冏媽:如何走出相愛相殺的冏境?看到、理解、坦誠一個都不能少

年初一,由於疫情關係,徐崢的電影《冏媽》成了大眾福利,可以在移動平臺免費觀看。自《冏媽》上映以來,引發各方熱議和關注,褒貶不一。

我也是第一時間向朋友們安利了這部電影,一方面是由於不用出門到人流多的場所,增加感染的危險,在家就能夠觀看免費年度福利電影;另一方面是因為看到了《冏媽》官微的推薦:“作為一部獻給每個家庭的電影,我們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家人快樂、健康。”

冏媽:如何走出相愛相殺的冏境?看到、理解、坦誠一個都不能少

導演徐崢在接受採訪說了這樣一段話:很多中國媽媽的愛是控制的,是期待對方活成自己眼中的樣子。所以中國的閤家歡中充滿了各種廝殺與玄機,但是反映這種關係的電影太少了。我想用一部電影就是表達那幾句簡單的話,一個媽媽如何說“對不起”“謝謝你”,一個兒子如何說“我愛你”

這說明,徐崢這一次要在“冏”系列裡加入親情,要展現“閤家歡”背後的“廝殺與玄機”,要告訴家庭中應該如何正確表達愛。

冏媽:如何走出相愛相殺的冏境?看到、理解、坦誠一個都不能少

看完《冏媽》,電影確實把親子關係中最“冏”的地方都展開了、掰開了給觀眾看,笑點中有淚點。讓許多看過的人,感同身受。故事開始於由徐錚飾演的徐伊萬與由袁泉飾演的張璐陷入一場婚姻的危機。妻子張璐將去往美國,希望在離婚時,能夠爭取到夫妻共同經營的暖霸公司中,屬於自己的那部分股權;徐伊萬卻準備跟隨妻子去往美國,以股權為由,拖住妻子,以達到不離婚的目的。卻發生意外,追隨母親坐上了去往莫斯科的綠皮火車,開始了6天6夜的母子相處,並最終與妻子離婚,與母親、與自己和解的旅程。

此片整體來說,挺好看!幽默與頓悟交融,明月照心境如水,親子結,婚姻行,人生路,告別愛的控制和索取。這一頁是無論如何都要翻開了。在觀眾已經開始重視親子關係的今天,這也是一部領悟如何走出親子之間“相愛相殺”的成長電影。

冏媽:如何走出相愛相殺的冏境?看到、理解、坦誠一個都不能少

親子關係的相愛相殺:你自以為是的愛,其實是可怕的控制。

《冏媽》通過母子倆在侷促空間裡相處的6天6夜,充分展現母子倆相似的性情,我們發現這兩人簡直一模一樣,都喜歡控制和改造身邊人,都缺乏安全感。

  • l 徐伊萬講電話,母親把各種水果、雞蛋塞進兒子嘴裡。
  • l 徐伊萬上火車什麼行李都不用帶,因為母親隨時幫兒子帶著行李。
  • l 母親認為應該抱孫子(女)了,催促兒子要孩子,甚至為此打探夫妻兩人的隱私。
  • l 母親總是希望兒子就在自己的視線之內,一旦離開就會問:“你去哪裡了”。
  • l 母親甚至控制兒子食慾。喝多少水吃多少肉,母親心中有定數且盯著兒子做到。
  • l 母親控制兒子看火車上偶遇的美女。徐伊凡明顯看到對鋪盯自己的母親,眼神暗淡。

徐伊萬厭惡這種愛的控制,為此想另找一個床鋪,好離母親的嘮叨和盯梢遠一些,甚至要求母親離自己10米遠。但可笑的是,徐伊萬在不知不覺中,對妻子張璐也是各種控制和改造,也在手機中打60秒方。

冏媽:如何走出相愛相殺的冏境?看到、理解、坦誠一個都不能少

妻子張璐去美國之前,對徐伊萬說過一段很長的話,中心意思是:“你心裡面長了一個幻想的老婆。”而徐伊萬也把同樣的話送給了母親:“這就是我們之間的問題,在你的心裡住著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他應該吃幾塊紅燒肉,臉上的肉是橫著長還是豎著長,什麼時候要孩子,膀胱幾點鐘排水,你全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這麼多年過去了,難道你沒有發現嗎?我並不是那個你想象中的兒子。”

原來,兒子是在模仿母親,他成了母親的複製品。

在婚姻關係中,大家通常認為取決於夫妻雙方。母親對兒子表達愛的方式,居然會影響兒子成年後的婚姻生活,這是我們大多數想不到的。

其實,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做“強迫性重複”,說的就是這種現象。一般來說,如果子女在婚姻生活中喜歡掌控一切,多半是因為有一個控制慾極強的母(父)親。

在現實生活中,不難發現,自己的婚姻生活,與自己父母有許多相似之處。如果出現問題,必定是其中一方或者雙方,在用父母發生過的矛盾,繼續過著自己的婚姻生活而造成的!這是由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父母的性格、關係的好壞、日常溝通方式等等,都留在孩子的心中,根深蒂固,讓孩子以為——這,就是表達愛的方式!可以說,是父母塑造了孩子的情商。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父母在家不能好好說話,凡事喜歡掌握,甚至有暴力行為,孩子往往在以後對自己的愛人,也會自以為是,以已度人,至於情緒暴躁、出手打人等等行為。

