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社會,這四種習慣一定要養成,沒有它們你的積澱很難昇華


踏入社會,這四種習慣一定要養成,沒有它們你的積澱很難昇華

老子云:“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所有成功輝煌的背後都是長期的積澱和準備。辯證法中講到的“量變產生質變”,並不僅僅在考研政治試卷中才有價值,在現實的人生中同樣具有指導意義。林語堂先生曾經說過:“若非一鳴驚天下的英才,都得靠窗前燈下數十年的玩摩思索,然後才可以著述。”

剛畢業的年輕人,不需要攢多少錢,不需要謀多高的職位,但一定要為自己的未來積累能量。你需要積累人脈、知識、工作經驗、處世能力等等。千萬不要以為一切都會水到渠成。那麼多“坐待其中”的人,但最後有幾個人“成”了呢?

踏入社會,這四種習慣一定要養成,沒有它們你的積澱很難昇華

有人死了之後去問上帝:“我如此英俊瀟灑,聰明睿智,而且志向遠大。我不想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我想要成功,想要成名。可那個著名的蘋果為什麼偏偏掉在牛頓頭上?那顆藏著‘老子珠’的巨貝怎麼就產在巴拉旺而不是在我常去游泳的海灣?“矮子”拿破崙偏能碰上約瑟芬,而英俊高大的我為什麼總沒有人垂青?”

上帝說:“可憐的人啊,誰說我沒有給你這些機會?先是照樣給你掉下一個蘋果,結果你想都沒想就把它吃了。然後我在你閒逛時將碩大的卡里南鑽石偷偷放在你的腳邊,將你絆倒,可你爬起後,怒氣沖天地將它一腳踢到河裡。最後,我乾脆就讓你做拿破崙,不過給了你同等的待遇,先將你關進監獄,撤掉將軍軍銜,趕出軍隊,然後將身無分文的你拋到塞納河邊。就在我催促約瑟芬駕著馬車匆匆趕到河邊時,遠遠地聽到‘撲通’一聲,你投河自盡了。唉!你錯過的僅僅是機會嗎?”

踏入社會,這四種習慣一定要養成,沒有它們你的積澱很難昇華

不,絕對不是,他錯過的是積累和準備。機會從來只給有準備的人。因此,我們失去的往往不是機會,而是準備。在競爭加劇的今天,還沒等到過招,勝負早已定了。就如“華山論劍”,表面看來,決定輸贏是那關鍵的一招一式。但一招一式的背後,都是長期以來的武學的修為和領悟。

具體來講,你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新東西,保持思維的靈動和活躍,隨時把有價值的思想、觀點、理念記在心中。同時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這就要求你改掉校園裡那些司空見慣的壞習慣,建立一些良好的習慣。

或許在大學裡,你習慣了懶懶散散、心灰意冷地過日子;或許你對抽菸、酗酒的現象也見怪不怪了;或許你覺得遲到、早退都是可以容忍的行為;或許你認為未來很遙遠,不需要任何規劃……如果離開校園之後,你還抱著這些想法,不但會在工作中顯得格格不入,而且也註定了會庸碌下去。

踏入社會,這四種習慣一定要養成,沒有它們你的積澱很難昇華

進入社會以後,首先就是審視一下自己身上有哪些臭毛病,然後改掉它。好比讓野草不再生長的最好方法就是種上莊稼,改掉壞毛病的最好方法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你要養成的習慣有:

1.制定目標的習慣

讀書時,或許你也有目標意識,如規定自己每天要背多少單詞,每個月要讀幾本書。但是往往是最開始激情萬丈,沒幾天就忘到九霄雲外了,然後給自己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然而,工作之後的情形就截然不同了。你制定的目標,是有人監督的。所以,目標要適當,要有彈性。最重要的是,制定目標之後,一定要按目標去安排自己的時間和進度。校園是柔性的,可以講情,可以拖延;職場則是剛性的,拒絕任何藉口,一切按業績說話。

2.善於學習和思考的習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古人說的是“思”與“學”要有機結合的重要性。不要以為出了校門就不用學習了,進入職場,學習更加重要,更加緊迫,而且更有針對性。學習的內容也不僅僅是書本,而是擴展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踏入社會,這四種習慣一定要養成,沒有它們你的積澱很難昇華

3. 善於合作的習慣

工作中,難免遇到與他人合作的情況。在這裡我們不妨用個比喻,就是物理學中的合力和分力的關係。我們知道,作用於同一點的兩個力,產生的合力效果,取決於兩者之間的角度。角度越小,合力就越大;反之,合力就越小。與人合作,道理是一樣的。而分力角度的大小取決於你是否有良好的合作習慣,是否懂得如何與人共同做事。

4. 馬上行動的習慣

“一萬個空想家不如一個行動家。”英國前首相笛斯瑞利曾指出:“行動不一定能給你帶來滿意的效果,但不採取行動是一定沒有任何效果可言的。”真正偉大的人,總是在行動中讓人見識其不凡之處。

踏入社會,這四種習慣一定要養成,沒有它們你的積澱很難昇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