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著名學者酈波和康震的詩詞水平?

粵菜美食聯盟


《詩詞大會》不過就是個考記憶能力的綜藝節目。沒有關注過,所以評委水平如何也不清楚,但是能坐到那個位置,總不會有什麼問題吧。

而且評論詩歌的人不一定非得是寫詩寫得好的人,所以這個問題並不大好回答。題主列出了兩位學者的作品,我們只能就這兩首詩的水平來研討一下。

只看作品,從作品猜水平,無關詩人其他方面水平、人品。咱們就事論事。

集句詩其實是一種文字遊戲,也是一種從大量閱讀前人的作品中發現適合自己的詩意的句子,拼湊出自己的詩。雖然是文字遊戲,但是集句詩還是詩,也就是說還是要遵守一定的規則。

人間有味是清歡,照水紅蕖細細香。

長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首集句詩是用了蘇軾的四首詞牌裡面的七言句子拼湊而成,初看起來感覺挺好,挺美的。但是這是蘇東坡句子的美好,與這位專家的詩沒有任何關係。

詩以言志,詩以言情。

說白話,詩就是一篇押韻文章。這篇文章,你總得讓讀者讀懂,知道你說了點啥吧。平仄格律我們可以不論,就當你集句集成了古體詩,可是這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雞湯集合,算是怎麼一回事?

同樣是集句,我們看文天祥集杜甫名句成詩:

讀書破萬卷,許身一何愚。

赤驥頓長纓,健兒勝腐儒。

首句出自《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原句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承句出自《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原句為“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轉句出自《述古三首》,原句為“赤驥頓長纓,非無萬里姿。”

尾句出自《草堂》,原句為“天下尚未寧,健兒勝腐儒。”

可是整首詩的詩意是連貫的,都是在批判死讀書,讚揚男子投身家國,為天下奮戰的英姿,抒發詩人投筆從戎的壯志。

而專家集東坡居士詞牌七言,明顯囿於詞牌婉約的特徵,四句詩整個軟綿綿的雞湯味道,而且還丟失了原句在詞牌中上下文配合而衍生出來流傳千古的韻味。

再看另外一位專家的七絕:

大江東去流日月,古韻新妍竟芳菲。

雄雞高歌天地廣,一代風流唱春暉。

我沒有看過這個節目,不知道是不是這位專家自稱這是七絕。前面那首集句詩沒有說明格式,我們不用在乎平仄。可是你如果標明七絕,那就是指近體格律詩中的七言絕句,必須嚴格遵守平仄格律。否則就是掛羊頭賣狗肉。

起句:“大江東去流日月”,“仄平平仄平仄仄”關鍵位置為“平仄仄”,這就已經失替出律了,格律詩的偶數位置規則是相對的,只能是“平仄平”或“仄平仄”,其他失黏,失對就不必分析了。

而內容呢?這首不是集句,算原創吧,可是大而無當,意象浮誇,純粹就是歌功頌德的老幹體。人家老幹體,至少平仄還對啊。

兩位專家人也許是極好的,學問也許是極高的。

但這兩首詩,是拿不出手的。

壞就壞在周圍人的吹捧,讓他們以為自己真的無所不能,才會拿出這樣的東西來交貨。所以捧殺這種讓人產生盲目膨脹的事情,不只是發生在網絡上到處發表自己作品的普通人身上,專家也沒有免俗啊。

就作品而言,網絡上很多同學的作品無論格式、文采、和意境都要更好。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咱們先看酈波教授的集句詩,形式上乍一看像是首七絕,詩云:

人間有味是清歡,

照水紅蕖細細香。

長恨此身非吾有,

此心安處是吾鄉。

實話實說,這期節目我沒看,咱就詩論詩。

首先,看形體格律。

①三句吾字處應為仄聲,四句也沒見救拗。

②二四句失韻,首句平起平收,著歡字入韻,屬上平十四寒;二四句香鄉屬下平七陽,皆失韻。

③重字。三四句都有“此”,絕句一般不宜重字,至於香和鄉,有人說撞韻了,我認為這個不算毛病,也沒有犯忌。

其次,看詩意詩境。

我們把原詩直譯一下:人生最有趣的其實就是平平淡淡的快樂(不需要講排場搞奢華),就像在水面投下倒影的紅蓮散發著淡淡的清香。時常苦惱我這身軀殼不是自己的(大忙人),能讓我心情安定的地方就是我該在的地方。

