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姓都有哪些歷史名人?

柳育龍


在中國的百家姓中,不同姓氏的人們都為華廈文明與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劉姓也一樣,古有漢高祖劉邦,他建立漢朝,使國家昌盛,稱雄天下;近有國家主席劉少奇,他為人民得解放,赴湯蹈火,戰鬥在敵人的心臟。

女英雄劉胡蘭,堅貞不屈,視死如歸,毛主席讚頌她:生的偉大,死得光榮!

少年英雄劉文學,為了集體的利益,勇敢地和壞人壞事作鬥爭,獻出年輕的生命。

劉備、劉伯承、劉華清、劉德華,等等、等等,不勝枚舉。'

他們是劉姓中的傑出代表,更是中國人民的優秀兒女。


江山64466859


太多了,光是帝王將相都數不清:

劉邦、劉恆、劉啟、劉徹、劉弗陵、劉病已、劉驁、劉秀、劉玄、劉莊、劉盆子、劉協、劉備、劉表、劉璋、劉封、劉禪、劉淵、劉伶、劉曜、劉聰、劉勃勃、劉裕、劉義隆、劉義慶、劉子業、劉黑闥、劉武周、劉文靜、劉禹錫、劉知遠、劉隠、劉龑、劉鋹、劉崇、劉光世、劉秉忠、劉因、劉福通、劉伯溫、劉宗敏、劉國鈞、劉統勳、劉墉

近現代也不少:

劉銘傳、劉永福、劉光第、劉鎮華、劉半農、劉文典、劉公、劉湘、劉文輝、劉戡、劉震、劉瀾濤、劉吉、劉文學、劉文彩、劉青山、劉峙、劉西元、劉英、劉胡蘭、劉延東

最後重點說幾個曾經的開國元勳:

劉少奇,湖南寧鄉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論家,曾任共和國主席、黨中央副主席。1969年病逝。今年11月12日是劉少奇誕辰120週年紀念日。



劉伯承,重慶開縣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教育家,曾任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和軍委副主席,共和國開國元帥。1986年病逝。



劉華清,湖北大悟人,生於湖北紅安,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任海軍司令員、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等職務。2011年病逝。


磨史作鏡


劉姓在中國是一個大姓,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也是將星雲集,1955年共和國首次授銜時,劉姓有1位元帥劉伯承,劉震、劉亞樓2位上將和13位中將,45位少將,劉姓開國將軍共有61位,今天先介紹三位,他們是:

△劉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重慶市開州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先後參加了北伐戰爭、八一南昌起義、土地革命戰爭、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歷任紅軍總參謀長,八路軍129師師長、第二野戰軍司令員等職,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劉亞樓(1910.4.8—1965.5.7),福建省武平縣湘店鄉湘洋村人,1929年8月加入共產黨,共和國上將。一生戰經歷豐富,戰功卓著,歷任紅軍連長、營長、團政委、師政委、師長、縱隊副司令員、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部長、教育長、東北民主聯軍參謀長、東北野戰軍參謀長、東北軍區參謀長、四野兵團司令員等職。參加協助林彪元帥指揮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遼瀋戰役、平津戰役等。新中國成立後,歷任空軍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等職。毛澤東曾多次在不同時間、地點稱讚過劉亞樓:“劉亞樓一路敢打敢衝,戰功卓著。”、“劉亞樓雷厲風行,仗打得不錯。”、“劉亞樓當空軍司令,很有成績。”劉亞樓曾翻譯過《紅軍野戰參謀長業務條令》、《斯大林論克勞塞維茨》、《斯大林給拉辛的信》等,著有文集《劉亞樓軍事文集》,這是軍事理論的寶貴財富。

