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日本戰國時代戰爭放到中國來看,大概相當於什麼規模?

保護傘公司情報顧問


日本戰國時代,那也是時局真夠混亂。在日本那彈丸之地的島國,居然同時出現了六十多個國家。這些國家規模與我國大城市也差不多,放在我國就相當於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戰爭。

日本戰國時代戰爭放在中國古代歷史背景中,可以從戰爭覆蓋面積、參戰人員、將領人才等方面來比較。

從戰爭覆蓋面積來說,也不算小

日本的國土面積,其實比我們想象還要大一些,大約是2個以上河南省這麼大。如果把北京、河北、山西、天津這些地方連起來,就相當於日本的國土面積。戰國時候,日本的人口是1500萬,相當於我國漢朝時候人口的三分之一,與我國三國時代人口數量大致也是一樣的。所以,人口規模也是不小的。

《三國志》卷33《蜀書後主傳》注引用王隱《蜀記》:

炎興元年(263年),“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根據這個資料,可以總結當時日本人口如三國時候十五個蜀國這麼多,所以也是相當有數量的。

從參戰人口數量來看,日本戰國時代比不過中國的三國時代

日本戰國時代戰爭規模遠遠不能與中國三國時代相比較。中國三國時代戰爭都以萬人為單位展開的。日本戰國時代萬人規模的戰爭也不多,都是以幾千人、幾百人規模來展開。在日本戰國時代,兵力過萬的“諸侯國”也真的不多。

當時日本的徵兵制,以石高作為徵兵的基礎。一萬石高差不多足以供養三百人軍隊。其實,勢力最強大就是德川家康,巔峰時的資產也達到了280萬石高,在日本戰國史上軍隊規模也就在八萬人左右,這與德川家康資產基礎是相符合的。

日本戰國時代,並列著大大小小的“國家”,這些國家有多大呢?在這裡,就舉織田信長的成名之戰——桶狹間之戰為例子。在這一場戰爭中,尾張織田軍的人數在四千人左右,今川義元軍隊人數在兩萬五千左右,差不多是織田軍軍隊數量的六倍。最後,還是以織田軍以少勝多宣告結束、這一場戰役,也開啟了織田信長稱霸日本之路。

要知道,這一場戰役中,今川義元也是當時最強大的大名。這一場戰役是今川義元發起的,目的就是想能夠震撼當時日本國內諸多大名,確立統治地位。在我國人看來,才帶了兩萬五前人參戰,數量也是有一些少。不過,那時候也是今川義元的極限了。

因此,我們可以推測,日本戰國早期最大國家軍隊規模也不過兩萬多人。現在可以把織田信長比喻為曹操,今川義元比喻為袁紹。當時,三國時候曹操狹天子以令諸侯,手中人馬也是十萬人左右。袁紹在整個河北境內兵力卻是遠遠超過了五十萬,最後曹操還是以少勝多,把袁紹打敗了。四千人馬與十萬相比,2.5萬人馬與50萬相比,都在二十倍之上。可以看到,桶狹間之間也達不到河北官渡之戰的二十分之一。

整個戰國時期規模最大一次戰役,關原之戰就是規模最大戰役。在這一場戰爭中,雙方一共投入了十萬人馬,也是戰國時期最為慘烈。這一場戰役的勝利,也奠定了德川幕府在日本時代的開始。想一想,十萬人規模的戰爭,就可以把日本統一了,這與我國三國時代大規模戰役是不能相併論的。

所以,我們可以總結當時日本的戰國時代,正常規模就是當時大名各出兵幾千人在那裡火拼。規模小一點戰役就是鎮與鄉村之間的戰爭,規模稍微大一點就是市與縣之間的戰爭。

戰國時代,湧現人才可以與中國古代將領相媲美

雖然說日本戰國時代的戰爭規模很難與中國古代相比較,但是軍事人才還是發揮傑出的戰爭智慧,湧現人才可以與我國古代將領相媲美。

如當時傑出的梟雄織田信長不用說,還出現許多著名將領武田信玄、上杉謙信、真田幸村、本多忠勝,可以與中國三國時代相媲美。所謂“亂世出英雄”,如此多的英雄與人才,也是令日本人驕傲的時代。

