做英雄事的同時,腦子裡始終存有“立功揚名,保位免禍”的想法。

如何才能“立功揚名,保位免禍”呢?

除了自家有本事,戚繼光認為尋找靠山不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甚至可以這麼說,戚繼光風起雲湧的背後,從來都是有“靠山”支持的。從踏入軍營的那一天起,戚繼光事實上就有一座碩大的靠山,那就是他的老岳丈,總兵王棟大人。戚繼光怕老婆,不是因為他對老婆有多好,而是因為他不敢得罪總兵大人的女兒,這種沒有真情實感的“敬重老婆”也為他晚年的殘景埋下了伏筆。

繼老岳丈後,戚繼光的第二座大靠山,即是發掘提拔他的人生貴人,總督大人胡宗憲。在胡宗憲手底下,戚繼光雖然開始大放異彩,但他始終保持一個習慣,凡事都要先請示總督大人,在總督大人面前從不飛揚跋扈,擅作主張。

但在靠牢胡宗憲的同時,戚繼光並沒有止步不前,他的官場危機意識很強,在他看來,光有地方靠山是遠遠不夠的,朝中有靠山才是關鍵。

為了在京城尋找靠山,戚繼光可謂是不惜銀兩,不惜精力。起先,他有意攀交當朝首輔高拱,但高拱這個人太囂張、太孤傲,戚繼光沒能如願。退而求其次,他便積極向時任國子監司業的張居正靠攏。

當時,張居正的權勢還未如日中天,但這恰恰體現了戚繼光的眼光。待朝局變幻,胡宗憲等人身敗落馬後,只有戚繼光如願從前線調入了京城。

這期間,有個細節很能說明戚繼光為在京城尋求靠山,如何的不惜重金——“領將印三十餘年,家無餘田,惟集書數千卷而已。”

他的鉅額俸祿和獎賞都到哪裡去了呢?不言而喻。

除了重金賄賂,戚繼光在對張居正獻殷勤方面同樣不遺餘力。每次給張居正寫信,戚繼光都非常謙卑地自稱“門下走狗小的戚某”;為了買張居正歡心,戚繼光常年給張居正送各種補藥,蒐羅各色美女,甚至包括“洋妞”。

正是因為有了張居正的鼎力支持,戚繼光才迎來了人生第二個輝煌期,並幹了三件大事——訓練戍邊部隊、建立車步騎營、修建長城敵臺。

然而,當萬曆十年六月,張居正吃了戚繼光所送海狗腎導致“痔根”加重(野史說法),一命嗚呼並隨即遭到清算後,戚繼光的厄運也就來了。

張居正死後,戚繼光很快受到牽連,第二年即被調往廣東,第三年即遭罷官棄用。

這裡有一點很值得玩味,戚繼光被彈劾遭罷官的原因和罪狀,在當時是模糊不清的,表面上看是受累於張居正,其實根源在於倭寇邊患已除,朝廷要剪除羽翼豐滿的武將,鳥盡弓藏。

萬曆十三年,遭到罷官的戚繼光落寞回鄉,但他的晚年悲劇並沒有就此止住,相反是越發的慘不忍睹。

關於戚繼光“怕老婆”的說法很多,但和很多怕老婆的男人,夫妻感情其實很好不同,戚繼光和原配戚王氏的夫妻感情很差。

根據清朝乾隆年間《仙遊縣志》等記載,戚繼光因為兒子在莆田違反軍紀而斬子,從而愧對妻子戚王氏,對戚王氏多方遷就忍讓,而戚王氏則終生懷恨在心,始終苛待丈夫。

鑑於戚繼光在莆田期間根本沒兒子,所謂戚繼光斬子的說法肯定是假的,但假的傳說背後,戚繼光和戚王氏夫妻關係惡劣卻是不爭的事實。

據說,戚王氏是標準的悍婦,二人結婚時,戚繼光雖是四品武將,但她爹是總兵,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她始終是高高在上的。此外,戚王氏還是個將門虎女的狠角色,武功好,脾氣倔,但凡遇到家庭糾紛,她向來以徒手格鬥的方式修理戚繼光,而戚繼光懾於她爹的總兵頭銜,不敢反抗,總是被打的到處跑。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產生一些疑問,按這種說法,戚繼光在家庭生活中屬於被欺壓的一方,最後受不了應該是戚繼光才對,怎麼反過來戚王氏幹了“休夫”回孃家的事?

