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生活點滴:德語你別擔心

德國生活點滴:德語你別擔心

德國街頭

許多人在考慮到德國的選項時,“德語”都是一個重要因素,這是正常的。來德國之前,我也是有些擔心的。

畢竟德語和英語不一樣,而且適用範圍不是那麼廣。我們從小受了那麼多教育,花了那麼多精力,尚且不能把英語學得“足夠好”。再學一門新的語言,需要花多少力氣?更何況對小孩來說,若是從小學德語,會不會“得”不償失?

不過很快,這種擔心就沒有了。

首先,我發現語言對於孩子的友善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使用這門語言的人。

也許我們從小就培養小朋友“勞動最光榮”、“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概念,所以儘管他年紀不大,還是堅持要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從兩歲多開始,出門在外就一定要自己推自己的箱子,背自己的包。在德國的街上,他經常引起不少德國人的關注,尤其是德國的老年人,大家都特別喜歡他。

國內雖然也有不少人表揚他,但很多有“表演”或者“逗人”的因素,總之是和平常人說話的語氣不太一樣。但是在德國,許多人只是微笑看著他,即便說話也只是俯下身來口氣溫柔一點,而沒有刻意調整到“和小孩講話”的腔調,所以他感到很親切。

下飛機之後吃的第一頓,他一定要自己去點餐,然後我告訴他用德語怎麼說“謝謝”(其實當時我也只知道不多的幾個單詞)。等付完款,他怯怯地說完Danke,那服務員似乎瞬間樂開了花,對他說了一大堆德語。雖然不明白意思,但絕對可以肯定不是壞話。所以,他對德語的第一印象就很好,也有興趣去學習。

我想起之前在韓國釜山,有天晚上他一定要自己推嬰兒車上坡回家,路過的韓國老奶奶看到了連聲讚歎,還專門從自己包裡翻出幾粒糖送給他。從那天晚上之後,他就深深記住了韓語的“你好”,而且對韓語有了興趣,甚至說“長到了要學說韓語”。經歷激發的興趣,是很難被磨滅的。

其次,多學會幾門語言並不是壞事。

以前我們總覺得,會說中文和英文就很不錯,如果再會一門語言,那多半是“了不得”了。到歐洲才發現,其實會說三四種語言的人多的是,我在火車上遇到一個老爺子還會說六種語言。這裡也沒有多少人對英語有執念,而且,德語也不僅限於德國,在瑞士、奧地利都有廣泛應用。在我讀了一些歐洲歷史之後才知道,即便是捷克這種國家,歷史上都是說德語的,只是二十世紀經歷了重大變故才大量改為捷克語。

在國內的時候,我們為了培養他對語言的敏感,從小就在家裡說兩種方言外加普通話。所以他能夠很自如切換多種語言,也模糊知道“多學會一種話就可以多聽懂一種人”,對新的語言豪不排斥。在日本和韓國旅遊的時候,非常有興趣去學說日語和韓語。

現在回想起來,之前的擔心反倒是我自己見的少,對英語有點說不清的執念,又以為學語言是“此消彼長”的關係,所以放不開罷了。

當然,也不能徹底放心。上次我在慕尼黑國家社會主義檔案博物館參觀時,遇到一對老年美國夫婦遊客。老太太非要問我會不會說英語,得到肯定答覆之後她說:“天吶,我終於遇到一個會說英語的人了,一樓那個德國人非得說他會說英語,其實他說的就是德語啊”。

當然,這大概是特例。我覺得大部分德國人講英語是不錯的,有一些有口音,但不影響理解,最關鍵的是,除了中國,似乎沒有哪裡的人講英語時特別在意“口音”,大家都只是希望努力去聽懂和理解別人說了什麼。中國人過分強調英語,尤其是強調“口音純正的英語”,似乎自己講得不純正就根本不敢講,人家講得不純正就心生鄙視,其實是雙重有害的。

多說一句題外話,雖然我能說比較比較“標準”的普通話(普通話水平測試一級乙等),但身為南方人,我實在是對“標準”口音和“兒化音”沒有特別的感情。所以,我們從小也沒有要求小朋友講話一定要字正腔圓。有點口音就有點口音,反而有幾分獨特的味道,完全不是問題。

再次,語言不是交流的唯一手段,語言不通不是不可克服的障礙。

我自己已經有過好幾次這樣的經歷了:我說英語,對方說德語,大家還一起把事情給辦成了。

第一次是帶上面說的那個“會六種語言(唯獨沒有英語)”的八十多歲的老爺子在火車站轉車,第二次是辦電話卡,第三次是填單寄快遞……

當然,最誇張的是上培訓課。德國法律要求,學駕照之前必須參加急救培訓,全程七小時。因為我的時間比較緊張,沒有排到英語課程,就直接參加了德語急救培訓。雖然教練會講德語,但一同培訓的其他六人都是德國人,所以教練也全程用德語,但容許我用英語回答問題。於是我連蒙帶猜加比劃,就這樣熬過了七小時。到培訓的最後環節,每個人必須抽幾種意外情況的卡片,論述應當如何處理。等我答完,教練還比較滿意:對,必要步驟都答上了,順序也沒錯。最終順利通過,拿到了結業證明。

