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籠罩在控制和改造下的自我,識別“完整之我”的陷阱


《囧媽》:籠罩在控制和改造下的自我,識別“完整之我”的陷阱


引言:

《囧媽》是徐崢導演“囧途”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前兩部作品《泰囧》和《港囧》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徐崢堪稱中國三大電影界怪才導演之一,他和吳京、陳思誠三人,都是影視演員出身,現在卻不約而同走上了導演道路。如今,不論是吳京的《戰狼》系列、陳思成的《唐人街探案》系列,以及徐崢的“囧途”系列,都成為了票房和口碑的雙重保證。

這種跨界的成功著實不易,因為導演和演員屬於完全不同的兩個行業,一個居於幕後,統抓全局,在拍戲中處於觀察者的角色;另一個卻要臣服於自己的感受和角色,通過肢體和表情語言表現出來,在拍戲中處在被觀察的角色;這種局面,造成的最簡單的後果就是演員處在了弱勢地位,想要用演技征服導演,就變得很艱難。

更困難的是,類似於徐崢的“囧途”系列自導自演的作品,在這種情況下,自我不但需要對所扮演的單一角色負責,更需要對整部影片所有的參與人員負責,可是無論演員還是導演,都需要一定的創造性。

觀察的角度不同,對創造性的理解也是不同的。這樣,自我需要在拍戲中分裂,不斷遊離在兩個不同的角色當中,在這個過程中,自我還需要滿足最難滿足的自己。

許致遠的《十三邀》在採訪徐崢時,徐崢表示:自己很想和婁燁合作一部電影,想知道他是怎樣工作,曾經談過一次合作,但是沒成。我很想和他合作,但是自己很擔心,婁燁會不會覺得自己太商業了,看不上自己。

婁燁是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也是一個天才導演,電影作品多次入圍和斬獲國際大獎,作品具有很強的自我風格,觀影過程中,很容易產生迷幻的感覺,以厚重反映人生的真實狀態。

文藝片和商業片屬於不同電影陣營,文藝片不以商業盈利為目的,也沒有誇張的特技和故事,呈現出的是一種思考狀態,是一種少數人的電影。商業片則是單純的追求高票房,集合各種引發高關注度的商業元素,迎合大部分人的口味。

以電影所產生的思想價值來講,商業片和文藝片有很大的差距。而經歷了《泰囧》和《港囧》的徐崢,追求在導演領域更深層次的發展,文藝片成為不可忽視的攔路虎。

事實上,《囧媽》已經開始偏離了“囧途”喜劇電影的設定,片中除了少量的詼諧幽默的情節外,大部分都是為思想的集中爆發做積累,所產生的思想價值超過了前兩部作品,這可以看作徐崢改變的一次嘗試。


《囧媽》:籠罩在控制和改造下的自我,識別“完整之我”的陷阱


一:《囧媽》:在徐伊萬對親情的逃離下,我們需要正視追求自由和親情羈絆的矛盾

《囧媽》講述了徐伊萬身陷和妻子的專利糾紛,意外的和母親坐上了開往莫斯科的火車,由此和母親盧小花一起,開啟了一次六天六夜的詼諧旅程。在旅程中,伊萬和母親第一次有了不能逃避單獨相處的機會,兩人日積月累的矛盾終於爆發出來。在此過程中,兩人不斷爭吵,也不斷的相互妥協,經過一系列的挫折,終於喚醒了彼此對對方的理解,兩人也回到了母子之間的純粹關係中。

徐伊萬的母親盧小花,是合唱隊的主唱,年輕的時候,因為一次意外,錯過了演出時間,卻陰差陽錯的碰到了徐伊萬的父親徐翔,兩人看著《伊萬的童年》,感情迅速升溫,愛情讓兩人忽略了價值觀和文化的差距,不顧一切的結婚。婚後,徐翔醉酒發酒瘋,最後,因為醉酒引發腦溢血死亡。自己丈夫徐翔醉酒死亡的經歷讓盧小花變的更加謹慎、敏感,也讓自己對兒子充滿了控制慾。