那是因為戚繼光和戚王氏還有更大的矛盾。

根據戚繼光好友汪道昆在《孟諸戚公墓誌銘》中記載,戚王氏只給戚繼光生了一個女兒,戚繼光為了延續香火,瞞著戚王氏一連納了至少三個妾,生了五個孩子。

戚王氏得知這一切後,戚繼光的幾個孩子早已滿地跑了,或許是因為自感在家中的尊嚴、地位、名分受到了嚴重挑戰和傷害,絕望的戚王氏一度決定和戚繼光同歸於盡。

她抄起一把尖刀,直奔戚繼光而去。戚繼光聞訊,立馬開溜,不肯罷休的戚王氏便每天蹲在家裡死守,“日操白刃,願得少保而甘心。”

待戚繼光遭罷官,落寞回鄉後,戚王氏便將憤怒轉化成了極度的冷漠和絕情,在戚繼光死前的那一年,戚王氏“囊括其所蓄,輦而歸諸王。”也就是說,戚王氏將家中洗劫一空後,直接休夫回孃家了。

對病重的戚繼光而言,這種做法極其殘忍。

在戚繼光苟延殘喘的最後一年,病重時竟然連抓藥的錢都沒有,最終在萬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雞三號,將星殞矣!”


黑句本


戚繼光的抗倭偉績自不必說,歷史早有評價。傳說這位名將不僅作戰勇猛,而且情商很高,所以他的戎馬生涯還是較為順利的,沒有遭到什麼“良弓藏”之類的事。

但這位民族英雄,為何到了晚年,卻還是丟官罷職,乃至貧病交加呢?有傳聞甚至說他病時連抓藥的錢也沒有。

到無錢買藥的程度,我認為有點誇張了。畢竟一代名將,又深得百姓愛護。就算身上一時無錢,旁人也不會袖手。

當然,戚繼光的晚年即使不如貧苦老百姓那麼悽慘,但也談不上舒服。

此時的他,官場失意,妻妾遠離。

一、受張居正的“池魚之殃”。

張居正死後,政敵紛起,萬曆皇帝彷彿回過神來,對這位昔日的首輔大人進行了清算。正好張居正本人也不拘小節 ,生活頗為豪奢,宅中搜出不少金銀,這下萬曆皇帝有了藉口,將張居正的功勞全盤否決,並對所謂的張氏集團進行牽連。戚繼光,就被劃入其中,被罷官回鄉。

二、夫妻失和,獨居鄉里。

戚繼光的夫人善妒,但自身又沒有生育,戚繼光瞞著她置了幾房小妾,延續香火。此事被夫人得知後,大為光火。戚繼光無奈,把一個小妾的兒子過繼到妻子膝下。誰知天意弄人,此子又夭折了。夫人遭受了沉重打擊,變得灰心冷意,自回孃家居住。那些小妾們也沒有在戚繼光身邊久留,導致戚繼光晚年孤鉵寂寞。

在官場失意,又缺乏家庭人倫溫暖的情境下,晚年戚繼光的確算得上淒涼。


錢多多讀文史


實際上戚繼光不僅僅是抗倭英雄,他在北邊薊門一帶防禦蒙古、協助李成梁的遼東軍防也有十五餘年,為穩固明朝的北邊作出重要貢獻。至於說戚繼光一生為國為民是一位民族英雄,這個評價絕對是客觀準確的。戚繼光的晚年,準確說是他人生中的最後六年接連遭到給事中的彈劾,先是被貶,後又被罷免,直至最後病死家中,不可謂不悽慘也。如此名將竟是如此下場,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直接原因是張居正的落幕,本質原因在於明朝的政治制度中存在一個不太合理之處。

