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貴妃和貴妃有什麼區別?

天使文化知識局


皇后不一定是皇帝最愛的女人,皇貴妃一定是皇帝最愛的女人

皇貴妃說白了,就是皇帝補償自己最愛的、由於種種原因沒當上皇后女人的一個職位。


(皇貴妃)

貴妃,只不過是這宮裡地位高的妃子,是四夫人中的一員。

歷史上第一位皇貴妃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女人孫氏,這個孫氏剛開始也只是一名貴妃,但朱瞻基太愛她了,想把她與其他幾位“四夫人” ——淑妃、德妃、賢妃們有所區別,就將只有皇后才能獲得的金冊金寶賜於孫氏,使得孫氏“位比皇后”。


(皇貴妃)

金冊金寶是表示身份的信物,皇帝舉行儀式,宣讀詔書,任命某人為某職,宣讀後將詔書連同印璽授給被封人,這就是冊封。皇后冊封后獲得金冊、金寶,而貴妃只有金冊、金印。所以朱瞻基賜於孫氏金冊金寶,就是將孫氏從貴妃的級別往上提了半級,封為皇貴妃,“位比皇后”。

明宣宗的兒子代宗也冊封過皇貴妃。史料記載:“景泰七年八月戊戌朔,遣旗手衛官祭旗纛之神, 命武清侯石亨為正使禮部尚書胡濙為副使持節冊封妃唐氏為皇貴妃。”

清代最先受封皇貴妃的是順治帝的董鄂妃,也就是民間傳說中順治為她出家的那位寵妃。


(皇貴妃)

清代的皇貴妃權力很大,相當於皇宮的副後,在皇后空缺時,"攝六宮事皇貴妃"擔當主持後宮事務的責任。清朝很多皇后都是在"攝六宮事皇貴妃"的位置上考察一段時間後才被立為皇后的,皇貴妃制度就是一個皇后考察制度這個制度由乾隆首創,後來一直沿用。

清朝以前,貴妃是僅次於皇后的封號,貴妃、淑妃、德妃、賢妃並稱四夫人,是後宮第二等封號;清朝的貴妃位在皇后、皇貴妃之下,是第三等封號。



(貴妃)

雖然貴妃與皇貴妃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後宮的地位有著很大的區別,如果皇帝沒有立皇后或者皇后去世,皇貴妃就是後宮之主,而貴妃則沒有這個權力。


歷史漫談君


從表面上看,皇貴妃和貴妃其實沒多大區別,就是地位上差了一級。

眾所周知,後宮之中,三宮六院的后妃雖然都是皇帝老婆,但也還是有個等級之分的。其中最大的就是皇后,一國之母,皇帝的正妻。而後便是皇貴妃了,緊接著是貴妃、淑妃、德妃、賢妃;這些人統稱為“妃,”也叫做夫人,算是妾室!

妃之後就是“嬪”了,分為昭修充三級,而其內再細分為儀、容、媛,共九位,所以也被稱為“九嬪”。

所以咱們常說的“嬪妃”其實是錯的,應該叫做“妃嬪”!再往後還有貴人、美人,才人等等。

當然了,不同朝代,具體劃分和名稱有所不同。上面講的主要是明清時期。

因為皇貴妃這個稱號,是在明朝才有。是從明宣宗朱瞻基的續後孫氏開始的。孫氏原本只是貴妃,但朱瞻基太愛她了,想再將其地位拔高一點。
而當時已經有皇后了,無緣無故也不能把人家廢了不是,於是朱瞻基便搞出了皇貴妃這樣一個爵位,其地位僅次於皇后,而待遇更是與皇后一般無二。

當然這只是朱瞻基的緩兵之計,後來因為胡皇后無子,朱瞻基便將其廢掉,改立孫氏為後,皇貴妃這個位置便空著了。

不過既然開了這個先河,必然不會讓其一直空著,後來明代宗冊封其寵妃唐氏為皇貴妃。這個規矩就延續了下來。

從以上孫氏的經歷大家也應該看得出來,皇貴妃這個位置非常特殊,其基本上是皇帝最寵愛的女人才能坐得上!

這個從人數上他也看得出來,在清朝,皇貴妃和皇后一樣只能夠有一個人得此稱號,而貴妃的名額則是兩個。

所以,皇貴妃和貴妃的區別還是很大的!


