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鬼夜行時:冥界也有官僚制

地藏菩薩曾經是個閻王?判官還掌管皇帝的生死?當城隍要考試?羅剎分男女?這些帶著陣陣陰風兒的小知識,都藏在一本叫《冥界百鬼》的小書裡。

以下6個“鬼故事”摘選自三個不同章節,章節的劃分不但交代了他們各異的身份,也廓清了冥界百鬼中的官僚等級——按照高低排序,可將冥界官員劃分為鬼王、鬼帥、鬼吏、鬼煞、鬼卒、情鬼、善鬼、惡鬼……

讀完這煞有其事的分類條目,也算是“閱遍妖魔鬼怪,看透陰間百態”了。

百鬼夜行時:冥界也有官僚制

01 地藏王

地藏王,又稱地藏菩薩,幽冥教主,音譯“乞叉底櫱婆”。佛教菩薩名。《地藏十輪經》謂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地藏”,所以稱他為地藏。

地藏王是冥界的最高主宰,統轄冥府的十殿閻王。他的坐騎是一個奇特的靈獸,叫獍。獍,據說是一種像虎豹的獸,很小卻很兇。當時,在釋迦牟尼佛既滅、彌勒佛未生之際,佛界天國出現了權力真空,最高主宰無人繼承。釋迦牟尼佛臨終囑咐,由地藏菩薩來代行管理天國。也就是說,地藏菩薩當上了天國的代理最高主宰。釋迦牟尼佛又命他為幽冥教主,管理陰間。在釋迦牟尼佛面前,他發下大誓願,自誓一定盡度六道眾生,盡令解脫,拯救諸苦,自願成佛。由於他發下了這個大誓願,而陰曹地府的冥鬼是永遠不會斷絕的,他也就永遠不會離開冥界了。

中國佛教把他作為四大菩薩之一,相傳其顯靈說法的道場在安徽省九華山。九華山在安徽省長江南岸池州市,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九華山的規劃面積為一百二十平方公里,保護面積一百七十四平方公里。九華山,原名九子山,因唐代大詩人李白見此山“高數千丈,上有九峰如蓮花”,賦詩更名為九華山。據《宋高僧傳》卷二十等載,

地藏菩薩降誕為新羅國(今朝鮮半島)王子,姓金名喬覺,出家後,於中國唐玄宗時期來華入九華山。他潛心修持七十五年,修建寺院,廣招佛徒。九十九歲圓寂,肉身不壞,以全身入塔。這就是聞名於世的地藏肉身塔。現存的九華山之月(肉)身殿,相傳即為地藏成道處。肉身殿是金喬覺的紀念塔殿,建在九華山神光嶺上,始建於唐,清同治年間重修。塔在殿內,為七級木質結構。每層有佛龕八座,上供地藏金色坐像。肉身殿下有上禪寺,金色的十殿閻王立像雙手捧圭,站在大殿兩側漢白玉的神臺上。這表示,十殿閻王都向他行禮。塔北門廊下,書寫著地藏的誓言: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殿宇寬敞,塑像精細,為九華山香火鼎盛之處。

佛門認證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九華山由此闢為地藏道場。

明清鼎盛時期,九華山寺院達三百六十餘座,僧尼四五千人。現存古寺廟九十九座,佛像一萬餘尊,僧尼七百餘人。

地藏王佛像座下有兩位顯眼的脅侍。一個年老,一個年少。他們二位是父子倆。年老的是父親,名叫閔公,原是九華山的山主,慈眉善目,樂善好施。地藏王欲向閔公購買一塊袈裟大的地盤。閔公以為地盤不大,就欣然允諾。不料,地藏王將袈裟一擲,竟遮蓋了整座九華山。因此,九華山就成了地藏道場。後來,閔公出家,當了地藏王的脅侍。閔公的兒子也出家當了脅侍,法號道明。

百鬼夜行時:冥界也有官僚制

02 閻王

閻王,也叫閻羅王、閻王爺,是管理地獄的主神。

中國古代原本沒有關於閻王的觀念,佛教從古代印度傳入中國後,閻王作為地獄主神的信仰才開始在中國流行開來。中文“閻王”是從梵語中音譯過來的詞彙,閻魔羅闍的簡稱,本意是“捆綁”,具體意思是捆綁有罪的人,也譯作“閻羅(王)”“閻魔(王)”“琰魔”,等。