△劉震(1915年3月3日—1992年8月20日),湖北省孝感孝昌縣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歷經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歷任紅軍團政委、師政委、八路軍第115師第344旅688團政委、團長、旅長、東北民主聯軍第2縱隊司令員、13兵團副司令員兼39軍軍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空軍司令員。 1950年11月調任東北軍區空軍司令兼志願軍空軍司令。1977年起任新疆軍區司令員、中央軍委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3書記(後為第2書記)。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zj史海拾貝


劉姓,最早一支劉姓源自堯的後裔劉累,故劉累為劉姓得姓始祖。劉姓望出江蘇彭城。至2013年有人口近7000萬,佔全國人口的5.34%,在王、李、張之後排第四位。劉姓建立了西漢、後漢、南漢等政權。

劉姓,漢朝國姓,中國曾經最具影響力的姓氏,現在最有影響力的姓氏之一,世界第四大姓,人數極多、分佈極廣。世界人口在9000萬人以上,中國人口在7000萬以上。大約佔漢族人口5.5%,因政治原因在《百家姓》之中被排在第252位,實際上劉姓在宋朝為第三大姓。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劉姓是第四大姓。

中國自古就有劉天下之說,無論是建立王朝的數量,還是稱帝的人數,劉姓都遠多於其他姓氏,劉姓稱帝稱王者多達1000多人。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帝王專業戶”。

歷史來源

①源出於祁姓。相傳帝堯姓伊祁,他的子孫有一支以祁為姓,被封在劉國(河北唐縣),後代稱劉氏。

②源出於杜姓。杜伯的孫子士會在晉國任士師,晉襄公死後,士會去秦國接公子雍回國繼位,因晉國國內有變故而留在秦國,其後世取姓劉(即“留”之意)。

③源出於姬姓。東周時期,周匡王封小兒子王季於劉邑(河南偃師縣南),號劉康公,後代也稱劉氏。劉姓歷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劉隗家族、南陽劉瑾家族、諸城劉墉家族在中國歷史上舉足輕重,至於開闢大漢帝國的沛縣劉邦家族就更不用說了,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劉氏稱帝400多年;三國時劉備建立蜀漢,兩代稱帝43年;南北朝劉裕建立宋,歷時60年;元末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統一中國276年。可見劉氏善於建基立業。

劉姓氏的得姓始祖

劉累,堯之裔孫。早年,劉累曾向豢龍氏董父學豢龍之術。約公元前1879年,夏孔甲帝時,天降龍於今河南省臨穎縣豢龍城東南角龍蕩溝處。孔甲派劉累到此養龍,長達7年之久。因劉累養龍有功,孔甲封他為御龍氏。後因一雌龍死,累把龍肉加工成美食,送給孔甲吃,孔甲享用後,感到味道鮮美,又向劉累求食,劉累怕死龍事發,孔甲追究問罪,便於約公元前1873年,遷徙到河南省魯山縣隱居,隱匿了原來的名字,改稱“丘”,人稱“丘公”,稱隱居的地方為“邱公城”。孔甲知道後,不再追究,丘公改為劉累,劉累族人遂複姓為劉氏,中華劉姓遂繁衍生息。

歷史名人劉邦:即漢高祖,西漢文學家劉向,

光武帝劉秀,,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劉備,十六國時漢國建立者劉淵,

唐代著名文學家劉禹錫,南宋文學家劉過,【劉三妹】亦稱“劉三姐”。

遺產故居

西漢帝陵

西漢帝陵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咸陽市、西安市境內。西漢11個皇帝的陵墓,除漢文帝劉恆霸陵和漢宣帝劉詢杜陵位於渭河以南西安市東郊的白鹿原北端及南郊的少陵塬上,其餘九位均安葬在渭河北岸的咸陽塬上,西起興平市(縣級市)豆馬村,東到咸陽區正陽鄉張家灣,依次排列著漢武帝劉徹茂陵、漢昭帝劉弗陵平陵、漢成帝劉驁延陵、漢平帝劉衎康陵、漢元帝劉奭渭陵、漢哀帝劉欣義陵、漢惠帝劉盈安陵、漢高帝劉邦長陵、漢景帝劉啟陽陵。

