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馬島戰爭是蘇聯來打的話,你覺得會怎麼樣?

用戶146754908


如果馬島的主人是蘇聯,那這場仗根本打不起來。



蘇聯是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國,除了陸軍極其強大外,海空軍的力量也是僅次於美國的存在。而英國的海軍與美蘇相比,只是三四流的角色。

當時蘇聯的海軍兵種齊全,裝備一流,戰鬥作風硬朗。蘇聯海軍總兵力將近50萬,由60個兵種組成。蘇聯擁有的潛艇數量比美國多出整整2倍,共有各種潛艇近400艘,包括彈道導彈潛艇70多艘,能攜帶導彈近千枚。蘇聯還有美國人都人聞之色變的阿爾法核動力攻擊潛艇,阿爾法不僅航速世界第一,潛水最深,能攜帶的核彈頭也最多。即使在四十年後的今天,阿爾法核潛艇的技術依然是世界頂級。


蘇聯海軍的航空兵師也不可小覷,不僅裝備有現代化的反潛艇飛機數百架,還有可以攜帶核彈的戰略轟炸機幾百架。還有電子偵察機、反水雷直升飛機、機空中加油機,可謂應有盡有;蘇聯航空兵的各種作戰飛機達到了1400架左右。

蘇聯海軍裡海、黑海、北方艦隊和太平洋四大艦隊,四大艦隊總兵力47萬,各種艦船數千艘。那個時期的蘇聯帝國正處於最鼎盛時期,1982年夏天,蘇聯向西方秀肌肉,舉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核戰演習。短短几小時內,蘇軍一共發射了三枚運載火箭,兩枚中程導彈,兩枚洲際導彈,還發射了兩枚攔截導彈。而蘇聯人演習中的導彈攔截水平是劃時代的。這場演習對西方領導人心理上產生的強大震撼無法想象。


蘇聯人在一年前還進行了一次史無前例的準實戰演習。演習中蘇軍出動了所有兵種,參戰兵力超過了50萬。蘇軍最高統帥勃列日涅夫邀請北約方面和世界各國媒體記者到場觀摩。在為期一週的演習中,蘇聯軍隊展示的現代化的武器和強大戰鬥力——蘇軍從東德邊境開始進攻,三天攻佔西德,五天佔領巴黎,一個星期就能飲馬大西洋。

由此可見,如果馬島戰爭由蘇聯軍隊來打而不是英國軍隊,蘇聯軍隊肯定會用最快的速度,以最強陣容出戰,馬島的阿根廷軍隊在蘇聯海軍的強大攻勢下,最多支持一天。因為蘇軍無論是海軍戰鬥力還是運輸補給能力都遠遠超過英軍。

依照蘇軍的傳統,蘇聯陸戰師團會在海、空軍的配合下,在阿根廷本土快速登陸,佔領阿根廷機場和戰略要地,進而佔領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對阿根廷實施軍事佔領,整個過程用不了一週。


然後阿根廷人很快就會成立一個臨時政府,歡迎蘇軍的到來,蘇聯人會在阿根廷建立一個永久性的軍事基地,鞏固蘇軍對阿根廷的佔領。同時,蘇聯軍隊擔負起維護阿根廷安全的重大責任,阿根廷人則只能有一支維護治安的警察部隊。最後的結果,無非就是華約中多一個國家罷了。


小約翰


蘇聯的表現不會比英國好到哪裡去。

首先筆者要說,論絕對實力,蘇聯比英國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而且馬島戰爭爆發的1982年,是蘇聯軍事力量處於最巔峰的時刻,在與美國的全球爭霸中處於進攻態勢。

馬島戰爭爆發前1年的1981年,蘇聯組織了歷史上前無古人(估計也後無來者)的西方81大演習,這次演習動用了超過百萬軍隊、數萬輛坦克。演習的結果證明在戰術核武器的作用下,蘇聯鋼鐵洪流可以在一週左右橫掃歐洲大陸。這次演習給西方世界造成極大震動,西方世界正是通過這次演習認識到用武力壓倒蘇聯不可取,轉而採取了和平演變的方式。

但是,如果由蘇聯出面代替英國來打馬島戰爭,這支鋼鐵洪流卻派不上用場,因為蘇聯沒有相應的戰略投送能力。馬島戰爭的結果,更多是海軍力量來決定。而1982年的蘇聯海軍,不比英國海軍強多少,尤其是對於遠洋作戰來說的核心---航空母艦來說。

熟悉那場戰爭的人都知道,英國打贏馬島戰爭最大的功臣就是兩艘航母以及其艦載航空兵。英國用兩艘2萬噸級的航母加40架左右的海鷂勉強維持了在馬島海域的制空權,為打贏戰爭奠定了基礎。