四 戰國時代後勤力量足,中國古代戰爭難媲美

我國雖然國土面積大,卻也限制了兵力的動員。打仗很多時候後勤跟不上,需要徵用民夫。如清軍遠征緬甸的時候,才率領兩萬軍隊,後面就跟著三十萬人的運輸部隊。相比之下,日本後勤力量充足,可以動員很多人參與戰爭,士兵只要背上十天口糧就可以參戰,不需要任何運輸隊。

造成這一現象原因,就在於日本資源匱乏,士兵也需要承擔特定的生產工作。也就是說,士兵不僅要訓練,也需要負責解決當地人生吃飯與生產等問題。所以,這就造成戰國時期日本人幾乎全民都是士兵,這與中國只有專業化的軍人是截然不同的。在這一層意義來說,日本軍人甚至比中國還要多,就是日本的農民也會上戰場殺敵。所以,戰國時代日本參戰人員之多,後勤力量足,中國古代戰爭也很難媲美。


七彩飛揚


日本戰國時代中期,全日本人口約800萬人左右,人口密度與漢末、隋末、唐末相仿。

日本戰國時代的戰爭,各個時期都有不同特點,初期以職業武士參與為主,規模小,幾百人即是大規模戰爭,到了中期,各勢力都採用了足輕制度,戰爭規模開始擴大,如中川島合戰,武田軍與上衫軍合計3萬左右,今川上洛動員了25000人,到了後期,關原合戰,雙方參戰兵力30萬人左右,大阪合戰也接近這個數字。

另外,萬曆朝鮮戰爭,日軍參戰兵力超過15萬人。

說日本戰國時代都是村戰,未免太片面了,初期確實如此,但發展到後期,戰役規模也逐漸擴大,並不遜色中國古代太多。

山海關大戰,李自成、吳三桂及滿清,參戰兵力不超過30萬,赤壁之戰,不超過20萬,諸葛亮北伐,每次也只是帶了五六萬人而已,要說規模特別大的,應屬淝水之戰。

但東晉南北朝時期,史書記載多有浮誇之風,通常喜歡誇大敵人的規模,從而襯托自己的勝利。


EternalSunrise


日本的封建制度,有唐朝遺風,這就是日本戰國時期不斷碎片化的根源,因為唐朝最後亡於藩鎮割據啊。

但是日本的藩鎮割據比唐朝更甚,而且更多更亂更小!

戰國時期有名有姓的諸侯多的數不清,沒名沒姓的那就更多了,一家一個領主,一村一個諸侯,一縣一個豪強,貌似沒有市級單位。

那麼造成這一切的根源是什麼?

簡而言之不過是一個王朝衰弱之後,為了維持統治權利下方的過程而已。

西方的羅馬帝國是如此,因為外族入侵,最後沒辦法只能大搞分封,最後羅馬亡於分封的日耳曼人將領。

東方的大唐帝國也是如此,因為地盤擴張太快,權利無法下方,於是就弄節度使,最後節度使獨立給帝國致命一擊。

日本也如此,不過他們有點特別就是,國家不夠強也沒外敵入侵,最後自己吧自己給碎片化了。

原因也很簡單,日本武士階層的崛起還有天皇權威的下降,公卿家族控制力下降,最後下克上現象在日本不斷髮生,形成歷史傳統。

而造成後果就是,權利層層下移,權利層層分化,最後落實到地方,你說他不是村長,自己都不信啊!