起句人間有味是清歡,沒毛病;第二句照水紅蕖細細香,也算是承住了,問題不大。第三句長恨此身非吾有,轉的雖然有點做作,也挑不出啥硬傷,第四句雖然結的有點僵硬,意思是可以連貫起來的。詩意上雖然差強人意可以講通,但若談詩境,可就不敢恭維了。詩境與結構關聯極大,既然拼湊的如此生硬晦澀,又何來美感而言呢。


再看康震教授在詩詞大會落幕時所作的七絕:

大江東去流日月,

古韻新妍竟芳菲。

雄雞高歌天地廣,

一代風流唱春暉。

說實話,康教授這首詩比酈波的集句詩更糗更爛,實在沒有耐心硬看下去。前兩句想學襲蘇東坡毛澤東的詩風銳氣,後兩句直接拼上了“老幹體”。此詩問題太多,出平仄出格好幾處,結構上更是直不隆冬生搬硬湊。

大江東去流日月勉強看得過去,古韻新妍競芳菲(把自已看成園丁)也行,雄雞高唱咋回事?莫不是參賽選手都是雄雞?哪朝哪代有哪位詩人把同臺競技的秀才舉子比作雄雞了?好像沒有吧。一代風流唱春暉,若說風華風姿我覺得還算妥貼,風流二字極其超拔厚重,試問臺上的選手是否真正可以擔當得起呢?

康老師,您是真的震到我了。



總之,詩詞大會各大評委的出糗讓我更加堅信了兩句哲理:

①高手永遠在民間。

②一流的學生永遠不是靠老師課堂教出來的。


抱庸詩書


一、很奇怪這兩人的詩會引起這麼大反應。兩人都不是專業的,研究領域也不是詩詞,原本對他們寫詩就不抱什麼希望,看了他們寫的後,果然,說詩跟寫詩是完全的兩碼事,他們無非再一次印證了這個道理。

知道這兩個人,並不在《中國詩詞大會》,而是《中華好詩詞》。兩人都不是專門研究詩詞的,通過他們的點評就知道,說的都是一些常識,一些熟典,對於稍微資深一點的愛好者都不會有知識上的吸引,而他們對詩詞的講解也很大眾,很多都跟官方教科書上解釋差不多,個人體會很少(也許有,但節目上不好展現)。看幾期就知道,這樣的節目都是普及型的,針對的都是普通愛好者。

二、說說兩首詩

酈波的集句:“人間有味是清歡,照水紅蕖細細香。長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處是吾鄉。

東一句西一句,一句一個意思,而幾個意思又弄不到一塊,好凌亂,酈波老師你到底想表達什麼呢?看看前人的集句

雜詠
秋煙脈脈雨微微,【唐·陸龜蒙《簾》】
回看池塘影漸稀。【唐·李建勳《蝶》】
正是西風花落盡,【唐·吳融《秋聞子規》】

孤魂空逐雁南飛。【唐·沙磧女子《五原夜吟》】

渾然天成,毫無痕跡。

康震的七絕:“大江東去流日月,古韻新妍竟芳菲。雄雞高歌天地廣,一代風流唱春暉。”

第一句雖是熟調,也還行,第二句馬上就露餡了,第三四句不知所云,整首詩顯得不通。押韻都顯得勉強,為了硬押。平仄問題就不說了。

三,自我展示

用平水韻,兩首絕句

漁舟傍岸小蘆灣,水鳥行邊來去閒。

都在夕輝金色裡,船頭還見一翁眠。

環繞小廬欣有竹,別居幽境不須鄰。

多情顧我宵宵月,一片清光不染塵。

四感想

伴隨“國學熱”的興起,詩詞節目也多了起來,基本就是背,能夠背幾首的,也都成了才女才子。不知什麼時候起,才女才子的要求這麼低了。想想以前隨便一個下層歌姬都能吟詩善曲,真不知該說什麼。

