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谈为人处世的十种态度,掌握这些,就能从容面对岁月流变

南怀瑾谈为人处世的十种态度,掌握这些,就能从容面对岁月流变

大智若愚与难得糊涂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南怀瑾先生结合了两位古人,来解释“大智若愚”与“难得糊涂”的深意。宁武子是春秋时代卫国有名的大夫,经历卫国两代的变动,由卫文公到卫成公,两个朝代完全不同,宁武子却安然做了两朝元老。国家政治上了正轨,他的智慧、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当政治、社会等一切都非常混乱,情况险恶,他还在朝参政,但在“邦无道”时,却表现得愚蠢鲁钝,好像什么都很无知。但从历史上看,他并不笨,对于当时的政权、社会,在无形之中,在局外人看不见的情形下,他仍在努力挽救,表面上好像碌碌无能,实际却有所作为。所以孔子给他下了一个断语:“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宁武子那种聪明才智的表现,有的人还可做得到,但处于乱世那种愚笨的表演,却令人难望其项背。

南怀瑾谈为人处世的十种态度,掌握这些,就能从容面对岁月流变

以直报怨与以德报怨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人家说微生高这个人很直爽、坦率,但是孔子认为大家的话说过分了,微生高并不符合这种修养。“或乞醯焉”,有人向他要一杯醋浆,他没有,自己便到别人家去要一杯醋来,再转给这个要醋的朋友。孔子认为这样的行为固然很好,很讲义气,但不算是直道。直道的人,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必转这个弯。

南先生进一步解释了孔子的“抱怨”观点,“以直报怨”,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这是孔子主张明辨是非的思想,但要告诉对方错在何处,并要求对方就其过错补偿。如果不论是非,就不能确定何为直,“以直报怨”的“直”不仅仅是直接的意思,以怨报怨才是直接的方式。“直”,既要有道理,也要告诉对方,你哪里错了,侵犯了我什么地方。

君子怀德,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南先生解释,孔子在这里讲君子与小人在仁上的分野。他说君子的思想中心在道德,违反道德的事不干,小人则不管道德不道德,只要有利可图就干。君子最怕的事,是自己违反德性,其次怕做犯法的事情,小人则只怕无利可图。

对于义和利的态度,是孔子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也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孔子眼中,道德高尚的君子重义而轻利,见利而为的小人重利而轻义,前者受人尊敬,后者却惹人生怨。孔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只根据自己的利益做事,必然招来很多的怨恨。

南怀瑾谈为人处世的十种态度,掌握这些,就能从容面对岁月流变

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南先生解释,和而不同,君子能够调和左右矛盾的意见,而自己的中心思想还是独立而不移。小人就不一样了,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别人纵然影响了他,然而人各有志,到了利害关头,意见冲突,相处依旧不会融洽,自然而然变成同而不和了。

南怀瑾谈为人处世的十种态度,掌握这些,就能从容面对岁月流变

得意忘形与失意忘形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南怀瑾谈为人处世的十种态度,掌握这些,就能从容面对岁月流变

人们往往容易在一切顺利或者有所成就的时候得意忘形,当然“得意忘形”很容易理解,南先生依据其个人几十年的人生经验,指出了“失意忘形”。有人本来很好,富贵得意时,事情都处理得当,见人彬彬有礼;然而一旦失意,却连人也不愿见,自卑、烦恼接踵而来,完全变了一个人。一个人做学问,“贫贱不能移”比“富贵不能淫”更难做到,能够受得了寂寞与平淡,才是真正的修养到家,“唯大英雄能本色”,得意不忘形,失意更不忘形。所以子贡讲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确难得,但孔子对其的评价仅为“可也”而已。

南怀瑾谈为人处世的十种态度,掌握这些,就能从容面对岁月流变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欢迎您在留言区交流。您的认可和鼓励,是我们精进的最大动力!恳请您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您的亲朋好友。不胜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