大邑劉氏莊園

四川大邑劉氏莊園,又稱劉氏莊園博物館,其建築規模宏大,風格獨特,建於1958年10月,是國務院批准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中國成立前為川西大地主劉文彩私家宅院,現藏文物數萬件,為中國近現代社會的重要史蹟和代表性建築之一。


方芝維智能家居


劉姓是我國僅次於李、張、王名列第四的大姓之一。現有人口超過人千多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5、43%,本題問的太廣,不易作答。中華上下五千年,劉姓名人何止舉不成舉,車載斗量。不知是列舉在代名人是將現代當代名人一一列舉。故只有從對在史上有重要影響力的人進行排列。

1、漢高祖劉邦

2、漢武帝劉徹

3、光武帝劉秀


4、蜀先主劉備

5、劉向


6、劉徽

7、劉伯溫



8、劉庸

9、劉少奇


10、劉伯承

11、劉德華


12、劉歡

13、劉濤


14、劉亦菲

15、劉翔


秀才品詩詞


劉姓是我國排名靠前的一個大姓,其族人先後建立有西漢、東漢、蜀漢、匈奴漢、前趙、南朝宋、南漢、後漢、北漢、大齊等王朝或割據政權,是我國曆史上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

據《史記》、《漢書》、《通志·氏族略》等記載,劉姓的起源主要有以下三支:

其中,一支直接出自劉累,是帝堯的後裔,形成於夏朝後期;

一支出自劉累後裔士會,形成於春秋初期。

形成於春秋時期,系以邑為氏。

第三,改姓

項羽的叔父項伯,戍卒婁敬,被漢太祖劉邦賜姓劉。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採取和親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于冒頓為妻。冒頓姓攣,但按照匈奴貴者皆從母姓的習俗,攣氏子孫皆姓劉。

魏晉十六國時期,匈奴族的一支為爭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稱是漢朝公主與匈奴單于的後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故而姓劉。他們先後在今山西、陝西、內蒙地區建立了漢、前趙和夏三個政權,前趙的建立者劉淵即是匈奴貴族。

北魏“勳臣八姓”之一獨孤氏,魏孝文帝於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於496年實行漢化改革,將鮮卑族的獨孤氏改為劉氏。

唐末五代時期,突厥別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稱是劉邦的後裔。五代十國中的後漢政權和北漢政權就是由沙陀劉氏建立的。

從西漢初期的匈奴貴族內附,南北朝的鮮卑族進入中原,一直到清朝的滿洲八旗漢化,這期間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劉姓。

劉姓的名人特別多,不少是以家族的形式出現,悅史君一一列舉出來:

第一,西漢皇室

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稱帝,國號漢,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西漢皇帝有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始祖大皇帝劉煓、漢孝惠皇帝劉盈、漢前少帝劉恭、漢後少帝劉弘、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恆、漢孝景皇帝劉啟、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漢孝昭皇帝劉弗陵、漢廢帝劉賀、漢中宗孝宣皇帝劉詢、漢孝元皇帝劉奭、漢孝成皇帝劉驁、漢孝哀皇帝劉欣、漢恭皇劉康、漢孝平皇帝劉衎、孺子嬰劉嬰等人。