說日本戰國就是有組織的村長集會是有道理的。

不過這只是適用於戰國中前期的形容詞,在後期,還是有不少縣長市長,甚至省長出現的。

比如上杉謙信,當時就可以稱呼為市長。

比如織田信長,當時就可以稱呼為省長。

後期的德川家康啊,豐城秀吉啊也可以稱呼為省長。

以上僅僅按照地盤來論。

最後統一幕府的德川家康,最高成就可以稱呼為國主,不過這個國家和周朝類似,他還是不能直接管理全國所有的藩鎮。

只能算名義上的國家元首而已!

也因為碎片化的太厲害,村鬥縣鬥在日本流行很久。

直到不斷整合勢力之後,才有市鬥省鬥,才有戰國末期可以達到十來萬人規模的戰爭出現。

如果將這樣的戰爭規模放在中國來看是什麼規模!

這還真是個問題啊!因為中國史書有個奇葩的地方就是喜歡誇大其詞,不過於國戰而言,動員二三十萬人還是很多的。

比如:秦趙長平之戰,雙方人數合計約有100萬,這個應該有誇張,但是50萬是絕對不少的。那麼在日本貌似沒有這樣規模的戰爭出現。

比如:秦國滅楚戰爭,王翦可是非要50萬人才出徵,這還不算楚國軍隊,那麼秦楚戰爭規模應該不下於65萬。

這根本沒啥可比性,賴的掰扯了!


阿斗不傻


日本戰國時代的戰爭,用大家比較熟悉的例子來說明其規模。

桶狹間之戰:尾張的乳虎,織田信長的崛起

1560年(日本永祿三年),東海道大名今川義元全面動員軍隊,大舉攻入尾張國境內,在桶狹間山一帶(今愛知縣名古屋市),遭織田信長領軍奇襲本陣陣亡。戰後,原本稱霸東海道的今川氏從此沒落,而獲勝的織田信長則在中日本和近畿地方迅速擴張勢力,奠定了未來掌握日本中央權力的基礎。

關於今川義元的這次軍事行動,有上洛*爭霸、攻略尾張國、救援鳴海城等多種說法。

(注:日本效仿中國洛陽(左京)和長安(右京)的風格設計了平安京,後右京因沼澤眾生而放棄,故將平安京雅稱為“京洛”,上洛即指進京;戰國時期,大名上洛的意思,是指諸侯進京向天皇或將軍索取權力,向天下展示武力以彰顯其霸主地位,甚至推翻將軍自立新幕府政權,等等)

關於今川義元的兵力,日本史學界也沒有統一的意見

《信長公記》:45,000

《甲陽軍鑑》:2萬餘

《武功夜話》:3萬有餘

《德川實紀》《武德編年集成》《總見記》等:4萬多

《繪本太閣記》:5萬餘

《日本戰史桶狹間役》:25,000

根據石高*估算

今川家的領地駿河、遠江、三河,三國的石高約在70萬石,因此推算今川家共有20,000到25,000的兵力,今川本陣(即中軍,通常配置為1,500人左右)兵力不超過5,000人。

另一方面,尾張國石高約57萬(按後來的慶長檢地數據統計),可動員的全部兵力約在14,000,但一般認為由於織田信長下達命令突然,且動員能力遠不如今川,因此當時加入戰鬥的兵力(不包括駐守各城砦的織田守軍)不超過4,000。

但是過於自負的今川在指揮各部行動時出了問題,導致本陣突出在前,且與周邊友軍距離拉開過長,缺少呼應,結果被帶著3,000餘人馬,正在戰場以逆襲的行動方式尋找戰機的織田軍發現。在駐紮休整的時候,被偷襲*得手,最終身死名滅,今川氏迅速衰亡,代之的是織田信長的強勢崛起。

(注:有說法認為今川本陣遇襲並非發生在桶狹間山谷中,而且織田軍也不是迂迴偷襲,而是在尋找德川家康(當時還叫松平元康)的部隊時意外發現敵人的主帥位置)

網上曾有人以桶狹間之戰與中國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相比較,甚至認為不下於官渡之戰