在古代印度神話中,閻王是管理陰間的神。印度現存最古老的詩集《梨俱吠陀》中已經有關於閻王的傳說。而閻王觀念的形成可能要更早,來源也不止一個,實際上閻王在古印度有很多版本、不同的傳說。

佛教創立後,沿用了閻王的觀念,認為閻王是管理地獄的神。關於閻王的信仰傳入中國後,與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信仰系統相互影響,演變出具有漢化色彩的閻王觀念:十殿閻羅。也叫閻羅王、閻王、閻王爺。

閻王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多。據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閻王”記載,山東臨朐(qú)縣人李久常,有一次帶著酒盅在野外飲酒。忽然看見一股旋風蓬蓬而來,便恭敬地把酒灑在地上,表示祭奠。就是這個舉動,引發了下面的故事。原來這股旋風正是閻王打此路過。

後來,李久常去別處辦事,路遇一個黑衣人。黑衣人將他引進一座大院子。走進一道門,看見一個女子手和腳被釘在門上。近前一看,原來是他的嫂子。他大吃一驚。他的嫂子,手臂生惡瘡,一年多不能起身。他暗想,嫂子怎麼到這裡了呢。

來到殿下,見上面坐著一人,穿戴像個王爺,氣勢威猛。李久常跪在地上,王爺命人把他扶起,安慰地說道:“不要害怕。我因為從前叨擾過你一杯酒,想見一面表示謝意,沒有別的意思。”李久常還是不明白是怎麼回事。王爺又說:“你不記得在田野用酒祭地的事情了嗎?”李久常這才恍然大悟,知道面前的王爺是位尊神。李久常這才想起為嫂子求情,祈求大王可憐寬恕。於是王爺道出實情。原來三年前,李久常之兄的妾生孩子時,子宮墜下來,嫂子暗中用針刺在上面,致其至今肚子裡常常作痛。王爺說,我因為你的緣故,饒恕了她。李久常告別出來,眼前的一切都化為烏有。

此時,李久常方知面前的王爺就是陰間的閻王。

李久常回到家,看見嫂子仍然臥病在床,傷口的血染紅了席子。嫂子不滿意妾,正在罵罵咧咧。李久常馬上勸告說:“嫂子不要這樣了!今天你受的苦,都是平時嫉妒帶來的。”嫂子不服,又憤怒地斥責小叔子李久常。李久常無法,只得小聲地對嫂子說道:“用針刺在別人腸子上,該當何罪?”嫂子聽罷,立刻變了臉色,追問這話是打哪兒來的。李久常把遇見閻王的事告訴了她,嫂子嚇壞了,戰慄不止,哭著哀告:“我不敢了!”可真靈驗,嫂子眼淚還沒有幹,疼痛的地方立刻不疼了,十來天病就痊癒了。從此,嫂子改變了以前的行為,成為善良的女人。

這是一個閻王教人改惡從善的故事。

百鬼夜行時:冥界也有官僚制

03 判官

古代傳說中的陰間官名。長得凶神惡煞,但絕大部分心地善良、正直不阿。他們的職責是判處人的輪迴生死,對壞人進行懲罰,對好人進行獎勵。判官寫照:君貌猙獰,君心公正;青林黑塞,唯君所命。

四大判官是陰界僅次於十殿閻王的高級官員。他們是掌握大權的司法高官,具體掌管賞善司、罰惡司、陰律司、查察司。而查察司是掌管人間生死簿的,權力最大,居四司之首。查察司的判官為首席判官,是崔判官

