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3个儿子进入斯坦福的博士妈妈总结出“儿童教育的11个目标”

育儿学习▲亲子自然教育践行者

2017年,我们全家去美国旅游的时候,特地去了趟斯坦福,全家深深滴被校园环境和文化所浸染(Ivan当然是觉得好玩啦):

送3个儿子进入斯坦福的博士妈妈总结出“儿童教育的11个目标”

于是精读了几遍《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真真后悔看的太迟啊。本文也是精读后的笔记。

送3个儿子进入斯坦福的博士妈妈总结出“儿童教育的11个目标”

作家陈美龄(下图左一)是70年代当红的香港歌手,曾与邓丽君齐名,后来到日本发展,婚后后去北美留学。先后获得多伦多大学社会儿童心理学文凭和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再后来,她的三个儿子也相继被斯坦福大学录取。

送3个儿子进入斯坦福的博士妈妈总结出“儿童教育的11个目标”

之所以能够认真读这本书,并做读书笔记,是因为:

  • 作者有专业的育儿理论:多伦多大学社会儿童心理学文凭、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
  • 作者有成功的育儿实践:她的三个儿子也相继被斯坦福大学录取
  • 作者在人民大会堂开过个人演唱会,曾经红极一时、名利双收时却听了父亲的建议“钱财、名誉如流水。一旦出事立刻会被夺走。但是知识一旦记入脑子,就不会被人夺去,它会成为你一生的宝物。所以在你能学习的时候要珍惜机会,好好学习”愿意去上学。

而且她的几个儿子都做到了做自己还很优秀,因此,我相信这本书远超过很多转发育儿热文

。我相信:孩子的成就,的确来自父母对教育明智的理解和对孩子耐心的栽培。

接下来开始分享自己梳理的精读笔记:

儿童教育的11个目标希望孩子具备这些素质

一、拥有梦想

陈美龄一直对儿子们说:“小孩唯一的工作就是做梦哦。”“希望你们拥有爸爸妈妈想都不敢想的伟大梦想。

父母能够想象得出的梦想,仅限于父母有限的思考范围内。而陈美龄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一些更远大、更有未来感的,其他任何人都想象不到的梦

因为有了飞翔的梦想,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因为有了光明的梦想,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因为有了探索宇宙的梦想,加加林成为第一个从太空看到地球的人。比尔盖茨有一个人人皆知的梦想;在将来在每一个家庭的每张桌子上都有台个人电脑,而电脑中运行的则是自己开发的软件。正因为在这一伟大梦想的催生下,微软公司诞生了,也正是在这个公司影响下,软件从无到有,发展到了今天。

教育,是一个教会孩子做梦的过程。告诉孩子世界上有许多可能性,给予他为实现梦想所需要的工具和知识,使他抱有朝着梦想大步迈进的勇气。并且教导他,即便遇到挫折也要有重新站起来的气势,即便达成了目标也要有不耀武扬威的谦虚。这,才是教育

所以问问小朋友他们的梦想是什么?当小朋友不想上学,不想……,就可以为了他们接近梦想而督促他们更加努力

拥有了梦想就可以轻松应对名校申请的问题,比如哈佛大学

What’s Harvard asking for ?

什么能够给你动力?你是否有确定的方向?你有主见吗?你是否有主动性?

想一下,一年以后你会做什么?5年以后,25年以后会做什么?

你会为这个世界贡献什么?你会在哪里贡献?怎么贡献?