都屬於以弱克強這一點沒有問題。

但個人認為,這兩場戰役之間的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不僅僅是跨越了1,300年的時空。

1. 官渡之戰,雙方兵員數量更多於日本桶狹間之戰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紹率步兵十餘萬、騎兵一萬,進軍黎陽(今河南濬縣東北),準備渡河,同時派遣顏良進攻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由此可得袁紹的部隊保守數量也在110,000。

曹操方面,投入此次戰役的人數存在較多爭議。

根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的描述,官渡決戰前,曹操將士具有戰鬥力的,只有8,000人。

“公亦分營與相當,合戰不利。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

但是這種說法已有宋代史官裴松之質疑,認為數據非常不可信。

臣松之以為魏武初起兵,已有眾五千,自後百戰百勝,敗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黃巾,受降卒三十餘萬,餘所吞併,不可悉紀;雖征戰損傷,未應如此之少也。夫結營相守,異於摧鋒決戰。本紀雲:“紹眾十餘萬,屯營東西數十里。”魏太祖雖機變無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數千之兵,而得逾時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竊謂不然。紹為屯數十里,公能分營與相當,此兵不得甚少,一也。紹若有十倍之眾,理應當悉力圍守,使出入斷絕,而公使徐晃等擊其運車,公又自出擊淳于瓊等,揚旌往還,曾無抵閡,明紹力不能制,是不得甚少,二也。諸書皆雲公坑紹眾八萬,或雲七萬。夫八萬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縛,而紹之大眾皆拱手就戮,何緣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也。將記述者欲以少見奇,非其實錄也。按鍾繇傳雲:“公與紹相持,繇為司隸,送馬二千餘匹以給軍。”本紀及世語並雲公時有騎六百餘匹,繇馬為安在哉?

《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

“追黃巾至濟北。冬,受降卒三十萬,男女百萬餘口,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

曹操在初平三年(192年)收編的青州黃巾精銳,如以10取1的比例,也有3萬左右,考慮到還需要分兵駐守其他地方,因此通常見到的說法:官渡之戰曹操的兵力約2萬人,起碼是比8,000這個數字更靠譜的。

(注:還有40,000、50,000等說法,篇幅有限,恕不再多作分析。)

2. 官渡之戰,戰事交錯、複雜度高於桶狹間之戰

從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紹派遣顏良進攻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開始,直到同年十月,曹軍奇襲烏巢後兵分八路,大舉進攻官渡,袁軍全面潰敗為止,戰役持續了半年以上。

其間,有白馬的聲東擊西,有延津的計斬文丑,有單挑有偷襲,有相持有兵法,有正陣有奇兵,是一場經典而精彩的,如古代戰爭教科書一般的演繹。

反觀桶狹間之戰,從1560年(永祿3年)5月12日,今川義元於駿河誓師開始,直到5月23日,主將被梟首,今川軍撤回駿府為止,總共不到半個月的時間。

其中關於今川義元的進軍意圖、織田信長的作戰本意、當時下雨還是下雹子……的具體細節,至今日本史學界還在爭論不休。

(注:半個月和半年比……我都懶得吐槽了。)

3. 官渡之戰的慘烈程度,也是日本本州兩股地方勢力的衝突所不及的

日本戰國時期,列國及諸勢力之間的衝突,並非是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目的,而是以陷城、潰敵、以及誅殺領軍大將為目標展開的。在戰鬥開始前,過程中,常會有不同的勢力作為己方盟友,抑或敵方盟友加入戰團。

桶狹間之戰,是傷亡情況比較高的戰役。

今川方面:傷亡從2,500(根據《落穗集》、《武德大盛記》)到3,907(根據《改正三河後風土記》

織田方面:各守備隊計3,000人全滅,本隊傷亡不明。

再看官渡之戰,曹操戰後殺降卒就達80,000。

《三國志‧袁紹傳》裴松之引張璠《漢紀》:"殺紹卒凡八萬人。"另《三國志‧武帝傳》裴松之注:"諸書皆雲公坑紹眾八萬,或雲七萬。"