瞭解情況的人都知道戚繼光和張居正是"政治盟友"。更準確的說戚繼光只能算張居正的門下,還達不到盟友的地位,畢竟明朝文官的地位本身就是凌駕於武將之上的,而張居正是閣臣之後又是首輔,是位極人臣的文官呢!萬曆年間張居正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期間得罪了不少利益集團,而且萬曆皇帝也因張居正的存在而壓抑多年。所以在1582年張居正去世後,戚繼光很快就遭到了給事中張鼎思的彈劾,從北方防線被調往廣東。有人說張鼎思彈劾戚繼光是因為他的愛犬被戚繼光踢死了,其實不管有沒有發生過這個事,戚繼光都會被彈劾的,就算不是張鼎思彈劾,也會有張居正的其他政敵出手。

戚繼光為什麼要做張居正的門下呢?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明朝的政治制度存在不理想的地方。明朝是個重文抑武的朝代,武將的地位受到很大的節制,動不動就會遭到文官和言官的彈劾。戚繼光就曾經被彈劾故意放走倭寇,甚至說是通倭,後來還是戚繼光自己以待罪之身平定了海盜汪直作亂,才得以免罪復職的。可見,當時的文官和言官在政治地位上是有絕對的優勢的,而武將則很被動,加上文官和言官隊伍裡不乏小人,所以戚繼光他必須尋找政治靠山才能保身,才能實現保家衛國的抱負。這就是戚繼光"投靠"張居正的原因所在,歸根結底還是明朝的政治制度導致的,不然以戚繼光的為人,應當不至於這樣做,哈哈。





歷史守望者


我是雪上長留馬行處,見字如同見面。

戚繼光(1528——1588)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名將,民族英雄,他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為害多年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他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戚繼光不僅是個著名將領,還是位傑出的軍事家和兵器家,他寫下了18卷本的《紀效新書》和14卷本的《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在長城上修築的防禦工事,做到了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然而,這樣一位軍事理論家、蕩平倭寇之亂的民族英雄,晚景卻非常悽慘,令人不竟唏噓長嘆。主要原因是因為首輔張居正的去世。戚繼光之所以屢立戰功,自然少不了張居正的賞識和提拔。由於萬曆帝在張居正去世第四天,就展開了對其的清算,張居正在世時所用的一批官員也受到了牽連,戚繼光自然也脫不了干係。張居正先有薊鎮總兵調任廣東總兵,實際上等於被趕出了京城,二年後,萬曆帝將他定性為張居正的黨羽,於是被削去一切職位,就這樣,戰功赫赫的戚繼光返回了山東蓬萊老家。

當戚繼光回到老家時,其妻王氏先於他一步攜財而去。王氏是戚繼光的原配,由於沒有生育能力,戚繼光瞞著她納了三個小妾,生了五個兒子,王氏得知後異常惱怒,感情出現了裂痕。如今,戚繼光丟官去職、落魄歸鄉,王氏是萬念俱灰,恩斷義絕,毅然離去。此時,戚繼光又得知一直跟隨自己四處征戰的弟弟戚繼美病逝了。在雙重打擊下,戚繼光一蹶不振,得了肺病,又無錢醫治,於是久病不愈,三年後,在貧困交加中死去。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戚繼光晚年有多悽慘?原因是什麼?


提起戚繼光這個名字,大概很多人都知道,他可是能與宋朝武聖級抗金名將岳飛齊肩,另一個千古留名的民族英雄,也是明朝時期大名鼎鼎的抗倭名將。戚繼光不僅僅是一名能打勝仗的出色將領,還是傑出的軍事家和兵器家,他改造和發明了很多的新式武器,還在長城上開創了前所未有的軍事工程,進可攻退可守的空心臺抵禦外敵,大大提高了戰爭的勝算,也是相當厲害了!

