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明日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這句話?

不羨yY不羨仙


據我所知,題主這句詩寫錯了,是"明月"不是"明日",原詩是李白的《哭晁卿衡》。什麼樣的人能讓"詩仙"大哭題詩呢?這個人就是李白的好朋友晁衡,也叫"阿部仲麻呂"。對,是位日本人,就是《妖貓傳》裡喜歡楊貴妃,為救楊貴妃想讓她隨他去日本的那位帥叔。那怎樣理解這兩句詩呢,讓我們結合詩作和背景來具體談談。

全詩鑑賞

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詩的標題中帶"哭"字,而一般在古詩中標題以"哭+人名"構成的話,幾乎就可以確定這個人已經亡故了,並且他生前是詩人極其要好的友人。這個"哭"字使全詩籠罩在詩人失去友人的悲傷氛圍中,奠定了全詩哀傷的基調。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日本友人晁衡要離開長安了,乘著風帆向東而去飄過蓬萊仙島。詩人開頭用的手法直接點明人物和事件,回憶不久前晁衡返國時的況景。接著詩人想象晁衡的乘船在大海上如孤葉一樣飄逐,暗含了對友人歸途的擔心。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皎潔的月光深深地沉入茫茫大海中,他的逝世使蒼梧島上的白雲都染上愁色。詩人用比興的手法,高度評價了晁衡並表達了自己的懷念與哀痛之情。"明月"實際是比喻像明月一樣品格高潔的晁衡,詩人借明月沉海,表達了對友人晁衡的無限惋惜和懷念。而用明月來象徵人的高潔品質也是李白常用的手法,比如"了見水中月,青蓮出塵埃"(《陪族叔當塗宰遊化城寺升公清風亭》),寫水中月如青蓮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本性,藉以比喻"濟人不利己"的清廉正直形象;"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行路難其三》),勸人淡泊名利,要善待自己與他人;"天清江月白,心靜海鷗知"(《贈漢陽輔錄事二首》),"觀心同水月,解領得明珠"(《贈宣州靈源寺仲濬公》),都借明月寫人的高潔品格和淡泊寧靜的曠世情懷。最後一句中,層層白色愁雲也在哀悼晁衡的逝去,詩人用擬人

的手法,通過寫白雲的愁來表達自己的愁思,不著痕跡地渲染了濃濃的悲傷氣氛,令人沉鬱其中,久久不能釋懷。

全詩語言清麗幽婉,意境含蓄深邃。詩人李白把友人的逝去和自己的極度悲痛,用雅緻的比喻和豐富的想象表達的含蓄又豐滿、藝術又不俗,寄哀情於景物,借景物抒哀情,看似

平淡的淺敘蘊含深厚的感情,自然簡單卻感人至深。

創作背景

晁衡是開元年間的日本遣唐使,他19歲來到大唐,後深受唐玄宗喜愛,並給他起漢名叫晁衡,在中國官居秘書監監正,官階從三品。晁衡在中國30多年,娶妻生子,他和李白、王維、儲光羲都有過密交往,還曾送給過李白一件日本裘,讓李白深受感動。也正因為彼此都是性情中人,感情豐富而熱烈,在天寶12年晁衡回國時,李白、王維都給他依依不捨地送別,王維還賦詩《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可是晁衡一出海就遇到了風暴,消息傳回說晁衡遇難,李白傷心不已,揮淚而作《哭晁卿衡》,詩中極盡表達了詩人的疼惜與悲傷之情。不過,後有消息傳來其實晁衡沒死,隨風逐浪到了越南,越南當時屬於安南都護府管轄,安南都護知道晁衡秘書監大人的身份後,又將他送回長安了。

晁衡最後終老長安,客死在中國,終生沒再能到日本國。唐代宗時期為了表彰晁衡的功績,追贈其從二品潞州大都督。晁衡遇險又重回大唐,也讓我們再讀到這首《哭晁卿衡》時內心稍顯安慰,變的是結局,不變的是李晁二人深厚的友情。可以說,從19歲那年漂洋過海來到長安,他的一生都交給了大唐,而他也用一生見證了唐王朝的歷史大變局。只可惜,晁衡故土難歸,未能完成葉落歸根的心願,也再聽不到那一聲充滿鄉音的"阿部仲麻呂"了。(一往文學作者:盛夏)


一往文學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哭晁卿衡》。

全詩大有哀其人而不忍書其事之意,詩人誤以為日本友人晁卿回國遇難,寫下了這哀慟。

一個哭字點題,表達了詩人和其友人的真摯情感。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後兩句尤為經典,詩人把朋友喻為天上的明月,象徵其高潔。

友人海上遇難如月沉海,天地宇宙都好像愁容滿面,白色的愁雲籠罩著蒼梧山。

借物抒哀情,表達了詩人心中的悲痛和對友人的懷念。


清心一棧


第一句,沉而不歸,描寫眷戀和惋惜之情,有一種身不由己的無奈。第二句,愁滿蒼桐,可以看到除了漫天的愁,還巧妙的寫出對蒼桐的怨恨,這種悲傷到錯亂,只能用心去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