附:日本戰國末期關原之戰,也是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雙方決戰時的總人數約17萬

最後是彩蛋:大坂之役,有傳說德川家康死於此戰,後來江戶幕府中的將軍,只是一名影武者(替身)


萬里長空夜未央


有網友問:如果把日本戰國時代戰爭放到中國來看,大概相當於什麼規模? 如果論面積,大約就是,河北,山西,北京和天津加在一起,大約就是日本的國土面積。

日本其實比我們想象的面積,還是要大一些的,有2個以上的河南省大。戰國時代日本人口是1500萬。大約是我國漢朝時期的三分之一,與我國三國時代人口大致相同。其實就人口規模來說,也不算是太小了。

《三國志》卷33《蜀書後主傳》注引王隱《蜀記》:炎興元年(263年),“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也就是說,日本當時的人口,已經有三國時期,15個蜀國一樣多了。

文祿之役,豐臣秀吉動員總兵力約 31 萬,應該是戰國時代的動員峰值。如果再加上本土駐防和民兵,日本在戰國時代的最大動員力量,在60萬人左右。

戰國時代的幾場大戰役,參戰人數也是比較多的,比如,在小田原城戰役,上杉家出動了86000人,桶狹間之戰,雙方有5萬人參戰,野田城·福島城之戰,雙方有6萬人參戰,手取川之戰,雙方有7萬人參戰,長篠合戰,雙方參戰人數在12萬人,結果武田家大敗。九州征伐,統一之戰,豐臣秀吉出動了20萬大軍。

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參戰是10萬人,赤壁之戰,劉備,孫權聯軍為不到6萬人,曹操有十幾萬人,夷陵之戰,蜀軍4萬,東吳5萬軍隊。就是到了1643年決定明朝生死的松錦大戰,明軍為13萬,清軍為8萬人。

實際上,我國國土面積非常大,因此,也限制了動員兵力,因為後勤跟不上,需要大量民夫。日本還是相對比較小,在相同人數下,有時候,反而可以動員出更多人參戰,原因是後勤壓力非常小。

清軍遠征緬甸,才2萬軍隊,後面跟著30萬人的運輸隊,還僅僅是軍前運輸。日本很多戰鬥,大家自己背上10天口糧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什麼運輸隊。在歐洲很多戰爭也深受後勤困擾,在第4次十字軍東征,3萬十字軍,9個月後勤費用是85000馬克,結果那些德國,法國,意大利的領主貴族們翻箱倒櫃,才湊了5.1萬馬克。


深度軍事


看了很多前面的回答,亂噴的無視,但例舉的比較有力的回答,貌似都贊同日本戰國時期的戰役有雙方上萬或數萬的軍隊。但這實在讓人無法置信,想來也是堅信日本戰國時期的戰役是村戰的原因。

其實有件事可以質疑,後勤。中國古代戰爭中,為什麼經常幾萬就號稱幾十萬,其實真正的戰兵一萬的話,往往需要幾倍甚至十幾倍的民夫去保障後勤。戰兵是要吃糧食的,而且以古代戰爭主要是肉搏為主的戰爭,以日本當時以魚類為主要蛋白質攝入源,很少吃肉的飲食習慣,當兵的一天吃掉10斤糧食都不稀奇。那麼問題來了,打一個月仗,一萬士兵要消耗差不多300萬斤糧食,還有武器甲具箭矢的消耗,要多少民夫才夠運輸。別告訴我這些東西全靠士兵自己帶到戰場……,再算上當時日本的道路條件,再算上民夫自己需要吃掉的糧食……無法相信古代日本能撐得起萬人以上的對戰。

如果幾位堅持日本戰國時期數萬人規模的戰爭的話,我更願意相信那些人數是戰爭各方動用的人員總數,至於真正的作戰士兵,考慮到民夫的使用會對領地的農業生產的傷害,1萬人能支持500人的作戰士兵還差不多。這樣算下來,日本戰國最大一戰的關之原,按雙方30萬計算,作戰士兵雙方也就是1.5萬人左右,說到底,比村戰規模強不到哪兒去。