崔判官的具體情況,在吳承恩《西遊記》第十回、第十一回有詳細記敘。話說唐太宗忽然患了重病,一病不起。在彌留之際,老臣魏徵出現了。他手扯龍衣,奏道:“陛下寬心,臣有一計,管保陛下長生。”太宗道:“病勢已入膏肓,命將危矣,如何保得?”徵雲:“臣有書一封,進與陛下,捎去到冥司,付豐都判官崔珏。”太宗道:“崔珏是誰?”徵雲:“崔珏乃是太上先皇帝駕前之臣,先受茲州令,後升禮部侍郎。在日與臣八拜為交,相知甚厚。他如今已死,現在陰司做掌生死文簿的豐都判官,夢中常與臣相會。此去若將此書付與他,他念微臣薄分,必然放陛下回來。管教魂魄還陽世,定取龍顏轉帝都。”太宗聞言,接在手中,籠入袖裡,遂瞑目而亡。

卻說太宗渺渺茫茫,魂靈縹緲而去。有一人高聲大叫道:“大唐皇帝,往這裡來,往這裡來!”太宗聞言,抬頭觀看,只見那人:

頭頂烏紗飄軟帶,腰圍犀角顯金廂。手擎牙笏凝祥霪,身著羅袍隱瑞光。腳踏一雙粉底靴,登雲促霧;懷揣一本生死簿,註定存亡。鬟發蓬鬆飄耳上,鬍鬚飛舞繞腮旁。昔日曾為唐國相,如今掌案侍閻王。

這種打扮,活像一個跳樑小醜。唐太宗看到的正是首席判官崔珏。

於是,唐太宗和崔珏接上了頭,並把魏徵的介紹信當面交給了崔珏。崔珏讀完信後,說道:“今日既有書來,陛下寬心,微臣管送陛下還陽,重登玉闕。”表示一定幫忙讓唐太宗重回陽間,再登大位。看起來,這個後門是走對了。

後來十殿閻王會審唐太宗。十王命掌生死簿判官:“急取簿子來,看陛下陽壽天祿該有幾何?”崔判官急轉司房,將天下萬國國王天祿總簿逐一檢閱。只見南贍部洲大唐太宗皇帝註定貞觀一十三年,崔判官吃了一驚,急取濃墨大筆,將“一”字上添了兩畫,卻將簿子呈上。十王從頭看時,見太宗名下注定三十三年,閻王驚問:“陛下登基多少年了?”太宗道:“朕即位,今一十三年了。”閻王道:“陛下寬心勿慮,還有二十年陽壽。此一來已是對案明白,請返本還陽。”太宗聞言,躬身稱謝。十閻王差崔判官、朱太尉二人,送太宗還魂。唐太宗千恩萬謝,表示要給十王送南瓜。就這樣,唐太宗又回到了陽間,並坐了二十年皇位。

從這裡不難看出,首席判官崔珏擁有掌握生死的大權,甚至連皇帝的生死也在他的掌握之中。但是,這也暴露了崔珏並不是一個公正的判官。可見陰界也徇私隨便處置,沒有公平可言。

其實,崔珏的生平有一個更加可信的記載,就是《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對崔珏的詳盡介紹。崔珏,字子玉,祁州鼓城人(今河北晉縣)。父親崔讓五十歲時還沒有後代,便與妻子商量說:“我平日常存濟物之心,今何無嗣?不如與你共發虔誠,到北嶽去祈禱。”於是二人同到北嶽祠下祈子。當夜,夫妻夢一仙童手擎一盒,說:“帝賜盒中之物,命你們夫妻吞之。”打開一看,盒中有美玉兩塊,二人各吞其一,自後有娠。於隋大業三年(607)六月六日降生一子,神采秀美,異於常人。因其父母曾夢各吞一玉,故取名“珏”(“珏”為合在一起的兩塊玉),字子玉。

崔珏幼而向學,凡事過人。唐太宗貞觀年間,被朝廷召用,任潞州長子縣(今屬山西省)令、磁州滏陽縣(今河北磁縣)令。崔珏為官正直無私,洞察秋毫,郡人皆言其“晝理陽間,夜斷陰府”。崔珏任衛州衛縣(今河南淇縣東北)縣令時,夏天洪水氾濫,淹沒農田。崔珏於河上設壇,以詞奏於天帝。少頃,有一蛇浮於水面而死,洪水隨即退去。郡人爭立生祠紀念他。