馬島戰爭中的無敵號航空母艦及海鷂式飛機。在馬島戰爭中,海鷂+AIM9L的組合在空戰中取得21:0的戰績,為特混艦隊湊合拿到了制空權。有了制空權,特混艦隊才能長期封鎖馬島海域,並且最終順利發動了登陸戰。可以說,馬島海戰是最能體現航母價值的戰爭,哪怕是雞肋一般的小航母+廢柴一樣的垂直起降戰機,有和沒有就是實質上的差別。

而此時的蘇聯,在航母路上跑歪了,紅色帝國的遠洋作戰能力與其令人生畏的陸軍完全是兩碼事。

基輔級航母,準確的說,這不是航母,而是叫“載機巡洋艦”,蘇聯獨特(跑歪)的航母發展思路的產物,擁有巡洋艦的全部作戰能力,但是又搭載了伊爾38垂直起降戰機作為艦隊防空、偵查、打擊的輔助手段。在1982年4月馬島海戰爆發時,蘇聯共有2艘基輔級服役。

雅克38垂直起降戰機,整體研製思路與英國的鷂式一脈相承,但是技術水平也相當。但是由於蘇聯愚蠢的採用了垂直起飛的運作方式,使得該機航程慘不忍睹,據說作戰半徑在百十公里左右,江湖上人送外號“桅杆保衛者”。而且,由於基輔級載機巡洋艦不是正規航母路數,使得其雖然排水量是無敵級的兩倍,但是載機數量遠少於無敵級,因此這2艘基輔級載機巡洋艦所能提供的空中力量遠遠不能與英國的2艘航母相提並論,這使得阿根廷空中力量的發揮餘地更大。

除了航母性能差強人意之外,當時的蘇聯其它水面艦艇無論是性能還是數量,都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強。蘇聯紅海軍水面艦艇的象徵---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1號艦剛剛服役,估計還沒有形成完整戰鬥力。

對於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很多朋友被它龐大、威猛的外形圈粉,是毛熊暴力美學的代表。該型艦的1號艦1980年低入役,飽受動力系統故障之苦,1982年4月估計還沒有形成可靠戰鬥力。

除了中看不中用的史前巨獸基洛夫,現代級驅逐艦在1982年也是隻有1艘服役,光榮級巡洋艦還沒有完工,紅海軍能派上用場的主力艦艇就是卡辛級驅逐艦了。

卡辛級驅逐艦排水量4000噸左右,蘇聯上個世紀60年代水平,性能還不如英國當時的42型驅逐艦呢,但是好在數量眾多。

所以,如果蘇聯真的去打馬島海戰,沒準打的還不如英國呢。這不是黑毛熊,實際上這與蘇聯海軍的發展思路有關。蘇聯海軍水面艦艇力量的任務只有一個:掩護蘇聯龐大的戰略核潛艇以及巡航導彈核潛艇。蘇聯在古巴導彈危機被美國上了一課之後,知道自己無論如何也無法建立能與美國海軍匹敵的水面艦艇力量,因此只要劍走偏鋒的以核潛艇為核心打造海軍,主要任務就是在核戰爭中發射核武器以及在常規戰爭中對美國主要交通線進行破交作戰,說到底就是發展不對稱的威懾力,讓蘇聯海軍去打一場海陸空聯合作戰的遠洋進攻+登陸作戰,是趕鴨子上架了。紅海軍雖然強大,但是它確實不是這塊材料。

在1982年,蘇聯海軍比英國明顯要強的地方就是核潛艇了,當時蘇聯海軍擁有上百艘核潛艇,如果全A到馬島海域的話,能把馬島圍的水洩不通---但是沒什麼鳥用,因為阿根廷海軍在戰爭期間基本上沒發揮作用,蘇聯上百艘潛艇放在馬島除了乾瞪眼,什麼也做不了。

除了海軍方面的缺陷,筆者覺得蘇聯未必能比英國打的好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蘇聯沒有可靠的前進基地,就像英國當時的阿森松島那樣。蘇聯到馬島作戰,也是上萬公里的勞師遠征,如果沒有一個前進基地,蘇聯戰略投送能力不足的缺點將放大。本來就不適合遠洋作戰,連個補給、轉運基地都沒有,難度會更大。

馬島戰爭時期的阿森松島,英國在此囤積了數百萬噸的燃油、彈藥等物資,而且還是英國遠程飛機的基地,極大的改善了英國勞師遠征的被動局面,為英國打贏戰爭起到了關鍵作用。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如果馬島戰爭換蘇聯來打肯定是阿根廷被抽爆。蘇聯打馬島戰爭有兩種可能:

