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親子鑑定為什麼是百分之99.9而不是百分之百?

於野洋


親子鑑定的結果有兩種:100%非親生和99.9%親生,所以題主問的是鑑定結果親生的是99.9%。

下來從基因角度和技術角度分別解釋下這個親生結果是99.9%的原因:

首先簡介下親子鑑定:親子鑑定就是通過孟德爾遺傳規律(按照規律的話每個人的基因來自父親和母親,並且各自一般,互不干擾的),判定子女與父母是否是生物學上親生關係的鑑定。

基因角度;

人有30億個鹼基對,2萬多個基因,但是考慮到成本因素,真的全部檢測,那檢測費就不是幾千塊錢的事情了。親子鑑定只是檢測16-32個左右基因,我們假定檢測20個,通過判定這20個基因是否全部來自於父母,然後判定非親生和親生,一般有有4個在父親和母親的基因中找不見,就容易確認100%非親生了,但是確認親生的話,就算這20個完全相同,但是也有可能兩個人的這20個基因點位完全相同的,從科學嚴謹性,就寫的確認親生99.9%。

技術角度:

因為親子鑑定過程中牽扯生物儀器,生物試劑,檢測人員。這個就不可避免的存在設備的誤差,試劑的穩定性,檢測人員的失誤,但是判定非親生的話,多個基因檢測錯誤的概率是幾乎是0了,再加結合上面的生物因素。所以寫100%。但是親生的話,結合上面的基因誤差,所以不能寫100%。

綜合以上的基因角度和技術角度,綜合來檢測結果就是99.9%。所以檢測人大可放心,一般99.9%就是親生的了。


90後聊基因


因為100%本身就不科學,親子鑑定的原理就是測基因,但不是所有的基因都要測,否則人的染色體上有那麼多個基因,全部測一遍時間成本就不說了,光花費就是一筆不菲的金額。

所以現代的親子鑑定技術,一般只測十幾個基因位點就可以了,這十幾個基因位點完全可以判定某個孩子,是否和他的父母存在親緣關係。

那麼在親子鑑定當中,如果孩子有3個或者超過3個基因位點不同,則可以判定沒有親子關係,說白了就是不是親生的。

如果有1個或者2個基因位點不同的話,則有可能是基因變異的原因,對此我們只要測試更多的基因位點,就可以確定或者排除親子關係,總之基因位點測試的越多,數據就越逼近100%。(99.9999%)

至於剩下那0.1%,可以參考一下基因突變,畢竟親緣關係再接近的兩個人,基因也不是完全一模一樣,所以99.9%的結論是非常合理的。

另外親子鑑定本身是人為計算出來的一種結果,既然是人為的計算和操作,就免不了一些客觀上的誤差,那麼再加上基因上存在的微小差異,最終的得到的數據必然不可能是100%,所以你們明白了麼.........


種植恆星


這個和第一代DNA測序的方法有關。

簡單一點科普吧。

人類基因組超過30億個鹼基對,如果全部檢測,成本極高,用這種方法來做親子鑑定的話全世界也沒有幾個人能承受這個價格(當年用第一代DNA測序儀完成第一個人的全基因測序花費十多年時間及數十億美元,現在隨著技術發展全基因檢測成本已經下降很多,不過依然價格不菲)。

所以我們就想出一個辦法,就是隻檢測一些很小的片段,這樣成本就會低很多。這種片段就叫做位點。

檢測位點確實成本低很多,卻帶來一個問題,就是完全沒有親緣關係的人也可能擁有一樣的位點,事實上,這種可能性還很高。

我們想出來的辦法就是檢測很多的位點。我們假設某個位點在某個人群裡面出現的概率是0.3(就是整個人群中30%的人都帶有這個基因),你做出來的結果是符合的,還是有30%的可能性不是你的孩子(只是簡單巧合)。再多一個位點,如果人群概率還是0.3,那按照概率論,不是你孩子的可能性就是0.3×0.3=0.09(這一步不懂的請自學初中數學,隨機事件疊加發生的概率),這樣是你孩子的可能性就是1-0.09=91%。我們就這樣不停的累積乘下去,這個可能性就會越來越高。但不論怎麼乘下去,這個可能性永遠不會達到100%,只能不斷地接近它。

現在的親子鑑定大多要做21個以上的位點,這個乘數可以說是非常接近100%了,遠遠超過99.99%,但描述的時候一般來說只寫99.99%。




法醫小白


肥皂洗衣液殺菌也只會說能殺死99%的有害細菌,我就是那百分之一麼


Zxzsshhsh7658


那千分之一是基因突變。每個胎兒在發育時候都會有少量的基因突變。


做一個會思考的人


我也是醉了,100%那不成他本人了嗎


小短褲oo


很簡單明瞭啊。100%那是克隆


新源輪挖小秦


因為出軌且生錯了孩子的只有1%


明亮之心1


我想知道兩對都是同卵雙生的雙胞胎結婚後,哥哥和姐姐生的男孩A,與弟弟和妹妹生的男孩B,基因能差多少?A與他叔叔做親子鑑定,百分比能達到多少?或者再極端一點,姐姐妹妹要是同一個人呢?一對雙胞胎親兄弟先後與同一個女子生出的孩子AB,又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


只喝可樂的貓7428


99.99是統計學概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