說到底,父母如果處於相愛相殺的局面,孩子也會困於其中不可自拔。

冏媽:如何走出相愛相殺的冏境?看到、理解、坦誠一個都不能少

如何破解相愛相殺的困局:彼此看到、理解和尊重,以及坦誠,一個都不能少。

想要從這種相愛相殺的冏境中走出來,避免影響以後的人生,進而毀了孩子一生的幸福,需要付出多方的努力。

第一,需要彼此看見 。

正如徐伊萬不理解母親為什麼要對自己的父親過度干涉,去父親工作的地方喊大喇叭,讓大家都不要跟他交朋友;正如母親也不理解徐伊萬為什麼還不生孩子一樣。

生活中的許多父母與子女,誰都沒探究過,這種不理解背後,也許是大家從來沒有真正瞭解過彼此。 父母不知道孩子在刷手機、睡懶覺、懟父母等表面現象之下,也許隱藏著渴望陪伴的情緒和焦慮。如同父母不知道,年輕人想要熬夜,是壓力過大。就像網上流傳的一個段子:老人讓年輕人不要熬夜,不聽!年輕人讓老人戴口罩,也不聽!

同樣,孩子不知道父母固執的表象之下,也許並不是不在乎,而是對於老去的不甘心,父母們也有焦慮和害怕,他們怕被時代遠遠拋開,怕孩子看不起自己,怕自己在孩子面前失了力量,也沒了威嚴。就像影片裡徐伊萬不知道,父親喝醉酒之後有暴力行為;母親不知道兒子的正在鬧離婚,不知道他之所以要去美國,是想要挽回婚姻。

就像片中母親盧小花說:“有些地方,孩子看不到。”同理,有些地方,母親也看不到。

只有這些地方被看到,理解才會降臨,和解才算真正開始。只是凡事都需要過程,對於父母與子女的看見,尤其如此,需要去磨合、去碰撞,最後能否和解,還取決於彼此是否有理解和尊重、坦誠,以及是否有成長的勇氣。

冏媽:如何走出相愛相殺的冏境?看到、理解、坦誠一個都不能少

第二,需要彼此的理解和尊重。

沒有理解和尊重作底,不過是可怕的控制和改造。正如徐伊萬選了一個以為妻子喜歡的檯燈,妻子卻覺得那個檯燈很作,卻不明說。這樣的相處方式,就是相愛相殺。同理,母親對徐伊萬也是這樣,她的孩子應該是健康的,婚姻幸福的,也有娃的好兒子。這樣一來,被要求的人,會沒有存在感,會想:“他(她)喜歡的好妻子(孩子)是假的我。”

其實,在家庭中,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期待著理解和尊重。哪怕我笨且頑劣,我也有資格得到關愛,然後我才能以自己本來的面目,成長為更好的人。

正如電影中,當徐伊萬理解了母親追夢背後的遺憾與回憶,控制背後的悲傷與失望;母親也終於理解兒子在婚姻中的痛苦與掙扎時,雙方開始有了尊重,然後才是靠近,幫助彼此,進而主動給對方空間,讓對方去變成真正的自己。這其中努力的轉換,並不是一部電影可以交待清楚的,但影響不了母子和解的正確打開方式,就是需要彼此看見這個主題思想。

冏媽:如何走出相愛相殺的冏境?看到、理解、坦誠一個都不能少

第三,需要彼此坦誠,有成長的勇氣。

電影中真正的和解與成長,其實都發生在男主角徐伊萬坦誠之時。

當他遭遇了驚心動魄的“熊出沒”之後,對妻子坦白:“我和你爭鬥、拖延你的時間,是因為我不想離婚,我想把你留在身邊”時,她感動了,隔天發來了話一段溫暖的離別話語。儘管媳婦沒留住,但完成了和解,從此各自珍重。

當徐伊凡對母親坦白時:“我離婚了,對不起”,他自己舒了一口氣,母親雖然淚流滿面,但最後理解並接受了,並沒有他想像中的那麼難。生活和婚姻,都不是可控的,總是充滿了意外,最好的方式,是順其自然,是坦誠面對,也是努力過,便不悔,然後再堅定的向前,勇敢成長

所以,最後,兒子徐伊萬對快要失去信心的母親說,“來得及的,我們一定趕得上莫斯科的演出的。”

我們大多數時候都害怕被拒絕,所以不大願意袒露自己的情感,我們總是一身鎧甲,把自己裝扮得像個戰士,從不肯輕易讓自己裸露,自以為這是保護自我,卻帶來更大的傷害,走進了相愛相殺的冏境。卻不知,只有情感流動,才有和解的可能。

冏媽:如何走出相愛相殺的冏境?看到、理解、坦誠一個都不能少


結語:只有愛是不夠的,還要知道如何去愛

“每個個體都應該是完整的,愛不應該是控制和索取,愛應該是接納和尊重。”年度春節檔電影《冏媽》用母子之間的一段6天6夜去往俄莫斯科的追夢旅程,詮釋了父母與子女之間,夫妻之間真正的愛到底是什麼,告訴我們有時父母子女一場,就是一場相愛相殺的迷局,要走出這個親情“冏境”,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

就像楊瀾評價這部電影:“只有愛是不夠的,還要知道如何去愛”。在親密關係中冏境中,和解的過程也許漫長,但只要學會了彼此看見,有了理解和尊重,最後能用坦誠實現成長,就真正學會了如何去愛。

冏媽:如何走出相愛相殺的冏境?看到、理解、坦誠一個都不能少



我是 ,育兒問題達人,健康領域創作者,多平臺育兒領域原創作者, 歡迎關注、轉發、留言》。


今日一語:當真正被愛的時候,其實你也不用那麼漂亮。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