一、馬島原來就屬於蘇聯,那麼阿根廷根本不可能進攻馬島,即使進攻也會被抽回。

如果馬島不是英國殖民地,而是蘇聯的殖民地,那麼在冷戰時期一個在美洲的基地其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它是蘇聯自己直接控制的一個島嶼,不用擔心當地政局變化。而且位於美洲南部,距離美國本土有一定距離,既可以威懾美國的後花園南美洲,也不用擔心遭到美國直接的軍事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可想而知蘇聯會把馬島經營成怎麼樣,上面肯定軍人比居民還多,標準的純軍事化要塞。以阿根廷的實力肯定是打不過的。而且因為擔心美國的威脅,島上肯定會嚴加戒備,阿根廷想偷襲也不可能。

所以如果馬島開始就屬於蘇聯,那麼阿根廷還是早點洗洗睡去吧,不用嘗試去送死了。

二、如果其他和歷史上一樣,只是蛋疼星人要求必須由蘇聯去攻打馬島,當然,這個情況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美國不會直接參戰,否則就沒法討論了,這種情況下阿根廷也是必輸無疑。

確實,打馬島的話對於蘇聯來說距離是遠了些,加上馬島附近缺乏軍事基地。唯一一個在美洲的盟國古巴因為政治因素,蘇聯也不可能真的大規模部署軍隊,特別是戰略力量,因此它的空軍和戰略空軍都基本沒法發揮作用。

所以蘇聯在馬島附近能使用的,只有海軍和海軍航空兵。而當時蘇聯海軍雖然比英國強大的多,但是其航母力量甚至不如英國。1982年時,蘇聯共有兩艘基輔級航空母艦和兩艘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其載機主要是雅克38垂直起降戰鬥機。雅克38垂直起降戰鬥機總體性能大致和英國的鷂式垂直起降戰鬥機相當,不過航程更短一些。所以就航空兵來說,蘇聯不會比英國更強。

但是蘇聯軍艦上的防空導彈力量要強於英國,而且按照毛子的尿性,肯定不介意首先用導彈先給阿根廷的機場洗一遍地,等到洗地結束,阿根廷還有多少飛機飛的起來就是個問題了。

阿根廷的海軍就不要說了,蘇聯的潛艇就足夠讓它們全部老老實實待在港裡。所以阿根廷人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島上的守軍。但是蘇聯的運輸能力比英國要強的多,因此投入的陸軍數量也會更多,阿根廷人堅持不了多久。

所以阿根廷人怎麼和蘇聯人玩都是一個死字。


不沉的經遠


不客氣的說,如果馬島戰爭由蘇聯來代打的話,阿根廷的死相會極其難看,如果阿根廷敢於像對付英國人那樣擊沉蘇聯的大型軍艦,很有可能遭到瘋狂的軍事報復,那時就不光是馬島的事情了,整個阿根廷都將會成為蘇聯人的攻擊目標,最後的結果很可能就是阿根廷現任政府被推翻,蘇聯人扶持的傀儡政府上臺,阿根廷成為蘇聯人的南美前進基地,美國人因為自己的後花園被人染指,再度與蘇聯爆發類似古巴導彈危機的軍事對抗,整個世界再次陷入核大戰的恐慌之中。


蘇聯在1982年時剛好處於迴光返照的巔峰時刻,1981年舉行的西方81演習讓整個西方為之膽寒,而蘇聯紅海軍在那幾年更是如日中天,隨著基洛夫級巡洋艦、現代級驅逐艦、基輔級航空母艦、颱風級核潛艇的服役,紅海軍的實力已經大幅追趕上了當時的美國,如果要和其他國家比的話,蘇聯海軍輕鬆吊打整個歐洲,一個小小的阿根廷真的不夠塞牙縫。如果讓蘇聯人去打馬島戰爭,和英國人可能就會不太一樣,英國人主要依靠的就是特混編隊中兩艘輕型航母上的鷂式艦載機進行制空權爭奪,然後依靠比較強的兩棲登陸能力一舉擊潰阿根廷的守島防衛。而蘇聯人則不同,他們的基輔級航母搭載的雅克38對付阿根廷人的幻影3時處於絕對下風。但是我們要記住,蘇聯的導彈和潛艇是當時全世界最強的存在,蘇聯人首先會派遣圖95轟炸機進行萬里奔襲對馬島的斯坦利軍港以及阿根廷的各處機場進行轟炸,這玩意兒可比英國人的雞肋火神轟炸機要好使的多,就這麼一輪,阿根廷空軍最少損失過半。

緊接著蘇聯的核動力潛艇前出大西洋,將阿軍港全部封鎖,只要阿軍軍艦敢出來,絕對死的妥妥的,這樣下來阿空軍和海軍基本上就廢了,然後蘇聯派出強大的紅海軍特混編隊壓軸出場,各種巡洋艦、武庫艦,艦對地導彈炸的阿根廷守島士兵鬼哭狼嚎,而阿根廷指望用飛魚導彈突破蘇聯變態的區域防空網,基本不可能,不管是基洛夫還是現代級,輕輕鬆鬆將飛魚打翻在地,阿根廷空軍根本沒有施展的餘地。在經過了一輪狂轟濫炸後,蘇聯的海軍步兵(海軍陸戰隊)再在大型登陸艦的衝擊下,進行搶灘登陸,接下來就是各種收拾殘兵敗將,不過估計這個時候阿根廷應該早就投降了,蘇聯打阿根廷的結局也就跟美軍打伊拉克一樣,基本上是一邊倒的結局。