從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開始,疆土就面臨著南方倭寇北面蒙元的嚴峻形勢,明朝萬曆年間,戚繼光和他聲名遠播的“戚家軍”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蕩平了危害沿海的不恥倭患,又在北方抗擊蒙古內犯十餘年,推動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在公元十六世紀,戚繼光絕對算得上是中國首屈一指的戰神!戰功赫赫,家喻戶曉,百姓擁戴,可謂風光無限,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功勳卓越的民族英雄,晚年生活卻過的不盡人意,被罷官返鄉,家破人亡不說,最後連生病買藥的錢都沒有,可以說是相當的悲慘!

看到這裡,小編跟很多人一樣在心底為這個民族英雄鳴屈,憤恨不平,為什麼當時的朝廷要這樣對待一個對社稷對百姓有大功的英雄呢?就不能讓英雄晚年善終嗎?帶著這些疑惑和不解,小編翻閱了很多相關史料,才發現戚繼光悲慘結局的緣由,並不像大家猜想的那樣簡單。

1、被賞識提拔自己的伯樂張居正牽連,自此從高地跌入谷底。

自古以來,名將功臣最終都難保全自身,要麼功高震主被皇帝提防尋釁各種理由除掉,要麼被朝中奸佞陰毒的大臣嫉妒功績,找機會暗害,當然,戚繼光在晚年也難逃這種宿命。眾所周知,戚繼光因為有了張居正的力薦和賞識才會被皇帝重用,才有機會在抗倭戰役裡大展身手,一戰成名,說他的人生伯樂是張居正也不為過。萬曆十年,隨著宰輔張居正的病逝,當時的明朝政壇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因為戚繼光和張居正特殊的密切關係,所以首當其衝受到牽連的就是他。張四維正巧利用了明帝對張居正積攢了多年的眾多不滿,借勢達到全面奪權的目的,落井下石誣陷戚繼光為張居正的同黨,讓戚繼光的人生徹底從高地跌入谷底,當真是讓人唏噓!

2、被罷官落寞回鄉,晚年生活更加悽慘。

在張居正死後,戚繼光便由薊鎮總兵被調任為廣東總兵,看起來沒多大變動,實際上已經變相的被明帝趕出了京城,儘管有很多大臣替戚繼光求情,請求皇帝將他留下,怎奈皇帝不理會一意孤行,最終戚繼光在手下部將和城中百姓的不捨中離開了京城。後來在清算張居正的萬曆十二年,戚繼光希望可以保全清譽告老還鄉,但明帝卻說戚繼光是張居正的黨羽,將其革職,萬曆十三年,被罷官的戚繼光落寞回到山東蓬萊老家,但他的晚年悲劇卻並沒有就此止住,反而越發悽慘!小編覺得,戚繼光慘遭罷官,被視為張居正同黨,表面上看是受累於張居正,其實根源在於倭寇邊患已除,他已沒有什麼利用價值,朝廷必然要除掉像他這樣的武將,俗話說,鳥盡弓藏嘛!萬曆十三年,遭到罷官的戚繼光落寞回鄉,但他的晚年悲劇並沒有就此止住,相反是越發的慘厲。

3、“屋漏偏逢連陰雨”弟弟病逝,又被髮妻拋棄,真是慘到家了。

都說“屋漏偏逢連陰雨”,這句話用在戚繼光的一系列變故上最合適不過了。當他回到老家準備去探望弟弟時,卻發現弟弟已病逝家中,甚至連個收殮下葬的人都沒有。更為悲痛欲絕的打擊是此時自己的兒子也夭折了。因為結婚多年,妻子王氏不孕未能生出孩子,為了傳宗接代,延續香火,戚繼光便納了幾個小妾,而戚繼光為了生子接二連三的納妾,使得王氏終於忍受不了這樣的婚姻,待戚繼光遭罷官回鄉後,王氏心中的憤怒便更為加劇,繼而轉化成了冷漠和絕情,將家中所有積蓄和值錢的家當一併帶走,直接休夫回了孃家,徹底拋棄了戚繼光,自此,曾經威風凜凜的大英雄成了名副其實的鰥寡老人了。

最為悲慘的是,面對如此之多的沉重打擊,戚繼光又身患重病,而此時家徒四壁,孤苦無依的他身無分文,最後連治病買藥的錢都拿不出來,只能苦苦等死,明萬曆十五年十二月,抗倭英雄,一代名將戚繼光在家中孤獨離世。這位曾經馳騁疆場,為明廷立下不朽戰功的老將,臨終卻落得如此悽慘的結局,留給後人無盡的悲嘆唏噓!