血牛十一


說到日本戰國時代,從時間上說,大約是在中國明朝,至於戰爭規模,我看過很多觀點認為最多也就是相當於中國倆村之間的械鬥。雖然我個人對於這種說法表示很喜聞樂見,但是事實並不是如此。

嚴格說來,日本戰國不能算一個正式的歷史名詞,只是我們用來直觀的描述室町幕府後期到安土桃山時代之間大約一百年間政局紛亂、諸侯割據的這一段日本歷史。屁大點地方據不同的統計資料,我們現在能看到那個時期日本有一百到三百左右的大名,我們只按一百個算,平均下來一個只擁有三千多平方公里,五個才能湊夠大約一個北京的面積,這還是往大了算,這就叫國,有點無厘頭了。

我們先來看看日本戰國時代的基本情況。

日本國土面積大約37.8萬平方公里,略小於我國雲南省(雲南省面積約38.3萬平方公里)。

日本戰國時代一般以1467年的應仁之亂為起點,以1615年德川家康於大坂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為終點。這個歷史時期在中國是從明憲宗朱見深成化三年到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德川家康幹翻豐臣秀賴的時候在中國努爾哈赤訂立了八旗制度。

這一時期日本人口大約一千五百萬,這個數字與我國三國時代人口數大致相當,就人口規模來看,其實不算是太小。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日本戰國時代幾場比較大的戰役。

文祿之役,豐臣秀吉動員兵力三十一萬,這個是目前我所知道的那個時期的用兵峰值。

永祿三年(1560年)桶狹間之戰,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陣斬今川義元。

另外還有,手取川之戰,織田信長軍約五萬,上杉謙信軍約三萬,織田軍敗;

長篠合戰,武田勝賴軍一萬五千,織田信長.德川家康聯軍三萬八千,武田軍大敗。

德川家康取得日本霸權的關原之戰,德川家康與石田三成雙方投入兵力超過十萬。

類似或大或小規模的還有,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我們比較一下中國的戰爭

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袁軍十一人,曹軍約四萬;

赤壁之戰,劉備,孫權聯軍不到六萬人,曹操軍二十餘萬人;

1619年薩爾滸之戰,明軍約十一萬,後金軍六萬;

1643年松錦大戰,明軍為十三萬,清軍五萬。

可見,實際上日本戰國時期大的戰役規模並不算小,那些動不動就說日本戰國時期就是若干村長帶領村民械鬥的,幾千人頂天了的可以洗洗睡了,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不能理性的面對對手,正確的評估對手,則,未戰已敗!!!


燕國術士虎胤空


日本戰國時代要是放在中國的話,可能要把歷史上溯幾千年了。

牧野之戰:

周朝:戰車300輛,銅甲精銳兵3000人,木甲步兵45000人。

商朝:武裝奴隸與戰俘,史稱約700000人,現代估計約50000-70000人。


日本戰國時代始於1467年,持續時間超過百年,大概處於中國明朝中後期。

日本在戰國時代產生了六位“驍勇善戰”的所謂名將戰神:今川義元、上杉謙信、武田信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如果是網文書蟲,看過不少明穿小說的話,應該或多或少都聽說過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這三個人,他們在日本歷史上確實也非常有名,尤其是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以後意圖通過吞併朝鮮以圖染指中華。

日本戰國時期有六十六國,當然限於國土面積,所謂國自然無法跟中國戰國時的諸侯國相比,可能是縣鄉那麼大吧,日本國土面積37萬平方公里(與我國雲南相當),當時人口約有800萬,明朝當時人口1億多,具體多少無法確切統計。