崔珏的死具有神秘色彩。一天,崔珏正與一老人下棋,忽有幾個黃衣使者執符前來拜見,說“奉上帝命”云云。接著,又有五嶽衛兵等百餘人皆來叩拜,復有一神騎白馬至。崔珏說:“你們稍等一會兒。”於是,招呼二子說道:“我就要離開人世,你們不必難過。”然後,寫了一篇百字銘,送給兩個兒子,便去世了。享年六十四歲。

從這裡看,崔珏是一個俊美男子,不是一個跳樑小醜。

百鬼夜行時:冥界也有官僚制

04 城隍

古代神話中城池的守護神。後來為道教所信奉,實則是陰間的市長道教認為城隍能夠“剪惡除兇,護國保邦”,是難得的保護神。同時,他還可以應人所請,旱時降雨、澇時放晴,以保谷豐民足。在古代,池與隍是有區別的。有水環護的城塹,叫池;無水環護的城塹,叫隍。城隍本來是無所指的,沒有統一的神的形象,各地的城隍神名不一。城隍神最早的雛形,大約是出於《周禮》的記載。據說,《周禮》曾記道,蜡祭八神之一,就有水庸神。水,指隍;庸,指城。水庸,即城隍。對此,《陔餘從考》卷十五分析:“水則隍,庸則城也。”這就證實了水庸神是最早的城隍神的說法。

在古代,一般都是城市型國家。城牆對一個國家的安全十分重要。但僅有城牆,還是不夠的。城牆之外,必須有護城壕。護城壕裡,還必須貯滿池水。因此,城隍神就具有了保家衛國的特殊意義。有了城隍神的保佑,城池就可以固若金湯。對城隍神的崇拜,也就順理成章了。

見於記載的最早的城隍神,是三國吳國赤烏二年(239)所建的蕪湖城的城隍。《北齊書· 慕容儼傳》也有郢城城隍的記載。唐朝以後,經濟發達,城市林立,郡縣城市都擁有各自的城隍,建立各自的城隍廟。唐朝的文豪,如張說、韓愈、杜牧,都曾虔誠地撰寫過祭城隍文,以祈禱城隍的保佑。到了宋朝,城隍的信仰已經遍佈全國,各地都把有功於當地的名人作為自己的城隍。如蘇州的城隍是春申君,杭州的城隍是文天祥,上海的城隍是秦裕伯。名人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神了。後唐時期,城隍的地位又升高了。後唐清泰元年(934)城隍被封為王,級別有了很大的提高。

到了明朝,城隍得到了殊遇。明太祖朱元璋對城隍有著特別的感情。朱元璋出生在安徽濠州(今安徽鳳陽縣東)一個赤貧的農民家庭。十六歲就出家於皇寺當了一個小和尚。但是,寺廟也養活不了他,他只得出外去化緣,討口飯吃。這樣的雲遊生活,他過了三年。三年的漂泊生活,各地城隍廟成了他的棲息地。因此,朱元璋當上了皇帝后,對城隍廟情有獨鍾。朱元璋下令,晉封京師應天府(今南京)的城隍為帝,同人間的皇帝同等對待。晉封開封、臨濠、東和等幾個大城市的城隍為王,職同正一品,同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級,又封府、縣的城隍為公、侯,並旨命各地重建城隍廟,其規格要同當地的官府衙門一樣。這樣,各地就有了陽、陰兩套衙門。

城隍在明清以後,成為一個神的官職,而不是一尊神明。都城隍為省級行政區所奉祀,相當於陰間的巡撫。府城隍相當於陰間的知府,縣城隍相當於陰間的縣令。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當地的老百姓自行選出,選擇的標準大抵是“正直聰明”的歷史人物。