這些只能說明我們離優秀文化已經很遠了,稍微有人沾點邊,我們就覺得了不起,要仰視。這是娛樂至死的悲哀。

(詩詞分享頭條號:詩詞桃花源 喜歡右上角(⊙o⊙)哦)


詩詞桃花源


說實話,六甲番人挺佩服中國詩詞大會評委們的膽量的,文化類比賽(暫且定義為比賽罷,因為有了冠軍)是需要足夠的知識積累的,尤其是詩歌類,對詩歌理解不夠深刻太容易出錯了,或許評委們也知道這一點,所以在點評的時候,經常會將話題引申到自己擅長的領域,畢竟都是大學教授,口才都不錯,乾坤大挪移就帶大家進入了百家講壇。

但單靠話術,難免還是有疏漏,於是精心準備的詩終於揭曉了所有的疑團,六甲番人無意抨擊任何人,就事論事吧,且看第一首詩:

人間有味是清歡,照水紅蕖細細香。長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首詩據說是集句,也就是將前人的名句集合成一首新詩,集句類型的也有佳作,比如辛棄疾的《踏莎行·賦稼軒集經句》就可以算是集句,一共十句,句句用引用經典,只是略微修改幾字,而詩詞大會的這首集句確實也都引用了名句,都出自蘇軾的詞,首句來自《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次句來自《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第三句來自《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改了一字,尾句來自《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之只是,這四句放在一起,究竟想表達什麼?用典絕不是堆砌,這裡只能說是小孩子壘積木了。

至於格律,那這首詩也是說出律很多,且不說第三句和尾句各有一個“吾”字,重字的毛病不懂格律的朋友都知道不可取。再細說格律,按七絕首句平起入韻的格式,“歡”怎麼可以和“香”、“鄉”押韻,即便按用韻最寬的中華新韻也押不了韻的,按平水韻就差得更遠了。如按首句平起不入韻呢,第5字“是”應平,第7字“歡”應仄, 第20字“吾”應仄,多處出律。

再看第二首詩:

大江東去流日月,古韻新妍竟芳菲。雄雞高歌天地廣,一代風流唱春暉。

這首詩看似豪放雄壯,用典明顯可見,蘇軾的詞,偉人或李賀的詩,但是還是弄不清楚想說什麼,是在頌詩詞大會讓詩詞雄起?還是號召大家用詩詞歌頌新時代?如是,為何用平聲五微?五微韻屬於窄韻,讀音色彩灰暗沉悶,更適宜表達委婉的情緒,以展現陰柔之美。選韻是有講究的,想表達雄壯的氣勢,為何不用三江或七陽?

再論格律,也是沒法看的,按七絕平起不入韻格律,第6字“日”應平,第13字“芳”應仄,第16字“雞”應仄,第23字“代”應平,第25字“流”應仄。出律比第一首詩還多,只能算打油詩了。

詩詞大會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評委代表著詩詞大會的水平,評委們如果實在不擅長作詩,建議還是別作了,不然,讓觀眾們當成標準格律來模仿,問題就大了。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作為一個“骨灰級”詩詞發燒友,南某平時酷愛讀詩、寫詩、論詩。

為了對酈波和康震兩位老師在詩詞創作方面,有一個客觀、公正、全面的評價,我特地在網上對他倆寫的詩進行了一次地毯式的搜索,也好綜合評判。

遺憾的是,除了他倆在“詩詞大會”上臨場發揮的那兩首外,別無其他。

那我們就對著題頭那兩首詩,就詩論詩。

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酈波老師比較雞賊,不用怎麼動腦,就信手拈來了一首四言集句詩。只有博聞強記,才能集句成詩。但要想創作好的集句詩,需創作者對原詩句融會貫通。

酈波老師集的這四句,都出自蘇東坡的詞,初看眼,感覺還比較順暢,從平仄上一看,就發現問題了。

作為七言絕句,首句應以仄聲收尾,而清歡的“歡”字,實為平聲。此外,第三句,非吾有的“吾”應為仄聲,若改為“我”字就好多了。最後,第二、四句收尾,“香”和“鄉”撞韻,這些都是絕句的大忌。

對於以上幾個細小的失誤,我不相信儒雅多才的酈波老師沒有察覺,我想,可能是他大氣豪爽,不拘小節,有意放過這些瑕疵吧!