對徐伊萬來說,由於母親的刻意隱瞞,造成了母親控制慾強的錯覺,並將自己父親的死歸結於盧小花身上。

這種愛對他而言顯然是一種傷害,所以當他有能力逃離的時候,雖然和母親同在一座城市,卻只是通過“電話會議”和母親保持溝通。為了彌補自己道德的不安,他採取類似經濟學中的“替代效應”,僱了保姆照顧自己的母親。

心理學中的證實偏差效應:

證實偏差是指當人確立了某一個信念或觀念時,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尋找支持這個信念的證據的傾向。也就是說他們會很容易接受支持這個信念的信息,而忽略否定這個信念的信息,甚至還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和認知資源貶低與他們看法相左的觀點。

在徐伊萬和母親火車上的相處中,基於童年時產生的“母親控制慾強”的信念,將母親在火車上管自己喝水、吃水果、禁止喝酒,潛意識的自覺為控制慾的表達,卻忽略了其中愛的成分。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愛麗絲·門羅的《你以為你是誰?》中,露絲為了擺脫自己的父母的控制,拿到獎學金之後,不顧一切與過去的所有決絕。露絲的逃離不僅僅是對父母控制的反抗,也是對一個和自己格格不入的世界的反抗,是一種對自由的嚮往。

所以,當徐伊萬問自己的母親為何不坐飛機去莫斯科,機票比火車票更便宜,盧小花告訴他說:“飛機坐幾個小時,每小時多少錢啊?這趟火車要開一百二十六個小時,平均每小時二十九塊三毛六。”以及違背了自己認知的密碼鎖上加大鐵鎖,這些都導致了徐伊萬和母親的價值觀衝突。

這種衝突被雙方理解為不可調和的,而兩人之間固定的依戀模式,也互相被認定對方是不可溝通的,最終導致兩人關係變成了盧小花一直說教,徐伊萬一直拒絕。

徐伊萬儘量避免和自己母親的接觸、以及拒絕母親對自己的一切要求,是一種激烈的反抗,這種反抗不僅是對親情羈絆的反抗,也包含了對自己母親格格不入的過去世界的反抗,更是一種追求個體自由的表達。


《囧媽》:籠罩在控制和改造下的自我,識別“完整之我”的陷阱


二、籠罩在控制和改造陰影下的愛情,不過是自我陷入了“完整之我”的陷阱

伊萊恩·海特菲爾德和雷普森將愛情分為兩類:激情之愛和伴侶之愛。

激情之愛是情緒性的、令人興奮的、強烈的愛,是一種強烈渴望和對方在一起的一種狀態。它是一種由我們在生理上被有吸引力的人所喚醒而知覺到的心理體驗。

伴侶之愛是一種深沉的情感依戀,是一種穩定的依戀和信任關係,有著很強的信任感和溫存感。

激情之愛是盲目而短暫的,它可以讓我們陷入一種羅曼蒂克式的愛情中,進而忽略對方和自己的差距,甚至對方的問題都變成了可愛之處。

徐伊萬和張璐、盧小花和徐翔,在剛開始的時候,都是由激情之愛引起,這也是兩人為何可以忽略一切問題在一起的關鍵。可是,當激情之愛逐漸平復,轉換為更深層次的伴侶之愛,相互之間的問題就變得突出起來。


《囧媽》:籠罩在控制和改造下的自我,識別“完整之我”的陷阱


我們越來越希望對方可以變成我們自己想要的樣子,讓對方無限制的遷就自己的喜好,無論是盧小花對徐伊萬的愛,還是徐伊萬對張璐的愛,每個人都希望把對方改造成自己理想的影子。

影片開頭,徐伊萬讓張璐拿走“她喜歡”的檯燈時,自己甚至都沒有意識到,那只是自己想要對方喜歡的東西。

心理學家認為,愛人之間相互吸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對“完整之我”的追尋。因為每個人身上都具有“顯性人格”和“隱性人格”(影子人格),兩種人格是完全相反的。

當一個人遇到另一個具備自己影子人格的異性時,就會被對方吸引,因為對方表現出了自己沒有的人格特質。對方表達的出自己的“影子人格”,讓自己一直被壓抑的隱性人格得以顯現。