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现在是什么样的人,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送3个儿子进入斯坦福的博士妈妈总结出“儿童教育的11个目标”

陈美龄与大儿子,当时边带娃边在斯坦福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

二、能自我肯定——教育最首要的目的

因为一颗认同自我的内心,恰恰是人格形成的基础连自己都不喜欢,不可能会喜欢别人。否定自己的孩子,也会否定别人

那么,怎么做才能使孩子学会自我肯定呢?首先,最重要的是“不和他人比较”

陈美玲的三个儿子,个性各异,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大儿子处事认真,正义感强。二儿子有艺术气质,情感丰富。三儿子善于交际,沟通能力强。因此,她就集中精力增强他们各自的优点。“快向你哥哥学习”这样的话,一次都没有说过。

时常给孩子念叨:“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即便有一百个人和你意见不同,也要堂堂正正地把自认为正确的意见表达出来

。” 和别人不同并不是坏事。倒不如说反而是种‘恩赐’呢。

可以告诉孩子,美国有调查指出,那些智商高的学生,在学生时期很多都是与别人格格不入的,甚至遭到同龄人排斥,为什么?因为他们太聪明了啊!思想水平和人生目标都甩他们的peers(同伴)一大截,感到孤独是自然的,直到进入大学甚至研究生博士阶段,周围同学变成了同等水平的人,他们才在群体里慢慢找到了归属感。所以,当你觉得和别人格格不入时,坚持做自己就好了啊!用不着去迎合,毕竟每个人的格局和眼界是不一样的,人生追求也不同。

平时就这样向孩子灌输,他们自然而然会形成”不需要勉强自己迎合别人,做自己就好“的观念。

当然了,社会性规则和集体生活的规矩是必须遵守的

只是如果能保持”不让别人束缚自己的观点和生活方式“、”自由地想象,把自己想说的直接说出来就可以了“、”周围的人也会认可我这个想法“这样的思路,那么孩子就会更有自信,喜欢真实的自己,也会明白自身是有价值的

像这样学会了自我肯定,就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优点;并且连缺点也能一并接受和面对,变得更积极地加以改正。

与此相对,不会自我肯定的孩子,也就不会喜欢上自己,总是处在焦虑的状态中;容易生气,搞不好人际关系,在事情的处理上也无法积极向前看。结果,对学习力和成绩都将产生不好的影响。

虽然在家中不作比较,但难免外面的其他人会,并从而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若这样的事发生时,做父母的要帮孩子重新建立自信心。

“不和他人比较”,其实就是认可孩子最真实的模样。不管学习棒不棒,运动能力强不强,都没有关系。

因此,“你要是做好了……,妈妈给你奖励哦”这种附加了条件的疼爱方式,也是万万不可的这会使孩子觉得“如果达不到这个条件,我就毫无价值”,从而致使他们失去自信,并养成没有奖励就不努力的坏习惯。

并不是“做到了就是好孩子”,而是“努力过就是好孩子”。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奖赏莫过于来自周围的关爱。

孩子身上的价值,不会因为他会干什么、不会干什么而有任何改变

还有一个小窍门可以提高孩子自信的方法是:在合适的时机给亲朋好友介绍孩子的优点和做的好的方面,特别是孩子也在现场的情况下,这也可以很好地提高孩子的自信。这方面Ivan的爷爷就做的很好,他经常说说Ivan爸爸、Ivan做的好的地方,整体上来说Ivan爸爸会比我自信很多,虽然有时候我觉得他讲的有些内容还不如我知道的透彻——像极了《他乡的童年》的印度课堂没?印度学生的神逻辑回答,但是即使神逻辑,他敢于自信地表达——这是很多华人学生欠缺的。

记得一个工作上特别能说会道的同事,在他能说会道之前文档及表达都很一般,专科(我更相信他本身就很优秀,大牛不一定就是好学校、高学历,比如三次高考才考上杭师大的马云),但他很努力很用心,进步神速,文档、表达、演讲都非常牛,年纪轻轻就晋升到了高层,我特别佩服。即使如此,在他有一次晋升前夕,我看到他在一个会议室独自努力演练——充分印证了比你牛的人比你更努力。

不把孩子跟别人比较,让孩子敢于做自己,这种理念从小灌输给孩子,有助于他的自我肯定意识和自我认同感的形成

大胆表达,只要做了就要肯定,宁愿为自己做过的后悔,也不愿为自己没做的遗憾。在育儿学习的过程中,也在育自己,每次在户外活动中能够表达自己的场合我尽量多表达,为Ivan做表率,也为自己少些遗憾。