至於西漢劉姓諸侯王及公侯等,因數量太多,不另行統計。

第二,更始政權

新朝地皇四年(23年),西漢皇裔劉玄被綠林軍擁立為皇帝,建年號為更始,史稱更始帝。

第三,建世政權

玄漢更始三年(25年),西漢皇裔劉盆子被赤眉軍擁立為皇帝,建年號為建世,史稱建世帝。

第四,東漢皇室

玄漢更始三年(25年),西漢皇裔劉秀在鄗即位稱帝,國號仍為“漢”,改元建武,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東漢皇帝有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漢顯宗孝明皇帝劉莊、漢肅宗孝章皇帝劉炟、漢穆宗孝和皇帝劉肇、漢孝殤皇帝劉隆、漢恭宗孝安皇帝劉祜、漢孝德皇帝劉慶、漢北鄉侯劉懿、漢敬宗孝順皇帝劉保、漢孝衝皇帝劉炳、漢孝質皇帝劉纘、漢威宗孝桓皇帝劉志、漢孝穆皇帝劉開、漢孝崇皇帝劉翼、漢孝靈皇帝劉宏、漢孝元皇帝劉淑、漢孝仁皇帝劉萇、漢弘農懷王劉辯、漢孝獻皇帝劉協等人。

同西漢,因劉姓諸侯王及公侯等數量太多,不另行統計。

第五,蜀漢皇室

曹魏黃初二年,東漢建安二十六年(221年),漢中王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

蜀漢皇帝有漢烈祖昭烈皇帝劉備、漢仁宗孝懷皇帝劉禪等人。

同西漢、東漢,因劉姓諸侯王及公侯等數量太多,不另行統計。

第六,匈奴漢皇室

西晉永嘉二年(308年),匈奴人漢王劉淵在幷州稱帝,改元永鳳。

匈奴漢皇帝有漢高祖光文帝劉淵、漢廢帝劉和、漢烈宗昭武帝劉聰、漢隱帝劉粲、漢皇帝劉曜等人。

同西漢、東漢、蜀漢,因劉姓諸侯王及公侯等數量太多,不另行統計。

第七,前趙皇室

東晉太興二年、匈奴漢光初二年(319年),匈奴漢皇帝劉曜定都長安,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

前趙皇帝有\t趙襄宗昭文帝劉曜、趙景帝劉亮、趙獻帝劉廣、趙懿帝劉防、趙宣成帝劉綠、趙末帝劉熙等人。

同西漢、東漢、蜀漢、匈奴漢,因劉姓諸侯王及公侯等數量太多,不另行統計。

第八,魏晉時期名士劉伶

劉伶是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他嗜酒不羈,被稱為“醉侯”。

第九,東晉武岡縣男、徵東將軍、會稽太守劉牢之

劉牢之是東晉時期名將,最初應謝玄之募入北府兵,為其參軍,後以功升鷹揚將軍、廣陵相。

淝水之戰後,因功晉升龍驤將軍、彭城內史,賜封武岡縣男。

劉牢之先後背叛王恭、司馬元顯,後又準備棄桓玄時眾叛親離,自縊而死。

第十,南朝宋皇室

東晉元熙二年(420年),宋王、相國、總百揆、揚州牧劉裕廢晉恭帝自立,建國號為宋,史稱南朝宋。

南朝宋皇帝有宋高祖武皇帝劉裕、宋孝穆皇帝劉翹、宋少帝劉義符、宋太祖文皇帝劉義隆、宋元兇劉劭、宋世祖孝武皇帝劉駿、宋前廢帝劉子業、宋太宗明皇帝劉彧、宋後廢帝蒼梧王劉昱、宋順皇帝劉準等人。

同西漢、東漢、蜀漢、匈奴漢、前趙,因劉姓諸侯王及公侯等數量太多,不另行統計。

第十一,唐朝魯國公、納言、民部尚書劉文靜

劉文靜是唐朝宰相、開國功臣。

第十二,五代時期政治家、史學家劉昫

劉昫在後唐莊宗時,為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唐明宗即位時,加劉昫為兵部侍郎,遷端明殿學士。

後唐長興三年,拜劉昫為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後唐廢帝即位,遷劉昫為吏部尚書、門下侍郎,監修國史《舊唐書》。