如果阿根廷政府再敢垂死掙扎,蘇聯人會直接打進布宜諾斯艾利斯,活捉加爾鐵裡,最後隨便安上一個罪名送上絞刑架,而扶持起來的阿根廷政府則會成為蘇聯人的棋子,蘇聯在此部署重兵對周邊南美國家進行威懾和控制,整個南美陷入對紅色帝國的恐慌之中,而美國人對此必定不會坐視不理,第二次古巴導彈危機興許將會重演,人類歷史也會因此而改變。


軍武吐槽君


那阿根廷現在就連塊渣都不會剩下了。蘇聯是典型的重火力輕命中的建軍思想,整個蘇聯時期制導炸彈雖然有研製但是庫存量都不夠一個空軍師裝備。蘇聯領導人迷戀的是大炮、炸彈、夷為平地。

由於阿根廷距離蘇聯非常遠,有13000公里,這已經超出了蘇聯戰略轟炸機的作戰航程,蘇聯的a225運輸機更是沒法進行這麼遠的機動作戰。蘇聯要想進攻阿根廷最近的軍事基地在古巴,一旦蘇聯想要取道古巴那麼美國肯定不會袖手旁觀,因為這批蘇軍進駐古巴對蘇聯同樣威脅。而在美洲地區又沒有其他蘇聯的軍事基地,這使得蘇聯沒法像往常使用的那種大規模空運部隊入侵的辦法(蘇聯最可怕的武器),所以,唯一的辦法是隻能使用純海軍攻擊,這恰恰是蘇聯的軟肋。

當時的蘇聯海軍有航空母艦5艘,但是戰鬥力並不強,這些航母至今沒有任何實戰經驗。而且起降戰機的能力不會比英國來得強。因此,按著阿根廷擊沉英國驅逐艦的事蹟來看,打沉幾艘蘇聯軍艦應該沒問題,畢竟當時蘇聯的軍艦重火力輕防護的問題很大,防禦力不比英國驅逐艦強,又沒有蘇聯空軍護航。然後,完了,阿根廷捅了馬蜂窩了。蘇聯可不是英國那種孬貨,蘇聯東西不算好但是足夠多,蘇聯當時有戰艦一千多艘,打沉一兩艘軍艦對蘇聯無關痛癢,但是卻會徹底激怒蘇聯,然後蘇聯的做法應該是放棄登陸作戰,改為用炮轟將阿根廷夷為平地,派上兩百艘軍艦,日夜不停的打,導彈打,大炮轟,炸彈扔,直到把阿根廷抹平。


優己


哎呀,那真是恭喜了,毛子海軍正好喜提基洛夫號導彈巡洋艦,如果真的打起來的話……emmmmm……阿根廷人怕不是對這艘塞滿導彈的玩意兒有什麼誤解?

另外值得恭喜的是毛子還同時喜提現代和無畏兩型驅逐艦首艦,這阿根廷人打仗可真會挑時候。

假裝這是現代首艦吧……

不過反正都是架空,如果阿根廷人腦袋抽了,真打起來,毛子會怎麼打呢?

優勢:

要知道,80年代初的蘇聯軍事實力正是巔峰時期,這可不是走下坡路的女王能比。一艘裝著96枚SA-N-6、20枚SS-N-19,搭載遠程三座標雷達的基洛夫足以撐起艦隊防空網,並對阿根廷海軍各型艦隻造成巨大威脅。

劣勢:

相對而言,毛海軍需要跋涉一段較長的航程,而且美歐諸國可能會為阿根廷提供情報等方面支援。

打法:

基本沒有太多懸念,就是變著法子按在地上摩擦。

一旦開戰,毛海軍多型艦隻組成混合編隊迅速集結,前往馬島海域,多型攻擊核潛艇前出封鎖周邊海域,由巡洋艦、驅逐艦及少量艦載機為計劃登島的毛海軍陸戰隊提供聯合支援。與英軍不同的是,毛子的水面和水下作戰力量都要高出好幾個華萊士,阿根廷海軍能否出港還是個大問題。而至於飛魚導彈……一來射程近,二來當時毛海軍已經普遍裝備AK630,所以威脅並不會很大。

其實,比起看起來威猛的水面艦艇,蘇聯的水下作戰力量才是真的猛。在蘇聯人眼裡,水面艦艇部隊的重要作用,就是掩護各型核潛艇突破美歐各國封鎖進入大洋,在關鍵時刻發揮致命一擊。