今川義元兵力:40000

上杉謙信兵力:15000

武田信玄兵力:20000

織田信長兵力:25000

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以後出兵攻打朝鮮,當時號稱20萬大軍,但在古代打戰時都會誇大兵力,希望藉此能夠震懾敵軍,20萬兵力水分很大,我估計實際兵力絕不會超過15萬。

日本戰國的戰鬥規模其實也不大,最大規模戰爭應該是幾千上萬兵力的對戰,小規模戰爭也就是幾十人上百人。

日本戰國時代的戰爭從戰爭規模的角度來看,小規模戰爭確實可以稱為“村戰”,我記得我上高中的時候,我們鄉有兩個村為了爭奪一座山頭,雙方約架,各出動了百多人,裝備鋤頭鐵鍬等等兵器,最後還有人不幸陣亡了。

“中大規模戰爭的話”,可能是幾千上萬兵力對抗,這在中國的話,可能圍困一座城池至少也需要一兩萬吧,日本那時候應該也沒有多少城池,再加上人口限制,是很難形成真正的大規模戰爭的,所以日本戰國時代根本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戰爭。


寧糊塗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闡明一點,不要帶有政治、敵對、偏見的情緒來分析。

列舉日本歷史上較大的幾個戰役(戰國)

一:關原合戰——日本關原合戰中東軍在關原投放兵力7萬幾千人,西軍8萬幾千人,東軍在信濃以東德川秀忠還有3萬8千人聯合伊達政宗至少2萬5千人,加上左竹義宣至少1萬5,最上義光至少1萬5千分別與上杉景勝和直江兼續的3萬人還有真田氏幾千人眾先後作戰,這些全都是實際作戰部隊不含後勤與雜役,總兵力就達到30萬了,同時九州的黑田如水正在統一九州至少3萬人作戰,北陸、四國、近幾的零散作戰還不計算在內,1600年左右全日本戰場總兵力超過30萬,這都是沒水分的,還要認清一點,這個兵力還不是當時日本可投放兵力的極限。

全世界範圍來看10萬人以上的戰鬥已經是規模巨大的戰役了。

二:上文提到30萬兵力的投放不是極限是因為後來又有了兵力更為龐大的大阪戰役。但是要看清一點,大阪戰役中德川方的實力遠超豐臣,其實戰役本身和影響力是不及關原合戰的。大阪戰役分冬夏兩陣,大阪冬之戰役,幕府方投放兵力25萬左右,因為德川家康考慮到政局穩定,一方面限制親蕃和譜代大名出兵另一方面還拒絕諸多外樣大名投入戰鬥。另一方的豐臣氏在大阪城聚集大量浪人和大名,總兵力一說有15萬左右,但至少有10萬。雙方總兵力在35~40萬,這個規模放到一戰前的歐洲戰場也是駭人聽聞的。

跟我們國家的諸多戰役比較也能算巨大戰役了。之所以很多人說日本戰國是村鬥,是因為日本局部小戰爭太多,尤其是小大名之間,甚至幾十人上百人的戰鬥也屢見不鮮,這是他們分封制太多諸侯國政治因素決定的,縱觀我國曆史,這樣的小戰鬥也是非常多的,剿黃巾時也是諸侯與豪強並立的時候,一場戰鬥下來幾百人數見不鮮。

大戰役跟我們相比無論場次還是規模都還不是一個層次,但是秒殺古代世界大部分國家是沒問題的。

唐朝以來日本就沒有弱過,現在的日本,國土面積大(去仔細翻翻地圖)、經濟高度發達、科技領先、軍事實力雄厚、文化輸出爆表、對外貿易規模龐大。。。

臨近有這個大國,讓我們感到非常擔憂,切不可麻痺大意!