再來看看這首詩的所表達的意思:

人世間有種味道叫平淡的歡愉,

紅色的荷花倒映水中散發點點清香。

常常憤恨這個軀體不完全屬於我自己,

心若安閒,處處都是水雲鄉。



經我分析,酈波老師其實是想通過這首集句詩,表達沉浸在詩詞中的美好狀態,勸大家不要浮躁,安心讀詩。但火候掌控失調,有點言不由衷,詞不達意,感覺怪怪的。

我以為,這四句基本都是蘇學士晚年的作品,透露出對人生釋然與參悟,格調太高,難以駕馭,不適合強硬的湊在一首詩中。

或許酈波老師作為一個文化學者,對詩詞的領悟和對生命的感悟比我們一般人都高,蘇學士的這四句高格調詩詞,正好能表達他的境界,也不得而知了。

接下來,讓我們放鬆一下,來看看康震老師的這首風趣的原創作品。首先,我大致的看了下平仄格律,最起碼有五處錯誤,就不細說了,反正大學問家又不拘小節,我們直奔詩意。

開題“大江東去,日月經天”真是豪氣干雲啊!第二句突然就有點慫了,吐露出一股小家子氣。意識到這種頹勢後,第三句馬上又領只雄雞過來高歌一曲,以顯示威武雄壯。第四句收尾,當然不能輸了氣勢,大有屬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派頭。

回味著“康博導”沉浸在自己的詩裡,字正腔圓的吟哦、繪聲繪色的比劃,那種享受的樣子,真有點想拍他的衝動。

康博導眼神炫亮,寫詩可能差了點,但很有表演的天分。

每次看到他那迷之自信的微笑,總能讓人聯想到著名少將張召忠,他倆要是來個對對碰,絕對能碰出永不熄滅的火花。

但不得不表揚,康震老師對我們中華古詩詞絕對是真愛,不知要有多大的愛和勇氣,才敢當著全國人民的面獻上這麼一首趣詩啊!

不瞞大家說,康老師這類“老幹體”詩,我十五歲那年,一天可以寫十首玩。

也許,是我們觀眾朋友對兩位教授的要求太高了,哪條規定要求了文化學者一定要會寫詩、大學教授一定要會寫詩?

有專家指示:寫詩這麼Diaos的事,最好還是留給那些愁腸鬱結的Loser。

詩人是需要天分與歷練的,而我們的專家、教授,資歷和嘴巴對他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據說,酈波和康震兩位老師顯露了一點他倆在詩詞創作方面的實力後,得到了來自各界知識分子們不同程度的問候。沒想到,露這一手,掉得有點大。

還是希望大家能冷靜看待這件事,畢竟《中國詩詞大會》只是“詩詞背誦大會”,畢竟酈、康兩人只是研究者,不是創作者,畢竟他們是靠教案和嘴皮子吃飯的。

最後總結一句,酈波老師的那首集句詩,比康震老師那首“小詩”還是要強一點的。


南宮尋歡


不知道題主想聽哪種答案,但是作為詩詞寫作的專業人士,還是得說實話啊。

首先闡述觀點:這兩位學者在詩詞寫作方面都是徹徹底底的的門外漢,在這點上,甚至比那些喊口號歌功頌德的“老幹體”詩人還要差勁。如果在兩人中非要分個高下,那我這一票投給酈波,為什麼呢?因為他比康震聰明。他懂得用集古人的詩句來避開自己不會寫這個短板,但是首句的清歡的“歡”字是在全詩中是不押韻的這點還是暴露了他壓根不會創作的事實。至於康震學者,基本就是喊口號了,而且絕對沒有平仄格律可言,意境格調也非常低,也沒有表達出一個什麼中心意思,無非就是說了幾句場面話,等同於:恭喜發財。他可能對詩詞有什麼誤解,這個我不太瞭解,就不過多的展開了。

節目為了播出收視率與節目效果,請一些知名學者站臺無可厚非,畢竟從導演到演員大家都要生活,只是在做了多年的著名學者參演了多個詩詞節目之後,為什麼不能投入一點點的時間與精力瞭解一下真正的詩詞文化呢?

