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是這麼沉重,不容那麼容易就大徹大悟

2009年,張愛玲的遺作《小團圓》首度出版,轟動一時。

當時,是張愛玲離開人世的第14個年頭,而距離她開始創作《小團圓》,則已經過去了24年之久。

十餘年的時間,不算長,還不足以令世界忘記這位傳奇女作家。人們爭相拿起放大鏡,想從這所謂的「自傳」中,窺視她輾轉而神秘的一生。

人生如夢,用在張愛玲身上,也許再合適不過了。

時代是這麼沉重,不容那麼容易就大徹大悟

張愛玲(1920—1995),中國現代女作家。

而《小團圓》的開頭與結尾,也都是主人公盛九莉所做的夢——噩夢。她常常夢見唸書時逢臨大考的早晨,空氣陰冷而慘淡。

唯有一次,她夢見了昔日的戀人邵之雍,就這麼一次,她卻「快樂了很久很久」。

夢是假的,但記憶裡的時光和人都真實而清晰,成為永遠溫暖人心的慰藉。如張愛玲在前言中所寫:

「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

在一前一後的夢境之間,交雜的是九莉整整30年的人生。

01.不僅是愛情

《小團圓》是一個愛情故事嗎?

既是,也不是。

說它是,是因為在遇見邵之雍後,身陷家庭泥沼的九莉才彷彿重新開始一種「生活」,有期盼地活著。

她像棵樹,往之雍窗前長著,在樓窗的燈光裡也影影綽綽開著小花,但是隻能在窗外窺視。

說它不是,是因為前面好幾章中,都沒有出現邵之雍的身影。他很晚才闖入了九莉的生命。

獨立學者、現當代思想史及文學史研究專家徐慶全老師在講讀《小團圓》時指出:

「邵之雍和九莉的愛情儘管不是小說的一個主線,但是張愛玲的描述讓你完全能體會到作者筆下的九莉,她的苦樂悲喜。」

時代是這麼沉重,不容那麼容易就大徹大悟

《小團圓》,作者:張愛玲,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時間:2009年

不過,九莉的苦樂悲喜,不僅來自跌宕的愛情,也來自於她生長的家庭和時代。

九莉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舊式大家族,父母離了婚,一面是追逐新生活的母親,一面是固守舊世界的父親,九莉被擱在了中間,不上不下。可以說,她是家族中不起眼的一粒微塵,也是整個時代裡芸芸眾生的縮影。

這是一個正在消亡、走向末路的時代。

透過九莉的雙眼,張愛玲毫不避諱地將時代裡的所有隱秘之事,都赤裸裸地呈現出來。親情、愛情、倫理、道德、慾望、仇恨…….張愛玲無比熟悉這個時代,她用「最深知的材料」,為時代留住了最後的荒唐而淒涼的剪影。

她寫九莉,卻不只侷限於九莉,對每一個出場人物,她都給予了足夠的關照。因此,在語言表達上,《小團圓》比起張愛玲以前的小說,都要更加瑣碎、平實而隨意,不疾不徐,娓娓道來。

在張愛玲看來,正是這些時代裡的「小」人物,組建了這個時代的血肉。

02.不只是自傳

由於張愛玲對時代與人情世故驚人的洞悉,加上她的生平與《小團圓》故事線索多有重合,不少人都將《小團圓》視為張愛玲的自傳,她顛沛一生真實的寫照。

對此,「索隱派」出身的徐慶全老師並不認同,他認為:

「(《小團圓》)不是一種自傳體小說,它僅僅是因為小說當中需要她(張愛玲)這個真實人物當中所產生的某種故事情節作補充而已。」

在作品中摻雜自己以往的經驗和生活經歷,是作家的創作天性。張愛玲也不例外。

與九莉一樣,張愛玲家世顯赫,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卻宛如一隻籠中的困鳥,處處受到束縛,孤獨而寂寞。母親遠走,父親新婚後,繼母自然也不待見她。身邊沒有可以傾訴的人,張愛玲只能將心底事化為文字,在紙上構築自己的樂園。

時代是這麼沉重,不容那麼容易就大徹大悟

張愛玲《小團圓》手稿復刻本

她是寫給自己看的,卻又渴望有人能讀懂。因此,當有個人被她的文字吸引、懷著傾慕之心來見她時,她心動了。

這個人就是胡蘭成。

張愛玲對胡蘭成,也如九莉對邵之雍,熱烈坦率,不加保留。然而,換來的卻是失望和背叛。

張愛玲到底是張愛玲,她果斷選擇了結束,但胡蘭成對她的影響一直都在。《小團圓》遲遲未出,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擔心胡蘭成趁機「佔便宜」。

最終,顧慮重重的張愛玲還是沒能將《小團圓》修改完,便去了另一個世界。

驕傲如她,如何容忍這樣一部「未完成」的作品面世?

她在遺囑中明確提出:「《小團圓》小說要銷燬。」

03.不完滿的「團圓」

張愛玲寫作《小團圓》時,一邊寫,一邊將手稿寄給她的摯友宋淇夫婦,他們成為她的第一批讀者。

宋淇在一次回信中說,他感到「小團圓」的名字充滿了諷刺意味(ironical),書裡不但沒有才子佳人小說一般的「大」團圓結局,而且主角的命運坎坷,連「小」團圓也算不上。

可是,張愛玲所寫的人物,有過完滿的結局嗎?

好像沒有。哪怕《傾城之戀》裡 ,流蘇和柳原最終得以廝守,但是流蘇心裡知道,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沒有戰爭,柳原不會甘心娶她,沒有「傾城」,就沒有「戀」。

時代是這麼沉重,不容那麼容易就大徹大悟

1984年電影《傾城之戀》劇照,許鞍華導演,周潤發、繆騫人主演。

要知道,完美人生的設定,從來都不屬於張愛玲。她的人生和她筆下的人生,都是一樣,「錯綜複雜,不講理」。

張愛玲曾在《我看蘇青》中清楚地表露心聲:

「因為是寫小說的人,我想這是我的本分,把人生的來龍去脈看得很清楚。如果原先有憎惡的心,看明白之後,也只有哀矜。」

張愛玲之所以「傳奇」,便在於她以超乎常人的清醒,看到了這個世界終極的悲歡離合,又將自己所看、所感訴諸筆端,原原本本、不加掩飾地說給別人聽。

她清冷,彷彿不食人間煙火,卻比誰都清楚世間疾苦與人事浮華。

這也是徐慶全老師所說,張愛玲作品永恆的生命力所在:「這是一個刻薄的女子,刻薄得讓人無法忍受,但是在無法忍受的同時還願意欣然接受」。

她正是這樣的,張愛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