清代蒲松齡著《聊齋志異》有《考城隍》一文,盡寫閻王對選拔城隍的重視

話說某地一位秀才宋燾,某日忽然接到一位公差送來的一張通知單,請他參加考試。宋秀才懵懵懂懂地騎馬跟著公差去了。他們來到一座城市,如同帝王的京城一樣。隨後,他們進入一座衙門,宮殿建築富麗堂皇。堂上坐了十多位官員,不知道是些什麼人。其中只有關帝是認識的。衙門的殿廊下襬放桌凳各兩個,已經有一位秀才坐在那裡的下位上。宋先生便與他並肩坐下。每張桌子上都有筆和紙。一會兒,有人便送來帶有題目的考卷。題目是“一人二人,有心無心”。他們二人很快答完,便將考卷呈了上去。宋先生的答卷的關鍵詞是:“有的人故意去做好事,雖然做了好事。但不應給他獎勵;有的人不是故意做壞事,雖然做了壞事,也可以不處罰他。”這段關鍵詞得到各位考官的稱讚。於是,他們決定讓宋先生走馬上任,擔任河南某地的城隍,即陰間市長。宋先生一聽才恍然大悟,明白是怎麼一回事,連忙跪下,邊叩頭邊哭訴道:“小生能得到如此榮耀的任命,真是三生有幸,怎能推辭呢?但我有七十多歲的老母,身邊無人奉養。請你們允許在她去世之後,我再聽從你們的任用。”堂上一位好像帝王一樣的人,立即命令查看他母親的壽祿。一位官員捧著記載人壽祿的冊子查看一遍,說道:“她還有陽壽九年。”官員們一時猶豫不決,此時關帝說道:“沒有什麼關係,讓姓張的先代理九年,到了期限,他再去。”於是,同宋先生一起考試的長山的張先生就先去赴任了。宋先生騎馬回到村裡,他好像從夢中醒過來一樣,其實,他已經死去三天了。宋先生的母親聽到棺材裡有呻吟聲,便趕快把他從裡面扶出來。過了好半天,宋先生才能說出話來。他打聽長山那個地方,果真有姓張的這個人,已經在那天去世了。

自此以後的第九年,宋先生的母親果然到時候便逝去了。喪事辦完,宋先生洗完澡,走進屋子也死了。宋先生到陰間做了城隍。

這是陰間選拔陰間市長的一個過程,也是要通過考試的。

現在的西安的城隍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修建的,雄偉壯麗,蔚為大觀,呈一時之盛。大殿正中是城隍神,兩旁分列判官、牛頭、馬面、黑白無常等鬼卒,面目猙獰,陰森恐怖,展現了陰間的一角。

百鬼夜行時:冥界也有官僚制

05 夜叉

印度神話中一種半人半鬼的小神靈。

梵文的音譯,亦作“藥叉” “閱叉”“夜乞叉”等, 意譯“能啖鬼”“捷疾鬼”等。

其父母說法不一。其父一說補羅娑底耶,一說迦葉波,一說補羅訶,一說是從梵天腳中生出。其母一說是財神俱毗羅的隨從,一說是毗溼奴的隨從。

佛教說他是好神仙,被列為天龍八部之一。天龍八部是指天眾、龍眾、夜叉、阿修羅、迦樓羅、乾闥婆、緊那羅、摩呼羅迦等八類佛教的護法神。部,在這裡是門類、類別之意。八部,是八個類別。天龍八部因以天眾和龍眾為首,故稱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是維護佛教尊嚴的好神仙。夜叉是其中之一。夜叉的本義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輕靈、秘密的含義。

夜叉的種類多,有地夜叉、虛空夜叉、飛行夜叉,還有巡海夜叉等。夜叉的數量大,北方昆沙門天王手下有夜叉八大將。佛教還有十六大夜叉將。每一位大夜叉將屬下各有七千小夜叉,合起來就有十萬個夜叉。夜叉八大將的任務是維護眾生界,是好夜叉。

地獄迷信流傳以後,夜叉又成為陰間的小鬼。他們在地獄中充當起施行刑法的鬼卒,是吃人的惡魔。他們的形象:身形高大,雙手如爪,頭如驢,目光炯炯。

但在小說家筆下,夜叉也有善良的。清代小說家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夜叉國》寫到了眾夜叉,他們也有人性溫存的一面。書中寫道:

(徐郎)至一大洞,廣闊數畝。中有石,滑平如幾,四圍俱有石坐,上一坐蒙一豹革,餘皆以鹿。夜叉二三十輩,列坐滿中。少頃,大風揚塵,張皇都出,見一巨物來,亦類夜叉狀,竟奔入洞,踞坐鶚顧。群隨入,東西列立,悉仰其首,以雙臂作十字交。大夜叉按頭點視,問:“臥眉山眾,盡於此乎?”群哄應之。顧徐曰:“此何來?”雌以“婿”對。眾又贊其烹調,即有二三夜叉,奔取熟肉陳几上,大夜叉掬啖盡飽,極贊嘉美,且責常供,又顧徐曰:“骨突子(骨質項鍊)何短?”眾曰:“初來未備。”物於項上摘取珠串,脫十枚付之,俱大如指頂,圓如彈丸。雌急接,代徐穿掛。徐亦交臂作夜叉語謝之。物乃去,躡風而行,其疾如飛。眾始享其餘食而散。

話說交州姓徐的商人,進行海上貿易。一次,商船被大風吹到一座深山腳下。他棄船登山,見到兩崖滿是洞口,密如蜂房。他攀爬到洞外,不料看到了兩個夜叉。夜叉牙森列戟,目閃如燈。它們正用爪劈殺活鹿生吃,場面令人驚恐,他嚇得魂飛魄散,急欲逃走。不想,已經被夜叉發現,兩夜叉抓住徐商,想要吃他。徐郎急中生智,趕忙拿出囊中的乾糧以及牛肉乾,獻給它們。夜叉很快吃完,又跟徐郎要。徐郎示意道:“放了我,我船上有爐子和鍋,可以煮熟東西吃。”夜叉似懂非懂,就放了徐郎。徐郎回到船上,取來鍋具,點燃柴火,煮上殘鹿。待鹿肉煮熟後,獻給夜叉。夜叉吃了煮熟的鹿肉,感到味道極美,就將徐郎囚禁在洞內。第二天,二物外出,抓來一鹿,讓徐郎煮熟。徐郎將鹿剝皮切割,取水煮鹿,鹿大鍋小,煮了好幾鍋,才把鹿煮好。此時,又來了幾個夜叉,他們將煮熟的鹿肉爭食完畢。

就這樣,徐郎在此住了下來,逐漸走入了夜叉國的生活。他甚至有機會見到了夜叉國的國王。

徐郎一住四年,其間和一個母夜叉結為夫妻。一日母夜叉忽然生產,一胎生下三子,二雄一雌,皆人形,不像他們的媽媽。他們共同撫養三個孩子。一天,只有徐郎在家,其餘都出外覓食。忽然來了一個別洞的母夜叉,要強迫同徐郎有私。徐郎不肯,那母夜叉竟然動起手來。此時,恰好徐妻歸來,她同這個母夜叉打了起來。最後,這個不知好歹的母夜叉,被其聞信趕來的丈夫領回去了。

經此變故,徐妻決心守在徐郎身邊,動息不相離。又過了三年,徐郎想念故鄉,就攜帶一子偷偷地乘船回到了交州。其子能舉百鈞。交州軍隊統帥見而奇之,命他做了千總,後來升為副將。

小說結局是圓滿的。經過千辛萬苦,長子徐彪終於將夜叉國的三位親人接到了交州。小弟徐豹聰慧異常,進武進士第,聘阿遊擊女。小妹徐夜兒嫁給袁守備,能百餘步射中小鳥,陪同丈夫親征。母親嘗跟從兒子南征,披甲執銳,詔封夫人。

母夜叉嫁給了人類,生下三子,皆人生圓滿。夜叉國也是一個良性的國家,夜叉也具有人性。

蒲松齡評道:“夜叉夫人,亦所罕聞。然細思之,家家床頭有個夜叉在。”這是蒲松齡開的一個玩笑。

百鬼夜行時:冥界也有官僚制

06 羅剎

羅剎鬼是地獄中的第一惡鬼,印度神話中的惡魔,數量很大。梵文的音譯,亦稱“羅剎娑” “羅叉娑” “阿落剎娑”等。意思是“暴惡” “可畏”。女羅剎稱羅叉私。

最早見於《梨俱吠陀》,相傳原為印度土著民族名,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後,汙衊羅剎族人兇惡可怕,於是“羅剎”成為惡人的代名詞,使羅剎演變為惡鬼。