古蘭GuLan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我去過日本,日本人對歷史談論最多的,一個是我們的三國,另一個就是日本的戰國了。日本歷史比較久,從真正的第一代天皇到現在(第一代天皇之前的所謂的神的時代沒有可信度,每個神統治日本都是幾十萬年)已經有2600多年,大部分時間都枯燥無味,也就戰國時代的精彩故事比較多。好了廢話不多說,按照本題的要求,我們看一下日本戰國史上著名戰役相當於我們中國的什麼規模戰役。

實際上,絕大多數的戰國時代的戰爭都相當於我們中國的村長級、鄉長級、縣長級的戰役。

如果你翻開那個時候的戰史,經常可以看到起“傾國之兵”的字樣,這個時候你一定會很興奮,“傾國之兵”,那一定是規模宏大的戰役了吧,但實際上所謂的“傾國之兵”也就幾百人而已,然後對方也是起“傾國之兵”前來抵禦,也是幾百人。雙方接觸以後,還要互報家門,從祖宗十八代說起,一直說到現在,對方在說你還得聽,聽了半天,然後再自報自己的家門,也是十八代說起,說半天,對方作為禮貌也要耐心聽你說完,然後再開打...

好了,這些村長級、鄉長級、縣長級的戰役就不說了吧,其中有不少還是派出所級別的戰役,場面宏大。

就拿1570年左右,當時主要的勢力基本成型的時候來說,作為地區級的霸主,如武田信玄、北條氏康、上杉謙信、毛利元就等,基本相當於地級市的勢力規模,我們姑且可以叫他們市長,而作為全國霸主的織田信長,勉強可以算上我國一個省(小省)的規模,姑且可以叫他省長,其他的最多就是縣長級了,更小的就是鄉長、村長級。

我們只說戰國史上影響力比較大的戰役。

豐臣秀吉天下統一之前的戰役規模一般不是很大

我個人觀點,在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前,戰役規模都不是很大,哪怕是對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的戰役,在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前的著名戰役有:

戰役名稱 進攻方 兵力 防守方 兵力 雙方兵力總和

嚴島之戰 陶晴賢 約25000 毛利元就 約5000 約30000

桶狹間會戰 今川義元 約40000 織田信長 約4000 約45000

第四次川中島會戰 上杉謙信 11000 武田信玄 25000 36000

三方原之戰 武田信玄 25000 德川家康 8000 33000

長蓧會戰 武田勝賴 15000 織田信長 38000 53000

可以看出,這些戰役規模雙方人數加在一起基本都在3-5萬人左右,如果拿到我們中國,基本就相當於省級戰役,甚至是一些地級市與地級市之間的戰役規模。

既然是日本的戰國,那麼就對比我們的戰國把,拿到我們的戰國時期,隨便一場戰役的規模都遠遠超過了這些戰役的規模,比如我國戰國時期的一場中等戰役伊闕之戰,秦國參戰人數為10萬人,韓魏聯軍為24萬人,雙方加在一起也有34萬人,戰役規模就遠遠超出了這些戰役。要知道,伊闕之戰在戰國時期還不是最大規模的戰役,如後期的長平之戰,雙方加在一起是百萬人規模,後來的邯鄲之戰,攻守雙方投入的總兵力也近百萬,燕國進攻趙國之戰,燕國60萬人,趙國13萬人,雙方兵力達70多萬人,遠不是日本戰國可比的。

豐臣秀吉統一天下之後的戰役

豐臣秀吉統一天下之後的戰役,有幾場規模很大的戰役,如豐臣秀吉滅北條氏的小田原合戰,豐臣秀吉一方總兵力有近20萬人,北條氏兵力6萬人左右,總數26萬人左右;關原合戰,雙方參戰兵力各10萬人左右,總數在20萬人上下;大阪冬之陣戰役,德川家康兵力20萬,豐臣家兵力12萬,雙方加在一起32萬人左右,是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戰役。

對比一下就知道,日本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戰役其規模也就相當於我國戰國時期中等戰役——伊闕之戰,約34萬人左右的規模。

綜合以上來說,日本戰國史戰役規模如果拿到我國來說,都是小型戰役,其最大的戰役,也只是相當於我國戰國時期的一場中等規模戰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