《延禧攻略》裡面得魏瓔珞歷史原型魏佳氏,其最後便是皇貴妃。她的皇后尊號是在其死後追封的,因為當時她兒子十五阿哥永琰成為了皇太子。


白話歷史君


紅纓來答。皇貴妃的設置始於明朝,清朝沿襲了明朝的部分制度,其中也包括後宮妃嬪等級制度。

清朝後宮-嬪妃-品級排列

我們從高到低開始排列:

皇后(名額1人)-皇貴妃(名額1人)-貴妃(名額2人)-妃子(4人)-嬪(6人)-貴人(沒有名額要求)-常在(沒有名額要求)-答應(沒有名額要求)-官女子(沒有名額要求)

其實應該分的還要細一些,在這裡我就大概給列了幾個,大家可以看到,皇貴妃的品級要高於貴妃,那麼究竟區別在哪裡呢?

皇貴妃是皇后的替補隊員

皇貴妃換句話說其實可以說是皇后的第一接班人,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皇后在她自己在位期間,有失德之事,或者有違反後宮禁令的事情等等吧,就會面臨廢除的可能,或者皇后本人無福享受這種殊榮,生病過世,那麼皇貴妃就上位了。

皇貴妃的設立:一般皇貴妃和皇后不會同時存在,前面說到皇貴妃的作用和位置,難免會讓皇后心裡不舒服,怎麼著,設一個皇貴妃,是要接替哀家的位置嗎?那麼一般來說,皇后在世,且在位的時候,就不會設置皇貴妃了。

一般真的遇到了前面說的皇后即將被廢,或者去世的情況,會設置皇貴妃。

或者是某位妃子,即將被封為皇后之前,先過渡一下,封為皇貴妃。

在特殊時期,皇貴妃是可以暫掌管後宮,行使皇后權力的。

貴妃

貴妃與皇貴妃之間除了地位上的高低,在古代等級森嚴的體系下,待遇肯定也是要有區別體現的。

人員配置:

皇后:12名太監+10名宮女

皇貴妃:12名太監+8名宮女

貴妃:12名太監+8名宮女

貴人:4名太監+4名宮女

福利配置:

皇后:月薪2千兩百銀

皇貴妃:800兩

貴妃:600兩

貴人:100兩

還有一些出行以及服飾上的區別等等

皇貴妃和貴妃之間在待遇上面區別不是特別大,但是二者之間其實是有本質區別的,畢竟皇貴妃只要一出現,就說明了不久將來就會升級為皇后,不僅待遇有所提高,也可以龍袍鳳冠,這些都是其他妃沒有資格的。

希望回答可以幫到您。


紅纓先生


皇貴妃和貴妃的地位差別還是很大的,下面簡單地給大家介紹下兩者之間的區別。

皇貴妃

皇貴妃始於明朝,歷史上第一位皇貴妃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續後孫氏。孫氏在明宣宗繼位後被封為貴妃,按照慣例,貴妃只有金冊,沒有金寶,但因為宣宗極為寵愛孫氏,破例讓她同皇后一般享受金冊金寶,由此皇貴妃從她開始,清朝也一直沿用。到了康熙時期,開始正規化,下設皇貴妃1人,貴妃2人,皇貴妃為眾妃之首。

貴妃

貴妃則比皇貴妃出現早得多,南朝宋孝武帝開始設有貴妃的位份,後面的朝代也一直沿用。唐宋時期,貴妃是僅次於皇后的封號,正一品的四個封號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貴妃為四妃之首。到了明清時期,

大部分時候貴妃還是眾妃之首,除非皇帝立了皇貴妃。

我們經常聽到這麼一個說法:“皇貴妃地位尊貴,位同副後。”正因為如此,所以皇貴妃一般不輕易設置,因為它隨時有可能威脅到皇后的地位。除非皇后失寵、被廢或者死亡,皇帝才可能冊封皇貴妃。比如乾隆帝的富察皇后病逝,他便晉封嫻貴妃為皇貴妃,攝六宮事;順治帝不喜孝惠章皇后,獨寵董鄂氏,便將其冊為皇貴妃;乾隆帝的繼後被收回金冊金寶後,他便晉了令貴妃為皇貴妃,當時繼後還未過世,但是後宮大權便已到了令皇貴妃手上。

皇貴妃在非常時期,有權利和資格代理皇后職責,但是貴妃卻沒有,貴妃更多情況下只是皇上特別寵愛的妃子之一。


若淺話史


在皇帝的後宮之中,皇貴妃相當於副皇后,如果皇后不在或是失寵、被廢時,皇貴妃就是六宮之主。而貴妃和普通嬪妃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級別高一點而已,並且皇貴妃因為位同副後,所以只設置一人,而貴妃則有兩人。