愿我们的孩子,都不会因为流水线式教育而磨灭了个性,愿我们的孩子敢于与众不同,只要他不危害自身,不危害别人,不影响别人,不危害公共安全,遵守该遵守的秩序,他可以做自己。

送3个儿子进入斯坦福的博士妈妈总结出“儿童教育的11个目标”

斯坦福读博期间,还生下了二儿子

三、内心从容

拥有自尊心的孩子,内心也有从容感

如果内心从容,当身边出现比自己优秀的人时,会由衷地感叹:“哇!好厉害,那个小朋友真棒!”

成为一个视他人之乐为己乐,乐己乐人的孩子。而且懂得“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的道理,即便遇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也不嫉妒,或自惭形秽,在学习、做运动、玩游戏上,可以很坦率地请教别人,“我也想做好这个,教教我吧。”

反过来,自尊心较弱,不会自我肯定的孩子,也就不会肯定他人。

为了提高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内心富有从容感,总是告诉他们:“做自己就行了。要相信自己。你的潜力无限大。让我们一起拓展自己的长处吧

。”

另外,还要对他们说:“要与人为善。想要守护自己,也必须守护他人哦。”

要培养能为他人着想、关爱他人、内心富足而从容的孩子,自尊心教育绝对不可少。

送3个儿子进入斯坦福的博士妈妈总结出“儿童教育的11个目标”

四、能发展自我才能——不浪费孩子潜藏的可能性

任何人与生俱来都有擅长之事。那么,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发展才能,有些人却一辈子连发挥才能的机会都没有呢?其中的差别,在于是否拥有自我肯定能力

能自我肯定的孩子,会天真单纯地将自己的长处表现出来。这样周围的人容易发现他的才能,于是就有了扩展潜力的机会

想要发现孩子身上的才能和潜力,首先,父母必须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而且,重要的是无论孩子做什么都要津津有味地看着(不要假装看孩子其实在看手机哦)。周遭环境如果给予孩子的行为以肯定和鼓励,孩子就会越来越有信心,多多表现自己,通过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孩子发展自我个性与才能。

另一方面,失去了自信的孩子,会变得不愿意将自己的长处向外展露。因为他们担心:“如果说这句话会不会被人笑啊?会不会被拿来和别人比较?渐渐地,也就忘却了自己的优点,或者干脆放弃了。

孩子身上的隐秘才能,只有通过自己向外界表现出来才会被发现,谁都没有发觉的话,才能和潜力就会消失殆尽,我觉得这非常可惜。

陈美玲会非常认真地观察我的儿子们。他们对任何事物哪怕表现出一丁点兴趣,她都会积极鼓励

她的大儿子第一次表现出对做菜有兴趣是在他三岁的时候。她把大儿子带到厨房里,给他一把小孩专用的小刀,开始教他如何做莱。刚开始的时候,搬一张椅子到洗涤台前,让他站在上头切切蔬菜什么的。等过一段时间,一起做做蛋糕、派、饺子皮啦,洗洗东西啦。只要大儿子说想做什么,陈美玲都不怕麻烦让他放手去干。

只要对孩子某个兴趣加以拓展,他的兴趣点将会越来越广泛,她的大儿子在五岁左右就几乎读遍了所有的鱼类图鉴书,称得上是一名小小“鱼博士”。后来等到他上小学,甚至教会了他怎么杀鱼。如今,这孩子已变身为连陈美玲也甘拜下风的料理爱好者呢。

Ivan对火山有特别的爱好,圣海伦斯火山、维苏威火山、黄石公园超级火山、乞力马扎罗火山、埃特纳火山、……绘本、图书馆等能买能借的书我们都讲给他听,他知道的火山知识是我和Aaron之和还多,很多火山说出来我都不知道在哪个国家 在书店主要找火山相关的书,BBC等英文火山纪录片可以看1个小时——虽然并不能听懂多少。一个美国教授朋友知道他的这个爱好,专门从美国搜罗了儿童能看的国家地理火山书。我们还让他自己做火山实验,还让他卖火山实验玩具——在Ivan很生动地给一个小男孩介绍火山实验,成功地卖出了一套实验玩具——这算是

