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為何被稱為建文帝而不是“明某宗”?

繠鷽_á孏靜


歷代明朝皇帝都被稱為“明某宗”,比如我們熟悉的朱元璋,被稱為明太祖,朱棣被稱為明成祖,朱高熾被稱為明仁宗,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被稱為明思宗,而為何朱允炆被稱為建文帝,而不是“明某宗”呢?



朱允炆在明朝大一統時期是沒有廟號的,因為廟號就是皇帝死後,被供奉在太廟之中的稱號,這個廟號一般都是後面繼位的皇帝下旨頒佈的,而朱棣作為在建文帝后面繼位的皇帝並沒有給建文帝朱允炆下旨頒佈廟號。

朱元璋駕崩於洪武三十一年,但明史說朱元璋死於洪武三十五年,這樣做的用意是建文帝當皇帝的建文四年被朱棣下令加到了朱元璋執政的洪武年間去了,也就是說朱棣壓根不承認自己親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皇帝的正統地位。


因為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本來坐著好好的,是作為叔叔的朱棣搶了他的皇位,這個皇位路子來得不正,朱棣奪取皇位來的很特殊,更不正宗,因此不可能給建文帝上廟號,稱為“明某宗”,倘若那樣子就是把自己擺在了很尷尬的局面,被人非議。

朱棣駕崩後,後面當皇帝的是朱高熾,朱高熾是朱棣和徐皇后的長子,肯定不可能違背朱棣意願給朱允炆上廟號。

後面的皇帝也並沒有給建文帝上廟號,因為如果給建文帝上廟號,也間接體現了自己的皇位也不是正統。因此在整個明朝大一統時期,朱允炆一直沒有廟號,一直被稱為建文帝。


其實朱允炆是有廟號的,只不過這個廟號是不被清政府承認的南明政權給的,朱允炆的廟號是明惠宗,諡號是惠皇帝。

朱允炆的廟號是南明弘光元年七月才上的,可能當時的弘光皇帝也是為了拉攏朱允炆後代的政治勢力,但是這個廟號一直沒被承認,實際意義不大。

一直到清朝乾隆時期,乾隆可能也為了拉攏民心,給建文帝朱允炆上了廟號,追諡為“恭閔惠皇帝”,也被叫作“明惠宗”。

綜上所述,因為明朝大一統時期一直沒給建文帝朱允炆上廟號,因此朱允炆一直被稱為建文帝,這也是成王敗寇的寫照,相信如果朱允炆削藩成功的話,他的廟號也肯定是“明某宗”,你們說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哦!


小聰歷史客棧


因為朱棣奪了他的皇位,朱棣不承認他是明朝的皇帝了自然是不能有諡號和廟號的。

首先明白一點就是皇帝的稱謂,以前的皇帝是不按照年號來稱呼的,因為一個皇帝可能有多個年號,比如唐玄宗就永樂開元和天寶的年號,明清的時候大多都只是用的一個年號,比如我們常說的崇禎皇帝,萬曆皇帝都是用年號稱呼的。我們拿朱棣來說,他的年號是永樂,諡號是文皇帝,廟號是太宗(成祖是嘉靖的時候給他改的)。以建文帝而言他被廢除了皇位,自然廟號是不可能有的,因為他沒有被供奉在太廟,至於諡號也不願意給他,而惠宗這個廟號是明朝滅亡之後弘光朝廷加的廟號,乾隆的時候給他加的諡號為恭閔惠皇帝。

朱允炆有比較正式的廟號和諡號都是明朝滅亡之後的事情了,那麼寫明史的時候借鑑明朝史料之中自然沒有人稱他為明惠宗,那麼後世在寫朱允炆的時候就自然而然的按照以前的叫法叫他建文帝了。


何以知世


鑑往知今,千年依舊!


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時期厲行削藩,導致被朱棣靖難,建文四年,朱棣攻下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蹤。有人說出家;有人說殉國;有人說下了南洋,總之這是一個千古之謎!

隨即朱棣登基是為永樂皇帝,所以根本原因在這裡:朱允炆被趕下臺了,人家當了皇帝,加不加廟號他自己根本做不到主!

只能寄這個“勿傷吾叔“的叔叔大發慈悲,可惜 顯然不可能。

事實上,朱棣為了掩蓋自己造反本質,不光篡改自己為嫡子:為馬皇后所生(有待考證),對於建文帝,別說建文帝沒有廟號,就是建文這四年年號也被改成洪武三十二、洪武三十三,洪武三十四、洪武三十五。至於廟號,你確定沒有想多?

當然我們現在很多也在稱呼他為惠帝,這是因為

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與顯皇帝廟號復,改上廟號惠宗諡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

清朝乾隆元年上諡號為恭閔惠皇帝。

這才被後人稱為惠帝、惠宗。

<strong><strong>


歷史如明鏡


朱允炆,懿文太子朱標次子,大明朝第二位皇帝,年號建文。

朱允炆的皇叔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得皇位,朱允炆自此失蹤,杳無音信。

諡號和廟號是皇帝駕崩之後,由繼位者和大臣追贈的,但是朱允炆的情況特殊,大家想想,要是朱棣給朱允炆追贈了諡號和廟號,這不等於向世人證明朱允炆是合法的,而自己是篡位的嗎?

所以朱允炆一直沒有諡號和廟號,直到南明弘光帝即位,追諡朱允炆為讓皇帝,進廟號惠宗。乾隆後來追諡朱允炆為惠皇帝。


代貞


建文是他的年號,就像朱棣的年號是永樂,朱元璋是洪武。歷史上給朱允文上的封號是明慧帝。開國者稱祖,第二任稱宗。因為朱棣奪了他的江山,不承認他做皇帝的四年。所以只能叫他建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