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衣巷 劉禹錫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

烏衣巷 劉禹錫


烏衣巷 劉禹錫


烏衣巷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縣)。貞元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御史。曾參加 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和 柳宗元交誼甚深,人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多所唱和,並稱“劉白”。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託政治內容。《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有《 劉夢得文集》。

烏衣巷 劉禹錫


烏衣巷 劉禹錫


烏衣巷 劉禹錫


注 釋

⑴烏衣巷:金陵城內街名,位於秦淮河之南,與朱雀橋相近。三國時期吳國曾設軍營於此,為禁軍駐地。由於當時禁軍身著黑色軍服,所以此地俗語稱烏衣巷。在東晉時以 王導、 謝安兩大家族,都居住在烏衣巷,人稱其子弟為“烏衣郎”。入唐後,烏衣巷淪為廢墟。

⑵朱雀橋:六朝時金陵正南朱雀門外橫跨秦淮河的大橋,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

⑶王謝:王導、謝安,晉相,世家大族,賢才眾多,皆居巷中,冠蓋簪纓,為六朝巨室。舊時王謝之家庭多燕子。至唐時,則皆衰落不知其處。

⑷尋常:平常。

烏衣巷 劉禹錫


烏衣巷 劉禹錫


烏衣巷 劉禹錫

譯 文 

朱雀橋邊長滿叢叢野草,點點野花。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西斜。從前在王謝大堂前築巢的燕子,如今再來飛進平常百姓人家。

烏衣巷 劉禹錫


烏衣巷 劉禹錫


烏衣巷 劉禹錫

賞 析


烏衣巷是金陵城的一條街,位於秦淮河以南,附近有座朱雀橋.三國時孫吳在此地設兵營,軍士皆穿黑衣,這就是巷名“烏衣”的由來.時代變遷,到東晉,此地成為王、謝等豪門世族的住宅區.當年進進出出、來來往往的全是衣冠楚楚、舉措風流的貴族子弟.春暖花開,更是車水馬龍,分外繁華豪奢.但到劉禹錫來此時,烏衣巷早已是另一番景象了.

朱雀橋是秦淮河上的浮橋,一名朱雀航,在古金陵城東南四里,面對朱雀門,是東晉建築.它靠近烏衣巷,是從金陵城中心到烏衣巷的必經通道.未到烏衣巷,先過朱雀橋.所以詩在未寫烏衣巷前先寫朱雀橋.這時春天已到江南,但在朱雀橋邊,報道春消息的既不是含笑東風的桃李花,也不是楊柳萬千條,而是蕪雜的野草和星星點點不知名的小花.過了浮橋繼續前行來到烏衣巷,那裡的風光又怎樣呢?古老的街道,籠罩在蒼涼的落日的餘暉中,給人以蕭條、荒涼之感,怎麼也難以相信這裡曾經是車馬喧闐,熱鬧非凡,豪族聚居,傾半天下的地方.

一、二句都是刻畫環境.除去兩個地名,詩中實際就寫了兩件事物:野草閒花和夕陽西下.兩事都是富有象徵意義的,所以儘管著墨不多,卻把烏衣巷沒落衰敗的氣氛刻畫得入木三分.它用形象的畫面,使人感到烏衣巷眼前的景象與春天應有的富麗景象不符,更與江南春景極不協調;同時引導人們將它的現狀與它的歷史情況相比,其沒落衰敗、今不如昔之感也就越見顯然了.

烏衣巷 劉禹錫


烏衣巷 劉禹錫


烏衣巷 劉禹錫


三、四兩句說,王、謝等貴族第宅的廢墟上,已經建起了普通老百姓的住宅,燕子春來仍回原處做巢,但房主身份已經不同了.這完全像是一個即景好句.夕陽西下,燕子歸巢,是春晚常見景象,詩人得以信手拈來.但通過“王謝堂”與“百姓家”的對比,亦即老屋易主,寫出了滄海桑田的歷史性變遷.然而又不直說老屋易主,倒說燕子改換門庭,語意雋永,耐人吟詠.此外,眼前的燕子,未必是晉時的遺物,卻說是“舊時燕”,言下意味著歷史變遷的一何迅速,王謝的豪奢一何短暫.雖然事實上沒有那樣長命的燕子,但燕子能尋故巢卻是事實,故詩句仍然含著一定生活的真實.所以讀起來只覺自然,不覺悖理.這兩句詩似乎毫不著力、妙手偶得,其實是十分精純的.

劉禹錫在詩裡寫了烏衣巷的盛衰劇變與《石頭城》一樣,並不是表達一種感傷沒落的情緒,也不是戀舊.從詩人的政治立場、態度和中唐的歷史狀況,可以體味到詩句中包涵著很深的引古鑑今的諷刺意味.想當初,東晉豪門貴族偏安一隅,競逐豪奢,醉生夢死,不圖自振.曾幾何時,他們的繁華生活便成了一場金陵春夢.就在他們居住過的地方,他們的痕跡也被消滅得乾乾淨淨,連舊日的燕子也記不起他們了.詩中極力渲染烏衣巷沒落荒涼的氣氛,暗示了東晉王朝的滅亡是政治上腐敗造成的必然結果.經過安史之亂後的唐王朝,政治上的腐敗墮落,與東晉有一定共同之處,志在革新政治的劉禹錫寫下《烏衣巷》一詩,無異是對唐代封建統治者敲響警鐘.

烏衣巷 劉禹錫


烏衣巷 劉禹錫


烏衣巷 劉禹錫



此詩感慨深沉,寄意含蓄,全借小景點出.“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尤其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兩句中包含著深厚的哲理意味.詩歌中的哲理,不同哲學家講的道理,就在於它與具體生動的形象分不開,而且飽含著詩人的感情.由於哲理寓於形象,就使得讀者能夠通過自己的想象和聯想,對它作更多的引申和發揮,甚至超脫作者原來用這一形象來表達的那個具體思想.這就是“形象永遠大於作家的思想”(高爾基).所以,這兩句詩與詩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等詩句一樣,至今還常常被人們引用,表達深刻的道理,使這些飽含哲理的古老詩句,放出新的思想光輝.

烏衣巷 劉禹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