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的她登上了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完美地詮釋了劉禹錫的這兩句詩

等了將近一年終於等到了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

在今天的首播中,有傲嬌可愛的神童王恆屹,有堅守在大山裡的老師張匯林,也有我們熟悉的老面孔,第二季第三季的亞軍彭敏。

然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83的奶奶劉敏華,當時她上臺就吟誦了兩句詩“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83的她依然堅持誦詩,背詩,還登上了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她用她的行為完美地詮釋了這兩句詩。

而這兩句詩最初是出自一代“詩豪”劉禹錫的《酬樂天詠老見示》。

83的她登上了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完美地詮釋了劉禹錫的這兩句詩

詩題中的“樂天”就是唐朝的另一個大詩人白居易。

公元826年,被貶謫了20多年的劉禹錫奉詔回京,在揚州遇上了從蘇州返京的白居易。

兩個大詩人一見如故,白居易寫下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而劉禹錫回贈了一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從此兩人開始了長達多年的詩歌唱和。

年老多病的白居易曾寫詩劉禹錫抱怨“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

一向以樂觀豪邁的劉禹錫為了安慰好友,寫下了這首詩,翻譯過來就是:心若年輕,歲月不老。

83的她登上了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完美地詮釋了劉禹錫的這兩句詩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這兩句是承接白居易的原詩,這也算是唱和詩歌的一個特點吧。

他不是一開頭就安慰白居易,而是指出一個我們誰也無法逃避的現實:人人都會老去,也都會因“衰老”而憂慮。

老去的他們又有誰來憐惜呢?

詩歌開頭設下疑問,引人入勝,同時也為後文的議論埋下了伏筆。

83的她登上了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完美地詮釋了劉禹錫的這兩句詩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這四句是對“年老體衰”展開具體描寫。

年老的他們身體日漸消瘦,衣帶越收越緊;頭髮也因頻繁的脫落,而越來越稀少,每次戴好帽子,總會傾斜。

以前總是手不釋卷,然而如今為了愛惜眼睛,不得不將書籍擱置在另一邊;諸病纏身,為了延長壽命,不得不經常艾灸以進行治療。

這四句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個風燭殘年的老頭子形象,令人也不禁心生同情。

而這“老頭子”的形象越悲慘可憐,就越能突出劉禹錫的豪放。

83的她登上了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完美地詮釋了劉禹錫的這兩句詩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這四句說的年老的好處,隱隱有安慰之意。

在劉禹錫看來,年老也有好的一面,至少經歷的事多了,見過的人多了,閱歷也就更深廣了。只要擺好心態,克服對年老的恐懼,那麼便可以翛然自樂了。

人人都怕老,可是劉禹錫卻從“老”中看到了益處,這樣的達觀比起屢遭貶謫,卻不改豪放本色的蘇軾也是不遑多讓啊。

83的她登上了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完美地詮釋了劉禹錫的這兩句詩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這兩句是全詩最精彩之處,也是最為後人所稱道的。

太陽落至桑榆,便預示著傍晚的來臨,可是那又怎樣呢?晚霞的餘暉同樣可以照亮天際。

而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即使年老體衰,卻仍然可以發揮餘熱。

這兩句讓我想起了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一樣的豪邁,一樣的不服老,令人為之振奮。

83的她登上了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完美地詮釋了劉禹錫的這兩句詩

全詩從正反兩面論述了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年老,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尤其是最後兩句,千百年來激勵了多少年老之人。

是的,心若年輕,歲月不老,只要我們保持一顆樂觀的心,那麼歲月又算得了什麼呢?

就像劉敏華奶奶80多歲還堅持背詩,最後登上了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完美地詮釋了劉禹錫的這兩句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