無意於指責,只是在他們滔滔不絕地講詩詞如何如何的時候,想起小孩子都可能會受到誤導,不免令人痛心。



詩享課堂


很佩服現代人蔑視權威的勇氣!酈波我不清楚,康震我是真心佩服!為何?能口若懸河說出古人詩句好在哪裡,更能說出自己的見解,贏得一大片掌聲,你能做到嗎?

我做《大家玩對聯》欄目有一段時間了,很多友友都希望我能給點具體的評論,可我真是笨啊!除了說:‘’好!很好!好得很!‘’以外,竟說不出到底好在哪裡,問題出在哪裡,卻無法給出具體建議!為何?這就是凡人和才子的區別!

知其然容易,知其所以然那可不容易。我們的先人,在幾萬年前就知道了鑽木能取火,但是為什麼鑽木能取火,這樣簡單的道理到近代才解釋清楚。說點時髦的,那就是科學與技術的區別!寫詩是技術活,有點基礎,寫得多了,有文化沒文化都不是問題!過去那些民歌手,一字不識,卻能你應我答,隨你撐到哪條河,並且句句入韻,讓人會心發笑和愉悅,那就是門技術,如果你能一門心思撲入於此,也許你也能做得更好。

但是,要說出別人做得好不好,並且讓人信服,那就是門學問,也就是科學。王力先生是當代文學泰斗,他的著作都是高等院校教科書,好象並未見他出過什麼詩集,只有親近他的人才知道他的詩作水平,反正我是不知道。

王維被人譽為詩佛,他的詩詩中有畫,他的畫畫中有詩。康震就不愧為才子,能在現場用寥寥數筆,勾勒出詩的意象,讓人感覺到詩歌的魅力,換作你能行嗎?

至於寫詩,一要能力,二要時間,又有幾人能象曹子建那樣七步成詩?大多數名家都象賈島那樣反覆推敲,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那才是精品!隨口說出的精品佳作又有幾何?

我們都要象唐太宗那樣,天天照照鏡子,看看鏡子裡面那個我到底是個什麼貨色,再去說別人吧!


雲卷飛山


諸位不知你們看過節目沒有,沒有的話就不要對二人品頭論足。做為即興創作,是不錯的,不信你們來個七步成詩試試。再有人家不止一次在鑑賞中說過自己寫不出來,就是高山流水俞伯牙和鍾子期的關係。


詩詞大會不是創作大會,目的不是讓人寫詩,而是為了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主題就是“人生自有詩意”,大家能在古詩詞中學到古人的情緒表達,能從詩句中看出不同境遇時不同的人生的態度,悟出積極向上對人有益的處世哲理。有人說自己能寫,我絕對相信。但是就一個現在都覺得也不是多出奇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誰人能寫出來?

很多時候是這樣,懂鑑賞不一定就會幹什麼,美食家一定是“食神”嗎?最基本的大家都覺著好看的衣服,自己能做出來嗎?乾隆皇帝寫過兩萬多首詩,留下來多少?你是不是覺著自己,包括現在的自詡名家是不是比他強?詩詞是需要韻律平仄,但能寫出好的意境是關鍵。有好多詩也不是韻律多麼無懈可擊,但依舊無法掩蓋其光芒,會背的,會寫幾句的你們認可不認可?

酈波,康震老師固然即興作的詩不是太工整,人家知道,只不過就是鼓勵一下而已。好多人就認為自己可以取而代之,說來個作詩大會,誰來評判?誰人可以像兩位解讀的那麼到位,深刻。韻律很難嗎?人家只要覺著有必要也不是多難的事。現在若真來個作詩比賽那絕對是腦殘說法,做出來幹什麼?不是說一定沒人作的好,可是大家能說出幾句流行的深入人心的佳句?一句“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還流行了一陣,現在有又什麼呢?恕我孤陋寡聞。

不說了,哪些覺著兩位老師水平不堪的朋友,期待你們的大作。如果明年還有此大會,說不定就有徵集詩句的可能,如果來個限時作詩各位或許有用武之地了!