皇貴妃與貴妃都是中國古代皇帝后宮嬪妃的等級之一。皇貴妃始於明朝景泰年間,明代宗冊封其寵妃唐氏為皇貴妃。清朝建立後沿襲明制,到了康熙帝時期,後宮制度開始正規化,皇后下設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皇貴妃與貴妃都是皇帝高級別的妃子,皇貴妃是眾妃之首


皇貴妃由於地位尊崇,位同副後,會對皇后之位產生威脅,所以輕易並不設置,一般只有在皇后失寵、皇后被廢、皇后死亡,或者是妃子被晉為皇后之前的預備這幾種情況下設立。順治帝寵愛董鄂妃,將其立為皇貴妃,寵冠六宮的董鄂妃讓順治帝一前一後兩位博爾濟吉特氏皇后形同虛設,不能立足。另外繼後輝發那拉氏被幽禁後,令貴妃被晉為攝六宮事皇貴妃。皇貴妃在非常時期有權利和資格代理皇后職責,但是貴妃卻沒有。



歷史課課代表


清朝真正開始建立後宮制度,還得等到皇太極在關外稱帝以後。畢竟在努爾哈赤時期,雖然有14名福晉,可當時的宮殿,只是五間青磚瓦房,簡陋得很。

不過,在皇太極的時候,清朝那套後宮制度,也不完善。直到清朝入關很長一段時間後,在康熙時期,後宮制度才逐漸補齊。

在清朝後宮制度中,地位最高的,自然是太后。太后一般跟先帝嬪妃中太嬪、太妃住在慈寧宮、壽康宮和寧壽宮。太后以下,就是皇后,住在中宮,主持後宮事務。其次才是嬪妃,住在東西兩宮。

在規矩森嚴的後宮制度裡,這三道門檻的高低,差別極大。嬪妃見到皇后的時候,要行臣妾之禮。中宮朝會時,要行君臣的禮節。

當然,在嬪妃當中,也有非常明確的等級劃分。清朝嬪妃等級分為七等,級別高低分別是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

皇貴妃作為級別最高的嬪妃,在清朝後宮中地位特殊,相當於副皇后的位置。如果有必要的話,可以行使皇后的職權,統攝後宮。

圖為純惠皇貴妃朝服像

但是,因為皇貴妃身份過於特殊。所以,清朝一般會在皇后去世後,才會冊封皇貴妃。康熙時期,孝昭仁皇后去世。

康熙皇帝不願意再立新皇后,於是將貴妃佟佳氏提拔為皇貴妃,讓她處理後宮事務,代行使皇后職權。佟佳氏就以皇貴妃的身份,統攝皇宮八年。直到去世前一天,才被皇帝臨時加封為皇后。

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為了防止皇貴妃跟皇后爭權,鬧得後宮不安。少數的例外,就是順治時期,皇帝寵愛董鄂氏,曾在皇后在世時,加封董鄂氏為皇貴妃,並授予她統攝後宮的職權。

對於大多數皇貴妃來說,她們都是在皇后去世的情況下,在喪事期間,不方便設立新皇后的情況下,從後宮中選拔某位皇帝中意的嬪妃,選做皇貴妃。

這裡的選拔,不會按級別。有可能是跨級別的。比如可能從嬪妃中級別最低的答應,一下子升為皇貴妃。因為皇貴妃可以這樣提拔,所以,這個位置的人選,其實就是皇帝后宮的人選。

跟其他朝代不同,清朝為皇帝選擇後宮的時候,有一套完整的“選秀女”制度。選秀三年一次,由戶部主辦,選拔對象都是八旗女子,年齡在十三到十七歲當中。而選拔的標準,一是看血統,二是看品德。只有兩樣都合格,才可以被選入。

對於清朝皇帝后宮來說,相貌反而不是主要的。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魯特氏長相不算出眾,卻憑著自己熟讀詩書,雍容端莊,被選為皇后。

在選秀女中,無論是級別最低的答應,或者皇后,都有可能產生。只不過差別在於,被選入後的待遇。如果秀女被直接選為皇后,成親時是從大清門、午門入宮,直接送到坤寧宮完婚。