葛大小姐


戚繼光是明朝抗倭民族英雄,他帶領著自己訓練的精銳部隊“戚家軍”橫掃倭寇,從此名揚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後來因張居正被抄家受到牽連,被朝廷罷官,被老婆拋棄,晚年生病連醫療費都付不起,曾經的一代英雄鬱鬱寡歡而死。

戚繼光南擊倭寇北抗蒙古

《明史》:繼光至浙時,見衛所軍不習戰,而金華、義烏俗稱慓悍,請召募三千人,教以擊刺法,長短兵迭用,由是繼光一軍特精。又以南方多藪澤,不利馳逐,乃因地形制陣法,審步伐便利,一切戰艦、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軍”名聞天下。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東部沿海地區常常受到倭寇騷擾,倭寇主要由明、日海盜組成,他們在沿海地區搶掠財物。朱元璋幾次要求與日本一起消滅倭寇,日本每次卻找藉口塘塞過去,那時倭寇規模並不大。

到了嘉靖年間,東部沿海地區的倭寇發展壯大,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最為可恨的是,日本政府還給予支持,倭寇便更加猖狂。當時山東沿海地區深受其害,戚繼光是山東人,對倭寇更是深痛欲絕,他18歲時就寫下“加官進爵並非他所願,沿海地區能夠安寧才是他的一生的希望。"

戚繼光25歲時,由張居正推薦擔任指揮僉事(正四品),主要抵禦東部沿海地區倭寇。此時東南沿海地區倭寇最為猖狂,朝廷多次派能將支援浙江,不久戚繼光也被調任浙江,擔任都司僉書,後受到浙江總督的賞識升任為參將(正三品), 主要對抗東南沿海地區倭寇。

戚繼光訓練一支精銳部隊專門用來抵禦倭寇,這支軍隊叫“戚家軍”,戚繼光還自創了一種新的陣形叫“鴛鴦陣”。他帶領著這支精銳部隊一個月內九次擊敗倭寇,倭寇傷亡慘重,倭寇首領被俘,而戚繼光的部隊卻沒有什麼傷亡,因抗倭有功戚繼光直接升任為都指揮使(正二品)。此時戚繼光名聲遠揚,婦孺皆知,尤其是受到浙江百姓的擁護。

倭寇首領被俘以後,其餘黨南遷,又開始在福建廣東一帶燒殺掠奪,戚繼光立刻率領他的精銳部隊南下抵禦倭寇,屢戰屢勝,將倭寇佔領的地盤奪回,倭寇最後的根據地徹底被搗毀。從此以後南方算是安寧了,老百姓的安全得到保障。

南方安寧了,北方也需要防守,不久戚繼光被調回北京訓練軍隊,後來他請求負責薊州、遼東等地區的安全防禦工作。戚繼光的豐功偉績受到張居正的讚賞,張居正對戚繼光越發的信任和器重,他告知戚繼光保護邊疆,不要主動發動攻擊。戚繼光守護北疆,抵禦蒙古人十幾年,為維護北方和平立下汗馬功勞。

萬曆元年(1573年),蒙古土蠻與董狐狸向大明索要賞賜被拒,便率軍入侵邊疆地區,戚繼光率兵將敵軍擊退,董狐狸多次入侵邊疆地區都被戚繼光擊退。

第二年,董狐狸的侄兒董長昂騷擾邊界,戚繼光將董長昂俘虜,董狐狸率領族人幾百人前來磕頭謝罪,請求投降。從此以後,蒙古人因畏懼戚繼光再也沒有入侵薊州。

不久蒙古人把目標投向了遼東地區,戚繼光率軍協助守邊的將領抗敵,打得蒙古人大敗而歸,戚繼光因功績顯赫升任為少保(從一品)。

戚繼光晚年為何悽慘?