後晉高祖時,以劉昫為東都留守,判鹽鐵。

後晉開運中,劉昫拜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復判三司。

第十三,南漢皇室

後梁貞明三年(917年),後梁南海王、靜海節度使、安南都護劉龑稱帝,建立大越政權。

後梁貞明四年,大越乾亨二年(918年),劉龑正式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

南漢皇帝有漢高祖天皇大帝劉龑、漢太祖文皇帝劉安仁、漢代祖聖武皇帝劉謙、漢烈祖襄皇帝劉隱、漢殤皇帝劉玢、漢中宗文武光聖明孝帝劉晟、漢惠帝南越王劉鋹等人。

同西漢、東漢、蜀漢、匈奴漢、前趙、南朝宋,因劉姓諸侯王及公侯等數量太多,不另行統計。

第十四,後漢皇室

後晉開運四年(947年),北平郡王、太尉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復為天福十二年。

後晉天福十三年(948年),劉知遠進入開封並建都,改國號為漢,改天福十三年為乾祐元年。

後漢皇帝有漢文祖明元皇帝劉湍、漢德祖恭僖皇帝劉昂、漢翼祖昭憲皇帝劉僎、漢顯祖章聖皇帝劉琠、漢高祖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劉暠、漢惠祖隱皇帝劉承佑等人。

同西漢、東漢、蜀漢、匈奴漢、前趙、南朝宋、南漢,因劉姓諸侯王及公侯等數量太多,不另行統計。

第十五,北漢皇室

後漢乾祐四年(951年),檢校太師、侍中、中書令、太原尹、河東節度使、同平章事劉崇在太原稱帝,仍以漢為國號,並繼續沿用乾祐年號,史稱北漢。

北漢皇帝有漢世祖神武皇帝劉旻、漢睿宗孝和皇帝劉鈞、漢少平皇帝廢帝劉繼恩、漢英武皇帝末帝劉繼元等人。

同西漢、東漢、蜀漢、匈奴漢、前趙、南朝宋、南漢、後漢,因劉姓諸侯王及公侯等數量太多,不另行統計。

第十六,北宋章獻明肅皇后劉娥

劉娥是宋朝第一個臨朝攝政的皇后,宋真宗末期,皇后劉娥掌控了朝政大權。

宋真宗駕崩後,劉娥臨朝,明道二年,身著皇帝才能穿著的龍袍祭祀宋朝太廟。

同年三月,劉娥突染重病,臨死前,暗示宋仁宗,想穿著龍袍下葬,最終被臣下勸說,宋仁宗在她死後脫去龍袍換上後袍。

劉娥死後,宋仁宗終於親政。

第十七,大齊皇室

南宋建炎四年,金朝天會八年(1130年),原北宋濟南知府劉豫被金朝冊封為皇帝,國號大齊,建都大名府。

大齊皇帝有齊帝劉豫、齊徽祖劉忠、齊衍祖劉宣等人。

同西漢、東漢、蜀漢、匈奴漢、前趙、南朝宋、南漢、後漢、北漢,因劉姓諸侯王及公侯等數量太多,不另行統計。

第十八,南宋太尉、威武軍節度使劉錡

劉錡在北宋時,任閣門祗候。

南宋建立後,劉錡被任命為閣門宣贊舍人、隴右都護,多次戰勝西夏。

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劉錡去世,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賜諡武穆。

宋孝宗時,劉錡被追封為吳王,加太子太保。

第十九,元朝太保、光祿大夫劉秉忠

劉秉忠原本是遼朝邢臺節度使府令史,後隱居雲中南堂寺。

大蒙古國興起後,劉秉忠跟隨元世祖南征北戰,立下不少功勞。

元朝至元十一年(1274年),劉秉忠無病而逝。

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世祖追贈劉秉忠為太傅、趙國公,諡號“文貞”。

元成宗時,贈劉秉忠太師,諡文正。

元仁宗時,又進封劉秉忠為常山王。

第二十,元末韓宋政權丞相劉福通

劉福通是元末北方紅巾軍領導者,明王韓山童戰死後,劉福通擁立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帝,國號“大宋”,定都亳州,後遷開封,建元龍鳳。