要是皇帝願意的話,也可以從秀女中,直接選拔皇貴妃。不過,也不是所有皇貴妃,都會在皇后喪期結束後,可以如願當上皇后。

有些情況下,如果皇帝跟前皇后感情很深,有可能只是把後宮事務交給皇貴妃,但名分上卻有所保留。因為,冊立新皇后,可能對儲君產生影響。

雖然在康熙後期,清朝儲君不只是以皇后生的子嗣作為人選。但是,皇后生的是嫡子,顯然更有優勢。乾隆皇帝在富察氏皇后生下第一個男孩子後,就決定將他列為儲君。

畢竟皇后跟皇帝的關係,如果沒有特殊情況,關係會更融洽。否則也不會被立為皇后。而且,從禮儀上講,冊立皇后肯定是大事,清朝把“冊後”列入嘉禮,代表國有福事。

圖為富察氏皇后像

冊立皇后這樣關係到朝局安穩的事情,皇帝不可能輕易做出決定。但是,如果遇到一些自己喜愛的嬪妃,皇帝會在她們臨終前,或去世後,為她們加封皇貴妃的封號。算是一種補償。

雍正年間的敦肅皇貴妃年氏,就曾在彌留之際,被加封為皇貴妃。只不過,敦肅皇貴妃年氏還沒有機會參加冊封典禮,就已經去世了。

除了自己喜歡的嬪妃,先皇的嬪妃如果得到皇帝的尊重,也可能被加封為皇貴妃。當然,這些先皇嬪妃們,更多是提高地位,待遇,也不可能統攝後宮,行使皇后職權。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腦洞外星人


表面上來看,“皇貴妃”相對於“貴妃”,其實就多了個“皇”字,然而就是多出來的這個皇字,讓皇貴妃與貴妃就完全不同了。貴妃與皇貴妃在古代都屬於高品階的妃嬪,主要授予寵妃,皇貴妃的出現主要還是因為皇帝覺得“貴妃”封號無法表現對妃嬪的寵了,所以冠以“皇”字。

古代后妃的封號之中,原本除了皇后,其餘妃嬪封號都沒有“皇”字,貴妃作為四妃之首原本就是地位僅次於中宮皇后的存在。皇貴妃只存在於明清兩朝,明朝皇貴妃是比貴妃更受寵的妃嬪封號,而清朝的皇貴妃則更進一步,位比副後,能夠被冊立為皇貴妃的不是下一任皇后,就是死後因受皇帝恩寵而得。

按照明朝史籍記載,第一位正式擁有皇貴妃名分並且得到朝廷承認的是明憲宗寵妃萬氏,然而最早被稱為皇貴妃的,則是憲宗的祖母,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孫氏。孫氏原本是宣宗的貴妃,極受寵愛,而當時宣宗正宮皇后胡氏膝下無子也不受寵,宣宗本想廢了胡氏改立孫氏,卻遭朝臣與皇太后反對。

宣宗看著不能讓摯愛做皇后,便在其貴妃封號前加一“皇”字,授予原本只有皇后才有的金寶,“皇貴妃”之銜由此誕生

而貴妃的歷史,則比皇貴妃悠久太多。漢晉時期大多承襲舊制,皇后之下設立三夫人,南朝宋時正式出現“貴妃”的封號,隋唐時期成為定製。貴妃是眾妃嬪之首,在皇貴妃出現之前,很長時間內都是地位僅次於皇后的姬妾封號。明朝時期,後宮妃嬪的封號非常繁雜,然而在前期,貴妃依舊是所有妃嬪中最尊貴的一個


明朝出現的皇貴妃,其實就是錦上添花——覺得貴妃還不夠尊貴。明朝後宮制度相當沉冗複雜,規制也比較混亂,不同品階的妃嬪人數方面並沒有明確的限制。明朝甚至出現過兩位皇貴妃同時被封立的情況,比如明世宗嘉靖十九年,王貴妃、沈貴妃與閻貴妃同時晉封皇貴妃,而當時閻貴妃已薨,王貴妃與沈貴妃仍舊在生。而到了清朝,皇貴妃明確只設一人,在後宮位比副後,絕無可能兩位皇貴妃同生。

清朝承襲明朝的相關制度,並且進行了諸多更改,後宮妃嬪制度方面,清朝的等級更加森嚴也更加明確。皇后之下設皇貴妃一人、貴妃兩人,四妃六嬪,貴人與貴人之下的低階庶妃沒有人數限制。清朝時的皇貴妃,地位相當於副後,品階極高,從不會輕易冊立。而清朝的貴妃也明確限制人數為兩人,貴妃的地位稍低於皇貴妃,但也夠不著副後的地位


