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中的文化:萬象更新話“元”

漢字中的文化:萬象更新話“元”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中國的漢字蘊含著無窮奧秘,從最早的甲骨文看,元字像一個側身的人形,上面一橫指明頭的部位,為“首”之意,而旦字像太陽從地面剛剛升起的樣子,下面的部分象徵地平線,意味著廣袤的大地沐浴著無限光明。

漢字中的文化:萬象更新話“元”

“元”的甲骨文

單說元字,篆文還是承續甲骨文的元字,下半部分為人字,到了隸書,才將篆文字形中的“人”寫成“兒”。《說文解字》載:“元,始也,從一從兀。”本義是“人頭”,首為人之始。南唐文字訓詁學家徐鍇釋義說:“元者,善之長,故從一。元,首也,故謂冠為元服,故從兀。兀,高也,與堯同意。”清代學者桂馥在《義證》中進一步闡述道:“以元為孟,故曰元者善之長也。”桂馥認為,徐鍇是把“元”解釋為“子女中的年長者”。如果把元的上半部分看作二,那麼,元字就變成了從二從人,而仁字則從人從二,在天為元,在人為仁,在人身則為體之長,又符合了“元首”之意,《孟子》曰:“勇士不忘喪其元。”勇毅且有操守的人是不怕犧牲的,因此他們為後人所銘記。

漢字中的文化:萬象更新話“元”

“元”的金文

元為萬物之根本。元極謂萬物的本原,亦用以指天。元氣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氣,也是古人關於構成生命與自然的基本物質觀念。現在常說“元氣滿滿”,就是一種飽滿的精神,《論衡》稱“萬物之生,皆稟元氣”。無論是自然還是個人,只有守住元氣,才能根深葉茂,長久生髮。

元為至高至大。古代科舉考試,最高的追求莫過於“連中三元”,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同時,元相是丞相的別稱,《資治通鑑》記載:“元相之重,儲傅之尊。”陳子昂在《為河內王等論軍功表》裡說:“上以明國之大賞,下以雪臣等謬功……此誠國之元經,不可苟而利者。”此處的元經又指大綱、大法,萬萬不容褻瀆扭曲。《周易》曰:“元亨利貞。”此為四德,元是乾德之首,乃天地之大德。德元謂德行居於首位,為道德方面之楷模,故古人云:“堯、舜、禹、湯、文、武,此六君子者,位在德元,力足以管攝天下。”做人施政的德元,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元為黎元百姓。西漢文學家賈誼在《過秦論》中稱百姓為“元元之民”,指出善良的百姓需要國家的保護,安居樂業需要一個太平的世道,能否滿足百姓這一需求,這是為政者成敗的關鍵。唐太宗李世民深知這一法則,他在《晉宣帝總論》中道:“天地之大,黎元為先。”執政施策當處處以百姓的利益為先。唐代詩人杜甫表明心跡道:“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這可謂是杜甫一生的寫照,若沒有憂國憂民之心,就不可能有“詩聖”的桂冠。

漢字中的文化:萬象更新話“元”

“元”的小篆字形

元為道。所謂天元,乃歲時運行之理,亦為天之理。《史記》有云:“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順承厥意。”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奮進者制定推行新的制度綱領,必然是順應時代大勢、順應民心之舉。“元,無所不在也。”元之道,雖為形而上者,但卻是變化之本,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天道滄海桑田,自強不息,人道亦是改革發展,披荊斬棘。

“萬象更新”說“元”,更新是為了實現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我們要時刻牢記初心使命,返本歸元,不能忘了為什麼出發,是什麼理想信念指引著我們向前,進而固本培元,永葆生機活力,向著新的遠大目標前進。

◎本文原載於《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賈尚磊),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