體育雜譚


從我個人的角度看來,我認為當下[詩詞領域]的學者大致可以分為幾種:

一種是[歷史型學者],論及古人詩詞,可以引經據典,滔滔不絕,但凡有文獻記載的,連古人的生辰八字都可以倒背如流;

一種是[文化型學者],有豐厚的文學底蘊,熟讀古詩卻未必詳究,但自身詩詞創作能力不俗。

還有另外一種,是以上兩者的混合,即[全能型學者],這類學者幾乎鳳毛麟角,可稱大家。



可以這麼說,這兩種學者雖是同一領域,但各有專攻,擅長不同。

我們再回過頭來討論酈波和康震的水平。在節目中,兩位教授對經典古詩的解說十分嫻熟,有關內涵或典故信手拈來,基本與文獻註釋的相差無幾。很顯然,二位屬於[歷史型學者]。

本來酈波和康震教授的身份與背詩大會評委的需求是極度吻合的,只要在節目過程中,將涉及到的詩詞加以解說即可。

然而二位並不滿足於[歷史型學者]的定位,或者是節目並沒有搞清楚二位的身份而要求評委作詩一首,以至於即便事先備好功課,還在眾目睽睽之下出了洋相。



康震教授作了一首淺俗的[老幹體]詩,套用不少俗語,[大江東去流日月,古韻新研竟芳菲],從首句便看出是不懂格律的;

酈波教授顯然是知道寫詩是有格律的,但瞭解不深。為避免露才,他選擇了[集句]的方式,即直接用古人不同的詩句拼成一首詩。原本以為安穩無事,結果還是百密一疏。[人間有味是清歡,照水紅蕖細細香],首句的押韻便出差池,可想而知對寫詩的規則還是掌握不精。

現場還有蒙曼作了一首詩,但可以看出功底紮實,所以也無人詬病,而對比之下的酈波和康震教授,卻成了眾矢之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功夫不到,切莫出手],不要以為觀眾好糊弄,民間有高手。

有興趣瞭解詩詞寫作知識,歡迎關注詩詞補習班。

詩詞補習班


《中華詩詞大會》舉辦了三屆,著名學者酈波和康震也做過三屆評委。電視上,兩位教授激情所誦之詩,是用中華詩詞特有的一種創作方式,摘取眾家詩句再經二度創作而成的集句詩

應該說,教授們本是想揚長(飽覽群書,旁徵博引)避短(業餘寫詩,並非專長),所以才尋章摘句用“薈萃群英”的方式創作。然而遺憾的是,大學問家不一定是大詩家,兩位名師的二首力作,無一倖免地從揚長避短,變成了揚“短”避“長”,以至讓詩詞愛好者們有些失望。(兩首詩回答者中多有完整評述和補充,我就不東施效顰,重複品說了)回頭再看看明清文學家創作的集句詩,即便一首詩薈萃八名詩人的詩句,他們也能完美地做到起承轉合,格律嚴謹。

中國集句文學的發展,據說是“濫觴晚唐,盛於宋明”。現錄兩首如下,供詩歌愛好者學習欣賞。前一首為非著名詩人的集句詩;後一首主要是著名詩人的集句。括號內是原創詩人的姓名。


——《七 夕》——

  • 燕闕天高暮雨收,(郭鯤渙)

  • 重霄仙女會牽牛。(宋邕)

  • 七襄有恨留千古,(申瑤泉)

  • 雙淚交流說百憂。(方九功)
  • 環佩無聲燈寂寂,

    (王建)

  • 銀河一代水悠悠。(曹唐)

  • 傷心烏鵲橋邊過,(屠隆)

  • 月落烏啼不斷愁。(楊樸)

評語:不粘不脫,疑是天衣無縫。


——《題夫子玉照》——

  • 雲雁下江煙,(沈佺期)

  • 幽期遇境牽。(白居易)

  • 卷帷邀皓月,(王昌齡)

  • 倚樹聽流泉。(李白)

  • 徑隱千重石,(杜甫)

  • 山圍一席天。(郭僎)

  • 興來只自得,(張九齡)

  • 萬事且蕭然。(劉孝先)

評語:妙景剪輯,巧奪天工。引用瀟湘葉鴻湘贊集句詩一首如下:

  • 花樣推陳更出新,天衣一領稱仙身。

  • 裁縫針線渾無跡,熨帖都宜讓美人。


  • <strong>


  •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