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學習過程中,你覺得臨習古帖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PhDma


臨摹碑帖的意義就是學習碑刻中的技法和字形(字形也可以看作是技法的內容),就通過臨摹練習掌握優秀美觀的書法的書寫方法。

碑帖或者說字帖上都的字都是大家公認的合乎規範美觀的字形,是大家都認為最好的字。顯然我們在沒有進行系統臨摹學習之前,我們自己的字寫的不規範,基本上是自己以樸素的印象去寫的,因我我們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要想寫好書法就必須通過臨摹那些優秀的經典書法作品,通過臨摹學習其技法,掌握美觀的字形,改變我們過去那些不夠規範的書寫習慣。

實際上自己在沒有經過臨摹鍛鍊之前的字形,未必不好看,只不符合大眾審美和經典書法的法度而已。也就是說我們臨摹練習的字帖範字更符號大眾的具有更廣泛的審美意義。

對書法的學習,臨摹是不二法門。因為那些法書中的字和技法都是經過成千上百年的歷史考驗,是大家公認的最好的作品。

臨摹學習書法就是學習經典作品的技法。從個人的使用意義上來說就是讓自己的書寫水平和藝術造詣更高一些。在一個層次就是豐富自己文化內涵,提升自己的藝術欣賞品味和能力,昇華自我人生的大境界。


翰墨書道


臨帖目的主要是取法,但長遠目標是積累創作的素材。

宗白華先生說:“藝術是創造'美'的技能。”也就是說,藝術的語言需要由技法去具體實現。技法包括筆法,字法,墨法,章法等。而取法只能從傳統入手,取法乎上。傳統就是源頭活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且營養豐富。當今,許多學書者,好師法今人筆墨,盲目跟風,此乃學習書法之大忌。而我們當代的書家,在筆法,字法,章法,墨法上遠不如古人,可色彩、幅面、張力、拼接等形式感則遠遠超越了古人,似乎本末倒置了。所以,要在臨帖上長期下工夫,通過日積月累的訓練獲取技法。若效法今人,只能是欲速不達,只有在入古上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為將來的創作儲備糧草。

書法的創新是以繼承為根基的,繼承不夠必然會導致先天不足,創新乏力。當下展賽頻頻,誘惑很多。普遍存在著“三浮”現象,即浮躁、浮誇、浮淺。我們應遠離喧囂和“三浮”,靜下心來,耐住寂寞,沉入水底,浸淫傳統。不得技法,免談創新。對此,鄭板橋的論述很精彩:“精神專一,奮鬥數十年,神將相之,鬼將告之,人將啟之,物將發之。不奮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時浮誇,老來窘隘而已"。

(筆者字畫)


四官殿人彭曦書畫


古帖中藏著的"道理″,除了學技法方面的,最重要的是師其"心″。

臨帖是一種手段,其目的是要學到自己思想情感所對應的表現形式。如果你喜歡儒家思想文化,想通過書法作品向人們傳逆這一信息,那麼所臨的字帖可選擇顏真卿書法,他的書法作品渾厚博大、端莊嚴正、含蓄恢宏。有儒家人格精神思想,相當於找到了你的儒家文化思想所要表達的書法作品對應形式。

如果你的書法作品中想摻入禪意,意韻十足,追求逸筆草草的情趣,這種尚意書風,那麼可以選擇臨黃庭堅的書法作品,就找到了所對應的表現形式。

我們通過古帖原作發現了自己的情感,如何表現?

先要掌握原帖的形態、章法。理解情感內容,然後改變相應的形式特徵,有"不合而合″之感。就像文學中的近義詞一樣,表達的詞語不同,但意思差不多。在書法中叫"師其心而不師其跡″,"神在形離″。

黃庭堅說:"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要以前人的規矩,寫自己的情感。但形不必同。有自己的面貌。

把情感注入書法作品中的較好方法就是找到引起情感共鳴的相對應的古帖,多作實臨和意臨,尋找某種感覺,從而獲得創作靈感。

黃庭堅書《寒山子龐居士詩帖帖》,(見下圖)。主筆誇張突出,結構開張舒展,險中求正,風度瀟灑,沉著痛快。


神韻軒書法


臨摹是書法系統學習最重要的方法途徑,沒有之一。取古法習古人是書法學習的正道,這也是古往今來名家大手比較一致公認的結論。因此臨習古帖,就是書法學習的基本教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書法學習者都是從《九成宮》《顏勤禮碑》《靈飛經》等經典碑帖開始入手的,實踐證明,這明相對更加速效的書學手段。

臨習古帖既然被當成教範一樣的存在,那麼臨習古帖的意義與作用究竟在哪裡呢。我覺得重要性方面,用“取法於古取法乎上”的書學哲言就可以回應了,關鍵還是怎麼去臨習古帖,或者說我們究竟要向古帖學什麼、要什麼?