Ivan独自完成的人生第一笔销售收入-5岁。我想Ivan的火山知识应该是超过很多大人的。

诸如此类,兴趣也好,运动也罢,无论什么领域都行。反正先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让他自由地表达自己喜欢的事情。小孩子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是很有活力的。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爱好、擅长的领域,拓展他的潜力,最终也会有助于学习。

告诉孩子“说说你的想法!”让他积极、自由地表现自己,萃取出他的优点来吧。

送3个儿子进入斯坦福的博士妈妈总结出“儿童教育的11个目标”

五、懂得“忘我”

大部分孩子通过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从而拥有自信。但是,由于某些原因,有时候也会导致孩子的自尊心很弱。即便如此,也不要放弃,因为自我肯定能力是可以恢复的

实际上,陈美玲曾经也是个自我肯定能力不足的小孩。她是家里六个兄弟姐妹中的老四,三姐妹最小的那个,从小就一直被大人拿来和另外的美女姐姐、优等生姐姐作比较。因此,她一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烦恼“自己真是个可怜的小孩”。

而且母亲经常会向周围人道歉:“怀上我家Agnes时正好是家里最穷的时候,可能她身上有哪些不足吧。”每次听她这么说,都会让我深信“自己是个残次品”,于是性格也变越来越阴郁。

送3个儿子进入斯坦福的博士妈妈总结出“儿童教育的11个目标”

陈美玲(中间)和她的两个姐姐

她自称小时候就是个全无自信、只剩自卑的小孩。在她初中一年级时,转机突然降临。当时她刚开始参加义工活动,在活动现场遇到了很多不同背景的孩子们。他们有的身体有残障,有的是难民的孩子,还有些是在女童院或孤儿院里生活的小孩·····这些和她同龄的孩子,在她从前无法想象的残酷环境中生活,看着他们,她才意识到自己是在多么优越的条件中长大,顿时明白自己的那些烦恼那么的微不足道

她想让他们多少恢复一些欢笑。抱着这样的想法,她拼命找机会和他们聊天,鼓励他们。非常喜欢唱歌的她,还在学校午餐时间通过唱歌,从同学们那里收集食物给这些孩子们。

之后我慢慢发现,自己变得开朗了。很有行动力,朋友也多了,人很积极。后来还为了义工活动到各地学校去唱歌,成为当时的话题。到十四岁时在香港被发掘,作为歌手出道。对于她来说,终于有一个属于她的优点了。

送3个儿子进入斯坦福的博士妈妈总结出“儿童教育的11个目标”

那么为什么她能够恢复自尊心,变得相信自己了呢?

陈美玲认为,一定是因为当时的她“忘却了自己”。

她感觉在她面前的这些孩子比她自己的烦恼要重要得多,在忘我地参与义工活动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的自卑等等负面情绪,因此不再介意他人的目光,变得能够自我表现,将隐藏于内心深处的优点发挥了出来。

所以她会对自己的儿子们说:“要尽情把自己内心的能量向外释放。”告诉他们:“比起担心自己,要多考虑周围的人。不仅是指家人、朋友这些亲近的人,而是包括整个社会和世界哦。”

如果您的周围也有自我肯定能力较弱、没有自信的孩子,请让他们暂时忘却自己,找寻一下能够让他们“忘我”的事情吧。比如在家附近捡捡垃圾,主动和在学校受欺负的小孩说说话,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提重物等等,再小的事情也无妨,建议孩子们为了他人主动行动起来。当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对谁有帮助,自己帮到了谁,对周围确实起到了作用的时候,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原本就拥有的优秀价值。