《明史》:居正歿半歲,給事中張鼎思言繼光不宜於北,當國者遽改之廣東。
  • 靠山張居正倒臺

張居正因早年為人太過於正值,晚年又傲慢無比,得罪了不少大臣。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病逝後四天,七名言官聯名上奏彈劾禮部尚書潘晟,潘晟倒臺後,言官又開始彈劾與張居正一派的官員,不少官員遭遇罷官免職。

這些並非是偶然,都是他們事先已經策劃好的。後來官員給張居正列了十幾條罪狀,萬曆帝一氣之下奪取張居正爵位,下令抄家,通告天下。

張居正被抄家後,大臣又開始彈劾戚繼光,說他只服從張居正的指令,不能將戚繼光留在北方,不久戚繼光調任廣東,三年後又被大臣彈劾,被萬曆帝免職,趕回老家。

  • 婚姻不幸福

戚繼光的夫人王氏孃家條件比夫家好,所以一直都有一種優越感,戚繼光也是個妻管嚴,王氏還會一點拳腳功夫,夫妻倆吵架時王氏常常追著戚繼光打。王氏先後生育的幾個孩子都相續夭折了。戚繼光也不想斷後,瞞著王氏偷偷在外面養小妾,生育了五個孩子,王氏知道後非常氣憤。

戚繼光為官期間沒有攢下多少錢,晚年貧困潦倒,此時王氏落井下石,對丈夫又冷漠又無情,尤其是在戚繼光去世前一年,王氏將戚家值錢的東西都拿走,直接拋棄丈夫回孃家,戚繼光為大明王朝南擊倭寇北抗蒙古,結果落得這個下場,他被朝廷和妻子拋棄了,變得鬱鬱寡歡,生病後連醫藥費都付不起,1588年戚繼光病逝,享年60歲,戚繼光回到家鄉後僅僅三年就去世了,多半是抑鬱成疾。


小龍談歷史


人們在說起韓信時,通常認為他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從某種意義上說,戚繼光和韓信有些類似,他是成也張居正,敗也張居正

戚繼光是山東人,也算是個小官二代,在他成年後,就繼承了祖上承襲下來的職位,任登州衛指揮僉事。這個僉事,就類似於助理的意思,所以戚繼光的這個官職,就相當於是登州衛指揮官的助手,正四品的官職,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民兵副團長職位。

當時,戚繼光主要是負責屯田事務,也就是後勤工作,並不負責前線帶兵作戰。恰好當時山東遭遇倭寇之患,面對倭寇的燒殺搶掠,戚繼光卻不能上陣殺敵,所以悲憤之下他寫下這樣一句詩:“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不過好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時,25歲的戚繼光有幸攀上張居正這層關係,當時張居才還剛進入翰林院供職不久,還在內閣重臣徐階這顆大樹的庇護下成長。在張居正的推薦下,戚繼光被調任為都指揮僉事一職。

這都指揮和上面的衛指揮類似,只不過一個負責屯田和後勤,一個負責上陣殺敵。戚繼光被調任為都指揮的助手後,從此也開始了他上陣殺敵的軍旅生涯。



兩年後,在張居正的推薦下,27歲的戚繼光因作戰勇敢被調任到浙江擔任參將一職,負責平定寧波、紹興、台州三郡的倭寇之患。也就是這段時間裡,戚繼光創建了令倭寇聞風喪膽的戚家軍。

其後十年,戚繼光帶領戚家軍,先後參與了台州之戰、福建之戰、興化之戰、仙遊之戰等大小十三戰,取得了十三全勝的記錄,先後斬殺倭寇六萬餘人,將福建和浙江省的倭寇一掃而空。 由此,戚繼光也成為名動天下的人物。

而就在這個時候,嘉靖皇帝去世,他的兒子裕王即位,張居正作為裕王府的舊臣,被提拔為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並正式進入內閣,參與朝政。

於是,在張居正的推薦和支持下,戚繼光得以勝過俞大猷,被調到北方擔任神機營副將,負責訓練薊州、昌平、保定等地的士兵,總兵官以下的官員都受戚繼光的節制,戚繼光由此又引來了新的輝煌。

