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告訴我們:硅谷,是印度的詛咒


歷史告訴我們:硅谷,是印度的詛咒


印度裔在美國硅谷凱歌高奏、大放異彩,另一面卻是印度的“人才輸血”和結構性缺陷的頑疾。

有數據表明,印度本土培養的研究人員有40%在海外工作。其中,75的科學家選擇在美國工作;印度理工學院的學術職位空缺達43%,國家技術研究院和聯合大學的學術職位空缺達50%。

印度前總統阿卜杜勒·卡拉姆曾說:怨天尤人或只唱愛國主義的高調,對阻止人才流失於事無補,政府應該採取切合實際的措施,才能使人才留下來。

但事實恐怕不僅是人才待遇的問題,甚至高速發展的印度經濟也難以逆轉印度不斷進行“人才輸血”趨勢。

那麼,有著“超級大國夢”的印度,在人才培養和就業上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水淺魚多

印度人才陷入無用武之地

歷史告訴我們:硅谷,是印度的詛咒

遼闊的土地,龐大的人口,悠久的歷史,都是印度的優勢。但如“水桶效應”所說,木桶容納的水量多少由最短的木板決定。印度能夠容納的人才數量,也同它特殊的社會結構有關。

在農業方面,到1986年,佔土地持有人數2%的大地主依然佔有著全國20%的土地,8%的中等地主則擁有29%的土地,而58%的持地人卻只佔有13%的土地。

這種土地狀況,自下而上決定了印度的整體結構。

經濟學家舒爾茨研究發現,六十年代,在很多國民食不果腹的印度,卻擁有大批專門研究稻麥的有才華的農業科學家,但他們卻不能研究新品種的稻麥,因為新品種的稻麥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化肥,而這個國家當時基本上沒有商品肥料。

沒有充足的市場需求,科研和相關產業都不能壯大。

它的結果是,人才過剩。


祝福或詛咒

完美融入英美體系的印度人才

歷史告訴我們:硅谷,是印度的詛咒

除了社會結構方面的問題,印度的教育政策和被殖民歷史也是現狀的主要成因。

印度大力發展理工科教育,常為人所稱道。但片面的發展理工科教育,即使投入再多,沒有像中國這樣獨立又完整的強大產業體系接納人才,印度理工科碩士們面臨的是畢業即失業。幸運又不幸的是,這些在本國經濟系統中找不到位置的人才,最終找到了一條曲線就業之路。

一方面,大量印度人才放棄了本職的工作,尋求高工資低價值的外包職位。

據統計,大概有78%的來自機械、電子、電力、內政、基建、化學和生物工程的工程師離開了自己的本行,轉而效力於外包公司,從事低端的外包行業。

另一方面,印度長期浸淫於英美體系,並少有抵制。

如印度的教育課程中很多直接使用英美教材,印度作為英聯邦成員,加入英美體系有機制優勢、語言優勢。這是印度裔在硅谷成功的主要原因,也導致印度能為美國培養了大量計算機人才,自己卻獲益甚微。


總結

印度的人才流失,很多討論侷限於印度國內的人才處境,卻沒有意識到,融入英美體系的印度人才,必然會流入在經濟結構中居於高端的英美相關行業。

如果不能建立印度自己的完整產業體系、文化體系,印度的人才流失,可能就是無解的難題。


高子平 《人力資本視角下的印度人才外流》

鄧莉 《印度人才外流現狀分析與應對舉措》

張嚴冰 黃鶯 司文 《印度吸引海外印裔人才迴流的措施和成效》

致網教育

面向未來的ICT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