这么一来,可以恢复自我肯定能力。恢复了自信,孩子的成长将走向一个光明的未来。

六、有颗感恩的心

陈美玲经常会和儿子们说起在参加联合国海外视察时遇到的一些孩子们的故事:在苏丹,一个失去父亲后沦为儿童兵的十二岁男孩;被母亲卖掉,从柬埔寨被带到泰国,被迫从事非法工作的十一岁女孩;菲律宾街头流浪儿悲惨的每一天;

…………

好好跟孩子们说说这些故事,即便他们年龄尚小,也能了解到这些国外的孩子有多不容易。并且,也能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幸运。

今年年初我们去菲律宾游学的时候,大家上看到好些光着脚丫手里拿个小盆子要东西的小孩,我就现场给Ivan介绍这些小朋友没有爸爸妈妈,她们没有鞋穿,没有水喝没有东西吃,在路上乞讨,……Ivan就这个事情前前后后说了很多次,但我不会直接给这些小孩东西,因为不辩真假、不鼓励这种街讨行为,但我们会去正规的孤儿院做义工、捐些财物,在菲律宾我们就去了当地的孤儿院,那些孩子们穿的衣服有点脏也略旧、大,但是他们很开朗很外向,Ivan是所有华人小朋友里面跟孤儿互动最多的。

如果忘却了感恩、感谢的心,不管多有钱都是个穷人。不管被多少人围绕都是个寂寞的人。”陈美玲经常会和儿子们念叨这句话。而儿子们也很好地吸收理解了,“感谢有饭吃”、“感谢有水”、“感谢有电”、“感谢生命”,保持一颗“托您的福”的感恩心,成长为不忘对周遭常怀感谢之情的孩子。

也许是因为她的这种教育,他们无论处于多么严峻的状况中,起码不会抱怨。而且也没有太多物欲

送3个儿子进入斯坦福的博士妈妈总结出“儿童教育的11个目标”

陈美龄一家

七、不被金钱控制

钱虽然很重要,但太依赖金钱会被它控制。许多人都是因为钱,失去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因此她首先教导儿子们两个道理:“即使没钱,还是会有很多快乐。”“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有很多。”

在陈美玲家,基本上不会给孩子自由使用的零花钱,就连送礼物也是一年两次而已。一次是圣诞节圣诞老人送的,剩下的就是孩子过生日时从爸爸妈妈那里得到的礼物。

比起买玩具给孩子,她更愿意教他们一些动手动脑的游戏,从幼儿期开始她就经常和儿子们一起身体力行地玩了不少游戏,如“干瞪眼”啦,“红灯绿灯,停!”啦,面对面站好用手互推对方的“互推相扑”啦,比赛谁知道的谚语更多的“谚语马拉松”等等。

这些游戏强身又健脑,一石二鸟。孩子们玩儿起来永远不会觉得无聊。只要大家聚在一起,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始玩。

她的儿子们自然而然地学会了不少不花钱就能玩耍的方法,结果变成了没有什么物欲的孩子。经常在玩具商店看见哭着喊着要大人买玩具的小孩,而这种情况在她家从来没发生过。

儿子们会说:“玩具玩不多久就会烦了,我不要的。”

现金方面,儿子们一年能拿到两次——元旦和春节,都是从爸爸、妈妈和亲戚那里拿到的压岁钱。由于金额不少,她会告诉孩子:“只留下够用的一部分,其他就存起来吧。”然后一部分钱让孩子们自己拿着,剩下的全部帮他们做储蓄。

她们家孩子直到上高中之前,基本上没收到过我们给的零花钱。都是他们要用到钱的时候,例如和朋友出门,给朋友买生日礼物,远足时买手信等等,一次次给的。

最近她也试着询问过孩子:“是不是觉得这样不方便呢?而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完全没觉得有什么不自由啊。反正也不是很需要钱,等要用的时候你们也会给的。”

“金钱就是全部,有钱就是万能。”这个世界总给人这样的错觉,但事实绝非如此。不依赖金钱,不被金钱所支配,愉快地生活下去。

金钱所买不到的爱情、友情、温暖、回忆,丰富自己的人生。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才是最大的奢侈吧