基本上,以阿根廷海軍的小體型,只要蘇聯人願意,整片海域基本上可以達到寸草不生的境地吧……

而洲際導彈和圖95之類的,算了不說了,太欺負人。


深藍防務


馬島戰爭是上世紀80年代爆發的一場局部較量,英國最終憑藉其強大的綜合國力取得了勝利。如果我們換個思路,加入控制馬島的不是英國,而是蘇聯,那麼這場戰爭會出現怎樣的形態。英國的軍事發展思路和蘇聯區別很大。二戰結束後,英國的軍事實力開始緩慢回升,但體系並不完整,導彈打擊力量的規模也有限。蘇聯則不同,採取的是全方位的發展模式,尤其強調陸軍和導彈,航空力量。海軍重點發展潛艇和驅逐艦。

如果馬島歸蘇聯控制,蘇聯距離馬島同樣遙遠,有些鞭長莫及。蘇軍會按照它們的習慣,在馬島部署足夠數量的防空導彈和地對地導彈,岸艦導彈部隊。除此之外還會有一定數量的陸軍。如果阿根廷空軍進攻馬島,蘇聯在防禦敵機的同時,會立刻反擊,一次性摧毀阿根廷空軍的機場跑道,控制住阿根廷的戰機攻勢。

蘇聯當時可以調動的海軍力量主要是卡辛級驅逐艦,基洛夫級還沒有形成戰鬥力。除了卡辛級驅逐艦和部分補給艦外,蘇聯還可以出動一兩艘基輔級航母。

基輔級航母準確的講是一種直升機母艦,雖然可以搭載12架鐵匠垂直起降艦載機,無奈作戰範圍不夠大。其實雅克38的技術並不落後,跟英國的海鷂相比,兩者互有優勢。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是基輔級的前甲板安裝了過多的導彈系統,尤其是那12枚反艦導彈,成了基輔級的典型特徵。這些武器迫使艦載機只能垂直起飛,僅起飛這個過程就損失了30%的航空燃油。如果指望雅克38來奪取制空權,似乎是有點費勁。

蘇聯的主要任務就是拿到制海權,即使不出動先進的核潛艇,僅憑驅逐艦大隊也能辦到。利用導彈來防空,逼退阿根廷的戰機。此時蘇聯的戰略轟炸機圖22逆火和圖95需要迅速起飛,直搗黃龍,逼迫阿根廷軍隊退出戰場。

或許蘇聯海軍遠洋作戰奪取制空權的能力略顯不足,但蘇聯的航空和導彈優勢可以碾壓阿根廷。再加上蘇聯擁有強大的運輸機體系,快速把空降兵和陸軍輸送過來,穩住馬島的局勢還是綽綽有餘的。打法跟英國不同,結果是一樣的。


兵說


蘇聯的實力在當時不比英國差,自然打得過阿根廷

巔峰時期的蘇聯佔據著世界上將近六分之一的疆域,每年的鋼鐵產量為1.8萬噸,石油產量為驚人的7億噸,光這兩樣就能讓蘇聯穩居世界第一。部隊執役人數為513萬,假設算上預備役戎行的話,蘇聯在短時間內能召集千萬大軍,打一個阿根廷還是可以的

但是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英法可能會轉而支持阿根廷

在馬島戰爭中,其實有一個問題很關鍵。其實當時英國的遠征艦隊就一艘輕型航母,沒有對阿根廷形成完全的武裝或者說兵力優勢,本來開始的時候戰局十分有利於阿根廷,阿根廷軍隊甚至還能用導彈幹掉了英海軍最先進的戰艦,但是後來法國人斷了阿根廷的導彈來源,阿根廷就乾瞪眼沒戲唱了,如果是蘇聯作戰,英法估計會支持阿根廷,而蘇聯當時的遠洋作戰能力並不太好,所以打起來估計會很艱難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當年發生的馬島戰爭,按照樓主的假設,以前蘇聯的角度進行這次奪島戰役,估計阿根廷人撐不過一個星期。

從歷史上看,龐大的前蘇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發達,前蘇聯生產武器的恐怖能力更是無人可敵。蘇聯每年製造的主力武器數量如下:主戰坦克約3000輛;生產裝甲車約5000輛;生產洲際導彈約400枚;生產地空導彈約5萬枚;生產各種作戰飛機和直升機約2000架;生產潛艇約20艘;水面主力艦10艘;輕型作戰艦艇70艘。當時的前蘇聯在歐洲部署的裝甲洪流令以美國以首的北約天天提心吊膽,因為這樣的鋼鐵巨獸一旦發威,打擊能力將是毀滅性的。

