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秦孝公為什麼任用商鞅變法?目的是什麼?

蔡賢毅


商鞅是衛國人,在魏國跟隨公叔座身邊當小吏。這公叔座雖然是魏國國相,但並沒有安排好商鞅的前途就病死了。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發了一篇招賢令,商鞅藉此機會來到秦國。而商鞅入秦,徹底改變了秦國曆史,成為戰國最強外援。

招賢令怎麼說的呢?

孝公發文說:自從秦國祖上秦穆公時,立足於岐山,精於治國,向東側平定晉國之亂,以黃河為界,獲得了大塊領土。向西滅了戎狄12國,開疆闢土千餘里。此番功績被周朝天子賜予諸侯之伯。後來幾任國君多有動盪不安,國內無力,魏、趙、韓乘機奪取了秦國的河西之地,真是太恥辱了。父親獻公繼位,平定動亂,遷都東伐,誰知道他壯志未酬,讓人痛心疾首。現在如果有人獻計讓秦國昌盛強大,許他高官厚祿、封侯封地。

秦孝公發的這篇“招賢令”可以說發自肺腑,真誠走心。他父親當年接手秦國時就是個爛攤子。自他父親以上,數代秦國君王發生了幾次奪位爭權。就連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也是從魏國籌劃,跑回秦國,奪了一個四歲小孩子的王位。

這樣的秦國早已沒有秦穆公時的輝煌,甚至連繼續發展都面臨困難。秦國需要人才、需要一個厲害的人,他需要帶領秦國一雪前恥,恢復往日榮耀。

好在秦孝公和他父親都是賢主,哪怕稍稍昏庸一點,估計秦國後期都發展不起來。

之前,連年廢王奪位使秦國上層權利混亂,朝政不統一,更別提百姓的治理和律法施行了,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秦獻公才稍稍穩定。

秦獻公在位22年,享年62歲。他沒有完成迴歸全盛時期的秦國目標,這個目標就留給了秦孝公。但是,獻公為兒子打下了不少基礎,他在位期間做了很多基礎工作,這些政策讓秦國有了緩和之機,有了變法之本。

比如獻公廢除活人殉葬制度,引入外來人口。這增加了很多秦國勞動力和年輕人口,為國力發展提供強勁動力,這樣廣大的土地才有人種田,巨大的城邑才有人群湧動。比如獻公遷國都400裡到櫟陽,這裡地處對魏國作戰前線,更加方面指揮復國戰爭。

這樣的君主為後期秦統一六國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礎。獻公穩定發展、孝公重用商鞅,這兩波策略讓秦國有了喘息和壯大的機會,也讓秦國多了一條依法治國的基本國策。可以說自獻公開始向下,一直到秦始皇,秦國的君主都是注重人才,賢明優秀的,這與最後的一統天下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

秦國就彷彿時刻準備著變法,等待著商鞅到來。

舊主公叔座去世前曾向魏王舉薦過商鞅,可是魏王不置可否,真的沒有重視這個潛力巨大的小夥子。而公叔座害怕自己失去信任,竟然讓魏王殺了商鞅。這一推一拉,讓魏王也摸不著頭腦,索性只認為是公叔座老糊塗了,毫不在意。這人生剛剛開始,商鞅就逃過一劫,也算是命大。

緊接著,想睡覺時來枕頭!公叔座一病直接故去了,沒地方去的商鞅正好遇到秦國孝公發佈招賢令。這就彷彿上天為商鞅搭好的一個戲臺,等盼這主角登場。而臺下,就是帶頭鼓掌歡迎的秦孝公和其身後的千萬秦國百姓。當然只有秦孝公是開心的,那些百姓還一臉茫然,渾然不知這秦王求來的人物會給他們生活帶來多大的影響。

商鞅一身才能、一肚子刑法律令,在魏國鬱郁不得志,百業待興的秦國卻急需他的發揮。眼前推薦的不要,而遠處卻等著要,這段重要的歷史也因為命運巧合產生了巨大改變。


一道知衡


沒人回答,我來答吧。

秦孝公為何任用商鞅?

因為秦孝公受到了父親秦獻公的影響

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徒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

秦獻公早年因國內政變,10歲便逃到魏國,便在那裡一呆就是29年。

期間,秦獻公目睹魏國重用法家李悝、吳起等人,推行中央集權,實行法治,使得魏國成為當時中原的超級大國。

公元前408年,吳起擊敗秦國,奪取秦穆公時期的河西之地,秦國土地狹小,幾乎面臨亡國。

魏國想要擁立秦獻公,故厚待他,使獻公有機會學習魏國的強國經驗。後來,回到秦國後,就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就是廢除殉葬,接著遷都,推行郡縣制等,數次發動收復河西失地的戰爭。秦獻公時期的改革為之後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

繼承獻公遺願,欲恢復穆公霸業

秦孝公即位後,繼承獻公的遺願,欲恢復秦穆公的霸業。於是便向天下發布招賢令,商鞅聞此來到了秦國。

衛鞅復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躂之前於席也。語數日不厭。景監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鞅曰:“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彊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

商鞅前後和秦孝公談了好幾次治國之道,從五帝三代再到五霸,秦孝公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五霸之業。秦孝公只想在有生之年看到秦國稱霸,於是,商鞅商鞅投其所好,為其提供了能令國家迅速崛起的法治。

秦孝公堅定不移地支持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是鼓勵農耕,軍功賞罰。顯然,受益者是廣大平民階層,只要辛勤勞作、積極殺敵,都有機會升官加爵。相反,那些本來衣食無憂且碌碌無為的世襲權貴者,其利益必然受到侵害。

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因此,變法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代表著舊貴勢力總是絞盡腦汁去阻礙新法的施行。為此商鞅與權貴勢力當場激辯,最終得到了孝公的讚許,變法才得以實施。

結語:

數年後,秦國國力強大,百姓富足。百姓勇於為國家打仗,怯於私鬥,鄉村、城鎮秩序安定。 周顯王賜予秦孝公霸主稱號,秦孝公終於在有生之年恢復了秦穆公的霸業。這也就是秦穆公任用商鞅變法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