從皇貴妃最早誕生的原因就可以看得出,皇貴妃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究竟如何。明朝時期禮法森嚴,何況皇后雖大多出身清白可未必受寵,皇帝對於寵愛的妃嬪,既不能冊立其為皇后,那就只能在旁的地方彌補了。皇貴妃這個封榮,就是對於這些寵妃的格外恩寵。隨著時間推移,皇貴妃也成為了一種榮譽,那些家世不低、生育子嗣於皇族有功者,也有機會被晉封為皇貴妃。

有些港地清宮劇之中,後宮妃嬪動不動就被冊封為皇貴妃,簡直信手拈來,而事實上哪怕是明朝,皇貴妃的冊立也沒那麼容易。皇貴妃地位太高,尤其是清朝,若非中宮之位空懸,那麼皇貴妃就是對皇后的莫大威脅。清朝的皇貴妃,大多都是妃嬪臨終沖喜或者死後追封,要麼就是繼後的鋪墊,與皇后分庭抗禮的皇貴妃極少。一般沒有皇后,就由皇貴妃主理後宮,不過凡事也都有例外,比如雍正帝元后薨後,晚年真正在後宮主事的是乾隆帝生母熹貴妃鈕鈷祿氏

簡單來說,貴妃是妃嬪之首,而皇貴妃就是升級版的妃嬪之首,也是中宮無人後,新皇后的預備人選。



澹奕


皇貴妃的地位只在皇后以下,這一妃嬪等級設立於明宣宗時期。


在後宮之內,皇后是眾妃嬪之手,而皇貴妃的地位如同副後,相比於貴妃而言,無論是在享受的待遇,以及禮制規格上,皇貴妃都穩壓貴妃一頭。

皇貴妃的出現,意味著皇后的地位受到嚴重威脅,皇帝冊封皇貴妃,其目的大多是為了彰顯對於某個女子的寵愛,貴妃的尊榮已經不足以顯示出尊貴,而皇后之位輕易不能動,因此皇貴妃這種特殊的等級就出現了。

而且在此之前,只有皇后才有金冊和金寶,後宮的其餘妃嬪只有金冊,貴妃也是如此。


冊封了皇貴妃之後,這一等級的妃嬪不但有金冊,而且有金寶,這樣的尊榮不是一般的妃嬪可以擁有的。

在封建禮制之下,男子的正妻只有皇后一人,就算是貴妃也不例外,但是皇貴妃不同,這種等級的出現,嚴重的挑釁了正妻的地位。畢竟皇貴妃和皇后享有的待遇幾乎沒什麼差別。

從等級的角度來看,貴妃比皇后低了整整一級,而皇貴妃只比皇后低半級。

最重要的是皇貴妃一旦在妃子生前設立,就代表著皇帝已經有了廢立皇后的心思。但是貴妃卻不同,這一等級雖然也是彰顯妃嬪地位的一種象徵,不過對皇后的威脅並不大。


東方大史


在皇帝的後宮之中,皇貴妃相當於副皇后,如果皇后不在或是失寵、被廢時,皇貴妃就是六宮之主。而貴妃和普通嬪妃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級別高一點而已,並且皇貴妃因為位同副後,所以只設置一人,而貴妃則有兩人。

皇貴妃與貴妃都是中國古代皇帝后宮嬪妃的等級之一。皇貴妃始於明朝景泰年間,明代宗冊封其寵妃唐氏為皇貴妃。自此之後,皇貴妃成為了明朝寵妃的專有頭銜,並且在不久之後成為定製,地位僅次於皇后,擁有金冊和金寶,待遇也僅僅是略低於皇后,基本上相當於副皇后。明代宗、景泰帝曾經冊封寵妃唐氏為皇貴妃,因為“奪門之變”的緣故,唐氏的皇貴妃地位沒有得到後來明朝官方的認可。明朝第一位官方認可的正式皇貴妃是明憲宗的寵妃萬氏,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那位萬貴妃,實際上應該叫萬皇貴妃才對。萬貴妃的事情大家都熟悉,這裡就不贅述了。

皇貴妃由於地位尊崇,位同副後,會對皇后之位產生威脅,所以輕易並不設置,一般只有在皇后失寵、皇后被廢、皇后死亡,或者是妃子被晉為皇后之前的預備這幾種情況下設立。順治帝寵愛董鄂妃,將其立為皇貴妃,寵冠六宮的董鄂妃讓順治帝一前一後兩位博爾濟吉特氏皇后形同虛設,不能立足。


