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

2009年,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首度出版,轰动一时。

当时,是张爱玲离开人世的第14个年头,而距离她开始创作《小团圆》,则已经过去了24年之久。

十余年的时间,不算长,还不足以令世界忘记这位传奇女作家。人们争相拿起放大镜,想从这所谓的「自传」中,窥视她辗转而神秘的一生。

人生如梦,用在张爱玲身上,也许再合适不过了。

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

张爱玲(1920—1995),中国现代女作家。

而《小团圆》的开头与结尾,也都是主人公盛九莉所做的梦——噩梦。她常常梦见念书时逢临大考的早晨,空气阴冷而惨淡。

唯有一次,她梦见了昔日的恋人邵之雍,就这么一次,她却「快乐了很久很久」。

梦是假的,但记忆里的时光和人都真实而清晰,成为永远温暖人心的慰藉。如张爱玲在前言中所写: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在一前一后的梦境之间,交杂的是九莉整整30年的人生。

01.不仅是爱情

《小团圆》是一个爱情故事吗?

既是,也不是。

说它是,是因为在遇见邵之雍后,身陷家庭泥沼的九莉才仿佛重新开始一种「生活」,有期盼地活着。

她像棵树,往之雍窗前长着,在楼窗的灯光里也影影绰绰开著小花,但是只能在窗外窥视。

说它不是,是因为前面好几章中,都没有出现邵之雍的身影。他很晚才闯入了九莉的生命。

独立学者、现当代思想史及文学史研究专家徐庆全老师在讲读《小团圆》时指出:

「邵之雍和九莉的爱情尽管不是小说的一个主线,但是张爱玲的描述让你完全能体会到作者笔下的九莉,她的苦乐悲喜。」

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

《小团圆》,作者:张爱玲,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

不过,九莉的苦乐悲喜,不仅来自跌宕的爱情,也来自于她生长的家庭和时代。

九莉出生于一个没落的旧式大家族,父母离了婚,一面是追逐新生活的母亲,一面是固守旧世界的父亲,九莉被搁在了中间,不上不下。可以说,她是家族中不起眼的一粒微尘,也是整个时代里芸芸众生的缩影。

这是一个正在消亡、走向末路的时代。

透过九莉的双眼,张爱玲毫不避讳地将时代里的所有隐秘之事,都赤裸裸地呈现出来。亲情、爱情、伦理、道德、欲望、仇恨…….张爱玲无比熟悉这个时代,她用「最深知的材料」,为时代留住了最后的荒唐而凄凉的剪影。

她写九莉,却不只局限于九莉,对每一个出场人物,她都给予了足够的关照。因此,在语言表达上,《小团圆》比起张爱玲以前的小说,都要更加琐碎、平实而随意,不疾不徐,娓娓道来。

在张爱玲看来,正是这些时代里的「小」人物,组建了这个时代的血肉。

02.不只是自传

由于张爱玲对时代与人情世故惊人的洞悉,加上她的生平与《小团圆》故事线索多有重合,不少人都将《小团圆》视为张爱玲的自传,她颠沛一生真实的写照。

对此,「索隐派」出身的徐庆全老师并不认同,他认为:

「(《小团圆》)不是一种自传体小说,它仅仅是因为小说当中需要她(张爱玲)这个真实人物当中所产生的某种故事情节作补充而已。」

在作品中掺杂自己以往的经验和生活经历,是作家的创作天性。张爱玲也不例外。

与九莉一样,张爱玲家世显赫,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却宛如一只笼中的困鸟,处处受到束缚,孤独而寂寞。母亲远走,父亲新婚后,继母自然也不待见她。身边没有可以倾诉的人,张爱玲只能将心底事化为文字,在纸上构筑自己的乐园。

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

张爱玲《小团圆》手稿复刻本

她是写给自己看的,却又渴望有人能读懂。因此,当有个人被她的文字吸引、怀着倾慕之心来见她时,她心动了。

这个人就是胡兰成。

张爱玲对胡兰成,也如九莉对邵之雍,热烈坦率,不加保留。然而,换来的却是失望和背叛。

张爱玲到底是张爱玲,她果断选择了结束,但胡兰成对她的影响一直都在。《小团圆》迟迟未出,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担心胡兰成趁机「占便宜」。

最终,顾虑重重的张爱玲还是没能将《小团圆》修改完,便去了另一个世界。

骄傲如她,如何容忍这样一部「未完成」的作品面世?

她在遗嘱中明确提出:「《小团圆》小说要销毁。」

03.不完满的「团圆」

张爱玲写作《小团圆》时,一边写,一边将手稿寄给她的挚友宋淇夫妇,他们成为她的第一批读者。

宋淇在一次回信中说,他感到「小团圆」的名字充满了讽刺意味(ironical),书里不但没有才子佳人小说一般的「大」团圆结局,而且主角的命运坎坷,连「小」团圆也算不上。

可是,张爱玲所写的人物,有过完满的结局吗?

好像没有。哪怕《倾城之恋》里 ,流苏和柳原最终得以厮守,但是流苏心里知道,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没有战争,柳原不会甘心娶她,没有「倾城」,就没有「恋」。

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

1984年电影《倾城之恋》剧照,许鞍华导演,周润发、缪骞人主演。

要知道,完美人生的设定,从来都不属于张爱玲。她的人生和她笔下的人生,都是一样,「错综复杂,不讲理」。

张爱玲曾在《我看苏青》中清楚地表露心声:

「因为是写小说的人,我想这是我的本分,把人生的来龙去脉看得很清楚。如果原先有憎恶的心,看明白之后,也只有哀矜。」

张爱玲之所以「传奇」,便在于她以超乎常人的清醒,看到了这个世界终极的悲欢离合,又将自己所看、所感诉诸笔端,原原本本、不加掩饰地说给别人听。

她清冷,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却比谁都清楚世间疾苦与人事浮华。

这也是徐庆全老师所说,张爱玲作品永恒的生命力所在:「这是一个刻薄的女子,刻薄得让人无法忍受,但是在无法忍受的同时还愿意欣然接受」。

她正是这样的,张爱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