一是曉其理。也就是通曉(原帖)書法的藝術道理(義理)。書法作品中蘊含的“理”,是十分生動豐富的系統,包含著書法原作者的書法理念、氣質內涵、審美情趣與藝術追求,簡言之就是書寫者的書法觀。它是理性的、抽象的、精神化了的東西,是書法作品深處的靈魂。通過臨古帖,就是一個神交古人的過程,需要讀出作者的心,理解作者的書法意識與精神。

二是師其技。學原帖作者的技法,這個內容是相對顯性客觀的、有形的,也是最易懂最可學的。初期的臨摹就是形態的仿照,依葫蘆畫瓢。臨得久了深了,就要去分析總結書寫的技法技能,比如用筆方法、結體技巧與章法特點。技法技能是書法藝術的基礎工程,也是一以貫之的書學途徑,對初學者而言,是最核心關鍵的環節。



三是取其髓。臨摹不是最終目的,臨帖則必然需要出帖。入帖與出帖,是一個吸納揚棄的過程,棄的是有形的東西,而保留的則是方法論與技巧層面的東西,比如用筆規律、結字特徵、書法風格,這才是精髓。常臨帖的朋友都知道,臨學是為了“化新”,融通變化成為自已的東西。

淺談。插圖為抱庸習作。庚子大年初四,南京。


抱庸詩書


臨古帖,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不臨古帖,是不可能學好書法的。

先說為何要臨古帖:可以說,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古帖,都是經過歷史檢驗,無數次的大浪淘沙所留存下來的精品。書法不是哪一個人創造的,由結繩記事到最終形成了漢字,是我們無數先輩一代一代積累和提煉的結果,無論是用筆還是結字,都是非常成熟的。所以,我們學習書法,只有臨習古帖,向古人學習,才能有所作為。如果不臨古帖,自己隨便去寫,只能是一事無成。就像科學技術一樣,是一步步前進的,要踩在古人的肩膀上,再向前邁一步,這就是科學發展的規律,一步登天就是天方夜譚!

再說繼承:臨帖本身是繼承的手段,不是繼承。所謂繼承,就是把古人的變成了自己的。比如,學習米芾書法,經過很長時間學習以後,不管是抄詩還是寫文章,用筆和結字都是米芾的風格,這就算繼承了。繼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有的也可能一生都做不到。學習書法,首先就是繼承,做不到繼承,就談不上創新,繼承是創新的條件和基礎。所以,我們要想學好書法,除了臨寫古帖,向古人學習,別無選擇!(以下是本人作品)











cyw曹元偉


初時臨帖,先取一家,極力深入。唯其深入方可見古人之精妙處。體古人之筆,會古人之意。無論用筆、字法、章法,皆合此一家。“竭力專精”以求純正。純正深入,方有體會,方有感悟。有此基礎,再泛開來,然而“眼可多看,心不可花”。

寫字,當有足夠的時間。若每日寫半小時,還沒有寫出感覺,又停了。若寫時,應該有三小時以上。我的老師有一次說:“寫字,要閒。閒的沒事可做,只有寫字就好。”要想閒,何其難也!若盡心於書,也可做到。”

一日想,歷來之大家,皆以“創新”立於世而千古不倒。八大山人,石濤、黃賓虹、林散之皆如此。“學古而不泥古”,“化古為新”,“化為已用”……看來簡單,用來則受益終身,對自己學書最有用的無非就那麼幾句話。如果能找到,則是很幸運了。

臨帖也需要有目的:學古人之法,會古人之意,如何學?如何化為已用?如何從中找到自己的座標?我覺得應該在寫的過程中慢慢去找。

字法,為書寫之重。我曾作過比較,唐以前、唐以後的字法大不同。唐以前受楷書規範的影響小。字的造型生趣自然。宋以後楷書的意識太強,可以說深刻影響了行草書的創作和審美。我覺得“古法”既包括筆法,也應該包括字法。

記背字法,為書家之必修課。也就是“背字”。許多人臨帖不錯而創作很難,究其原因,就是心裡沒有字的積累。書寫創作的時候心裡沒底,平時寫過的還有點印象,遇到沒寫過的就暈了,不知從何下手,創作自然失敗。所以必須花大量的時間來“背字”。字法熟練,書寫創作就會得心應手。


無上清涼之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學習書法的目的是什麼?