被認為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軍事演習的“西方-81”,從1981年9月4日開始,持續8天,前蘇聯出動了所有兵種,中遠程導彈部隊、新型坦克部隊、火箭炮部隊,演習展示了多兵種集團軍群的海陸空一體化作戰能力、空降強擊能力和兩棲作戰能力、大規模縱深突擊能力和精準打擊能力。僅演習動員的軍隊就達50多萬人,坦克上萬輛,海羅的海艦隊出動了重型巡洋艦在波蘭格但斯克附近演習兩棲登陸作戰。

如果1982年馬島戰爭在阿根廷和前蘇聯間展開,以前蘇聯的動員能力,動員10萬人的部隊發動奪島戰役輕而易舉。

在部隊編制方面,陸軍出動8萬人,即二十個滿編步兵營,以前蘇軍的一個步兵營為例,配屬有4000只AK47,還有部分重武器,說明在平時不滿員的情況下,在動員之後,人數可達4000人之多。

第一步、空中打擊

戰爭打響,前蘇聯的作戰方式,在開戰前必會出動7000公里航程的圖-22M“逆火”超音速可變後掠翼長程戰略轟炸機或圖-95“熊” 遠程轟炸機,在彈艙內裝載前蘇聯的各種自由落體式武器,15顆500千克炸彈,或者6枚PKB-500短距攻擊導彈,機身中線以及每個機翼的固定處下方可以各帶1枚KH-24空對面導彈,進氣道下的多用途掛架上可以掛裝12到18顆炸彈,機翼和機身下的掛架也可掛69×250千克或8×1500千克炸彈。 10架飛機攜帶的武器裝備足夠將阿根廷軍隊的海陸軍炸得粉身碎骨,更別提裝載9000千克核彈了。

圖-22M“逆火”超音速可變後掠翼長程戰略轟炸機或圖-95“熊” 遠程轟炸機會將馬島斯坦利港軍事目標、機場、90多輛AMX-13輕型坦克和裝甲車進行飽和式轟炸,將地面可移動的軍事目標夷成平地。


二、海軍攻擊

在海面上,克列斯塔I級巡洋艦、克列斯塔II級巡洋艦、"卡拉"級巡洋艦、喀拉級導彈巡洋艦、1164型巡洋艦將為4艘基輔號、明斯克號、新羅西斯克號和巴庫號基輔級航空母艦其中的兩艘護航,組成強大的海軍航母編隊,搭載雅克38 垂直起降戰鬥機和各型直升機,與阿根廷水面艦艇進行纏鬥,用強大的火力和飽和性打擊取得制空權和制海權。而阿根廷海軍“五月二十五日”號航空母艦在當時未接受現代化改造,艦載機為A-4“天鷹”攻擊機和S-2艦載反潛巡邏機,但因為主機故障無法出海,其艦載機也轉移到陸上機場使用;而42型驅逐艦雖擁有相當先進的防空導彈驅逐艦,有1座雙聯裝“海標槍”發射裝置,配用“海標槍”或“重型海標槍”艦空導彈,具備區域防空能力,在緊急情況下可用於攻擊水面艦艇。還有4枚法制MM38“飛魚”反艦導彈,是當時阿根廷海軍的制式反艦導彈。但是,如受到前蘇聯海軍編隊的攻擊,兩波次下就得全軍覆滅。

(1164型巡洋艦(北約代號:光榮級巡洋艦,蘇聯綽號:“阿特蘭”或“宇宙神”)是繼蘇聯在肯達級,克列斯塔I、II級,卡拉級,建造的大型傳統動力攻擊巡洋艦。由前蘇聯尼古拉耶夫造船廠於上世紀70年代建造,到蘇聯解體為止,光榮級只建成3艘。)

(蘇聯雅克-38艦載機主要用於對地面和海面目標實施低空攻擊,並具有一定的艦隊防空能力。)

前蘇聯海軍出動巡航導彈潛艇奧斯卡級核動力巡航導彈潛艇(蘇俄海軍代號:949型“花崗岩”和949A型“安泰”核動力巡航導彈潛艇,北約代號分別為奧斯卡I級和奧斯卡II級,兩級並稱奧斯卡級核潛艇,英文:Oscar class)對決阿根廷潛艇。其排水量與西方最大型的戰略導彈核潛艇相當,是有史以來最重型的戰術型潛艇。奧斯卡級核潛艇的龐大體型並非為了炫耀,而是使其搭載的SS-N-19 “花崗岩”反艦巡航導彈反決定的。SS-N-19長度達到 10 米,接近一些潛射彈道導彈的尺寸,重達 7 噸,相當於 10 枚美國“魚叉”反艦導彈,奧斯卡級核潛艇要容納 24 枚這種體量驚人的武器,個頭自然小不了,以這樣的反艦實力打擊阿軍,想想都覺得可笑。以阿根廷海軍的反潛實力,對付這種龐然大物,將會有來無回。