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劉福通在安豐為誠王張士誠部將呂珍所圍,不敵戰死。

第二十一,明朝誠意伯、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館學士、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劉基

劉基是元朝至順年間進士,元朝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把劉基招入麾下。

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在丞相胡惟庸的迫害下,劉基去世。

明朝正德八年(1513年),明武宗贈劉基為太師,諡號文成。

第二十二,明朝司禮監掌印太監劉瑾

劉瑾本姓談,六歲時被太監劉順收養,後淨身入宮當了太監,從此改姓劉。

明武宗即位後,劉瑾因舊恩數次升遷,官拜司禮監掌印太監。

劉瑾掌權後專擅朝政,為“八虎”之首,時人稱他為“立皇帝”,明武宗為"坐皇帝"。

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被凌遲處死。

第二十三,清朝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劉統勳

清朝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劉統勳中舉人。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劉統勳考取進士,被翰林院選為庶吉士,擔任編修。

清朝雍正時期,劉統勳歷任南書房行走、上書房行走和詹事等職務。

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將劉統勳提拔為內閣學士。

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劉統勳升任刑部侍郎。

清朝乾隆六年(1739年),劉統勳被任命為都察院左都御史。

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年),劉統勳出任漕運總督。

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劉統勳升任工部尚書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後又調任刑部尚書。

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年),劉統勳升任太子太傅兼陝甘總督,得到賞賜孔雀花翎。

清朝乾隆十七年(1752年),劉統勳擔任軍機處行走。

清朝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劉統勳任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兵部事務。

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劉統勳升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尚書房總師傅、殿試閱卷大臣。

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年),劉統勳任東閣大學士、國史館總裁。

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劉統勳出任《四庫全書》總裁官。

同年十一月,劉統勳去世,乾隆帝將劉統勳列為五閣臣之一,追授太傅,賜諡號文正。

第二十四,清朝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少保劉墉

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年),劉墉以恩蔭舉人身份參加當年會試和殿試,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館擔任編修,不久又升遷為侍講。

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起,劉墉被外放為地方官,先後擔任過廣西鄉試正考官、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太原知府、冀寧道臺和江寧知府、陝西按察使等職。

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劉墉被詔授內閣學士,任職南書房。不久又任《四庫全書》館副總裁,並派辦《西域圖志》及《日下舊聞考》總裁。

清朝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劉墉充江南鄉試正考官,不久復任江蘇學政,遷戶部右侍郎,後又調吏部右侍郎。

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劉墉升任湖南巡撫。

清朝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劉墉升任為都察院左都御史。

清朝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劉墉任職南書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館總裁。

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劉墉升任直隸總督、吏部尚書,兼理國子監事務。

清朝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劉墉任職玉牒館副總裁。

清朝嘉慶二年(1797年),劉墉被授予體仁閣大學士。

清朝嘉慶四年(1799年),劉墉被加封為太子少保,奉旨辦理文華殿大學士和珅植黨營私、擅權納賄一案。

清朝嘉慶六年(1801年),劉墉充任會典館正總裁。

清朝嘉慶九年(1805年),劉墉,享年85歲。死後贈太子太保,諡號文清,入祀賢良祠。

……

應該說,劉姓名人還有很多,囿於篇幅悅史君不再列舉,以後再做探討。


歷史這樣說


我也姓劉,為劉姓有眾多的為國為民的名人而自豪驕傲,(其實各姓氏都有很多這樣名人,不要厚此薄彼)。我想,名人也有兩種,一是為歷史,為人民敬仰,流芳百世的名人。二,是被歷史,人民垂罵,痛恨,遺臭萬年的壞名人。

劉姓的好名人很多評論都例舉了,可畏是數不勝。恕作為劉姓裔孫的我,也說說劉姓出了名的壞人,以懲惡揚善,更盼望劉姓多出好名人,少出或不出壞名人。

簡例數個;(歷史久的不敢評論,近代的吧!)