所以,只要你有心交流,總可以找到各種辦法表達自己的意思,理解別人的意思。

千萬別覺得交流對人的文化要求很高,我之前寫過自己認識的德國黑工,有位打黑工的東北師傅五十多歲年紀,也沒念過多少書,來德國之後在難民營住了三個月拿到了難民身份。我問他難民營有沒有中國人,他說“可少了,基本看不著。但是比劃比劃也知道要幹嘛,照樣活下來了嘛”。

還有,在生活裡學語言,比按照教科書要容易多了,也生動多了。

有一次在上班的時候,我不小心打了個噴嚏。旁邊德國同事說了一句話,我以為他是嫌棄我不該打噴嚏,連忙說sorry。哪裡知道他笑了,又說了一遍,然後用英語解釋給我。

這時候我才知道,他說的是Gesundheit,字面意思是“(上帝)保佑你”,引申意思是“祝你健康”。在德國,如果遇到其他熟人打噴嚏,一般都會說這句話,這是種禮貌,也是種習慣。這種知識,我從沒有在哪本德語教材裡看過,印象卻很深刻。過了幾個禮拜去保險公司辦手續時,介紹資料上的Gesundheit對我來說就很醒目了。

想起來,這個道理應該也不難明白。

有不少朋友誇讚我家小朋友“有語言天賦”,其實我們根本沒有去刻意培養他的“語言”,只是從小就是正常聊天,只是聊各種話題時注意跟他用小孩能理解的方式,而不是“小孩說話的語氣”。比如從小就跟他說“吃飯”、“回家”,從來不說“吃飯飯”、“回家家”。

類似“人小鬼大”、“貓彈鬼跳”、“雞飛狗跳”、“洞庭湖的麻雀到處飛”這種俗語,我們跟他說話時一點不避諱,反而覺得生動有趣,從沒有刻意去解釋那是什麼意思,而是讓他在自然的語言溝通中理解,效果看起來很不錯,有時候還有意外的驚喜。如今,這種”自然學習“的辦法應用到我身上,雖然感覺有點奇怪,效果仍然很好。

再說個題外話,德語雖然有30個字母,但拉丁字母的讀音和英語不像,和漢語拼音倒是有點像。比如保險機構AOK,德國人會念成“阿喔咖”,熟悉漢語拼音的中國人很容易理解。我斗膽猜測,“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雖然沒有去過德國留學,但制定漢語拼音方案時,也許從德語中受到了啟發。

當然,也有些字母的讀音既不像英文,也不像拼音,這時候就要自己背了。我的姓是“餘”,英美人士發不出Yu這個音,一般都只能念成You,德國人卻可以發出來,因為德語有Ü的音。不過,告訴德國人如何拼寫著實困難,在碰了幾次壁之後我才知道,對德國人來說,YU兩個字母不能按英文發音去讀,而應當按德語字母念成“易卜西弄-烏(ypsilɔn u:)”,這樣才不會搞錯。

我知道,許多在海外的中國人都特別希望自己小孩不要忘記中文,所以一定要把孩子送去中文學校。然而效果卻大多很差,越學,小孩對中文越反感。恰好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朋友方柏林(南橋)寫了篇文章《為什麼ABC反感中文》,我以為說的是很對的。

這篇文章講了三個主要的理由:第一,在寬鬆的環境裡不該用“吃苦”的方式要求學中文,不能強迫孩子去學習;第二,會講中文不等於能教中文,許多中文學校的老師根本沒有經過教學訓練,也沒有方法論;第三,不該在小孩已經能讀哈利波特的時候(在美國這是小學讀物)再給他們看起來很幼稚的“小白兔吃胡蘿蔔”的中文課本。

可是,不去中文學校,又怎麼能學好中文呢?

恰好,我的朋友圈裡就有這麼一個例子:根本不去中文學校,但小孩照樣對中文有興趣,而且會自己找資料看。我與這位父親聊了聊,他做法也是興趣引導:

給他講武俠故事,然後引導他去看金庸;給他玩三國遊戲,然後引導他去看三國演義;外加皮皮魯魯西西全套……

結果孩子左手看金庸、羅貫中,右手看J.K.羅琳,切換自如毫無壓力。


德國生活點滴:德語你別擔心

最後,在學德語的過程中,我總是想到何偉的《江城》裡的一個細節。

何偉剛來中國時很不適應生活的轉變,加之不在北京上海這種外國人很多的地方,周圍幾乎沒有人能說英語,所以他只能硬著頭皮,每天和學生還有五花八門的中國人打交道,從中學習中文。


德國生活點滴:德語你別擔心

結果有一天,何偉猛然發現,他能看懂牆上的標語了,那些文字對他來說,不再是神秘的符號,而表達了清晰的含義。當時的感受他用了專門的篇幅來描寫,很細膩,也讓我印象深刻。

時空轉換,某個週末我們去湖邊玩,一轉頭看到旁邊建築上的標識,我猛然明白了:

原來,這裡是水上運動學校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