三、艦隊防空

阿根廷購買的天鷹A-4B分為P和Q兩種小的型號,P型主要裝備Curtiss-WrightJ65-W-16A型發動機,主要裝備阿根廷空軍第1旅和第5旅。Q型裝備的是Curtiss-WrightJ65-W-20型發動機,主要裝備阿根廷海軍第3中隊。兩種型號的“天鷹”均在翼根處裝有2門Mk1220毫米機炮,每門機炮裝彈100發,具有2,270公斤的外掛能力,可掛載的武器有高爆炸彈、集束炸彈、無制導火箭或導彈,如響尾蛇導彈、小牛導彈(但戰爭期間阿根廷的天鷹主要配備Mk17型1,000磅的航空炸彈)。阿根廷裝備天鷹屬於早期型號,均只配備簡單的任務航空電子設備,所以在馬島海戰中只能採用相對落後的俯衝攻擊手段。

(整個戰爭中,阿根廷海空軍的A-4天鷹攻擊機一共擊沉5艘英艦,自身損失45架,佔阿根廷裝備天鷹總數的50%。圖為滿載炸彈執行任務的阿根廷A-4天鷹攻擊機。)

前蘇聯第一種水面戰艦艦載防空系統是M-2“沃爾霍夫河-M”(SA-N-2)、M-1“波濤”海軍防空導彈系統(SA-N-1)。而蘇聯第一種自衛防空導彈系統“奧薩河-M”(SA-N-4),系統編成中包括獨一無二的ЗиФ-122發射裝置:在非工作狀態下兩具發射導軌收入專用的圓柱形彈艙中,彈藥基數也存放在這裡。在向戰鬥狀態轉換時發射導軌與兩枚導彈同時升起,導彈存放在4個旋轉彈筒中,每個彈筒中有5枚導彈。後據此改進的“奧薩河-MA”和“奧薩河-MA-2”防空導彈系統裝備了“烏斯季諾夫元帥”號、“瓦良格”號和“莫斯科”號導彈巡洋艦(1164和11641型),“克赤”號和“奧恰科夫”號大型反潛艦(1134Б型),4艘1135、11352和1135M型護衛艦,2艘“布拉風”級導彈艦(1239型),13艘1134、11341和11347型小型導彈艦,2艘“獵豹”級護衛艦(1161K型)和20艘1124、1124M和1124МУ型小型反潛艦,射程和火力效率顯著遜於美國的“海麻雀”和英國多通道的“海狼”防空導彈系統。1972年,“風暴-M”改進型防空導彈系統列裝,它具有小於100米的更低的殺傷範圍邊界,能攔截空中機動目標,包括追擊。

這樣強大的艦隊防空力量,阿根廷軍隊的機會肯定不大。

(大型反潛艦上的“波濤”防空導彈系統。)

(大型反潛艦上的“風暴”防空導彈系統。)

四、空中纏鬥

前蘇聯空軍在二戰中戰果累累,從發展上看,從1960—1985年為第三階段,由於技術和觀念的更新,蘇聯空軍繼續改善武器裝備,裝備第三代作戰飛機和多種型號的空空導彈、空地導彈。在體制編制、作戰方法以及教育訓練等方面均發生了質的變化,作戰能力進一步提高。

前蘇聯除了航母搭載的雅克-38艦載機,能出動的戰機包括70年代米高揚設計局的米格17/21系列,曾以3.2馬赫的速度支持著阿拉伯國家對抗以色列;米格25高空高速截擊戰鬥機,是世界上第一種最大飛行速度超過3馬赫的戰鬥機;蘇-15戰鬥機為單座雙發全天候截擊機,作戰半徑大,爬升性能好;蘇-22裝配匠飛機等將輪番登場,在登陸部隊站住腳後,控制馬島全部空域。包括蘇-25都有可能在阿富汗戰場上撤下來,到馬島進行驗證。阿根廷空軍此時裝備有17架“幻影3”戰機和37架“短劍”戰鬥轟炸機,在與英國人的42架“海鷂”垂直起降戰鬥機對決時,被擊落了21架,沒有一次勝績。前蘇聯雅克—38的作戰使用和性能特點雖與西方“海鷂”式飛機有所不同,但兩者的技術水平大致相當。雅克—38攜帶的火箭彈、空空導彈、空艦導彈等武器相較於阿根廷不僅選進而且量足,阿根廷面對強大的前蘇聯,更是一點機會也沒有。

(阿根廷戰機)

五、登陸作戰

在登南陸作戰中,出動大兵團快速航渡的高速氣墊船和坦克登陸艦,其中包括滿載排水量達1.4萬噸的“伊萬·羅戈夫”級坦克登陸艦。大兵團快速航渡的蘇聯海軍大力發展高速氣墊船和坦克登陸艦,其中包括滿載排水量達1.4萬噸的“伊萬·羅戈夫”級坦克登陸艦。