這一年,戚繼光40歲,他在前往北方的路上,一邊騎在馬背上馳騁,一邊看著周圍的風景,不由感慨萬千,於是提筆寫下了這樣一首《馬上作》:“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此後,戚繼光在北方鎮守的黃金十年,恰好也正是張居正擔任大明首輔的十年。

因為有張居正在財政和用人調度方面的全力支持,戚繼光得以多次擊敗北蠻小王子與董狐狸的進犯,還差點活捉董狐狸,最終讓北方蠻子勢力不敢再侵犯薊門。

戚繼光呢,也因守邊功勞,升為左都督,官階正一品,其後他又因協助遼東守將李成梁,被加封為太子太保,後進封少保。此時的戚繼光,終於走到了明朝武將所能達到的巔峰,可以說當時的戚繼光,是大明朝最風光無限的武將。

然而,水滿則溢、月盈則虧,就在戚繼光風頭最盛之時,張居正突然病逝,隨後朝廷開始掀起大規模的清算張居正的運動,很多原先受到張居正重用的人都因此受到衝擊。

作為和張居正交好,並且還張居正最得力助手之一的戚繼光,自然也免不了被清算。



於是,在張居正剛去世不久,給事中張鼎思趁機上言戚繼光不應該放在北方,於是戚繼光被朝廷發配到偏遠的廣東駐守。兩年後,戚繼光再次受到彈劾,說他曾經和張居正勾結圖謀不軌,於是戚繼光直接被朝廷罷免掉一切官職。

這一年,戚繼光58歲。被罷免掉官職的他只好孑然一身回到老家山東蓬萊居住。

雖然戚繼光為官多年,但因為他的俸祿大都用來資助軍隊,或者用來上下打點,包括給張居正送禮,而他本人又不是個大貪官,所以晚年的他,身上並沒有多少積蓄。

對此,史書上特意用了這樣一段話來形容:“四提將印,佩玉三十餘年,野無成田,囊無宿鏃,惟集書數千卷而已。”由此也可見戚繼光的貧困潦倒。兩年後,戚繼光在貧寒交迫中的病逝,享年60歲。

然後,可悲的是,對於這樣一個為大明朝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在其死後兩年,朝廷都一直沒有任何表示,直到戚繼光的長子戚祚國到北京請求卹典,萬曆皇帝感念其功,這才下詔予以祭葬,並給予了他一個“武莊”的諡號。


我是趙帥鍋


戚繼光是給明王朝朱家當打手,朱家太缺德註定戚繼光不得善終。明王朝朱家為了確立無可憾動的權力,打擊社會上一切可能出尖冒頭的勢力。

歷朝歷代像武將、大儒、身居過大位的名臣都是可能催生出世家、豪族、這類高出普通百姓階層並且還掌控一定社會資源的組織。這些組織在傳統社會里對基層都有救護作用,卻也對統治階層有一定的威脅。

明以前的王朝,依靠這些人維護政權的有之,但遇到社會資源極端分配不均時反而會成為統治者的死敵;中國古代傳統的社會有統治者家族、貴族、普通百姓呈現三方互制的局面。[統治者家族為了防範貴族覬覦位置,需要拉攏百姓(自然不敢對百姓太過份);貴族為了維護自身的地位,需要儘自己的義務(比如調理社會矛盾,更不敢對百姓太過份)。]

後來統治者依靠儒家打壓這些人維護政權,其實已經很成功了。(儒家代替了這些人行使調節統治者家族與百姓階層的關係)

到了明朝朱元璋家族為了從天下中掘取最多的權力用來享受,將儒家打壓到僅僅算是統治者擦屁眼手紙的高度;此時再指望儒家壓制豪族、世家已然不現實;那麼朱家皇權就改用盡一切方法抑制這些階層出現。

這也是為什麼明朝朱元璋家族逼著天下老百姓吃了二百多年觀音土,仍沒被輕易趕下臺。直到遊牧民族從外鑿開江山,老百姓才有機會殺光朱元璋家族這群缺德玩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