不记得上次给Ivan买玩具是什么时候?Ivan现在会玩玩他的车、飞机——也是用积木自己搭的,更多时候我们都是创新的各种游戏,比如Ivan爸爸会跟他一起画画、一起写字认字,Ivan每天都要画好几副画,我所要做的就是给他批发好多纸——任他发挥。没错,这些对Ivan来说就是玩。省钱买玩具、省钱报兴趣班——省下的钱我们去旅行学习。

送3个儿子进入斯坦福的博士妈妈总结出“儿童教育的11个目标”

八、有“出头”的勇气

在中国、日本、韩国社会中,有一股这样的风潮,认为“处于平均水平最为妥当”。太过显眼的话会引人侧目,看上去很自满。也许孩子们也会无意识地自我防备起来,认为“乖乖的,不惹眼最好”。中国传统之所以提倡“中庸”,我理解是统治阶级倡导中庸价值观,方便统治管理。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打乱日常节奏,看综合能力定胜负”这样的老思想已经过时。今后的时代,寻求的是与众不同的思想。这个世界每天都在期待全新事物的产生,需要的是通过自由想象表达,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潮流的人才

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关键在于无惧他人目光,释放自己的内心。如果一个人没有自信,无法做到这一点。在学校里做着与别人不一样的事情,即使被欺负、被嘲笑,也能重视自己“个性”的孩子,可以说正是如今这个世界寻求的人才

陈美玲始终告诉我的儿子们:“不要勉强和别人一样。”如果他们回来告诉她碰到了觉得有点奇怪的小朋友,她会积极地进行赞扬:“那孩子很好呀。很特别呢。”这样做,是在营造一种让孩子容易显露出“个性”的氛围。

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轻易迎合别人为了让别人喜欢自己,歪曲自己意见而妥协的人。我一直告诉孩子们,“不要变成‘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人,就算被打击,做个‘出头鸟’也要好得多。

这句话在他们去美国留学之后,起到了很大作用。美国是一个注重个体意见的国家。无论是同意还是反对别人,不会表达自我见解的人不为他人所信任。仅仅是在迎合他人的话,通常会被认为是个“什么都不会思考的无能者”

其中最厉害的是大儿子,他常常会有一些独创想法,并且会积极表达出来;二儿子只有在觉得这个话题没意思的时候才会保持沉默,如果是自己关心的话题,他有能力说服到对方认同为止;三儿子最大的武器,是会笑脸盈盈地将自己的意见做简单易懂的说明,他高超的演讲水平在小学就受到了好评。

送3个儿子进入斯坦福的博士妈妈总结出“儿童教育的11个目标”

虽然三人的态度各不相同,但他们都能保持各自相异的意见,从不畏惧自己的行为与他们不同。我们家人日常喜爱讨论,经常聊到天明。看着儿子们热心表达自己,不怕意见冲突,认真地互相学习,令她觉得很安慰。

和大家不一样,不单是一种恩赐,也可以说是一个人最大的武器


九、不惧怕失败

失败绝非坏事。害怕失败而不敢行动,才是最坏的事。

很多人很佩服我们自己办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申根签证,他们自己担心被拒签,其实我也被拒签过,但是二审都过了。马云20岁时曾经7次被澳大利亚使馆拒签,但再的积极主动沟通下沟通了,这就是马云的过人之处。

即使失败了,把它看做走向下一阶段的一个必经步骤就行。任何事自有其用意。”

只要把‘如何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原动力’作为课题就行。”陈美玲都是这样教育儿子们的。

人们时常会有这样的通病:失去了某样东西,就立马进入防御状态,不敢再挑战新的尝试。但是,安于现状是极其危险的

她一直告诉儿子们:“

要努力不断向前。为以防万一做好最低限度的准备是需要的,但不必害怕失去其他东西,想做的事情要尽情挑战。”并一路在背后给予他们支持。择校也好,换工作也好,都支持他们走上自己相信的道路。