在登陸馬島的作戰行動中,PT-76水陸坦克將作為登陸作戰的主力衝鋒陷陣,該坦克戰鬥全重14噸,車高2.2米,最大公路時速44千米,水上時速10千米。主要武器:1門76毫米火炮,可發射穿甲彈、破甲彈、榴彈和燃燒彈,彈藥基數40發。輔助武器為: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部分車上還有1挺12.7毫米高射機槍。該戰車主要用於偵察、警戒和指揮,也可為奪取灘頭陣地提供火力支援。

在清除阿根廷在馬島的地面防禦力量,少不了前蘇聯的海軍陸戰隊,按照他們的傳統叫做“海軍步兵”,是前蘇聯最小的軍事編制之一,總數不到2萬人,分別編入前蘇聯海軍的4支艦隊:2團隸屬於北海艦隊,黑海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各有一團,太平洋艦隊則擁有一個營。還不到美國海軍陸戰隊規模的十分之一,海軍步兵並不企圖承擔海軍陸戰隊在二次大戰、抗美援朝、越戰和沙漠風暴期間所扮演的戰術角色。一個海軍步兵團包括3或4個步兵營,配有BTR系列之8X8裝甲運兵車(APC),一個擁有31輛主戰坦克的裝甲營,以及最少10輛兩棲登陸之輕坦克,偵察則由一連來指揮並配合上BRDM(輪式偵察車)裝甲車,4輛ZSU23-4防空炮及4輛裝有SA-9的地對空導彈之BRDM-2。另外支援一箇中隊的BM-21之122mm多管火箭發射器,以及工兵、通訊、防空、防化武器、運輸、補給、保養和醫療等連。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在兩棲登陸作戰及攻擊敵人後方前奪取重要的地點。但實質上,海軍步兵已成為一支遠征快速反應部隊。它可根據情況,對空軍、海軍和陸軍進行力量編組,形成一支海軍陸戰隊空地特遣部隊,作為實施前蘇聯“由海向陸”戰略的一支重要部隊。

作為後勤補給力量,當時英國人動員了67艘發用船隻來運輸物資、武器和彈藥,但與俄羅斯相比,就顯得可憐了。蘇聯的海洋產業如遠洋漁業、遠洋運輸、海洋科學考察和船舶製造工業20世紀中期也達到了其發展高峰,逐漸發展成為一個世界海洋強國。當時分別由蘇聯海運部與河運部分管蘇聯遠洋商船隊和內河船隊。蘇聯海運部下屬的10家航運公司分佈在蘇聯的10大港口,其中最著名的有俄羅斯遠東航運公司(海參崴)、波羅的海航運公司(列寧格勒)、黑海航運公司(烏克蘭敖德薩)、亞速海航運公司(烏克蘭馬裡烏波利)、愛沙尼亞航運公司(塔林)、以及薩哈林航運公司(科爾薩科夫)等,僅這10家航運公司就擁有5000多艘大中型遠洋運輸船舶,航行於世界五大洲四大洋。以前蘇聯的動員能力來講,調動幾百艘大中型遠洋運輸船舶,將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各種戰略物資將會源源不斷而來。

裝備到位、物資到位,還有大量的運輸直升機、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重型坦克,誰能抵擋。


黎濤微世界我在等著你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馬島戰爭的發生,背後有著極深遠的政治意義。

在1981年的時候,阿根廷國內的通貨膨脹率已經達到了600%,國民生產總值也不斷下降。面對經濟困境,阿根廷人民不斷興起反對以加爾鐵裡為首的軍政府的運動。

對國內局勢一籌莫展的阿根廷軍政府,希望通過馬島的軍事行動來轉移國內民眾的視線,重新為政府贏得支持。

在阿根廷積極準備籌劃的前期,英國政府的反應幾乎沒有,也不知道是被刻意的屏蔽還是真的忽略了來自阿根廷方面的信息。

不久,英國還做出了撤走堅忍號的計劃,這符合英國的裁軍計劃。

正是在這一系列形勢下,阿根廷最終實施了馬島登陸。

於是,戰爭最終爆發,戰爭的結果是以英國的全面勝利告終。

長達七十四天的馬島戰爭共有死亡數字255名英軍、649名阿軍、三名福克蘭居民。

阿根廷政府最終因這次事件加速了倒臺,而英國保守黨則因這次事件贏得了選舉。

如果,馬島戰爭不是英國來打,而是蘇聯來打

毫無疑問,蘇聯肯定贏,這沒有為什麼,這是明擺著的事實。

不用去看1982年的蘇聯經濟是什麼水平,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蘇聯要政府阿根廷未必行,但贏得馬島戰爭是毫無疑問的。

而且幸好不是真的由蘇聯來打,要知道,蘇聯人的手段比英國殘忍多了。

以上就是我的個人觀點。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