也許有人說無非是想成為一個書法家,如果只是為了成為一個書家,那我告訴你大錯特錯,因為刻意追求的東西未必能兌現。無心播柳柳成蔭就是這個道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臨習書法的標準是什麼,就是檢驗你臨的像不像,換句話說,就是考驗你駕御毛筆的能力,和古人像了,說明你有一定的功力,但是是我們無法超越古人,臨習有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古帖


墨香飛筆


臨帖是歷代書法家公認的、一個必然的學習過程,學習任何書體都是從臨帖開始的,臨帖分為摩臨法、對臨法、指臨法、心臨法、背臨法、意臨法、集臨法和創臨法等等!臨帖久了,逐漸在臨寫的書體上寫出自己的風格,逐漸走向自由創作。




十畝香


臨習古帖的真正意義在於加粗黑體字哈哈哈哈哈哈哈。

其實我是正經的,讓我慢慢給你說一說。

首先,“臨習古帖的真正意義在於把理論用於實踐,又從臨帖的實踐中反過來總結經驗,從而得到理論昇華或是檢驗真理”。

鄧小平曾經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我看來這句話也是真理。

真理就是你學習書法當前階段要遵守的法則,要達到的要求。比如正確握筆,正確的臨帖方法等等。

如果有人告訴您,要倒立著用頭髮寫字才是正確的,你怕是不會相信,

有人要告訴你,“臨帖一開始就要臨王羲之的《蘭亭序》,取法乎上才能優秀嘛!”那說不定你會相信哦!但是這個方法絕對不正確,錯在沒有搞清楚“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的區別。

所以萬一當你按以上說法去學習的時候,可能收效甚微,到時候你就會明白,有些看似正確的話,不是真理。臨帖也是檢驗許許多多書法理論的照妖鏡、化驗機。

所謂扯遠一些,是想告訴您:選擇字帖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臨帖,是對書法學習有重大意義的。

舉個例子,臨帖就像吃飯,米飯一定要吃,保證飽腹,青菜和肉也要均衡攝入,才能健康成長。臨帖就是你書法學習應該攝入的營養,各種字帖,有必須的,有急需的等等等等,你不得不吃。

其次選擇字帖是大學問,這個在這裡不講因為重點不在這。臨帖的意義在於:古帖是美的參照物,臨帖可以培養你的審美和提高你的審美,提高自己創作的美感。

古往今來,多少書法高手寫了多少“動人的詩篇”,璀璨了整個中華書法文明,這些不朽的豐碑值得我們借鑑,借鑑字形結構,章法處理,筆畫線條等等。

書法經過千百年來藝術大師的雕琢,形質一直在進化,變得越來越完美;理論也越來越充實完備,而書和法又由此基礎上百花齊放,這就是“書法多樣化”的源泉,古帖就是書法的“基因庫”。臨了帖,我們可以一個福字有千百種寫法,但不是生搬硬造,而是能夠有所傳承,傳承自創造了美的前人。

美從來不是空中樓閣,無中生有,要臻於至善,必須先從美的作品中獲得欣賞美的能力,然後創造屬於自己的美。

又有道法自然,古人的美從何來?

“古人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我們現在能觀察什麼?混凝土,行道樹,這些東西對我們領悟美有什麼幫助麼?唯一氾濫的美只有男看“小姐姐”,女看“小奶狗”。你無法總結出來太多對書法審美一樣有用的東西。所以我們只能看古帖,古人已經幫我們做好了最難的總結工作,最方便快捷的還是臨帖,依葫蘆畫瓢,去獲得美。

臨帖也為日後自我提升打下基礎。

沒有臨帖,你沒有能力憑空產生審美能力,於是呢?

你寫的東西只有一個結果——很難看。更壞的情況是你以醜為美,又擔任了影響書法未來的舉足輕重的位置。那才是書法的災難,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災難。

中醫裡,有舉足輕重的人質疑、摒棄了中醫經典,造成中醫人才培養模式西化,難以成為優秀的中醫,造成中醫騙子大行其道。

書法裡,希望臨古帖的懷疑能少一些,更多精力留在如何選帖上。當然,提出這個問題,對書法也是一個警醒,我們要防歪風邪氣,防有人以“創新”之名,行“毀掉書法傳承”的事。

知道了這些,希望能沉下心來好好看待從古至今古人費盡心機保留下來的,至今那麼多大書法家奉為圭臬的寶貝,吃一次沒吃出味道,就多吃,細嚼慢嚥,吃一次長不高,那就吃兩次,三次,千百次。古人其實和祖父沒什麼區別,他們同樣不會虧待你,都想給你好東西,前提是你要看重,帶著恭敬心去領會。


尚意書法


首先,書法欣賞,我們要知道,書法不是寫字。古人寫字千千萬,能流傳下來,算是書法的,很少,萬分之一都不到。反過來,我們現在很多碑帖,並不是名人寫的,甚至都不知道是誰寫的。可是,為什麼就是書法了呢?因為這裡面暗含著美,線條的美、性情的美等等。如果不懂書法,而是看寫字,就沒有必要臨帖了。臨再好看,也是描摹。

其次,基本法度問題。也就是說,你必須懂得毛筆行筆的規律。那些所謂使轉啊,運力啊,中鋒啊什麼的,這些基本的東西你要懂,不懂,臨帖也沒用,就算臨得像,也沒用。當你懂得基本法度的時候,就可以從碑帖中看到古人寫字的氣勢、運筆的方向、方法,這時候的臨帖才是有用的。也就是說,可以從臨帖中體悟到古人寫字的方法、方式,甚至情感。

知道這兩點,臨帖才有意義。不知道回答的對你是否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