事实上,在她三个儿子上的美国高中“撒切尔学校”和老师进行升学讨论时,三个孩子都被老师说过这样的话:“分数还差了一点,可能比较难考进斯坦福大学。有几个科目的考试都没考好嘛……”

听完老师的话,儿子们的干劲非常猛。向自己不擅长科目的老师询问自己的弱项,然后拼命学习,在最后学期提高了成绩,成功被录取。可以说,正是之前一次考试的失败,点燃了他们挑战的激情。所以说,如果真的听从了升学指导老师的建议,她的儿子们也就进不了斯坦福大学了吧。

在学习方面我一直都不担心Ivan,可能也与我自己成绩曾经倒数名次、又翻转为正数名次的经历有关,这中间只是经历了自己的心态变化——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相对也不算多——也得益于我喜欢阅读的好习惯。因为“考砸了,只要再主动点、努力点学习就好”。

送3个儿子进入斯坦福的博士妈妈总结出“儿童教育的11个目标”

陈美龄与三儿子

十、选择最难走的路

“迷茫的时候,选择最难走的那条路。”

这是陈美玲父亲留给她的话。她觉得这句话非常有用也教给了自己的儿子们。比如,还有作业没做完,但是想看电视的时候,哪样比较难呢?当然是写作业。这么一想就不会迷茫,做完作业再看电视

又比如,“目标是考上斯坦福,还是其他随便什么大学?”孩子有这个迷惑的时候,因为斯坦福大学更难考,因此选择以斯坦福为目标。

像这样若是选择难走的路,就不得不付出相应更多的努力。但从结果上来看,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在不知道该不该道歉时,更难的一方是进行道歉,于是选择主动道歉。

当年在北京上学工作机会特别多,时不时被猎头诱惑,但考虑到北京太高的上下班时间成本、太多的选择诱惑,在一个机遇巧合的日子通过朋友推荐来到了杭州,而杭州生活上我一个人也不认识,工作对我来说又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型,对我来说当时很难,好在自认为适应能力还可以,就这样在杭州呆了10年,也在阿里巴巴呆了10年,受益并感谢自己的这个选择,感谢阿里,感谢杭州。

现在,始终保持向上姿态,挑战自我,这是成为世界通用型人才的重要动机。

十一、懂得报恩

人都在互相照应着,在互相谅解的基础上生活着。因此,要对周围的人抱有感谢之情,有所报答。

我始终觉得友情、亲情、爱情等很多是互相“麻烦-报恩”出来的,在家里,每次帮Ivan做点什么事情,如果Ivan没有对我说谢谢,我都会提醒他,并告诉他“没有人帮别人做事是应该的,要对帮助过你的人怀有感恩之心,无论是说谢谢的语言表达,还是行动上都要表现出来的”,而我和Ivan爸爸也是尽可能相敬如宾——比如他帮我做个什么事情我也会说谢谢。

这11个目标,核心要表达的就是做自己,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做自己的同时,爸爸妈妈也要做自己。虽然我学的是数学专业,工作中跟技术术语打交道更多,但是发现自己还是喜欢阅读、喜欢文字,于是一路坚持写这个公众号,竟然也积累了一些粉丝,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会继续坚持下去。最近正在研究今年寒假的加拿大插班游学,有兴趣可以一起,不介意我们的行程,可以直接double我们的计划——完全免费。

下篇继续分享这本书的《想要赋予孩子的15种力量》,如果你的世界豁然开朗啦! 觉得好请点并 转发给更多的宝妈宝爸看下哦!当然也请你关注游而思及时看到更多精彩

好好妈妈Celia,游而思主创人,阿里巴巴10年营销、商业产品经理,5岁孩子妈妈,享受并平衡当下工作及生活,亲子游历自然教育践行者,我会持续不断地研究、琢磨德国、芬兰、日本等先进的自然教育法,结合成功的育儿经验,学以致用并分享给同样关注小孩教育的您:)

游而思精华文章推荐: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