另外繼後輝發那拉氏被幽禁後,令貴妃被晉為攝六宮事皇貴妃。皇貴妃在非常時期有權利和資格代理皇后職責,但是貴妃卻沒有。

清朝繼續沿用了明朝皇貴妃這一等級,地位、待遇和明朝相當,僅次於皇后,高於所有的貴妃與妃。因為皇貴妃和皇后僅僅是一步之遙,對皇后之位是一個嚴重的威脅。為了避免後宮的“不和諧”,清朝規定,皇后在世時不冊封皇貴妃,並形成定製。除了孝儀純皇后魏佳氏之外,無一例外。魏佳氏被冊封為皇貴妃攝六宮事時,清高宗弘曆的繼後烏拉那拉氏(一作輝發那拉氏)的皇后之名並沒有被去除,僅僅是不廢而廢。因此,魏佳氏成為了清朝二百餘年裡,唯一皇后在世的情況下被冊封的皇貴妃。但是,這位皇后也僅僅只剩下一個虛名而已。

自此,皇貴妃頭銜只能在寵妃們臨終前或去世後被授予,基本上淪為了“榮譽勳章”一般的存在。唯一的例外就是代理皇后,即皇貴妃攝六宮事。這一類人當中,大部分不久後都會被正式冊立為皇后。當然,也有少部分生前沒有扶正的,如清仁宗顒琰的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和恭忠親王奕訢的生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孝儀純皇后是在去世後多年、兒子清仁宗即將即位前才被丈夫清高宗追諡為皇后的。

而孝靜成皇后,則是臨終前才被養子清文宗奕詝尊為皇太后,去世後被追諡為皇后。但是,終清文宗一生,孝靜皇后不袝太廟、不繫帝諡,且諡號字數也比正牌皇后縮水,屬於典型的“低配版”。直到祺祥政變之後,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對奕訢投桃報李,博爾濟吉特氏才最終得以成為正牌皇后。

至於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同樣是死後被丈夫清世祖追諡的皇后,而且終清朝二百餘年,一直沒有升袝太廟,也未系帝諡,並不能算得上真正的正牌皇后。不過,如果清世祖和董鄂氏沒有早逝,或者董鄂氏的兒子榮親王沒有夭折,一切就很難說了。

總之,無論明清,皇貴妃都是僅次於皇后的存在,其地位遠在貴妃之上,不是一般後宮女子能夠得到的。後宮女子如果沒有皇帝的極度寵愛和/或深厚的母家背景,或者即將被正式冊立為皇后,幾乎是不可能成為皇貴妃的。即便是清高宗的生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生前在兒子被密立為儲君的情況下,也僅僅被封為熹貴妃而已。當然,沒有丈夫的寵愛、一定的母家背景或者優秀的兒子,想封貴妃也是非常困難的。


侯叔說歷史


皇貴妃和貴妃都是封建帝王嬪妃封號,那麼他們的區別是什麼呢?兩者之間誰的地位更高呢?他們之間的區別有兩點:

1.出現的時間不同:

皇貴妃這個封號出現在明朝,歷史上的第一位皇貴妃是明宣宗的第二任皇后孫氏。明宣宗登基後,就冊封孫氏為貴妃,但由於孫氏從小就在宮中長大,和明宣宗從小就關係很好,所以明宣宗破例給孫氏金冊金寶,因為貴妃是沒有金寶的,因此孫氏就成了皇貴妃,這個封號就此開始了。

清朝也用了這個封號,《明史》中記錄的第一個皇貴妃是明憲宗的皇貴妃萬氏,為什麼是她呢?因為明宣宗的孫氏沒有正式封號,只是待遇相當於皇貴妃,而明代宗的皇貴妃唐氏,明朝宗室不承認,所以明憲宗的萬氏成了第一個有封號的皇貴妃。貴妃這個封號比皇貴妃要出現得早,南北朝時期,南朝劉宋孝武帝劉駿開始設立了貴妃這個封號。

2.地位不同

明清兩朝的皇貴妃比貴妃的品級要高,只不過有皇后在時,是不冊封皇貴妃的,如果沒有皇后,就會冊封皇貴妃,相當於副皇后,總管後宮事務。皇貴妃在後宮妃嬪的等級為一品,貴妃為二品。而在明宣宗以前,貴妃的地位在後宮中是僅次於皇后的,皇貴妃出現後,貴妃的品級就下降了。南北朝時期,貴妃與貴嬪,貴人稱為三夫人,唐宋時期,貴妃,淑妃,德妃,賢妃稱為四夫人,爵位正一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