可是,隨著時間的磨合,當初吸引的自己的特質逐漸變成了我們所討厭的特質,因為這個隱性人格是我們自己一直想要壓抑的,當初被對方的表現出的影子人格所吸引,只是因為對方一時彰顯了另一個自己。

所以,對方的缺點日益明顯,當初吸引我們的優點變成了缺點,我們渴望把對方改造成和自己一樣的人,痛苦和矛盾也就由此產生。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寫到:人們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大部分人認為愛本身十分簡單,困難在於找到愛的對象或被愛的對象。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現代愛情的樣子大多是,不合適就換一個人,而這不過是在重複上一次戀愛時的悲劇。

實際上,正如弗洛姆所言,愛情是一門藝術,與其尋找被愛,不讓增加自己愛的能力。

只有當我們放棄將對方變成自己想象中樣子的幻想,從自身增加愛別人的能力,識別出對方吸引自己的不過是自己的“影子人格”,與其改造對方,不如整合自己的顯性人格和隱性人格。

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度過伴侶之愛的磨合期,當伴侶雙方都在努力發展自己愛人的能力時,我們就會看到,夫妻雙方會越來越像,對方真的變成了我們當初想要她變成的樣子。

所以,接納不完美的對方,恰恰是接納了不完美的自己,這就是愛情的真諦。


《囧媽》:籠罩在控制和改造下的自我,識別“完整之我”的陷阱


三、學習、傾聽和溝通,引發親情和愛情的質變

弗洛姆說:“如果你認可了愛情是一門藝術,那麼就像繪畫和音樂一樣,就要去學習它。”

隨著心理學的不斷髮展,親子關係、夫妻關係都得到了大量的研究,過去這些神秘的感受,讓我們得以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也幫助我們更好的學會識別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解決之道。

當我們認可了愛的藝術,就保證了當我們遇到問題時,擁有了積極傾聽和溝通的態度。

歐·亨利的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裡,一對年輕夫婦因為溝通不暢,導致自己為對方捨棄了最寶貴的東西,換來的卻是對對方而言毫無作用的禮物。

雖然主題是一個純真的愛情故事,終究造成了一場不小的誤會。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說:“假如人際溝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樣的商品的話,我願意付出比太陽底下任何東西都珍貴的價格購買這種能力。”

電影中,無論是盧小花和徐伊萬,還是徐伊萬和張璐,他們彼此都是相互聯繫卻又相互獨立的個體,就像兩個相互取暖的刺蝟,離得近扎的痛,離得遠卻又想。

徐伊萬和母親盧小花被迫擠在狹小的車廂包間裡,徐伊萬曾經極力避免的和母親的獨處,陷入了針鋒相對的處境。

正是在這樣封閉的環境裡,雙方逃避和壓抑的一切,迎來了徹底的爆發,激烈的思想和語言碰撞,也讓徐伊萬和母親開始審視自己對對方產生的偏見和控制。

兩人共同經歷了火車的爭吵,熊的襲擊以及演出的障礙,兩隻過去拼命遠離的刺蝟,在相處中不斷的磨合,變的可以擁抱在一起。

而徐伊萬和張璐,此刻卻分別在莫斯科和紐約,兩人在婚姻中隱藏的真實自我,重新出現,雙方在此變成了自己相愛時的模樣。雖然最終沒能走在一起,彼此卻得到了快速的成長。

就像德國情感治療師瑪麗亞·楚爾霍斯特說的:“愛自己,嫁給誰都一樣。”雖然錯過了彼此,但收穫了愛的勇氣和能力,避免了下一次的悲劇。


《囧媽》:籠罩在控制和改造下的自我,識別“完整之我”的陷阱


總結:

在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為各種各樣的問題所困擾,它們之間往往緊密聯繫在一起,卻充滿了各種矛盾。

親情羈絆和追求自由、愛情改造和發展自我,它們時刻都阻礙我們在過去和現在之間,達成一種和解。

而解決這一切的關鍵,並不是讓對方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而是努力的發展自我。

當然,在每一次的成長中,我們往往都伴隨著傷害和失去,可是,也正是這些痛苦,讓我們飛速的成長,在一次次的階段性矛盾中走向自我完整。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