羅剎由部族民眾演變為“惡鬼”以後,其形象也變得兇惡可怕。據《梨俱吠陀》,羅剎常作種種形象,如犬形、禿鷲形及其他種種鳥形,又可變為兄弟、妻子、丈夫等形,窮兇極惡,殘害人命。有的羅剎以人肉、馬肉、牛乳等為食。後被佛教吸收,但其惡鬼本性未變,仍為惡鬼。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五:“羅剎此雲惡鬼也,食人血肉,或飛空或地行,捷疾可畏也。”

羅剎還分為男女。

男羅剎為黑身、朱發、綠眼,鬼模鬼樣;女羅剎又叫羅剎女,模樣卻是絕色美人。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羅剎海市》就創作了一個富有人情味的羅剎國。卻說中國有一個青年叫馬驥,是商人之子,長相俊美,有“俊人”的綽號。他繼承父志,仍然從商。一次出海貿易,被大風吹到了一個大都會。這裡的人長相奇醜,但他們習以為常,不覺得自己丑。突然見到了帥小夥馬驥,從來沒有見到過這樣的美少年,以為他是一個妖怪,都嚇跑了。馬驥起初見到這般模樣兇惡的醜類,非常害怕。後來發現他們居然害怕自己,就壯起膽子行動起來。看到有人在吃飯,馬驥就奔跑過去,他們嚇跑了,馬驥就把剩餘的食物吃掉了。

久而久之,馬驥開始接近山村。一天,馬驥在大樹下休息,村裡人不敢靠前,遠遠地看著他。慢慢地,感覺馬驥不是一個吃人的傢伙,於是,就試探著與馬驥搭話,馬驥也笑著同他們說話。他們的語言同中國不同,但大半可以明白。馬驥趁機說明自己是從中國來的,不是妖怪。村裡人大喜,就告訴別處的人,說客人不是吃人的妖怪。但是,模樣奇醜的人還是不敢靠前,只是口鼻長相與馬驥類似的人才敢靠前說話。他們捧來酒漿同馬驥共飲。

一來二去,馬驥同他們混熟了,就問道:“這是什麼國家?”他們答道:“是大羅剎國,都城在北方,離此三十里。”第二天,馬驥跟隨村人來到了大羅剎國的都城。都城的城牆由黑石造成,樓閣近百尺。樓頂覆蓋的不是瓦片,而是紅石。從殘磚上看,其實紅石就是由紅色的沙子凝結而成。此時正逢大海退潮,朝廷有大官出來。村人指著說:“這位是宰相。”一看,這個人一雙耳朵長在後背上,鼻子有三個空洞,睫毛像門簾一樣蓋在眼睛上。後來,又看到了大夫等官,模樣怪異,然而,職位愈低,模樣愈好。

觀看了一會兒,馬驥就回來了。路過街道,人們望見他,以為怪物來了,紛紛狂呼逃奔。村人見狀,百般解釋,市人始敢遠遠地站著觀看。

後來,有一位早年出使過異國的執戟郎,一百二十歲了,高興地宴請馬驥。馬驥應邀赴宴。席間,有女演員十餘人,輪番跳舞。她們的相貌很像夜叉,都用白色錦緞纏頭,長長的紅色繡袍拖在地上。伴唱的不知是什麼詞句,腔調詭異。執戟郎自豪地問道:“中國也有這麼美妙的音樂嗎?”馬驥答道:“有啊!”

後來,馬驥見到了國王,得到國王的賞識,被任命為下大夫。久之,受到百官的嫉妒,馬驥遭到孤立。馬驥藉故請假回到山村,村人十分歡迎他。

再後來,馬驥居然進入海市蜃樓,從而到達龍宮,並拜謁了龍王。龍王將其召為駙馬,等等,不再贅述。

小說描寫的羅剎國並不是充滿猙獰恐怖的鬼國,相反從國王到百姓,都洋溢著濃濃的人情味。也許,蒲松齡在人間沒有看到多少人性的東西,就將自己的希望寄託在空想裡了。

百鬼夜行時:冥界也有官僚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