劉文采: 最出名的大地主,收租院,水牢,逼死了許多窮苦人,雖有善舉之事傳說,但能服人嗎?

劉青山:新中國首貪,毛主席親示槍斃,也算名人吧!

劉漢: 轟動全國的黑社會組織頭目,也給法律嚴懲了。

不管是歷史上或近代的劉姓出幾人大名壞人,他們壞不了大劉姓的褶褶生輝,歪不中華劉姓的中流砥柱。


流源7


🌹劉姓歷史名人甚多,簡列出一些近現代偉人名人,與網友們交流。

🇨🇳劉少奇: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開國元勳!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劉伯承:偉大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開國元帥。

🇨🇳劉亞樓:開國上將,空軍司令員。

🇨🇳劉震:開國上將,空軍政委。

🇨🇳劉伯堅:無產階級革命家,先烈。

🇨🇳劉源:劉少奇之子,上將。

🇨🇳劉允諾:劉少奇長子,我國核工業早期專家。

🇨🇳劉瀾濤:老一輩革命家,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

🇨🇳劉瀾波:老一輩革命家。

🇨🇳劉寧一:無產階級革命家,全國總工會主席。

🎍劉白羽:著名作家?

🌲劉紹棠:著名作家。

🎍劉翔:著名110米欄“飛人”。

🇨🇳開國中將:劉志堅 劉道生 劉先勝

劉昌毅 劉金軒 劉興元 劉少文

劉西元 劉浩天。

🌲朋友們!歡迎交流與補充!


笑看東籬


劉姓是中國的大姓之一,劉姓不僅人口數量眾多而且歷史上出過的名人也不少。歷史名人應當主要指的是當事人的歷史知名度而不是以他們的成就為唯一標準,所以歷史上那些成就一般知名度卻不低的劉姓人物應當也算是劉姓歷史名人的行列。

兩漢、三國時期的劉姓名人

劉姓是西漢和東漢的國姓,這是眾所周知的,歷史上正統朝代的皇帝必須都算是歷史名人。

所以像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甚至連那位累死在美人趙合德身上的漢成帝劉驁也算是歷史名人,畢竟皇帝本身就是一種名氣擔當。

三國是緊接在漢朝之後的歷史時期,所以三國時期有一些漢朝皇室的劉姓名人存在,這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大家熟知的劉備、劉表、劉焉以及後期的劉禪等人。

其他歷史時期的劉姓名人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的開國皇帝劉裕是一位很有作為歷史評價很高的劉姓名人,有“南朝第一帝”之美譽。

唐朝著名詩人《陋室銘》的作者劉禹錫也是一位劉姓歷史名人。

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也是一位名氣很大的歷史人物,後世甚至將劉伯溫與諸葛亮相提並論。

明朝著名大太監劉瑾,這也是一位在歷史上留下濃重一筆的劉姓人物。

清代“宰相劉羅鍋”劉墉及其父劉統勳也是歷史上有較大影響的名人。

清末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也是挺出名的一位歷史人物。

此外,近代也有不少劉姓名人,比如劉少奇、劉伯承、劉亞樓等等舉不勝舉。劉姓名人遍佈各個領域,劉姓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力確實是不可小覷的。


歷史守望者


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漢武帝,西漢第七位皇帝,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漢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都有顯赫建樹,與秦始皇被後世並稱為“秦皇漢武”,被歷代史學界和政治家們評價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漢武帝的思想積極進取,極具前瞻性,為朝廷以至社會帶了新思維,親政後進行了多項大刀闊斧的改革,深遠地影響著後世。劉備漢昭烈帝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亦稱漢先主,三國時代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三國志、華陽國志等稱為先主,繼其帝位的劉禪則被稱為“後主”,資治通鑑稱劉備父子為漢主。


劉備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